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如何做好自然灾害性报道的几点思考论文

有关如何做好自然灾害性报道的几点思考论文

有关如何做好自然灾害性报道的几点思考

彭东蕊

延边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 吉林延边 133000

摘 要: 自然灾害无情,但新闻人却可以让报道变得温暖、有真情。媒体人在报道过程中既要谨遵新闻事实又要兼顾人性原则,同时还要认识到灾害性报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要做到报道的及时跟进,有始有终,才能让灾害性报道完整、生动,而又有温度。本文作者结合亲身采访经历,就如何做好自然灾害性报道,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 灾害性报道;人性化;主旋律;时间轴

最近几年,一直风调雨顺的延边竟开始连连遭受特大洪水的袭击,在抗击洪魔的过程中,新闻媒体的记者自然也是奋战在一线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为抢险一线人员及灾区群众鼓劲助威的同时,也能第一时间向外界传递灾区情况。本文作者结合亲身采访经历,就如何做好自然灾害性报道,做一些探讨。

一、在自然灾害性报道中应避免出现的问题

(一)报道失真

由于自然灾害有着突发、破坏性大、不可抗等特点,所以往往自然灾害发生后,灾区都是人仰马翻、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亲历灾难的媒体记者深入灾区一线后,通常都是靠“打听”来获得新闻线索。但这样一来,信息源就有可能不准确,从而导致是一传十、十传百道听途说、添油加醋情况的发生,从而也就可能造成假新闻的出现。

(二)报道无情、没有温度

有些记者带着任务去采访,时刻谨记我要完成任务,我要交上一份满意“答卷”,却独独忘记了报道的人性化。比如,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州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共造成31名扑火人员牺牲。事后,央视《面对面》节目邀请几名火灾幸存消防官兵做客直播间。其间,战士赵茂亦回忆说:“我看到了战友绝望的表情。我想救他,但是来不及,如果我回头拉他一把,估计我也在里面了”。这时记者却追问:“你会自责吗”?随后,她继续追问:“你跟那个战友关系好吗?”、“你以后还会继续做这个工作吗”?她的连番追问,让这些幸存的战士们在承受巨大悲痛的同时,又直面血淋淋的“指控”。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们死里逃生却要背负没有救出战友的良心债,甚至他们应该和战友一同牺牲才对。这期节目播出后,网友纷纷在网上留言说:这位记者的提问很尖酸刻薄、太过冷血,这简直是在揭人伤疤、戳人痛处,甚至有人说她采访这些英雄却有着审犯人的即视感……不可否认,从专业新闻人的角度看下来,只有这样,才会真正直击内心,挖掘事件和人物的真实状态,观众也才会尽可能详尽地脑补事件发生时的真相。只不过从普通观众角度看,这样直逼人心的拷问确实有些不近人情。在这种灾难事件面前,人们的情感情绪都会“爆燃”,这样直白的访问,很难让人接受。所以想要做这样的深度访谈,还是应该突显人文关怀,更加人性化一些。毕竟回来的这些人也是英雄,他们与死神只有一线之隔,对于他们的死里逃生,所有人都应该感到庆幸,而非责难。

(三)采访一窝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有的新闻单位,灾害发生了,派记者去采访,带回来几篇报道,就完事大吉了,殊不知灾害性报道是个连续的过程,要有完整性。

二、如何做好灾害性报道

(一)把握好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灾害发生后,记者深入灾区,一定要保证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避免添油加醋,道听途说情况的发生,从根本上杜绝假新闻的出现。

从1985年起,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依托地方高校建立了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并逐步明确规定了各中心的工作职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组织知名专家学者和教学经验丰富教师开展培训教学,国内访问学者项目,骨干教师培训,教师培训调研和决策咨询服务等。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高等教育逐步向内涵式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不断变革,京津冀三地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的工作也发生了变化。

(二)突显人性化视角

媒体记者深入灾区采访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人文关怀,彰显人性化,避免二次伤害。之前,作者在采访受灾群众过程中,遇到过这样一名记者。他将采访机的话筒对准一个不停抹着眼泪的农村大娘,嘴上说:“哎呀,这确实太惨了。家都没了,以后有啥打算啊”?他的话让受访的大娘一度失控嚎啕大哭。不得不说,这样的一个采访过程,尤其是大娘嚎啕大哭的音效从广播中播出后着实为这篇报道加分不少,生动、形象地凸显出灾害的无情、灾区的惨状!但是,这篇报道却又是不成功的,因为在它的背后,却是受灾群众那被记者无情撕开的血淋淋的伤疤。

记者进入灾区,都想抢回一些鲜活的报道。但是,往往灾害发生后,对于被困人员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多耽误一分钟,就会多一份危险。然而,我们却常会看到,救援人员历尽艰辛,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把被困人员救出,当他们匆忙用担架把伤员抬出后,却无论如何也没料到,这刚刚抢通的生命线竟然被一名身扛摄像机的记者给挡住了。还不止于此,他还要克制住心焦如焚的心情,在摄像记者的指挥下,换着角度,在镜头前展示伤员的伤情。不得不说,看着救援人员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分秒就这样慢慢流逝,真的让人有骂人的冲动。这一刻,可能在这位记者看来,新闻报道的价值大过于对生命的尊重。

(三)不能因采访而阻碍正常的救援

Spring comes earlier and summer is short, earlier cold and heavy snow in autumn.

苹果树在自然环境中生长,通常由蜜蜂进行授粉,然而蜜蜂授粉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这就成为影响苹果产量的因素之一。除了自然的蜜蜂授粉,种植者通常辅以人工授粉,使苹果树授粉可以人为控制,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种植者应确保每公顷苹果园内蜜蜂数量不少于一千五百只,为了避免蜜蜂在授粉过程中由于喷洒农药而死亡,因此在授粉过程中,应该停止喷洒农药。人工授粉要选择花蕾期且亲和性较好的品种,人工授粉量可控制在25公斤/公顷左右,授粉完毕后,及时清除花药。

(四)要加大人物事迹的挖掘,唱响主旋律

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国人什么苦难没经历过,之所以都能闯过来,那就是人们心中有“信仰”支撑。这“信仰”就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模范,是他们前仆后继带领人民群众闯过一个又一个关口,给人民以力量。所以,在抗灾过程中,灾区群众更加需要信仰、需要力量的支持,才能帮助他们尽快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早日投身灾后重建工作中。2017年,安图县发生百年不遇洪涝灾害。两名90后派出所民警在进村想要帮助群众转移过程中,不幸连同车辆一起被冲下桥卷入洪流中。直到几天后,他们的尸体才被找到。事情发生后,我台连续播发了多篇报道,让大家了解到他们生前爱岗敬业、乐于助人、阳光向上、热爱音乐、喜欢打球等等,稿件播发后,在全社会形成了呼唤英雄、缅怀英雄、向英雄学习的氛围,在延边上空唱响了新时代主旋律,无疑这是一次令人揪心但却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五)围绕时间轴让灾害性报道有始有终

往往一场自然灾害发生前后都有它的连续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灾前防御(撤离)、灾中抢险、灾后重建。灾害性报道一定要围绕着这样的顺序,缺一不可,做到有始有终。使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早日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

自然灾害来得无情,但新闻人却可以让报道变得温暖、有真情,这是媒体人的责任,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只有在报道过程中谨遵新闻事实又兼顾人性原则,才能让灾害性报道真实、生动、有温度。

标签:;  ;  ;  ;  ;  

有关如何做好自然灾害性报道的几点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