独立生产是由戏剧带来的吗?_话剧论文

独立生产是由戏剧带来的吗?_话剧论文

独立制作人为话剧带来了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带来了论文,话剧论文,独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着电子时代的文化马戏,话剧是一门深感寂寞却又不甘于寂寞的艺术。今年以来,痴爱话剧的人们在首都文化市场上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热浪。先是《几尔加美休》、《棋人》和《好人润五》联袂出台,继而有《三个女人》在《楼顶》上吵了个《谁都不赖》,《红河谷》和《冰糖葫芦》的余音尚未停歇,《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又煽起如潮的笑声。

不断有人发出“话剧处于低谷”的警世箴言,又不断有新戏问世。在媒介的一片吵嚷声中,真正尝到了海水的咸淡,真正明了个中冷暖的,恐怕要数那些青睐于话剧的独立制作人了。

人们对独立制作人这一提法并不陌生。《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因“罢演事件”而被炒得沸反盈天时,独立制作人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话剧院团割据一方的基本格局下,独立制作人这一“异类”并未因一时的挫折而销声匿迹,相反更趋活跃。由他们操作的《谁都不赖》、《棋人》、《别为你的相貌发愁》,也许还要算上《楼顶》和《三个女人》,尽管不能说是最成功的,却当之无愧是“动静最大”的。它们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它们让话剧枯瘦的面颊多了几分血色。

独立制作人体制给话剧带来了社会资金。当话剧院团的钱眼不再沁水,而空手套白狼的赞助也将近绝迹时,吸引投资也许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投资是一种商业活动,虽然有风险,但有回报。对艺术的投资有时还兼有广告的效果。旅欧诗人阿丁斥资10万美金制作《谁都不赖》,艺术效果姑且不论,其轰动效应都是有目共睹的。北京龙之声文化公司为《棋人》投资15万人民币,虽然目前是赔了,但公司负责人却颇有决不言悔的意思。金鹰国际广告企划有限公司为《冰糖葫芦》投入68万元,让老艺术家们又青春了一回,就算目前还看不到效益回报,起码也买了个好人缘。这些老艺术家的人际能量是绝对不可小觑的。

独立制作人体制打破藩篱,有利于人才资源的有效组合。以往,一个团向另外一个团借一个演员,从脸面到操作上都是件难事。如今,阿丁一声唿哨,众多高手就云集在大杂院里,名演员、名舞美、名灯光,组成一个“前所未有”的超豪华阵容。《冰糖葫芦》滋味虽然并不十分精彩,但一根竹签串起好几个团的老艺术家,这在过去是不好设想的。敢于独立制作的,就敢于大胆请人、用人。把侯跃华弄到话剧舞台上去,让名不见经传的张绍荣在舞台上向美国影星叫板,都显示出独立制作人的魄力。

独立制作人还给话剧从业者带来全新的市场操作观念。自己花钱造的一台戏,没人舍得让它就那么黄了,肯定会想方设法组织观众,尽量增加演出场次,从而努力挖掘话剧市场潜力。以往,话剧院团做出一台戏,顶多请几个相好的圈儿内记者,发一条消息了事。如今,独立制作人则是极尽包装宣传促销之能事,媒体轰炸姑且不论,讨论会是一定要开的,台前幕后的轶事是一定要炒的,甚至直接让文艺界老前辈在演出结束时上台献花致贺。把谢添、赵子岳、黄宗英、新凤霞等遣上舞台致贺,这绝不是一个普通的院团编导肯下力气就能做到的。

话剧圈里人爱谈风格,如“人艺风格”、“青艺风格”等。但是,当一个团形成风格时,就意味着它有了艺术上的套套,于是创新和突破就更加艰难。独立制作人因为面对的是变幻莫测的市场,而不是恒温的传统,他们就更有动力去创造新的、更吸引人的艺术样式。从实践上看,新的体制的确给话剧带来了新的题材。《冰糖葫芦》在闭幕时高唱流行歌曲也是一招新把式。就是《棋人》,也显示出对人艺传统的挑战和重塑。

尽管独立制作人给话剧市场带来了冲击,然而,要在这一“异类”身上挑刺并非不可能。

首先,在话剧观众群相对恒定的情况下,独立制作人对话剧市场的过度开采会带来水土流失。独立制作人渴望投资回报,善于市场营销,利用媒体造势更是他们的长项,一台话剧甫一推出,于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所有报纸的文化版面上都能读到大同小异的推介文字。当读者相信了报纸,忍受着较高票价走进剧场,一旦觉得失望,那他很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再光顾话剧。因此,夸大的宣传对文化市场无疑是极其有害的。

独立制作人由于泡在市场的咸水里,因而特别害怕批评。某话剧演出中途,一家报纸怀着善意说了两句不恭之辞,于是该剧制作人立即将有关记者排除宣传联络者之外。而一个话剧编导一不留神说了另外一台戏的短处,并被登在报上,于是两下里结了仇。但是,严肃的艺术批评不仅是艺术的助产士,还是艺术的绝妙推销员。所以,对批评的拒斥不但暴露出独立制作人在艺术上的脆弱、短视,还暴露出他们对文化市场缺乏辩证的把握。

此外,独立制作人来无影,去无踪,使得话剧市场的信息呈现出增熵的局面。话剧市场本来就没有一个系统的信息发布和销售机制,观众对新话剧一出台只能是通过报纸或口耳相传,信息的传送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独立制作人使这一缺憾显得更加突出。

更重要的一点,在独立制作人体制下,话剧投资的风险增加了。由于不拥有自己的硬件,如场地、演员、舞美、灯光等,独立制作人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金,有时还要承受少数“话剧虫”的飞刀。在话剧市场并不兴旺的情况下,这种看得见的风险会打击独立制作人的投资热情。

总的看来,独立制作人既有其先天优势,又有其软肋。我们可以寄希望于这一新的事物为话剧市场带来活力,但决不能以为面向市场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就目前情况看,至少有两个问题对于独立制作人来说是太艰巨了。一是剧本质量的长期低迷。由于编剧队伍的持续减员,叫得出名来的编剧已经寥若晨星。而时代特有的浮躁气质又让现有的编剧无心去琢磨本子,于是写出来的戏和生活总隔着一层橡皮靴。《谁都不赖》提出的问题远远落后于时代心理,《冰糖葫芦》的故意缺乏生活依据,《别为你的相貌发愁》也只是成功地移植了一个噱头。话剧直面现实的本质正在逐渐降解。

第二个问题是独立制作人不可能担负起培养话剧新人、培养话剧观众的重任。独立制作人先天强调经济效益,往往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只收获不播种的心理是不言而喻的。当初,阿丁先生曾传出话来,要一连制作五部“新北京话剧”,不知这一计划是否要泡汤。

看来,在独立制作人没有改掉移情别恋的毛病之前,话剧院团还得为话剧的重振雄风再多努几把劲。

标签:;  ;  ;  ;  ;  ;  ;  

独立生产是由戏剧带来的吗?_话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