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曲折流动:民国初期省议会研究综述_二次革命论文

现代化的曲折流动:民国初期省议会研究综述_二次革命论文

现代化的迂流——民初省议会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初论文,议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227(2006)03—0126—06

现代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趋向于现代理性社会的各种变化,它的目标是在不断追求适合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各种理性化。“区分现代化国家和传统国家,最重要的标志乃是人民通过大规模的政治组合参与政治并受到政治的影响。”“因此,政治现代化最基本的方面就是要使全社会性的社团得以参政,并且还需形成诸如政党一类的政治机构来组织。”[1](P34) 民初省议会是我国地方政治参与的初始阶段。到目前为止,对民初省议会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加深。这里,笔者不揣浅陋,对民初省议会的研究情况做一回顾和展望。

对于民初省议会的研究,以研究的视角和对象区分可大致分以下两部分述评:

一、对民初省议会的关涉性研究

这里所说的关涉性研究是指在对民国议会制度或政治制度进行考察时关涉到民初省议会的研究。就目前国内外对民初政治制度和议会制度的研究而言,著作颇丰。但是,由于多数著作将研究重点放在民初整个政治的运作、发展、变迁方面,或多倾向于对中央议会制度的研究,对地方议会制度的注意力较少。故而,民初省议会通常被作为民初地方政治制度发展变迁中的一种政治现象被提及,或者被作为与中央议会国会相联系的政治现象被提及。这种研究定位决定了对民初省议会的研究大多有简单化的倾向,研究不够深入。因此,尽管关于民国政治制度的著作颇丰,但涉及省议会的内容大多为史实方面的介绍和交代,缺乏充分的分析和论证。这里仅就对民初省议会涉及较多的著作进行介绍。

1949年以前的此类著作有:顾敦鍒的《中国议会史》[2]、丘昌渭的《议会制度》[3]、谢彬的《民国政党史》[4]、杨幼炯的《近代中国立法史》[5]、谢振民的《中华民国立法史》[6]、李剑农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7]。1949年以后主要有秦孝仪的《中华民国政治发展史》[8]、钱实甫的《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9](上)、张星久、祝马鑫的《新编中国政治制度》[10]、 谢俊美的《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11]、白钢的《中国政治制度史》[12](下)、徐宗勉的《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13]、耿云志等的《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14]、徐矛的《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15]、费正清(美)的《剑桥中华民国史》[16]。在以上著作中,关涉省议会的内容占相当小的部分,甚至有些著作对其只寥寥数句,一笔带过,谈不上对其进行研究。

另外, 关于区域研究的著作有苏云峰的《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17]、张玉法的《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18]、李国祁的《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19]、张朋园的《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20]、王树槐的《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21]、谢国兴的《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22]、朱宏源的《从变乱到军省:广西的初期现代化(1860~1937)》[23]。这些著作源于1973年台湾学者李国祁、张朋园、张玉法共同主持的“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他们分别研究这些区域自清末民初以来的社会历史背景、所遭受的外力冲击及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过程。台湾的这几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对民初省议会作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二、对民初省议会的深入研究

对民初省议会的深入研究主要体现在相继发表的一些论文方面。民初时期我国各地区在政治民主发展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这一方面因我国面积广大,各地民众的教育程度、开放程度、经济发展程度、地方督抚的开明与配合程度、各地精英分子的致力程度不同;另一方面,在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期,我国现代化的推动多在于地方督抚与士绅阶层,因此政治现代化的区域差异性更彰然昭著。所以对于我国政治现代化的研究,多以区域为单位。对省议会深入研究的成果,目前尚不太多,因各篇侧重点不同,本文拟加以分类探讨以观其研究现状。

(一)比较性研究:咨议局与省议会的继承性及变迁

这一类文章有苏云峰的《湖北咨议局与省议会1909~1926》[24](P421)、王树槐的《清末民初江苏省的咨议局与省议会》[25](P481)、张朋园的《近代地方政治参与的萌芽——湖南省举例》[26](P361) 和杨鹏程的《湖南咨议局与民初省议会的比较研究》。[27](P50) 清末咨议局与省议会同属地方民众政治参与的机构,相互之间具有继承性,同时,因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不同,二者之间又有很大差异。以上四位作者均对此进行了研究。

王树槐以详实的材料再现了早期民意机构的困难及议坛发展状况,并论及江苏市民在清末时对地方政治的热心。辛亥革命后,江苏市民选举成立了省议会,选举省议员时秩序不如清末咨议局选举。及至后期议员作风及议事作风均已涣散。他以为就比较而言民初省议会议员素质、议事精神、会议秩序皆不如清末咨议局,民初新旧势力冲突和战祸使真心热心议坛者疏离议坛。

与王树槐相同,张朋园也以清末咨议局与民初第一届省议会为研究对象。但张偏重于地方选举及对议员成分的分析。湖南民初省议会的选举中舞弊、官吏左右选举现象十分严重,此为不如咨议局之处。与咨议局所不同者,民初议员的选举中有党派竞争。与咨议局比较,省议会议员新式教育的比例和年龄优势提高,更具有进取优势。他认为,从湖南咨议局和第一届省议会来看,中国的政治参与尚在中坚政治阶段。就党派而言,咨议局为立宪派控制,省议会为国民党控制,此两种势力互为消长。

苏云峰认为湖北第一届省议会议员多为传统功名出身,但从接受新教育方面看,比咨议局为高。此届议会活动频繁,议员之间存在党派冲突,但在若干牵涉整体利益的问题上,议员们能捐弃党争一致行动。第二届省议会在紊乱与舞弊中选举产生,议员中党派之争仍然存在,但在[议员派]领导之下,质询省政,关怀国计民生,发挥了制衡作用。第三届省议会以实现“鄂人治鄂”为目的的省宪运动为主要任务。苏云峰认为“湖北议会制度在选举方面虽无进步,但在政党政治方面已有相当改善,议案也有相当绩效,省议会在地方政治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并非行政部门所能忽视”。

杨鹏程侧重于对湖南咨议局和省议会进行比较性研究,他认为湖南咨议局选举优于省议会,但从议事方面看省议会具有更大的民主性。

(二)全面的展现:省议会从成立到结束的发展演变

这类文章有吕芳上的《民国初年的江西省议会1912~1924》[28](P221)、吕实强的《民初四川的省议会1912~1926》[29](P251)、许友书的《1912~1927年四川省议会述略》[30](P50) 和李明的《民国时期云南省民意机构变迁概况》[31](P42)。以上四位作者均对省议会从成立到结束的全过程予以论述,从中可探知省议会成立、发展、演变的过程。

吕芳上论述了省议会的选举、运作及与行政部门的关系。他认为,第一到第三届省议会选举中选风日下,第一届省议会选举中,因有传统理念的作用和党派的制衡作用,选风尚好,第二、三届议会选举中,由于军阀当政,选风败坏,尤其第三届省议会完全是政府制造的产物,议会的选举、议员的素质更差,议会和全省完全受北洋武人宰制。第二、三届省议会的党派竞争与他省相比尤其混乱,但这些党派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党派竞争的目的仅为一己之利。民初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军阀政治伴行,所以作为地方立法机构的省议会难以形成对行政部门的监督制衡作用。

吕实强论述了四川省议会议员及议案的基本情况。他认为民初四川的省议会,虽然若干议员自私自利、假借职权牟取私利,甚至不惜与当权政治势力联合摧残异己,但并非多数。就整个历程考察而言,议员所提议案多切合川民心声,这些议案之所以效果不佳归因于议员个人素质,但更应归因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议员们能把代表民意之职责常存于心实属不易。于川省自治运动中,议员们制定省宪,为该省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许友书的文章较为简略,他认为民初四川出现了政党纷争的局面,出现了暂时的民主政治。三种政治势力:革命派、立宪派、袁在川势力围绕省议会的选举和成立展开了角逐。

李明的这篇文章较为简略的论述了民初时期云南省议会的基本状况。

(三)群体的斗争:省议会联合会的成立及运作

这类文章有沈晓敏的《民初省议会反对适用〈咨议局章程〉的斗争》[32](P56) 和《民初省议会联合会与广东》[33](P110)

袁世凯企图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如果省议会和地方政府拥有巨大的职权,袁就会对地方失去控制力,因此袁企图限制地方议会的职权。1913年2月,袁命令以前清《咨议局章程》暂时代替省议会法。以国民党占优势的浙江省议会率先反对、抗争并得到其他省议会的响应。沈晓敏认为,各省议会协力反对的结果有两个:一是临时参议院制定了《省议会暂行法》,二是成立了省议会联合会。二次革命中,联合会反袁,企图担当起革命时期政治中枢的角色,但未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辛亥革命后,广东是革命党势力较强的省份,沈晓敏认为1913年在反对袁命令以《咨议局章程》代替省议会法过程中,广东省议会发起成立了省议会联合会。联合会成立后与袁展开了诸多斗争。后因内部党派和利益的分歧,联合会发生了分歧,以国民党占优势的省议会支持联合会,以共和党占优势的省议会要求退出联合会。二次革命中,联合会通电反袁,但二次革命失败后,联合会即自行消散。沈晓敏认为,由于以国民党为实际领导的省议会联合会自身的种种原因,它未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四)阶段性论述:省议会与二次革命

这类文章有李国祁的《辛亥革命后至二次革命期间闽浙两省之议会政治》[34](P110)、曲小范的《民初吉林省议会驱逐省督陈昭常运动始末》[35](P323)、王续添的《论五四运动中的省议会》[36](P59) 和沈晓敏的《民初浙江省议会与二次革命》[37](P56)。这类文章均选取了特定阶段中的省议会进行研究。

李国祁认为福建省在议会政治方面的表现较浙江省落后。在民元混乱的政局中闽省临时省议会艰难组织,但闽省议会不具有广泛的民意代表性,只是旧士绅与新知识分子(少数团体)的权利结合。由于社会动乱,闽省议会无法行使职权。两省议会选举弊病百出,并均表现出热心中央政治的形态。

曲小范在他的文章中对驱逐省督陈昭常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论述。他认为这一过程是由省议会领导的一次民主运动。这场斗争的胜利不仅推动了吉林民主运动的深入发展,而且推动了其他省区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民主运动。同时,作者也看到了驱逐都督陈昭常的运动始终以议会和司法机关为斗争基地,以西方民主程序为主要手段展开活动,这客观上传播了民主思想。

王续添则选取了五四运动这一特定时期中的省议会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省议会作为国家政权体系内的一种制衡,在五四运动的客观条件下,积极支持和参与了五四运动,这对五四运动直接目标的实现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

沈晓敏主要利用浙江省地方史料和部分《申报》材料构筑其理论。他认为浙省议会中国民党议员占四分之三,但并不团结。二次革命前,浙省议会反对袁独裁,与国民党的政治立场基本一致,二次革命爆发后,浙省周围省份相继宣布独立,此时,浙省议员们并没有坚定的立场,促使浙省独立。他认为,虽然国民党议员在浙江省议会内占绝对优势,但二次革命在浙江并未获得有力支持。

(五)概括性论述:民初省议会的综观

这类文章有陈惠芬的《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38](P236)、沈晓敏的《民初浙江之议会政治》[39](P67) 和孙玲的《略论民国时期的贵州省级民意机构》[40] (P92)。与上述其他文章不同, 这类文章对民初全国或者个别省的省议会进行概括性的论述,以使人综观其全貌。

三、现状分析与发展展望

总体而言,对民初省议会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1.区域研究与现代化研究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从区域特色中把握政治现代化演进脉络。现代化是历史研究的热点,把现代化研究与区域研究结合为史学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关于省议会的研究大多数论者把区域作为研究政治现代化的突破口。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因素,我国各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不一,在民初混乱的政局中各区域的具体情况更为不同。如东南地区开风气之先深受西方民主政治、政党政治的影响,同时也是同盟会活动的主要舞台,相对而言这些区域中的省议会在省级政权结构中比较活跃,如浙江、广东省议会在袁世凯命令以《咨议局章程》代替《省议会法》时率先反对,并号召各省联合成立了省议会联合会[33](P110)。当袁世凯不经国会同意擅自颁布省官制暂行章程时,浙江省议会在成立之初即举行罢议[37](P56)。共和党、 国民党或袁世凯势力各占优势的地区省议会的活动各不相同。如,民初江西因国民党在省级政权中占绝对优势,而且都督李烈钧具有议会民主思想,尊重议会,所以省议会颇有建树,很好的担当了权利制衡的角色[28](P221)。而民初四川省议会则情况迥异,因袁世凯在川势力胡景伊对议会的干涉、压制,使议会的正常运作发生困难,更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功能[29](P251)。由于民初中国多变而多歧的时代特征,省议会的研究应放到各个具体地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中进行研究,以使对民初省议会在各个区域的实际状况的研究向纵深开掘。

2.材料翔实,并很好的运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要正确的和准确的描述真实的历史过程”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作区域性和实证性的研究,将研究工作引向深入。史实是史学立论的基础。从以上各位作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均广泛的运用了报刊、政府公报、地方史料,充分、详实的材料展现了民初不同区域省议会的具体特色及发展演变的过程。具体的说,台湾作者对材料的运用更为充分,如吕芳上的《民国初年的江西省议会》运用丰富的材料展现了临时省议会中新旧势力的杂糅、第一届省议会的颇有建树及遭受摧残、第二届省议会的党派纷争以及饱受军阀武人宰制[28](P221)。运用丰富、广泛的材料使论述更加深入。但从以上各位作者的成果来看,如能充分挖掘地方档案材料将使论述更加充裕。

对本领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相当成果,但也存在若干不足之处。

1.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研究方法略显单一。较多的论述止于罗列材料和叙述事实,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如台湾吕实强在论述《民国初年四川的省议会》[29](P251) 时,为分析第一届省议会议员的背景, 他列举出了各选区省议会议员的姓名及党派后如能运用统计法综合分析,那么第一届省议会议员的背景状况将会一目了然。就事论事,不注重社会环境的多重影响和有关背景材料的挖掘。如沈小敏的《民初浙江省议会与二次革命》[37](P56),试图论述说明以国民党占优势的浙江省议会由于内部的种种原因不能与都督朱瑞采取有效的斗争,在二次革命中也未能团结一致促使浙江独立。沈论述此观点时如能充分挖掘浙江的背景及社会环境因素,如浙江当时的地方绅商、民风状况、地方武装力量与周围各省的联系等,那么这篇文章就不会显得那么单薄。缺乏比较研究。与咨议局比较或与其他各省同时期省议会情况比较。展开比较研究,以期真实准确的把民初省议会放到更深更广的全国大环境中进行研究。如对省议会进行研究时要说明议员及议会的劣化现象,可把省议会和咨议局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行比较,从社会背景的发展变化可以透视议员的心理变化轨迹。

2.就现有的对本领域的研究而言,从总体上看在选题上仍然很狭窄。选题的狭窄表现在时空范围上。就时段而言,大部分作者集中探讨二次革命前省议会的运作状况,对省议会从成立到结束的全面轨迹探讨不够。探讨整个发展轨迹,勾画这一重大历史现象的全貌,可探知地方议会民主的发展变化状况;就空间而言,现有的成果选题多集中于沿海、沿江得风气之先的地区如越、闽、浙、赣、苏或集中于思想活跃、政党组织活跃的地区如湘、鄂、川,而对内陆地区却少有涉及。豫、陕等地区,民气闭塞,同时又处于前清和袁世凯势力控制严密的地区,其地方议会组织自另有一番特征,而现有的研究成果却少有涉及,这是本领域现有研究中的一个空白。

针对民初省议会的研究,应该立足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推陈出新,扬长避短,以求有新的突破。

1.扩展研究范围,延长时段,发掘新的领域。历史研究应该根据历史演进的脉络,扩展研究的时空范围,根据各地区的特点,长时段、多范围的考察历史的真实。民初的中国是一个多变的时代,经历了各个不同的时期。1912~1913年是共和初造、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时代;1914~1916年是民主被扼杀、专制抬头的时代;1916~1917年是帝制复燃、混乱多歧的时代;1918年以后军阀混战开始。总之,这是一个多个突变集中的时代,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帝制的结束与复辟,南北议和与分歧,纷乱多歧,“你方唱罢我登场”。各个不同时期省议会的运作必然不同。章开沅先生曾提出要长时段地研究历史。对于民初省议会的研究,应拓展时段,把其放到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中,不仅考察其发展的各个时期中的具体活动、党派冲突、社会职能、地位、影响,而且应当深入挖掘其与地方政府、地方民众、地方势力的关系,由此可以真实完整的对省议会进行研究,探究这一历史现象的真实。因为清末地方主义的出现,各省情况迥异。如江、浙、广东地区民众思想开化,市民的参与意识较活跃,湖北作为共和党活动的主要舞台,其省议会的运作又有一番不同。而思想闭塞落后、贫穷、冷漠、被统治者严密控制的地区,其省议会的活动、运作自不同于他省。因此,在研究地区的选择上,不仅要关注沿海沿江地区,而且也要关注内陆地区,以从中观察民初中国地方民主政治初试时期民意机构的基本概况。

2.进一步挖掘材料。不仅以章程条款作为研究的材料,更应以有关省议会的会议记录、来往信函、纠纷处理等活的史料来探究省议会具体的活动和表现,探知历史发展变动的真实潜流。报刊也是重要的史料来源,除一些全国性的综合性报刊外,尚有各省所办的地方性报刊也载有许多史料。挖掘整理史料,把史料系统化对省议会的研究将起到重要作用。各个区域的地方档案也应当做深入挖掘,各种史料综合运用,从各个方面再现历史的真实。

3.坚持实证研究,充分注意历史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坚持实证研究,根据不同地区、时段的不同特点,挖掘材料,以动态的观点去研究具体地区的个案情况。在研究中注意不同地区、一个地区的不同时段省议会的具体活动和表现。各区域各届省议会的表现、运作各不相同。前期的省议会较有作为,后期,特别是“二次革命”后,各省议会及省议员大多饱受摧残,加之后期军阀迭起、社会动荡,处于重新分化、整和阶段,省议会及省议员出现了劣化现象。劣化的原因是什么?应把前后期省议会放到具体的社会大背景中,结合由于时代变迁而引起的地方士绅、知识分子、地方民众、地方势力的社会心理变化,加以具体分析考察,以从一侧面探究历史演进的脉络。

4.运用适当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推进对各区域省议会的研究。以史实为依据对所作研究找出理论基点,以此理论基点作为贯穿整个研究的主线。就省议会研究而言,统计和心理分析两种方法被广泛运用。统计和心理分析是研究历史的手段,借此种手段可以更深的透视历史现象所掩盖的本质,从而从深层面把握历史演进的方向及前因后果。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宜对所作出的统计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具体历史变动作深入分析,以此反映历史掩盖的真实本质。对议员的年龄、社会背景、教育程度和议案的类别、表决率、公布实行率、提出议案的政治团体作统计分析可透视各区域省议会及其活动的真实面貌。以动态的观点去研究具体地区的个案情况、省议会在当时社会背景中具体的社会角色。

总之,运用正确的方法,把各个区域的省议会作为研究的突破口,为完整、真实的透视民初社会打开一扇窗,透过这扇窗,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中的纷纷扬扬开始走进我们。

从以上对民初省议会研究的回顾和分析来看,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有待于以后的继续完善与提高。

[收稿日期]2006—06—01

标签:;  ;  ;  ;  

现代化的曲折流动:民国初期省议会研究综述_二次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