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中国民歌_全息论文

全息中国民歌_全息论文

全息的中国民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息论文,中国民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民歌的概念

中国民间音乐的一个最鲜明的特征,是它们具有地域性风格差异,这差异源自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源自中国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源自中国数千年超稳定的经济结构,更直接源自以上几点原因导致的方言文化。

中国的方言文化有着三大特点:其一是它的差别大。由于汉族语言是声调语言,构成语言的音韵三因素声、韵、调,都可在造成差异上起作用。慢说吴语、粤语、闽南语之别,或它们与内地其它语言之异,就是在一个省内,如山西,试把晋南运城土生土长的农民突然带到晋中北的定襄,他也会感受到语言障碍。其二是它的丰富性。俗话说“隔村带侉”。口音与本地语言不合谓之“侉”,农民世世代代男耕女织、自产自销,认为“天之所生,地之所养,足以养人”,故传统农民很少走出村庄。语言差异就在相对封闭中形成。隔村犹异,全国该有多少种差别程度不同的方言。这直接导致我国民间音乐的千姿百态,其三是它的性格化。语言的基本功能是表情达意。同一地域的相同生存条件往往产生类似的心态。皇城居民因见多识广而滋生的自信;穷乡僻壤的村民因生活的艰辛而常萌于心的苦涩……再加上交流中不断强化的过程,最终被时空酿制成地域性格而外化在方言里。

植根于方言文化的民间音乐显然借助音乐的艺术形式,强化了地域性格。民歌这种民间最基础的声乐形式所反映的地域性格至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现:

(1)旋律进行

各地域民歌的旋律走向、起伏幅度都首先与方言相关,以西北民歌大幅度跳动为例,就首先源自西北方言调值上的差异,其次与豪放的西北性格相关。

(2)节拍节奏

节拍节奏的使用,特别是中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散节拍,往往更是性格化,因为,节奏感,几乎是与动物(包括人类)生命同在“生理本性的基本特质之一。”

人与运动的呼吸、心脏的博动,无论是两足或四足的行走,都离不开均匀的节奏。因此,一般的均匀节奏,是一种生理化的原生节奏;趋向绝对均等的节奏(用节拍器训练的节奏)体现了人类文化的渗透——西方机械论及工业文化的渗透;而有弹性的散节拍才更体现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人类审美意识对秩序化时间的积极参与。散节拍更依重人类的心理特质。心理特质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环境,各地域在大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必定会积淀在各个地域性格中,而进入民间音乐的不同弹性节奏中。西北信天游中节奏的弹性就展示着一种追求超越极限的肆无忌惮。

(3)唱词咬字

在原生的民歌中唱词必然是使用方言的,唱词的方言化首先与音乐的韵律相协调,地域风格的体现才更完整,再者,使用方言还是音色上的讲究,中国传统音乐的主流是声乐品种,声乐品种中的语言不仅具有表述功能,同时也参与了音乐的形式表现,我们能在各民族、各地域的民歌、歌舞、戏曲、说唱里,感受到不同语言各自的音色美:粤语常用鼻音而产生的厚重,吴语常用促声而产生的轻巧,北方话音色的亮丽,阿尔泰语音的圆润……也就是说,中国多民族的语言、多地域的方言,在声乐作品里不仅仅作为综合艺术里的文学成分而具有作品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价值,更不可忽视的是,它们还有着一份音乐艺术价值,即它们那种独特的语言音色。

(4)发声方法

各地域民歌的独特发声方法,不但能够产生独特的音色,也能创构特殊的意境,它们必定是与其地域性格相协调的。比如,信天游的演唱方法高亢得具有穿透力。而青海花儿却在高音处使用假声,而且特别喜欢用在拖腔的散节奏上,往往产生欲扬故抑的艺术化效果。

只有以上四个因素都存在民歌,才是全息的,即展示了地域音乐文化全部信息、全部神韵的民歌,中国民间音乐的其他部分,如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甚至民间器乐,无一离得开方言文化的影响。

李亚熔的MTV《庄稼汉》与白学践所投资的CD 唱盘《圪梁梁》所倡扬的,正是这种全方位地开掘西北民歌的旋律、弹性节奏、方言土话、野嗓子。

二、音乐文化转型的开拓性尝试

维护各民族的文化特性,尤其是维护各民族艺术文化特性已成为当今的国际主题(如同防止生态失衡、解决环境污染等大主题一样)。由于本世纪初以来,受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中国新音乐发展史上的许多作品都被西方音乐学家评价为“听起来基本上象西洋作品”。在美国,我们有一位留学生在论文答辩时曾经被一位教授抢白:“你们有什么自己的音乐,你们整个是向西方归化!”事实证明,如果我们依旧抱着本世纪初那种殖民地人的弱势心态(由于本民族经济相对落后而产生的对自己整个传统文化的自卑心态)进行艺术创作的话,必然丧失自我。但是,另一方面,将要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已经处于高信息、高科技的时代,电脑的联网可瞬间完成最终新信息的传递,国际文化的大交融使得人们的审美经验产生了必然的变化。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是与传统文化背景相适应的。那么,而对新一代听众,中国音乐是否面临一种新的适应性转型呢?因此,有人认为,维护民族特性与满足现代审美需求是一对矛盾。怎样能把我们民族传统音乐中独具魅力的成份在现代人能够接受的形式载体里延续下去?也就是说,中国音乐究竟向何处转型?这对于中国音乐工作来说,实在是任重而道远的难题。

《圪梁梁》是第一张把“全息”的乡土民歌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的CD唱盘,成功与否都是有意义的。所谓“乡土音乐系列开发工程”的“开发”二字,旨在探索维护传统音乐文化特性与现代音乐创作的结合路径。这个举措的意义之深远,现在还难以估量。

三、中华当代主流精神的体现

《庄稼汉》与《圪梁梁》的产生,不由自主地引人追溯到1987、1988年中国流行乐坛的“西北风”。当时,解承强创作的《信天游》一炮打响,红遍全国。一群音乐人意识到民众文化生活对阳刚之气的强烈需求。于是,一股强劲的“西北风”从广州刮到北京。当时那批“西北风”歌曲的特点是以西北音旋律为基点,再加西方摇滚乐元素,演唱方法较粗犷、豪放,发展到后来,“西北风”成了豪放派流行歌曲的标签。河北风味的《我热恋的故乡》,东北风味的《我心中的太阳》,都被列入“西北风”行列。有人评说:“‘西北风’流行时间之长,流行范围之广都是迄今为止内地流行乐坛之最。‘西北风’的前期涌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如‘信天游’、‘黄土高坡’等,它对歌坛树立原则意识和自信心,特别是一改往日一味模仿港台之风,尝试具有民族特色有流行乐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但是,当年的“西北风”歌曲,仍然未能真正走出源自港台流行歌曲的城市通俗音乐文化模式,它们的歌手是流行歌曲的演唱者,使用的语言是普通话。

在中国汉族各地域的音乐中,西北音乐是独具魅力的,它高亢得近乎呐喊;其旋律进行中强调四度以及四度以上的各种大幅度跌宕起落,表现在是一种激越而又苍凉的情绪,那音调最能拨动人的心弦,让人血热,这种地域音乐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倾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含蓄美特征恰恰背道而驰。西北音乐风格里所蕴含的是勃勃生命对严酷自然的抗争。西北黄土高原是华夏文化的摇篮。我们的祖先没有被灾害频频的大自然所吞筮,他们以《鲧禹治水》、《羿射九日》的英雄气概,在与自然的艰难抗争中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华夏古文明。尽管后来华夏文化的重心从西向东、向南转移后,大一统文化的需要也好,平原文化发展的必然也好,汉文化的主流走向了“中和”,但西北的地域文化特征却始终保持了它的突出特色。

如果说,相对文人音乐,我国的乡土音乐体现着一种本真精神的话,那么,西北民间音乐所展示的是中国乡土音乐中最汹涌沸腾的血,最刻骨铭心的情。因此,西北音乐对人有深刻的冲击力。这便是每当人们听腻了温柔的小调而追寻阳刚之气时都会转向西北音乐的原因。

当今中华的整体精神需求,是蓬勃顽强的奋进意识。那是民族腾飞的精神基础。《庄稼汉》与《圪梁梁》提醒人们,中华民族的生机不必完全外来引进,它就潜藏在我们自己的民间文化中。

标签:;  ;  ;  ;  ;  

全息中国民歌_全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