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城市化形势的认识_城市化水平论文

对我国城市化形势的认识_城市化水平论文

对我国的城市化形势应有清醒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势论文,清醒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即将步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

城市化是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中,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一个必然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全球来看,在城市化的全过程中,一般都要经历与工业化的早、中、晚期大致相对应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缓慢的初期阶段;乡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中期阶段;在高度城市化后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接近于停滞的晚期阶段。上述三个发展阶段均是相对而言的,至于各个发展阶段所需时间有多长?发展速度究竟多快?取决于具体的条件和环境,各国、各地区的差别很大。

对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是冒进还是滞后?在学术界和决策层可能还存在着某些不同的看法。我们通过对现实情况的具体分析,初步形成了以下两点基本认识:

其一,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5年城镇人口只占总人口29%的城市化水平,应肯定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根据同年统计,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只占21%;在我国劳动就业结构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只占53 %, 而乡村人口的比重却高达71%。在世界各国很少有像中国那样非农产业的产值比重已接近80%,而城市化水平还不到30%的。另据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资料,世界各国按1994年人均GNP水平排序,中国为倒数第39位, 而按城市化水平排序,中国为倒数第24位。1994年全世界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39%,若不包括中国则为42%。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明显滞后,主要是由于过去曾长期推行限制农民进城和鼓励农民“离土不离乡”的政策。

其二,我国即将步入城市化的加速时期。其主要依据是:(1 )许多发达国家和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中期、城市化水平由30%向70%演进过程中都曾出现过城市化的加速时期,中国也不会完全例外。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已早进入工业化的中期,中西部的一些重要地区也正在陆续由工业化初期转入中期,全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跨越30%,且已开始出现将使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某些征兆。(2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由农村流向城镇的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依靠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来控制城市发展的实际人口规模已起不到多大作用,使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某些制约因素正在逐步消失。(3)随着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分散于广大农村的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乡镇企业,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将进行生产要素的重组,向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形成合理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更多的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尽管现在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仍有信心和决心保持8 %的经济增长率。为了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在今后几年内将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巨额投资,并将以扩大住房建设规模和发展住房市场作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这些措施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于早在1994年为完成民政部委托的“中国城市预测与规划”研究课题所作出的关于全国城市化发展趋势的预测结果,即2000年城市化水平为34%左右,至2010年可达42%以上,至今仍然认为这是比较接近于实际的。考虑到在1981—1995年的15年间,我国的实际城市化水平每年平均提高0.6—0.7个百分点,按预测1996—2010年的15年间城市化水平每年平均提高0.8 个百分点以上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若与韩国60年代的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35.8%提高到1970 年的 49.8%,平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作比较,对我国今后城市化速度预测还是偏保守的。不管将来的情况如何变化,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每年将新增一千万以上城镇人口的这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形势,必须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以免使未来陷于被动。

二、需要澄清对城市化的某些模糊观念

笔者认为,当前在社会上,甚至学术界,还存在着某些对城市化问题的模糊观念,若不加以澄清,就很难要求大家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现试就以下几个与城市化有关的问题谈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很重视工业化,而对城市化却存在某些偏见。总觉得发展经济主要靠工业化,不是靠城市化,而且有时还担心提倡城市化会扩大城乡之间的矛盾。因而在以往“左”的年代,曾追求过一种“非城市化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即在工业化过程中,尽量使企业布局分散,使其形不成城市。改革开放后,虽已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化恢复了名誉,但对城市化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仍然估计不足。其实,城市化本身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为依存、共同促进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工业化更是离不开城市化。因为发展工业一般不能不重视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城市化可为工业在一定地域的集聚和形成合理的生产规模提供较好的投资环境和销售、流通市场。而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个工业化过程,就是使其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向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工业愈是向深加工、高技术发展,对第三产业的依赖性也愈大。因而在一些已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其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均已远远超过第二产业。我们必须明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密切相关,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城市为主要依托。我国现有工业企业分散重复建设较多,总体效益欠佳,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快,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偏低。这一切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滞后于工业化不无关系。

2.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

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应如何发展,是一个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对于“乡村(农村)城市化”的提法,至今仍存在着争议。有的只主张提“乡村(农村)工业化”,不同意提“乡村(农村)城市化”;有的对上述两种提法都反对;有的主张以“城乡一体化”来替代“乡村城市化”。他们反对“乡村(农村)城市化”提法的主要理由是:不能把所有农村都变为城市,如果农村都城市化了,农业还怎么发展呢?其实“乡村城市化”这一概念的本意并不是要把所有农村都变为城市,而只是强调在现今仍以农村和农业人口为主的广大乡村地区,也应大量发展小城镇或中小城市,使其也发展成为以城镇人口为主的地区。为了避免上述误解,似有必要将“乡村城市化”改为“乡村地区城市化”,这样可能更加确切一些。应该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上下两股力量同时在起作用。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依靠现有城市的经济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城市化,依靠乡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由第一产业分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就近转移和集聚,加速乡村地区城镇的兴起和发展。自下而上的城市化,也就是乡村地区的城市化,是全国城市化进程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一体化与乡村地区城市化在概念上不属于同一范畴。前者主要指密切城乡之间的关系,使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交互作用,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协调发展。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和前提。

3.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过去在考虑我国的城市化问题时,最大的顾虑就是会不会影响农业基础。的确,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能脱离农业基础,更不能削弱农业基础。然而加强农业基础的根本出路在于加速农业的现代化。在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由农村向城镇转移,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反之,若城市化滞后,城市吸纳不了那么多的从农业分离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会对农业的现代化形成一定阻力。虽然分散于农村的乡镇企业也可就近吸纳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但企业和人口不向一定空间集聚,城市发展不起来,包括各种社会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就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城市劳动就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与人口集聚规模呈正相关。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可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比工业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对农产品的多品种、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加强对城市周围地区农业生产的各种投入。在离城市较近的农村地区,其农业现代化水平均高于远离城市的地区即为明证。由此可见,正常的城市化可与农业现代化起到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作用。

4.城市化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很少的国家,以“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为基本国策。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需占用一定面积的耕地时,必须十分注意节约用地和合理用地。过去在这方面确实还存在不少有待改进的地方。但导致前几年耕地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否是由于城市化发展过速?这就值得商榷。若为了保护耕地而对城市化进行严加控制,便更不免令人有“削足适履”之感。笔者认为,在90年代初期出现的浪费耕地最为严重的“开发区热”,主要是出于加速工业化的愿望,这些“开发区”很少被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多年来分散的乡镇企业和农村住房建设所占用的土地远远超过城市建设用地。根据典型调查统计资料,我国目前乡村的人均建设用地是城市的2.7倍,其中人均居住用地和人均工业用地分别为城市的1—7倍和10.7倍。因此,在由乡村人口为主向以城镇人口为主转变的城市化过程中,从城乡建设用地的总量平衡来看,不但不会加大耕地的占用量,而且还可以节约出大量宝贵的耕地。当然这需要以相应缩小农村建设用地并进行有效的复垦为前提。调整城乡用地结构所涉及的问题较复杂,有必要从政策、经济运行机制和社会心态等多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实行城乡用地的转换,往往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并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可优先在经济较发达、人口较密集、用地矛盾较突出的地区逐步试行、推广。但无论如何这确已为我们展现了通过城市化以节约耕地的正确方向。

5.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耕地保护同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城市化对环境有何影响需作具体分析。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大量人口向不同规模的城市集聚,其对能源和各种资源的消耗强度,以及相应的废弃物排放强度必然高于周围乡村地区。若不对“三废”进行综合治理,城市环境的污染程度肯定要比乡村严重。一般在城市性质与功能结构类似的情况下,城市人口的集聚规模愈大,密度愈高,其环境问题也愈突出。因而经常将交通拥塞、住房紧张、绿地稀少、水源不足、污染严重等环境恶化现象称之为“城市病”或“大城市病”。不过,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城市病”并非不台之症。依靠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的投入,并通过合理的规划优化城市建设布局的空间结构,完全有可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城市虽需付出相对较高的环境成本,但可从人口和企业适度集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得到补偿,而且还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对环境的集中整治和管理,在改善人造环境方面具有很大潜力。乡村的环境优势在于更接近大自然。发展乡镇企业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均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布点过于分散,给“三废”处理带来很大困难,对区域性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大。如在乡镇企业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水网地区,区域环境的污染已相当严重。在乡镇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逐步从分散的农村向区位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适当集中,不仅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效益,促进乡村地区的城市化,而且将有助于改善区域环境。

三、应以积极而慎重的态度迎接城市化高潮的到来

如前所述,城市化进程由初期的缓慢发展逐步走向中期的加速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应充分认识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整治方面的积极意义。没有必要对城市化产生害怕和顾虑的心理,更不要为城市化设置各种人为的障碍。应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城市化高潮的到来。但另一方面也必须警惕以往在城市化过程中曾出现过的某些消极因素。要防止对城市化过热的盲目追求,搞脱离实际的拔苗助长和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应以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慎重地对待城市化问题。

目前我国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城镇人口指标,主要按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市镇人口统计标准进行计算。因而对行政区划建制中的市、镇设置,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按市、镇的设置标准掌握,力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相适应,既不过于滞后,也不过于超前,更不允许弄虚作假,务必使其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城市化的进展。同时还希望在凡已撤县改市和撤乡改镇的行政区内,能对其实际存在的城镇地域和乡村地域范围加以必要的区分,以避免城乡人口的概念混淆,并便于及时取得真实反映城镇人口增长的统计数据,应把长期居住在城镇地域范围内的全部人口,包括尚未取得城镇居民户籍的农业户口和已住满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均列为城镇人口。

衡量城市化的水平,不能只顾城镇人口数量及其所占比重的单一指标,而忽视城市化的质量。应逐步建立和完善能反映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有关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城市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也不能只热衷于外延式的铺摊子或搞些华而不实的城市形象工程。应将主要力量集中于改善城市设施和整治城市环境,切实地为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增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多办一些实事。只有实实在在地重视城市化的质量,才能更好地发挥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当前我国在城乡发展和建设布局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空间失控问题。主要表现在:(1)城市间职能分工不明确,结构趋同, 发展和建设缺乏各自的特色,相互攀比,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2 )不少城市的领导人不顾客观条件,热衷于把自己管辖的城市,规划建设得越大越好,以谋求提高所在城市的等级地位。(3)大城市、 特大城市建成区摊大饼式地不断向四周蔓延,城乡结合部建设布局杂乱,各种矛盾较集中。(4)乡镇企业和农村住宅建设过于分散, 多数小城镇建设缺乏规划指导。(5)各种类型的开发区过多、过滥, 不少外资项目占据的空间对原有城市规划的冲击较大。(6 )区域性基础设施布局与城镇的发展布局缺乏有机的协调配合。(7 )有些地区的城乡发展和建设布局已对当地的资源和环境造成危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

为此已迫切需要加强对城乡发展与建设布局的统一规划管理和空间调控。若仍按过去的情况,在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分别各自搞规划,已解决不了上述问题。今后应首先大力开展区域规划,加强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城乡建设与区域基础设施之间、建设布局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空间综合协调。在充实规划队伍,提高规划质量,理顺规划体系,健全法制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对区域开发建设的规划管理与空间调控,可为合理有序地加速城市化进程提供可靠的保证。

标签:;  ;  ;  ;  ;  ;  ;  ;  

对我国城市化形势的认识_城市化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