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仪陇县木偶戏发展现状与传承措施论文_黄涛 高尚志 侯俊英 杨欢

四川省仪陇县木偶戏发展现状与传承措施论文_黄涛 高尚志 侯俊英 杨欢

黄涛 高尚志 侯俊英 杨欢

川北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 四川 南充 637000

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木偶戏据传是以独特的唱腔唱词、音乐伴奏、丰富的表演艺术在民间流传。四川省仪陇县正是川北大木偶艺术的发源地。川北大木偶有“无与伦比的气派和优美”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世界罕见的木偶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冠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大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仪陇县木偶戏也受到人才断层问题的困扰。仪陇县木偶戏传承人大多年事己高,数量锐减,受社会文化多元的影响,木偶戏技艺呈“后继无人”的严峻形势,相关领域需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仪陇县;木偶戏;传承人

木偶戏广泛流传在仪陇县城乡,承载着娱乐大众、传播文化、道德教化、艺术审美等文化功能,直接传承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1]。川北大木偶戏是我国民间文化的艺术瑰宝,综合各种不同的艺术元素,表现出一种粗犷和质朴的艺术特征。木偶戏已经成为仪陇县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全面反映了古代仪陇县地区的历史生活面貌,体现出仪陇县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仪陇县人民的精神文明和价值取向,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2]。

但是,仪陇县大木偶戏是源于民间生活的文化,以无形的、活态的方式存在于城乡,大多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所在。木偶戏传承人是木偶戏的承载者,对于仪陇县大木偶戏的延续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现实种种原因,当前仪陇县木偶戏传承人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 为了有效抢救和保护仪陇县大木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笔者深入到大木偶戏发源地四川省仪陇县地区进行展开调查活动。

一、仪陇县木偶戏发展概述

川北大木偶起源于四川省仪陇县朱德故乡,是仪陇民间家传艺术,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川北大木偶是四川省的汉族传统戏剧。具有强烈的国际国内影响。木偶表情丰富,动作灵活,依剧情要求,可穿衣、点火、喝茶、叩首、舞刀,如真人般高大,且多与"人偶"(幼童扮演的)同台,形成了以假乱真、亦真亦假的艺术特色。在漫长的岁月里,几经兴衰,传至民国时期,仪陇县李约之始建大木偶福祥公社,后改为福祥班,从艺者全是李氏一家,故又称李家班;1950年福祥班改名为仪陇县木偶宣传组;1952年3月更名为仪陇县木偶宣传队;1954年5月,更名为仪陇县木偶新民木偶剧团;1987年仪陇县木偶剧团更名为南充木偶剧团,1993年再次被四川省命名为四川省木偶剧团。

川北大木偶具有强烈的国际国内影响。1953年,川北大木偶赴京演出,邓小平赠送了奖品,以资鼓励。1975年再度赴京,又一次受到高度评价。1987年康克清还亲自为“川北大木偶”题词。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亚洲文化》、香港《大公报》刊登川北大木偶剧照,发表评论文章,高度评价和颂扬了世界稀有的川北大木偶艺术。苏联戏剧家、著名木偶大师奥布拉兹佐夫在50年代就发表了评论文章,赞川北大木偶艺术是“世界上罕见的木偶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冠冕”。1987年8月,南充木偶剧团赴俄罗斯、芬兰访问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他们称誉“大木偶艺术是世界独特的十分令人珍爱的木偶艺术”,“在表演手法丰富细腻方面,欧洲木偶艺术还比不上中国。”1990年参加印度新德里,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木偶艺术节演出。2000年赴泰国东方大学和泰国十余所大学作访问演出.2003年参加韩国春川国际木偶节获最佳演出奖. 2007年10月受文化部派遣代表中国参加第35届墨西哥塞万提斯艺术节深受好评。

二、仪陇县木偶戏的现状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全省专业表演团体的布局调整,以及剧团自身艺术生产能力的差异等因素,原有的南充市木偶剧团等相继撤销,目前四川省只保留了成都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四川省大木偶剧院(原南充地区木偶剧团)、资中县木偶剧团三家专业木偶剧团。从剧团数量和覆盖面看,比“文革”前有较大的下降,但从保留的这三个剧院团来看,它们都有悠久的历史,鲜明的艺术特色,较强的艺术创新能力。近几年,四川省大木偶剧院每年演出100多场,不仅面向少儿,还参加各类商务、庆典演出;2004年该团成立市场部以后,仅上半年即已演出400多场,演出区域也扩大到永川、重庆等地,其中部分场次专为旅行社和中央电视台演出。木偶剧团的演出收入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包场,包括到学校、幼儿园、社区、农村以及商务、庆典演出,;一类是剧场卖票,四川省大木偶剧院是全民所有制单位,有国家固定的工资补贴,生存条件相对较好。四川省大木偶剧团都保持在40个左右,均以中、小型为多。从演出性质和功用看,这些常演剧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精品剧目,如四川大木偶剧院的《玉莲花》《美人鱼》《红宝石》等。这类剧目代表着四川木偶艺术的最高水平,演出主要面对剧场观众、海外市场和各类国内外木偶比赛,为提升和扩大剧院、剧种的知名度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普及性剧目,这类剧目大约占所有演出剧目的4/5,涵盖了少年儿童喜爱的童话、神话、寓言、科幻、民间故事、课本故事等题材内容,以及展示木偶表演技巧的变脸、吐火等,常年演出于城乡的小学、幼儿园,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少年儿童在思想、文化、艺术、审美诸方面的教育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

四川省大木偶剧团现从业人员大多出自戏校,其文化程度一般都达到中专水平,部分年轻演员以自学方式达到了大专水平。专业人员中,有将近一半是80年代以后招收,采取与戏校联合办班,定向培养的,成都的学员还曾送到北京专业院团培养实习。目前这批人员已成为院团的中坚力量。面临的问题是都缺乏编剧导演,一般采取由本单位人员兼任、外聘或购买剧本等方式满足艺术生产的需要。四川省大木偶剧团多年来致力于大木偶艺术的开发,在制作与表演上都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其新创作的剧目《脸谱乐》《卖汤圆》在“金狮奖”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比赛中分别获得了银奖和铜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仪陇县木偶戏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仪陇县木偶戏演创者后继乏人导致传承出现断裂

仪陇县大木偶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承传乏人,目前从事仪陇县大木偶戏的老艺人们大部分年事已高,甚至已经去世,面临着“专业演员后继乏人”的棘手问题。“现在舞台上的表演者虽仍以年轻演员为主,但真正留在剧团把这当事业的很少,更多的是把它当成临时的谋生手段”。仪陇县大木偶戏艺人们的收入较低,实难养家糊口。如此一来,难免人心浮动,无心向艺。于是,有人做点小生意、有人用摩托搭客之类以弥补家资;有些人到处钻门路,千方百计跳槽。仪陇县大木偶戏艺术表演队伍演创者后继乏人导致传承出现断裂,一些著名木偶艺人后代不愿继承衣钵。年轻人一心赚钱,无心钻研当地传统木偶戏,再加上随着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导致年轻人不愿学习木偶戏,青年演员人才匮乏是仪陇县大木偶戏进一步陷入困境迫在眉睫的潜在隐忧。

(二)仪陇县大木偶戏演创水平不断下降导致戏曲生态链的断裂

随着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流行文化的不断渗透和电影电视等文化形式的不断普及,导致人们的文化意识形态、欣赏习惯和欣赏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有电视机、电影和卡拉OK的乡村,孩子们不需要木偶来认识世界,大人自然更不需要。只有在电视机和电影一时无法取代的领域,比如还神、酬神、娱神时[2] 。由于演出市场日益萎缩,演出场次减少、出场费不断下降。仪陇县大木偶戏的顶级艺人的演出费日渐减少,导致大部分剧团不堪负重,仪陇县大木偶戏班大都只能惨淡维持经营,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创作剧目,造成表演内容陈旧。仪陇县大木偶戏呈现出演员老龄化、演创水平不断下降、观众群体不断减少的发展特征,加之无法进行剧目创新所导致的与社会整体环境的不断脱节,三者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仪陇县大木偶戏的发展停滞不前,以致仪陇县大木偶戏的戏曲生态链出现断裂。

(三) 仪陇县大木偶戏观众流失严重

在以前,仪陇县大木偶戏风靡一时,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但是,木偶戏市场日益由繁荣而趋向冷淡,其在城市的文化表演空间受到其它流行文化的挤压。另一方面,“菩萨”和“迷信”等民俗节庆活动的演出机会受到其它表演形式的冲击而不断减少,导致仪陇县大木偶戏在本地的市场基础不断受到威胁,农村传统演出市场面临着不断萎缩的窘境。以往演一场木偶戏观众至少有几百人,有时甚至多达三千人,现在则是少则几十人,多仅百余人。以往“锣鼓咚咚响,鬼仔闪闪亮;台下人头涌,陶醉一大方”的热闹场景已经不复存在[3]。另一方面,在仪陇县大木偶戏观众构成上,以中老年人居多,年轻观众日渐减少。近几年,观众几乎是清一色的中老年人。

三、仪陇县大木偶戏传承与发展对策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机制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由文化部门主管上升到政府主管,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者和行使者,有义务、有能力对作为公共产品的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因此,必须明确政府的保护责任,进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重视政府的主导作用,尽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程推进到实质性工作阶段[4]。建议仪陇县尽快成立隶属南充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仪陇县大木偶戏文化研究所,以便于加强发展规划工作和制订保护措施,协调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开展仪陇县大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同时,应该尽快制定《木偶演出管理规定》,以此鼓励和支持民间木偶表演艺人合法开展演出活动,进而提高仪陇县大木偶戏的整体演出水平和文化水准,有力推进仪陇县大木偶演出市场的繁荣昌盛和有序发展。

(二)协调社会各种力量,加大对木偶戏的资金投入

仪陇县大木偶戏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属于传统民俗民间文化而非直接的社会生产力,在经济大潮中难以承担起自我发展的重任。因此,只有保护的政策是不够的,同时必须加大对其的资金投入力度。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关注,我们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单纯理解为政府主管部门和文艺工作者的事情,而应该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

对仪陇县大木偶戏的财政支持力度,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真正投入到仪陇县大木偶戏最需要改善和提高的地方。同时,应该积极制定出相应的奖励制度来引导社会单位和个人对仪陇县大木偶戏保护进行资金等方式的支持,可以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给予其受税收优惠或予以单位冠名权。建议仪陇县可以成立专门的木偶戏保护基金会,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木偶戏发展的热心人士和企事业单位,通过相关政策措施,多方筹措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解决在保护和传承仪陇县大木偶戏日常工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从而将仪陇县大木偶戏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进而有效但进其发展的目的。

(三)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培养仪陇县大木偶戏艺术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是依附在人身上的文化形式,也就是说,正是表演艺术家的存在和传承,才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和持久的生命力。只有培养表演人才,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不会出现后继无人,才可以一直发展流传下去。政府应建立仪陇县大木偶戏文化传承人(传承单位)的认定和培训机制,通过资助扶持等手段,为他们开展传承活动提供场所和经费,从而实现仪陇县大木偶戏的传承和传播。另一方面,办学培养表演高端复合型人才的成功经验为基础,重点解决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应该认真办好木偶戏专业,如在艺术学院设立相应的专业,以便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学习木偶戏,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仪陇县大木偶戏年轻后备表演人才。同时,应重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当地中小学校园活动,把仪陇县大木偶戏表演技艺列入四川中小学校教育内容,探索解决传承难的问题,培养更多的木偶戏后继人才。

参考文献

[1]四川民间戏剧现状与保护发展课题组 ,文谨. 生机勃发的四川木偶戏 四川民间戏剧现状调查报告之一[J]. 四川戏剧,2004,06:27-30+33.

[2]曹章玲:论高州木偶戏的现状困境及其发展路径[J].大学教育.2012,(07):48-49.

[3]倪彩霞:一个人的艺术盛宴--高州单人木偶戏艺人梁东兴专访[J].文化遗产.2012,(01):152-154.

[4]邱冠武:从广东木偶戏的发展现状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50-152.

论文作者:黄涛 高尚志 侯俊英 杨欢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  ;  ;  ;  ;  ;  ;  ;  

四川省仪陇县木偶戏发展现状与传承措施论文_黄涛 高尚志 侯俊英 杨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