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统计的演变与发展_金融论文

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统计的演变与发展_金融论文

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统计工作的沿革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计工作论文,沿革论文,建国以来论文,我国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金融统计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也不断地进行着变革,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特点。从1948年12月1 日我国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原解放区的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的基础上成立到目前为止,我国金融统计工作基本上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一、建国初期的金融统计

这时我国处在经济恢复时期,在金融领域除国家银行外,还存在公私合营银行以及大量私营钱庄,为全面反映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金融活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开展日常统计工作的同时,着手研究制定金融统计制度,并于1951年1 月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报告制度》,规定了金融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各种统计报表,包括存放款月报、结算往来月报、金银收付月报、合营银行及私营钱庄存放款利率月报、证券交易日报等二十余种。除对金融业务活动统计外,还制定了若干统计报表,反映经济活动,如物价统计、国际市场行情统计等。这一时期的金融统计呈现统计报表种类多,各种报表反映的内容简单,上报时间间隔短,统计范围广等特点。为党和政府及时掌握经济、金融变化情况,正确制定新中国经济、金融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一五”至“文革”时期的金融统计

在胜利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后,我国开始进入有计划的、大规模发展社会经济建设时期,受经济管理体制影响,金融业也实行了高度集中管理,多种信用形式变为单一的国家银行信用,信贷资金管理实行统收统支,金融统计工作趋于集中和简化,统计范围缩小,统计对象简单,统计报表减少。在“大跃进”时期,由于整个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金融统计工作也受到损害和影响,造成存、贷款统计数字严重失真。1962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金融统计工作着重抓了核实清理统计报表、数据和项目;增设贷款科目;调整统计项目等工作,金融统计工作有了一定起色。

“文革”时期,统计工作遭到严重破坏,不少统计机构撤销,统计干部下放,统计资料被销毁,有的统计报表取消,统计项目合并,内容简化,数字不实,上报时间延迟。但在金融统计干部的坚持和努力下,金融统计是当时能够坚持部门统计的几个部门之一,为以后其他部门整理统计资料提供了参考数据,也为以后的统计工作恢复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金融统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金融统计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和迅速发展。一是适应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要求,金融统计工作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①适应信贷资金管理制度,修改统计办法,增加统计报表种类,增设统计指标。②拓展统计范围,先后增加了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累收累放统计;金融信托投资机构信贷统计;城市信用社信贷、现金收支统计;证券保险信贷统计;企业、物价等经济统计。③由单一的银行信贷、现金收支统计转向宏观金融统计。建立了货币供应量统计;中央银行储备货币概览统计;资金流量核算统计等等。二是人民银行进一步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建立健全了各种金融统计制度。1978年初,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制度》,规定了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统计人员的职责,统计报表管理制度;1979年分设的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制定了《关于统计工作中的若干规定》,1986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金融统计暂行规定》和《其他金融机构统计管理暂行办法》;1995年底,颁布了《金融统计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金融统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及统计人员的权益和义务,使统计工作逐步法制化、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三是加强统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改革、开放以来,也是金融统计工作恢复、加强和迅速发展的时期,统计手段逐步由手工操作转变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统计工作逐步由基础数字汇总转变为开展统计分析、统计调查和统计预测;统计信息逐步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并向经济发达国家学习,提高统计报表结构科学性,开办各种不同层次的培训班,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扩大和充实统计队伍。

四、实行全科目上报统计制度后的金融统计

深化统计制度改革,实行全科目上报统计制度。1996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在广东三水市召开全国金融统计制度会,全面推广金融统计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该软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良好的操作界面,极大地满足了统计业务的需要。统计制度实行会计科目上报制度,即:有一个会计科目就相应地有一个统计项目。与往年的统计制度在统计指标的划分和统计报表层次的划分上有着较大的区别。

(一)统计指标划分的不同表现:①项目的内涵不同。历年的统计制度所包含的内容是:简单的从会计科目到统计项目,许多个指标划分不明确,指标反映内容含糊,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表现资金的用途,如其他类、系统内资金往来类等项目。而新的统计指标体系是按真正意义上的归并,指标含量大,覆盖面广,并以银行业管理中的资金流动性管理为前提,一个会计科目对应一个统计项目,使人能一目了然地了解每项指标的含义。②资产方统计项目的归属是按资金运用的性质和期限划分。如商业贷款中的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在历年的统计归属中把逾期、短期、催收等贷款全部放在农副产品收购贷款项目中,而新的统计制度则按资金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变化而进行统计项目反映,把已发生的逾期、催收等贷款放于中长期贷款中的逾期类贷款。以资金的流动性为主,来反映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

(二)报表层次上的划分:统计报表层次划分是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变化的,主要是以金融机构的性质以及组建方式来进行划分。金融体制改革前,金融机构的性质是代表国家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同时机构数量、业务划分都有限制,结构单一,因此,统计报表只有一个层次。金融体制改革后,金融机构数量大量增加,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机构组建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简单的报表层次不能充分反映资金的流向、结构,因此,产生了以银行性质和组建方式为特征的统计报表分类:一类是人民银行,二类是政策性银行,三类是国有商业银行,四类是其他商业银行,五类是其他金融机构。在这五类报表的基础上产生其他各种报表,组成我国现有金融统计报表体系。

回顾我国金融统计工作的沿革与发展过程,不难看出其发展与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息息相关,特别是全科目统计制度的实施,是建国以来我国统计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必将使我国金融统计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并逐步向国际货币统计惯例靠拢,更好地为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服务,为宏观调控服务,为不断深化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服务。

标签:;  ;  ;  ;  

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统计的演变与发展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