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的适应性转变_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的适应性转变_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的适应性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适应性论文,素质教育论文,素质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教育实行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制度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我国四个现代化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广大人民教师是实施这一工程的主力军。端正教师的教育观念,全面提高教师的群体素质,实现教师素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适应性转变,是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并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所在。

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任务,是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看清长时期来在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自身素质的缺陷和弊端,明确自身素质适应性转变的方向和目标,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自觉积极投身于这场历史性的教育改革洪流,在改革的实践中学习、锻炼、提高,完善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不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担当起为21世纪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责任。

一、应试教育导致教师基本素质的缺陷及其弊端

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应作何评价?用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难得出以下的基本结论:

第一,从总体上看,大多数教师的素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是可以适应或基本适应目前教育工作的要求的。我国现有一千万左右的中小学教师,多数人能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兢兢业业地工作,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不少人还勇于开拓进取,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建国以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和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方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第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还有相当多的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教育工作的要求,特别是难以适应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不少人教育思想不端正,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或管理方法落后,无论是政治思想素质还是文化业务素质都亟待提高。

第三,教师素质的相对低下,其中很多方面是同应试教育的办学目的和办学模式相关联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

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是一种以错误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导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所形成的教育制度,它必然要对教师素质的形成产生消极的导向作用,从而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损害。事实上,目前教师素质上的众多缺陷,都是应试教育所结出的恶果。

1.片面的人才观,导致教师职业道德的严重缺失

教师是从事培养人才的崇高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热爱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尽心尽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只把那些学习尖子看作人才,势必使教师把注意力和关爱只集中到那些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而把另一些学生(甚至是大多数学生)视为不堪培养造就的“朽木”弃之不顾。其结果,是一方面“捧杀”了少数学习优秀者,另一方面则“棒杀”了大多数学习一般者或后进者。因为只要考高分便是“优秀学生”,一俊可遮百丑,桂冠接踵而来,教师厚爱有加,家长视作宠儿,难免使这部分学生滋生骄娇二气,甚至忘乎所以。有些所谓“尖子学生”,思想品德不良,劳动习惯很差,甚至违法乱纪;有些则成为“高分低能者”,考上大学后竟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甚至只好由家长陪读或干脆退学。教师对少数学生的偏爱必然导致对大多数学生的冷漠和歧视。他们的正当要求得不到满足,个性发展受到压制,身心备受压抑甚至摧残。不少地方的教师用惩罚、斥责、讽刺等方法对待学生,甚至实施体罚和人格污辱,由此酿成师生冲突和悲剧的事件时常见之于报端。

这种片面和错误的人才观,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违反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也严重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亵渎了“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因为应试教育的“人才观”事实上与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直接挂上了钩,考分的名次和升学率的高低同教师的切身利益,诸如职称评聘、子女就业、工资晋级、评优评先以至于住房分配和奖金份额等都息息相关。不管教师追求升学率的主观动机如何,是纯粹出于一己私利还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客观效果,都可以看作为功利驱动的结果,这无疑会使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和师表作用大受损害。更为严重的后果还在于,它使青少年纯洁的心灵受到污染。

2.单纯为应试而教,使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结构越来越显得单一和陈旧

教师职业的特点之一,是不但需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并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跟上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文化知识需求,不能凭借一张文凭和一技之长包打天下,一劳永逸。然而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教师教学工作的全部目的都在于应付考试;而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无论怎样改革,总难以完全逃出教科书的范围。这就迫使(或诱使)教师把自身的文化专业素质定格在书本知识范围之内,定在考试题目的范围之内。什么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什么开阔视野、课外活动,什么教书育人、提高素质,统统都可以置之度外。为数众多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本教科书和《试题汇编》。据大连市一项对20所初中1235名教师的基本素质的问卷调查:“请写出最能反映你所教学科特质的基本概念”,要求至少写3个,98%的教师竟然写不出、写不全或写不对。再如“写出为大家所公认或熟知的教学原则”,要求至少写3个,结果90%教师答不完全或不适当。对著名的现代思维方法“三论”名称,竟无人能写出。据笔者所知,不少教师或者是无暇学习“充电”,或者是认为没有必要学习了解,致使信息闭塞、孤陋寡闻,他们对于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文化科技上出现的新生事物茫然无知。不知道苏联解体的背景和情况,不了解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不理解“信息高速公路”为何物的教师并不在少数,至于不懂得“信息革命”、电脑联网的教师更是比比皆是。

历史车轮已驶向信息社会。当今世界,新知识、新事物、新理论、新概念层出不穷。21世纪的现代公民和建设人才,必须拥有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之地。我们的基础教育如果不给少年儿童打下一个比较宽厚的知识基础,将何以面向未来?而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关系,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以教师如此单一和陈旧的知识结构,怎样去塑造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人才?

3.满堂灌、题海战术等机械死板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捉襟见肘

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是其文化专业素质的外在体现,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实际本领,以及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具体方式方法。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在熟练掌握所任学科课程教材的知识体系的前提下,按照教育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规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以掌握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会学生读书学习的本领。然而,当应付考试成为教学工作实际和最终的目的时,教师必然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用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加班加点的办法去训练学生的应考本领,甚至用猜题押题的手段选择教学内容和组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习惯于斯,目前仍在很大程度上主宰中小学教学工作的这种教学方式方法,不但压抑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也制约和妨碍了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和能力发挥。教师中一些自以为应付考试的行家里手,平时既不备课,也不了解学生,更无所谓总结教学经验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之类,课前找题目,课堂做题目,测验考题目。众多的中青年教师则是把上述教师奉为心目中的榜样亦步亦趋,唯恐未能跟上。教师既缺乏实现能力上自我提高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又缺乏激励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教学业务能力的捉襟见肘就难以避免。至于教师队伍中还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本身就难以胜任教学工作,即教学基本功不过关者(据大连市调查,小学占8.6%,初中占20.5%,高中占17%),本可以通过业余进修和在实践中锻炼的途径提高自己,在升学率的压力之下,也就失去了可能。有的虽然勉强取得了学历文凭,但教学能力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教学工作本来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需要教师调动全部的智慧才能和全身心的投入;但在许多教师那里,却变成了简单机械的行为。为了争取高分和名次,他们拚命争课时、抢时间、布置大量的作业,频繁统考统测,不惜剥夺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牺牲学生的休息娱乐,无休止地增加学生的负担。但实践表明,教师这种用心良苦的大量付出,其中很大部分属于重复、低效劳动,是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得不偿失的劳动,并无真正的教学质量可言。用这种办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可能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4.长期跋涉于书山题海的结果,使教师成为只能死啃书本,死扣题目的“教书匠”,缺乏实践动手的能力

完备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教师能力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一代适应现代化社会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竞争空前激烈的现代社会,书生型的人才不但难以有所作为,而且难以有生存立足之地。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会教学生读书,而且要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各种实际本领。我国的师范教育制度同样受到应试教育的传统影响,无论课程开设还是学业成绩考核和教学实习,都不注重对师范生的一般能力培养。新教师从走上讲台那天起,就背上了升学率的沉重包袱。他们“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书本和题目中生活,很少接触社会,参加劳动。他们不知道工人怎样做工、农民怎样种地、商品怎样交换。许多教师缺乏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社交公关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有些青年教师甚至连起码的生活适应能力和劳动自立能力都不具备,连生活小事都还得靠父母家庭。至于教师最可宝贵的革新创造能力和开发竞争能力,更是凤毛麟角!教师能力结构上的这种严重缺陷,对未来人才素质的不良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5.升学率的沉重十字架,使教师的身心素质备受严重损害

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从教的基础,不但对搞好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而且本身就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在应试教育驱使下,来自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有相当大一部分须由教师承担。许多教师不得不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没有节假日,没有基本的休息和娱乐锻炼,加以目前限于各种条件,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普遍偏低,有的地方连工资都无保障,营养和医疗保健很差,致使许多教师积劳成疾,健康状况受到损害,未老先衰和英年早逝者并不鲜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频繁的统考统测,各种竞赛、分类排队,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评聘、住房分配、工资晋级、考核评比,简直对教师无异于一场精神灾难,不少教师为此焦虑不安、烦燥易怒、苦闷彷徨、悲愤交集,搞得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相当紧张,以至于食不甘味、夜不成眠,酿成悲剧的事件也时有所闻。在广大学生心目中,教师身上那种沉稳自信、庄重谦和、乐观向上和遇到困难挫折时的坚毅顽强等品质特征已经越来越难看到,少数教师已经荡然无存。

在批评应试教育的时候,我们往往注意它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损害,而忽略了它对教师身心素质带来的损害。事实上,后一种损害在许多情况下并不亚于前一种损害;毋宁说,唯因有后一种损害,才使前一种损害更令人值得忧虑。

二、教师素质适应性转变面临的主要任务

我们在上面分析了应试教育对教师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当然,造成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总体素质偏低并非完全是实行应试教育的结果,还有更为复杂的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教师的个体素质也因地、因校、因人而异,有的差距非常悬殊。由于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内建国以来最为广泛和深刻的一次教育改革,同应试教育相比,它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而无论对于有着怎样素质现状的教师,都无例外地面临着一个重新学习,全面提高和自我完善的任务,面临着一个自身适应性转变的严峻课题。

在世纪之交,广大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适应性转变,面临以下几方面的任务:

1.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应当在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充分认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这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其他各方面素质的关键所在。教育观念正确,提高素质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基础。

教师必须自觉而牢固地树立以下几方面的教育观念:

(1)基础教育的性质观。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已经明确规定了的。教师的教育工作必须服从于服务于这一根本宗旨。

(2)社会需要和个性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人才观。“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社会对人才的类型、规格和层次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学生在个性特长方面的基础和发展前途也是因人而异的,教师的责任是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应该精心选择的是“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适合教育的儿童”。

(3)教书育人的德育观。首要问题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才质量的核心,关系到培养的人才为谁服务的方向问题,教师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教书育人”的宗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4)以培养能力为主旨的教学观。教学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打好基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的着眼点,要放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应试的本领。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兴趣、方法和习惯,教给学生自己学习、自求发展的能力。

(5)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状况,而不是单凭考试的成绩。考试成绩可以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标志,但不应成为主要和唯一的标准。智育状况可以成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一个标志,也不应成为主要和唯一的标准。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当是德智体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当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衡量学生各项基础素质的发展状况。

2.加强师德修养

素质教育高度重视思想品德素质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首要地位,而学校德育工作的状况和效果与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素养密切相关。因为“教师的人格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这就要求教师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处处都为学生师表。针对目前一部分教师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大潮下,理想信念模糊、敬业精神淡化、价值观念错位、师表作用下降等职业道德滑坡的倾向,必须通过加强教育和管理,加强制度和规范建设,建立教师职业道德的约束制约机制和导向激励机制,引导教师不断加强师德修养,规范行为举止,使自己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3.拓宽文化视野

教师是传递人类文化的使者,又担当着推动和促进人类文化发展的重任。应试教育只要求教师具备相关的专业文化知识,素质教育则不然,它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办事,怎样健体。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工作就不能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要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交往、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系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传递优秀文化及社会价值观,使学生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此外,教师还要教育学生遵守社会规范,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教育自己和发展自己,在社会需要和个性发展需要的结合上找准人生的座标。这样的教师,没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阔厚的文化底蕴是不行的。教师应该明确,文化素养不单指专业知识,更应包括人文精神、文化视野、精神理念、道德观念等内容。只有在广泛的文化基础上学习、完善和发展,才能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和创造的思想,而欲达此目的,教师必须尽快走出重学历文凭、轻实际教育能力,重专业知识、轻整体文化素养的误区,学习、学习、再学习。

4.具备综合素质

当代社会是各门学科急剧分化、细化,同时又不断整合、重组的时代,综合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大量出现,如21世纪的主要学科——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和环境科学等等,都是多门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这就要求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综合性的“全才”。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青少年学生,无论在知识的来源渠道、知识的种类范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都具有迥异于前辈的特点和优势。因此,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都迫切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教师不应当是“单打一”的“教书匠”,而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文理兼通,一专多能,博闻强记,特别是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善于解决实际问题。总之,教师应当力求使自己成为“杂家”和多面手,以适应发展学生各种个性和多项素质的需要。

5.富于创造能力

名师出高徒。照本宣科、墨守陈规的教师只能培养出死记硬背、人云亦云的学生。一代创造型的人才呼唤创造型的教师。教育工作是创造性劳动,创造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具有创造型的品格特征。因此,教师要强化创造意识,富于创造精神,具有创造能力。要解放思想,不囿于传统教育观念,乐于接受现代教育的新观念、新经验,敢于在教育改革中开拓创新。要在丰富扎实的文化功底的基础上,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准确果敢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和困难条件下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的能力。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学习和思想,教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各种哪怕看来是幼稚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6.拥有强者品格

品格是一个人的文化内涵,也是个性的品质特征。目前已引起教育界广泛重视的“情商”问题,实质上也是一个品格问题。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有知识面狭窄、兴趣单一、意志薄弱、方法呆板等品质缺陷,这同教师品格上的缺陷是有关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强者的品格特点和心理素质,如广泛的兴趣爱好,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健身习惯;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好奇心,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有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有敢于搏击风浪、排除万难的胆识和气魄等等。教师只有以这样的品格去教育和影响学生,才能使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和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上磨炼成长、勇往直前。

三、教师素质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径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一项战略工程。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行各业,都必须为此采取切实的措施并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业务指导部门更应该作出长远的规划,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加以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实施转轨的启动阶段来看,许多重大的课题已经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组织广大中小学教师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素质教育的文件和指示,普及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引导教师联系实际划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界限;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方针和政策,明确基础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和任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以对国家和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尊师重教的宣传力度和政策倾斜,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同时,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建功立业。

▲大力发展师范教育事业,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体制。师范院校要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在对现有师资队伍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和拓宽专业、课程设置,适当增加教育教学实习内容和时间等途径,提高学生的文化专业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教师进修院校也要根据新形势提出的要求查缺补漏,搞好以在职培训为主的继续教育,致力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发展和繁荣教育科学事业。包括增加对基础教育科研的投入,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支持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的教育学术活动,宣传推广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建立健全教师工作的科学评价制度,从政策制度上引导、保证和激励教师加强学习,投入改革实践,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

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具有外在的客观条件,但主观努力、自我完善毕竟是主要和首位的条件,同等学历水平的教师在基本同等的客观条件下,经过一定的教育实践后素质上出现的差异(有的差异十分悬殊)的大量的事实,便是有力的证明。许多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所创造的业绩,都是同他们注重和实践自身的素质完善相联系的。

从成功者的成长轨迹来看,教师素质的自我完善主要有以下一些途径: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理论素养。

有些教师把这一要求看成为形式主义的政治说教,认为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里也不乏优秀的教育家。这些同志忘记了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在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上与封建旧教育与资产阶级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没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崇高的政治理想,就不可能产生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工作就会失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教育工作就会囿于传统的束缚和狭隘的经验,难以有所建树。

2.积极参加各种业务进修,系统掌握文化专业知识,充实和更新知识结构。合格的学历是一个合格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并不等于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通过进修“充电”,不但可以在知识储备上查缺补漏,而且可以拓展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进修目的应以提高文化业务素质为宗旨,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要努力掌握当代文化科学技术的新知识、新成果;三是要尽可能多学几门学科。在进修方式上,应提倡在职进修为主,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工作的实际进行自学,以专业文化知识为中心,加深内涵,拓宽外延,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3.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投入教育改革实践。实践证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这是因为:它可以使教师掌握教育规律,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并由此激发教师工作的责任感。它有助于克服和纠正教师头脑中陈旧的教育观念和狭隘经验,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新的教育观念。它能够帮助教师科学地认识、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利长善救失。它可以让教师了解许多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作为改进自己工作的借鉴。因此,应当号召和鼓励广大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定的项目,参加教育科研,进行教改实践。

4.博览群书,广泛关心和参与社会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方面增长知识和才干。高素质的教师必须以渊博的知识为基础。广泛涉猎各种文化信息载体(书籍、报刊、影视以及富于文化内涵的参观、游览等),关心时事,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增厚文化功底,对于提高教学水平也大有裨益。走出校门,参加社会丰富多彩的群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乡镇的社会活动、社会公益事业、各种文化科技和文娱体育竞赛、假期旅游、社会考察和调查等等),可以开阔生活视野,增长社会组织活动的能力。例如,不少教师只会教书,不善交际,而公关能力又是未来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教师应该加强和完善这方面的才干。

5.利用各种机会学习和汲取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的新经验、新成果,并结合实际应用于自己的实践。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除了学习教育理论,亲身实践、总结积累自身经验以外,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成果是一条重要和必要的途径。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广泛获取教育教改信息,参加教育学术活动,如经验交流、学术研讨、论文评奖等等。只要善于学习、联系实际并注重应用,教学能力就会有长足的进步,许多青年教师(甚至是学历不很高的青年教师)的成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6.以先进模范教师为榜样,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教师的人格气质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而健全人格和高尚气质要靠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养成,无论学生和教师概莫能外。高尚的师德是一切优秀教师共同的最本质的特征,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楷模。师德要求的内容博大精深,在许多容易为教师忽略的个人思想作风修养方面,需要大大加强。诸如:怎样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怎样对待工作和事业,怎样看待名利地位,怎样对待困难和挫折,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有无良好的健身卫生习惯,社会公德意识怎样,个人的兴趣爱好是否健康广泛,以至于个人的生活习惯是否高雅文明等等,都与教师作用息息相关,都要求教师“每日三省吾身”。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发展提高的大好机遇。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全面审视和反思自身的各方面素质,明确努力的方向和任务,有计划、有重点地完善提高自己,尽快完成素质的适应性转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托起明天的太阳”,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创造出新的辉煌。

收稿日期:1997—08—20

标签:;  ;  ;  ;  ;  ;  

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的适应性转变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