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词研究的学术路径及成果述评论文

核心词研究的学术路径及成果述评论文

核心词研究的学术路径及成果述评

李瑞云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摘 要:对核心词的研究,是国内外语言学界的一大热点,且都取得了不少成果。从学术路径上看,国外核心词研究比较注重历时层面的演变,而国内核心词研究更注重共时层面的考察,但两者殊途同归的是,其成果对了解语言的演变和语系之间的联系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语言习得和教学实践同样颇具意义

关键词:核心词研究;学术路径;发展;演变

现代词汇纷繁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中,但总有一些相对稳定且常用的核心词汇。核心词又叫根词或语根,它是某种语言中最核心的词,具有全民常用性、稳固性、构词能力强等特质,在语言研究、言语交际或信息传递中处于主导性地位。数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核心词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基本的学术研究路径。

一、国外核心词研究:注重历时层面的演变

国外学界很早就认识到,核心词的研究及其理论建构,对词典编撰、语言教学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对核心词的研究,大多始于语言工具的制作,并且注重历时层面词汇的演变与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基本词汇表的研制。

1.为方便语言学习而制定的通用词汇表

根据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一书所载,语言通用词汇表发展的大致情况如下:最早的“基本英语词汇表”是20世纪20年代由C.K.Ogden和I.A.Richards制定,仅收850个词(包括600个名词、150个动词、82个语法词和18个作用词),该表“对核心词的研究具有开创性作用”。其后,1953年又有Michael West制定的“英语通用词汇表”,收有单词2000个,该表对外语教学和词典编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1978年出版的《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所附的《定义词汇表》,即是在“英语通用词汇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

2.为方便印欧语系研究者而制定的词汇表

20世纪40-50年代,先后出现了《二百词表》和《百词表》。《二百词表》是M.Swadesh、J.H.Greenberg等学者在分析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语言的基础上提出和完善的;《百词表》则是在《二百词表》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对比两表,不少学者认为,既然是核心词,那么200词有收词过滥之嫌,100词比200词更具稳定性和典型性,[2]故《百词表》目前仍是国际通行的、具有较大普适性的语言词表。

总之,国外语言学界,更多关注从不同语言体系中,分析基本词的历史演变,从中窥见语言的发展轨迹。

二、国内核心词研究:注重共时层面的考察

其二,结合英、汉语料,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探讨跟人体相关的词汇的词义引申情况和认知特点。通过对比研究,他们发现英、汉词义派生在基本认知方面相类似,在社会文化方面和名动转用方面则存在差异,进而揭示英、汉语言隐喻意义的建构方式和运行机制的异同。

1.基本词研究

(2)关于基本词的综合研究

[3]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编:《岳麓书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纪念文集(第一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7页。

相关研究,最早来自于孙伏园的《基本词汇研究述要》[3],该文对基本词汇的早期研究历程做了大致梳理。随后,1950年6月20日苏联《真理报》发表了斯大林的《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4]一文;同年7月11日李立三对这篇文章的汉语译文发表于《人民日报》。由译文得知斯大林曾明确提出“基本词汇”这一术语。该译文发表后,立即在汉语界引起很大反响,得到很多语言学家的认可,认为它是“语言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术语之一”。[5]自此,基本词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开始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

国内的基本词研究,集数十年之功,已是成果丰硕。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探讨“基本词”这一术语的溯源研究;二是关于基本词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等问题的综合性研究;三是对汉语单个基本词进行的个案研究。

发展测评应用方面:张海容[7]采用情境测评的方式对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幼儿教师进行发展测评研究,对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存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从教育行政部门、培训部门、幼儿园三方面提出了提升在职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

分子的极化可以由微波的加热作用体现.然而通过测量样品的温升得到的结果精度太低,所以利用散射参数量化微波传输过程的损耗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此类成果最为丰硕,其共同特点是“以小见大”。运用语言学理论对单个基本词进行透彻分析,聚焦于相关词汇和句子中广泛存在的隐喻现象,从多方位、多角度实现对汉语单个基本词的认知。代表作有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10],晋小涵、齐振海《论汉语“面”的空间隐喻》[11],于明杰《“头、首”两字的英汉多义词异同研讨》[12],张政《中国文化核心词“天”英译之管见》[13]等。这些论文大致从两个层面展开。

(3)专注于单个基本词的个案研究

这类成果主要关注于基本词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等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成果有王力的《汉语史稿》[6],该书的第十四章专门论述了汉语基本词汇的形成及其发展。还有张能甫的《汉语基本词汇的回顾与展望》[7],该文指出基本词汇应该扩大研究范围,在数量上不是几十个、几百个或上千个,而应该是几千个。此外,孙常叙的《汉语词汇》[8]也是词汇学专著的开山之作,对基本词汇问题讨论得最为详尽,详细讨论了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性质、推寻、核心、累积、传承和发展等问题。汪维辉的《关于基本词汇的稳固性及其演变原因的几点思考》[9]一文中指出,基本词汇的稳固性至少表现在寿命长、变化慢、借用难三个方面,并表示导致本词变化的动因相当复杂,有待继续探索。

其一,借鉴国外理论(如词汇生成模型、空间参照框架理论等)从转喻和隐喻的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三点:一是汉语基本词的词义往往组成一个多义网络,这一多义网络节点间的联系可以用认知语义学的观点来加以解释;二是转喻和隐喻是相辅相成的,这一判断可以用认知体验性和认知功能性观点来加以解释;三是转喻和隐喻,实质上构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语义链。

我国的核心词研究路径跟西方有相似之处,也是由基本词研究衍生出来的,不同之处是更加注重共时性的考察。

(1)关于“基本词”术语的溯源研究

2.核心词研究

国内由基本词研究进入核心词研究的路径,同样受启于西方的词汇表研究,尤其是C.K.Ogden和I.A.Richards的“基本英语词汇表”和M.Swadesh的《百词表》或《二百词表》,这些词表成为我国众多学者研究核心词的重要依据,还为国内的词典编纂、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

非婚生子女的认领即“使得非婚生子女与父亲、母亲之间成立法律意义上的亲子关系之法律要件”⑥,其父、母可被称为“生父”“生母”。以是否基于当事人的意志为标准,认领可分为以下两类:(1)任意认领,即生父或生母自行承认非婚生子女系自己的子女。(2)强制认领,即法院基于当事人申请,判决生父或生母与非婚生子女之间具有亲子关系。以主体为标准,认领还可分为生父的认领、生母的认领。自“二战”结束之后至21世纪初期,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荷兰等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全面建立了非婚生子女的认领制度。

国内的核心词研究,黄树先堪称代表,其成果有《试论汉藏语系核心词比较研究》[14],《汉语核心词“星”音义研究》[15],大多以国际《百词表》为依据,采用“语义场——词族——词”的三级比较研究模式,为汉语核心词研究和汉藏核心词比较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将核心词研究引入对外汉语教学,是近年国内相关研究的一个热点。如李仕春教授的《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汉泰核心词对比研究》[16]一书以M.Swadesh 200核心词为依据,结合普遍语法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等,分别从事物义场、动作义场、形状义场、关系义场这四个义场中选出汉语和泰语里都存在的核心词(共计213个)进行对比研究。

对比上述国外和国内的核心词研究,不难发现两者间虽有承继的关系,但其研究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也因此形成了两者成果的区别。国外核心词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语系之间的联系和语言的历时演变情况;而我国核心词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共时层面——或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采用对比法,侧重于隐喻、转喻和一词多义研究,或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对核心词的学习达到更有效地习得汉语词汇的目的。

首先,树立正确教学理念,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意识。大学生创业创业意识的培养是个持续性、系统性的过程。要在实践中培养开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必须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入手,要积极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各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可以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项目,鼓励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学大赛,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力,才能带动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事实证明,部分学生会把在学校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毕业后继续进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冲刺组成员自己预估技术需求、资源供给。每一次迭代的小组绩效为组员个人最高绩效。同时,要求每一次迭代过程,组员间重要的沟通信息,记录在展板上;冲刺结束后将组员记录汇总起来,交流心得后,方才开始下一轮冲刺。

总之,无论国外还是国内,核心词研究不仅对了解语言的演变和语系之间的联系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对语言习得和教学实践同样颇具意义。因此,核心词研究越来越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并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

参考文献:

[1][2]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91-192.193-194.

[3][4][7]转引自张能甫.汉语基本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5]马宏基.基本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6]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孙常叙.汉语词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汪维辉.关于基本词汇的稳固性及其演变原因的几点思考[J].厦大中文学报,2015(1).

[10]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6).

[11]晋小涵,齐振海.论汉语“面”的空间隐喻[J].外语研究,2007(4).

[12]于明杰.“头、首”两字的英汉多义词异同研讨[J].海外英语,2010(10).

[13]张政.中国文化核心词“天”英译之管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7-21(3).

[14]黄树先.试论汉藏语系核心词比较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2).

[15]黄树先.汉语核心词“星”研究[J].语言研究,2010(1).

[16]李仕春.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汉泰核心词对比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收稿日期:2019—01—26

作者简介:李瑞云(1987— ),女,广东汕头人,广西艺术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64(2019)03-0121-03

标签:;  ;  ;  ;  ;  

核心词研究的学术路径及成果述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