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综述_世界民族论文

世界民族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综述_世界民族论文

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第七届论文,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民族论文,学术讨论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9月1日至4日,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了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达140余人,盛况空前。更有来自台湾的近20位学者赴会,可谓海峡两岸学者共同探讨当前世界民族问题的一次风云际会。

人民日报、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等媒体都对会议作了相关报道。出席大会开幕式的领导有:国家民委原常务副主任、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名誉会长赵延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国民,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宝音德力格尔,内蒙古政协副主席、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谭博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朱锦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执行会长郝时远等。在开幕式上,赵延年、张国民、朱锦昌、郝时远分别作了讲话,对当前的世界民族研究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郝时远还向大会作了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会议通过小组讨论和大会交流两种方式,紧紧围绕中心议题——“21世纪世界民族问题与民族主义”,进行了紧张的学术活动,大家各抒己见,气氛活跃,在相关的研讨议题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出现了不少新见解,涌现出一批年轻有为的新学人。

一、民族基本概念与民族主义理论研究

在民族基本概念方面,针对汉语“民族”语境下的国际交流,郝时远认为中国与世界进行的学术对话应该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我们不能光接受国外的话语系统,也应该让国外了解和理解中国的话语系统,例如也要把我们确认56个民族的标准和概念介绍给国外。他还认为“族群”这一概念的使用在当今出现泛化的趋势,突出了“族群”的社会学意义,而削弱了其民族性,例如把残疾人、同性恋者等也称为“族群”,这样必然会对科研产生混乱影响。针对有人主张将中国56个民族称为中华民族下的56个“族群”,郝时远认为,在国外“族群”本来主要是指移民团体、土著团体等人数较少的群体,所以不能用“族群”这个概念来指称中国的56个民族。

关于当代民族主义的类型划分,两岸学者都已突破以往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主义的传统划分法。李其荣按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将当今的民族主义分为:民族分离主义、种族暴力冲突、宗教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指非洲的部族主义)。洪泉湖则按民族主义欲达到的目标和采取的手段,将当今的民族主义划分为四类:暴力分离型、暴力统合型、和平分离型、和平统合型。在民族主义发展趋势研究方面,李其荣认为趋向有五:一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大势下,聚合型民族主义是长远发展走向;二是局部冲突的民族主义将以更加激烈的形式出现;三是民族主义将超越政治意识形态;四是宗教民族主义将成为引发民族暴力冲突的重要诱因;五是民族主义问题更趋国际化。庄明哲认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民族主义并非逐步走向衰落,全球化过程恰恰又给民族主义以转化、重生的机会,因为具有普遍价值的人权、平等的概念可在这样的条件下得到正常发展,与此同时,具独特个性的民族认同也将会在科技文明、经济条件的提升之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生契机。林安梧则提出,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民族主义是一种“抗生型的民族主义”,它须逐渐向“共生型的民族主义”转化,从而成为世界和平的主导力量。

欧盟的出现是近年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新生事物,而探讨欧洲一体化对民族学、人类学的启示,则是世界民族研究的一个崭新的视点。王建娥认为,欧盟对传统国家功能和民族国家的概念提出了挑战,也给解决地区冲突提出了借鉴。在民族主义个案研究方面,冀开运对伊朗伊斯兰民族主义的剖析颇有见地。他认为伊朗伊斯兰民族主义(或称霍梅尼主义)因其有巨大的时空优势和强大的群众基础,也因其内涵的全民性、系统性、人民性、传统性和时代性,而成为伊朗民族主义的主流,成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指导思想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赵克仁在其论文中认为在阿以冲突的百年风雨中,尤其在五次中东战争期间,犹太民族主义使犹太人战无不胜,犹太国以色列得以建立,国家日益巩固和发展壮大;相反,随着阿拉伯民族摆脱殖民压迫获得独立,国家主权意识和国家民族主义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正是国家民族主义与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矛盾不时困扰着阿拉伯世界,这种矛盾和变化直接影响着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态度,影响着阿以关系的发展及中东和平进程;刘仲民的论文则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伊斯兰宗教主义对民族主义的挑战,认为当前学术界将前者笼统划入后者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二、世界民族问题与外国民族政策理论研究

在外国民族政策研究方面,本届学术讨论会以突出的理论探讨为特点。朱伦提出的“民族共治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通过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生活的考察,作者揭示了民族共治是与民族自治同时存在的事实,指出所谓民族共治就是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由各民族共同造就的以共和为目标、以权益平衡发展为核心、以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宗旨的政治结构、运作机制和实现工具。民族共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各民族对国家的共治,一是有关民族对民族杂居地区的共治。作者从理论上阐述了民族共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指出正确认识自治和共治的辨证关系,是建立完善的民族政治理论、构建合理的民族政治机制的前提。“民族共治论”的提出是需要学术勇气的,在民族自治论主导人们头脑长达整个20世纪的情况下,“民族共治论”的提出犹如一块石头投入一池静水之中,相信一定会使我国民族理论界活跃起来,在争论和创新中使科学的民族理论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

陈联璧对“民族自决权”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多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自决权应让位于人权和公民权,要达此目的,应淡化民族意识与观念,强化公民意识与观念;淡化民族权利,强化公民权利。因为实现了公民权利平等,也就实现了民族权利平等,从而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在对外国民族问题的探讨方面,会议也收到多篇论文。曹兴提出了世界民族问题热点东移的趋势,指出亚洲的民族、宗教数量之多可谓世界之最,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亚洲成为民族问题热点最为集中的地区。徐世澄探讨了墨西哥印第安人问题不仅是一个民族政策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只有在法律上承认印第安民族的政治权利,真正解决印第安民族的自治权,才能解决好民族冲突问题。于蕙清在其论文中指出前苏联的民族政策造成并强化了各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并进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施兴和与腾成达分别对加拿大和越南的民族矛盾与民族政策作了评价和分析。杨艳丽对中国和俄罗斯的社会基层即中国的宗族制度与俄罗斯的村社制度作了对比,并探讨了这种社会基层与王权主义的联系。

三、跨境民族与西部大开发

对跨境民族的研究是近年来世界民族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次学术讨论会亦有不少这方面的力作,其中一些论文还结合西部大开发探讨跨境民族问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现实指导意义。赵廷光和葛公尚的文章都宏观地概括阐述了西部大开发与跨界民族的密切关系,提出在大开发过程中解决跨界民族问题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对策建议。石安达和刘达成的文章阐述了在云南跨界民族研究中,前几年创建的“绿色禁毒工程——勐海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的对策。朱在宪对东北亚地缘政治中跨界朝鲜族研究的文章,则引起与会者的关注。刘稚则探讨了缅甸、老挝与我国的跨界民族问题,认为这两国的北部少数民族武装对我国西南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构成威胁。

四、海外华人研究

此次会议在我国世界民族研究学科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这就是海外华人研究。国内研究海外华人的一些著名学者前来赴会,他们的论文和大会发言使我们了解到我国的华侨华人学正在建立中。庄国土先生就华人研究的学科建构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意见,他认为海外华人研究从学科构建上而言,可以说是世界民族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海外华人族群是当今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与中华民族休戚相关的成员。两支研究队伍的交流有利于世界民族学科的发展。曾少聪在其论文中指出,海外华人是民族学的重要对象,一方面海外华人是中华民族在国外的发展,另一方面海外华人在居住国属于少数民族。华人的族群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到海外华人在居住国的发展,而且也将影响到中国与海外华人居住国的关系。高伟浓则探讨了华夏九皇信仰及其远播至南洋的情况,指出中国人对九皇的信仰源自中国古人对北斗的崇拜,九皇信仰随着中国移民也流传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曹云华从民族社会学的角度审视了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民族在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心理上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距离。廖小健较为全面地论述了马来西亚的华人与马来人之间的民族关系。周翔鹤则就早期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土地制度作了探讨。

五、台湾原住民的研究

此次台湾学者的赴会,还给我们带来了他们研究台湾原住民的文章。几位硕士生的文章均为对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以田野调查为基础,有理论框架,逻辑清晰,相当规范。刘清约教授的文章对台湾原住民目前最重要两个问题——土地与就业,做了相当透彻的研究。黄人杰教授的论文被推荐在大会上交流,文章题为《台湾原住民的族群意识与生存竞争》,他对高山九族的族群意识薄弱、生存竞争能力较差进行了宏观而中肯的剖析,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台湾学者治学认真的态度和规范的行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9月4日的闭幕式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葛公尚作了总结发言,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所取得的成绩。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名誉会长赵延年还就西部大开发与解决民族问题的关系作了讲话。执行会长郝时远对今后的世界民族研究工作提出了希望与建议。此外,大会还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会理事会。

这次会议是一个成功的学术讨论会,是海峡两岸世界民族学界的首次盛会,这次大会的召开,加深了两岸学者的交流和了解,促进了世界民族学科的发展,壮大了世界民族学会的影响,并且必将会对新世纪时期的世界民族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标签:;  ;  ;  

世界民族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综述_世界民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