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工业发展战略思考的几点思考_城市经济论文

关于上海工业发展战略思考的几点思考_城市经济论文

关于上海产业发展战略思路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思路论文,几点思考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4年,《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首次提出了上海要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战略思路,90年代以后,上海又进一步明确了三、二、一的产业发展序列以及在市区实行退二进三的产业发展方针。几年来,上海的产业发展政策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上述思路而制定和设计的。从这几年上海经济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第三产业的确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已从90年代初的30%左右上升到了目前的40%以上。虽然如此,关于上海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尚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第三产业的发展会不会导致所谓的“空心化”问题;在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的前提下,第二产业该如何发展;在第三产业内部又应该以哪个部门为主导?等等。实际上,这些问题近年来也一直处在争论之中。

以“三产”为主,无可置疑

从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心城市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总体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在这一总体思路下会不会导致所谓的“空心化”以及如何发展第二产业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对城市的产业发展以及城市二、三产业之间关系的认识问题。要搞清楚这一问题,首先就必须了解城市经济的基本特点。我们知道,城市经济的特色就是其高度集聚性,这种集聚性的主要表现就是人员、信息、物流、资金、技术等等的高度集中,这种高度集中又进一步成为城市经济辐射力的源泉。在这一基本格局下,第三产业的发展显然要以加强城市经济的集聚性、提高城市的辐射力为主要方向。同样,城市第二产业的发展也应该要以具有集聚性特点的城市型产业为主,不能片面地追求产业部门的完备。实际上,从现代城市的表现来看,城市的辐射力已从早期的物流辐射转变为服务的辐射。第三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首要地位早已经是不言的事实。所以,以第三产业为主,适当发展第二产业的大方向是无可争辩的。

“三产”为主,是否会导致“空心化”?

那么,上海以第三产业为主会不会导致所谓的“空心化”问题呢?这要看对“空心化”问题是如何理解的。在城市研究中,所谓的“空心化”指的是中心城区人口的大量外迁而导致的城市就业人口的不足。在这种意义上,上海显然不存在“空心化”问题。如果将“空心化”理解为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的减少,那么,这种“空心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符合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城市经济的高度集聚使得城市的地均GDP 在中心城区和城市边缘地区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这就直接导致中心城区和城市边缘地区之间土地价格的明显差异。从比较成本来看,除少数城市型工业以外,第三产业留驻城市地区的优势要比第二产业大得多。因此,所谓“空心化”的忧虑是完全不必要的。现在上海第二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与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大方向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对上海第二产业的发展有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上海的经济发展仍然处在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工业化时期, 其理由是上海目前的GDP分布中仍然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这种观点进而认为上海目前不能过分强调发展第三产业,仍然要以发展第二产业为主。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将一种对地区经济的认识简单地套用到了城市经济的特定环境上,是一种对城市经济的简单化理解。从一个较大的范围,比如整个国家或某一个省来说,目前经济的发展阶段的确是处在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工业化时期,但是就一个范围小得多的城市经济空间来讲,其经济发展的方向很显然要取决于其在一个区域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一个中心城市而言,其在自身的影响范围内所起的作用应该是领导和服务于整个地区经济。在现代,这种领导和服务非常突出地表现在城市第三产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上,这种地位决定了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和整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同步而行。目前上海的GDP分布中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即便是将范围缩小到上海的10个连片城区,第二产业的比重也仍然很高,这种状况说明的正恰是上海的产业发展与其在区域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相称。这样的一种产业结构只能说明上海目前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导和服务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距离成为国际经济中心的目标还很遥远。

“三产”为主,“二产”如何发展?

从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趋势分析,上海目前第二产业的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分布过于分散,城市型经济特色不显著,集聚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与其它国际大都市相比较,上海的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比重过高。从1995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全部工业部门中,重工业的总产值比重高达53%,不仅如此,在占上海工业总产值45%的六大支柱产业中,钢铁、化工都位居前列。实际上,以六大产业作为一个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支柱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见的。在其它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中,支柱产业一般都只有二、三个,它们高度集中,集聚效应发挥得很好。比如东京,其主要工业集中在出版印刷和机械两个部门中。1993年,东京的出版印刷和电气机械两个行业的产值占到了全部制造业产值比重的49%还多。再比如纽约,多年以来,纽约最大的制造业部门都是纺织服装、出版印刷和食品加工这三个行业,它们都是典型的城市型产业。香港和新加坡的情况也很类似。这种现象不仅仅只是一个事实,在其背后实际上有着很明确的经济逻辑。一个经济中心城市要发挥它的最大优势,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它有限的资源。在中心城市中,土地、运输、能源等等都是十分稀缺的资源,在这些方面,占地大、耗能多、运输复杂的重化工业与占地少、耗能少、运输简单的城市型工业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更不必说与第三产业相比较了。上海这几年工业在全国地位的明显下降在很大程度上与上海的产业分布过于分散、重化工业比重过高、不能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挥城市经济的集聚优势有关。所以,上海的第二产业要想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走出目前分散发展的老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符合城市经济特点的少数几个城市型工业部门上,充分地发挥它们的集聚优势。

“三产”以贸易业为主导更为现实

上海的第三产业近年来虽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建立国际大都市的要求相比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实际上,关于第三产业缺乏新的增长点、发展后劲不足的时论近年来已常有所闻。从上海第三产业近年来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这种忧虑也不是没有根据的。近年来上海一直强调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把金融业的发展置于很突出的位置,相对轻视了贸易尤其是批发业的发展。从理论上分析,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生产服务业的壮大,这些服务业包括贸易,尤其是批发以及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调查等等。这一点可以从伯赫特·G ·格鲁伯对加拿大服务业发展的历史分析中得到验证。当然,金融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为生产服务的。但是由于金融业是一种很特殊的行业,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政府的金融监管政策有关。在这方面东京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东京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与日本经济实力的壮大和日本政府逐步放松金融监管政策相伴随的过程。正因为如此,金融业也就很难脱离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金融监管政策而获得超前的发展。实际上,在东京逐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七八十年代,其金融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一直保持在8%和9%之间。 上海也是这样,在整个“八五”时期,上海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 中所占的比重提高了8.3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保险业的贡献率只有6%,远远低于批零餐饮业的48.8%和房地产业的38.5%,也低于社会服务业的16.5%。不仅如此,上海发展金融业还面临很多其它的困难因素,尤其是国内国外其它城市的竞争。因此,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想靠金融业的发展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的思路是很不现实的。

与金融业的情况不同,贸易业对生产的服务不仅更为直接,而且其受政策的影响也比较小。特别是批发贸易,它对于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保证企业营销决策的正确性和生产的连续性至关重要。应该说,在目前的情况下,上海发展贸易业,将贸易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导更为现实。从上海近年来的情况看,贸易业的发展也都超过了其它的行业而成为第三产业中发展最快、比重最大的一个行业。但是,令人忧虑的是,上海的贸易业发展是以零售业为主的,批发业的相对规模太小。从就业人数来看,上海目前从事批发业的人数不到30万人,而零售业则有近50万人。从批发额和零售额的比例来看,1991年全上海的这一比例是1.86∶1,1992年上海商业最为发达的黄浦区是3∶1左右, 到1994年,上海营业额最大的商业企业市百一店的批发额仅占20%。我们再来看看东京的情况,东京在1991年的批发业从业人员有100多万人, 而零售业只有72万人,其批发额与零售额之比达到了10.5∶1。 如果把上海和东京都放在国际经济中心的层次上来考虑,那么上海批发业的相对规模也就不言自明了。除批发业以外,分析上海近年来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还可以发现,上海房地产业对第三产业GDP 比重增加的贡献率在“八五”期间达到了38.5%,在这一表象的背后是否有很多人为的炒作因素在起作用是很令人怀疑的。另外,在“八五”期间,上海的第三产业中有两个行业对“GDP比重增加的贡献率是负值。 这两个行业是交通运输邮电业和科学研究服务业,它们的贡献率分别是-15%和-0.5%。 我们知道,对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来说,这两个行业都是很关键的。所以,这两个负值无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从一个比较理想化的城市经济格局来看,上海目前的产业发展状况显然是不怎么令人满意的。我们在上面所提出的几点思考也正是出于对上海产业发展现实状况的关注,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标签:;  ;  ;  ;  ;  ;  ;  

关于上海工业发展战略思考的几点思考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