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与专著的双重风格--情报学与信息产业述评_信息科学论文

教材与专著的双重风格--情报学与信息产业述评_信息科学论文

教材与专著的双重风格——《信息科学与信息产业》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著论文,信息产业论文,风格论文,教材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世界科学的发展中,诞生于70年代的信息科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信息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与时代脉搏同步跳动的信息科学正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导学科。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较早地完成了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过渡,使他们较发展中国家更早地探讨信息革命和信息科学,目前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科理论。国内学术界对信息科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迄今为止,系统论述这门学科的专著尚不多见。这一方面表明人们对信息科学的某些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术界对信息科学的某些基本问题还缺少统一的见解。科学学研究告诉我们,在学科发展的幼年时期,诸说纷起、百家争鸣是学科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动力,任何持之有据的探索都是对学科大厦的充实和完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胡继武教授的新著《信息科学与信息产业》。该书是一本供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因而具有系统性和严密性,同时由于作者融入了自己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又使该书具有专著的特点,具有教材与专著的双重风格。

一、体系别具一格,脉络清晰而结构严谨

评价科学著作,首先要看体系是否完备、严谨。因为体系构造框定著作对研究对象展开的广度与深度,由它所形成的逻辑思路又决定了著作所能达到的学术水准。《信息科学与信息产业》在结构上分为两大部分——理论部分和应用部分。理论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的内容,阐述了信息科学的含义、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内容和任务,信息科学的发展,信息的概念、特征和度量,信息的价值与功能,以及信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应用部分从第五章至第九章,从实践角度具体阐述了信息的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开发利用,信息的传播以及信息资源管理,考虑到信息产业在现代社会和经济结构中所占的突出地位,书中在最后一章又对信息产业作了阐述。这一体系的设定是同作者对信息科学的认识和其独特的研究角度紧密相关的。作者认为,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研究对象,研究信息现象及其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的科学,它是以“三论”为基础,以电子计算机等为主要工具的一门横断性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传播、存贮以及如何利用信息进行管理和控制等。作者繁睿地把握了信息科学的横断性特点,即其研究的是存在于各个具体学科领域的“共同的方面”——信息现象及其规律(冯·贝塔朗菲将其称为“科学的同型性”,Isomorphism in science),计算机、仿生学、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等只是为其提供了主要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方法。将信息现象及其规律作为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仅能把信息科学和其它学科区别开来,体现信息科学独特的学科功能,也能概括信息科学理论的全部成就,展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由此为逻辑起点所建立的理论体系,突破了学术界单从通信角度研究信息的局限,体系的开放性和封闭性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体现了作者对信息科学的独到理解,也使其在国内出版的为数不多的信息科学著作中独具特色。

二、论述精微,见解独到

该书有很多新颖独到的见解和精采的章节。如对社会信息运动过程模型的建构,通信学家、物理学家、文献信息学家、生物学家都从自己的学科角度出发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建构了各自的理论模型,其中以申农(S.Shannon)的通信过程模型提出最早且影响最大。但这些模型基本上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缺少了信息利用这个最重要的环节,从而导致对整个信息过程的概括是不完整的。作者充分注意到以往研究中的这种缺陷,明确指出完整意义上的信息运动过程是包括信息利用在内的,这不仅因为信息利用是信息生成、传递等环节的自然的逻辑延伸,同样引起了信息关系的产生和变更,更重要的,在这一完整的认识框架之下,对信息运动过程的研究才真正地落在信息过程的终极目的上,即信息是否被利用,产生了多大效益。作者将信息利用作为信息运动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加以确立,建构了由信息生成、采集、加工、转录、传播和利用等六个环节组成的社会信息运动过程一般模型。这一认识兼容了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努力方向,与情报科学研究重心由信息源→信息传递→信息利用(即SCU规范)的转移轨迹,和传播学传播模式研究“总趋向是从研究传者怎样影响受方逐渐转移到受方如何利用信息上”(W.宣伟伯语),在学术思想上同出一揆。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该模式理论构成更加完备,各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更加清晰,并且更富于操作性能,是国内信息运动过程研究中重要的理论收获。书中总结并提出了信息运动的六大规律,即信息不守恒规律、信息选择规律、信息梯度转移规律、信息利用弹性规律、信息时空缩胀规律及信息整体效益规律,对丰富信息科学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十分重视信息利用的方法问题,认为方法选择的得当与否对信息利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书中将各种类型的信息利用方法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信息综合法、信息推导法、信息联想法和信息图谱法,并给予了细致入微的论述,使其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对信息推导法的阐述尤其发展精髓,事例选择典型生动,令人于赏心悦目的阅读中增长识见。关于信息失真原因的分析以及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及其鉴定方法的阐述,作者突破了学术界多从技术角度进行分析的局限,而从主体认知角度、心理学等角度进行了多方位的透视,令人耳目一新。书中总结了信息利用的六大策略,即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隐而显、推陈出新、把握好信息的时效周期、提高识别征兆信息的能力,亦是作者创造性研究的结果,蕴含着从丰富多彩的信息工作实践中合理地提升理性认识的智慧,对信息开发工作和人们有效地利用信息不无启迪和帮助。尤其是作者注意到了征兆信息并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类型加以确立,对其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阐释,填补了以往研究中的阚漏,发前人之所未发。另外如对信息产业范围的界定、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对策的论述,亦有理有据,切中我国实际,对信息理论和实践界有较好参考价值。

三、资料详实,梳理系统

这是该书的又一特点。信息科学诞生于70年代,由于其学科的横断性质,相关学科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产生了大量的文献。作者十分注意掌握信息科学自身发展的信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力求运用信息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使自己的著述做到系统完备,概括周详,论述深入,表达清晰。在阐明自己的观点之前,大都先系统列举该领域的重要观点和成果,指出其得失,这样不但能使读者加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把握其学术脉络,而且又使整部著作包含有较大的信息含量,便于读者进一步地探索和思考。如对信息的概念,作者从语言学、自然科学、哲学三个学科范畴出发,分别介绍了这三个不同学科对信息概念的不同认识和观点,通过了解和比较,有利于我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这一问题。对信息资源管理(IRM)的含义,先介绍了国内外学者的几种代表性观点,然后通过分析其共同点,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资料运用的详实和系统,既是本书作为一部综论性教材所要求的,又使作者的观点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增添了该书的份量。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也许受到出版发行方面的影响,该书将书名命名为《信息科学与信息产业》,但“信息产业”在书中只占一章的内容,似有名实不符之嫌。另外书名中是“信息产业”,书内却称“信息业”,这两个概念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希望再版时能予以完善。

标签:;  

教材与专著的双重风格--情报学与信息产业述评_信息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