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网络技术的集团并购战略定位_网络系统论文

基于资源网络技术的集团并购战略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技术论文,战略论文,集团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企业集团的网络技术与结构

企业集团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生产高度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形成的由多个法人组合而成、以盈利为目的的一种经济联合体。企业集团的成员企业一般来自跨行业、跨地区的不同部门,能够把产品设计开发、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运输、进出口、信息交流等多方面的业务全面地协调起来,使集团内部的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取得专业化协作和规模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集团的结构逐步向网络化演进,内部成员企业之间形成了广泛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网络。

1.1 企业集团的结构演进

企业集团的结构演进经历了两次比较重大的变革,即由传统的层级结构向扁平化结构的演变和由扁平化向网络化结构的演变,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集团网络结构演进示意图

资料来源:郭培民,2001,基于企业资源论的母子公司性质及管理策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传统的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层级性,包括核心层、紧密层和半紧密层,各层次之间存在着资金、产品和信息上的交流,但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这种以某一主导力量为核心和基础发展起来的多层级、集权式的企业集团是与工业化初期经济和市场条件相对比较稳定的竞争环境相适应的。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这种多层级的组织显得过于笨拙,反应迟缓,缺少灵活性。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破除了原有垂直的自上而下的层级结构,减少了纵向管理层次,增加了每一层级的管理幅度,使信息能够在集团内部迅速传递,使得组织变得更加灵活、富有弹性。所以,尽管扁平化结构本身尚不足以构成网络化,但它往往被视为企业集团网络化的开端,是向着网络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步骤。

随着成员企业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增强,成员企业间建立起了广泛联系的关系网络,使得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网络化特征。在企业集团网络中,每一个结点都能够与其他结点进行知识和资源的传递与交流,而不需要通过一个传统的等级制度安排进行渗透。相比之下,网络化结构是一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成员企业之间资源有效扩散与共享利用的新型组织结构形态。这种形态使得集团里的每个成员都能够突破核心企业在经营领域上的限制,赢得相对自主和宽松的发展空间,从而使集团资源随市场变化得到高效的配置,便于发挥整体优势。

1.2企业集团网络内部的组织间关系

在企业集团的网络系统中,各个结点(核心企业和其他成员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实质上,这种依存关系就是各结点间的资源连接关系。若企业集团网络内部各结点的资源配置状况不同,那么各结点之间的依存关系必然存在差异。从资源配置层面考察企业集团内部的组织间关系包含以下两个维度:一是资源的分散化,即企业资源是集中于个别结点还是分散于不同的结点;二是资源的专业化,指在一个结点所分布的资源与其他结点之间的资源之间差异化的程度。从总体上看,企业集团内部的核心企业和其他成员企业之间的依存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情形:相对独立、依赖关系和相互依赖(Bartlett&Ghoshal,1989)。

相对独立(这里所谓的“独立”只是相对的,核心企业和成员企业之间并非没有关系,核心企业还是对成员企业保持着适当控制的,或者依靠财务控制,或者依靠成员企业经理与核心企业高管之间的管理层控制。)的组织间关系是建立在关键性资源及相应的决策权和责任被集团分散到各成员企业的基础上的。这种关系意味着成员企业能够摆脱对核心企业的依赖而独自适应其所处的竞争环境,能够对各自细分市场需求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并做出及时的响应,但是无法发挥集团的规模经济优势。

依赖关系是指企业集团的资源和责任都集中于核心企业,致使其他成员企业在资源和决策上依赖于核心企业,这种关系下企业集团网络中的资源流动往往是单向的。这种关系虽有助于集团发展协调化战略并获取全球规模的高效率,但依赖性强的成员企业无法有效开发自身所参与的市场中出现的机会,难以做出有效的响应。

相互依赖是指专业化资源被分散到各成员企业中,从而使得成员企业能够从事本质上不同的任务,进而在企业集团内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多中心但具有高度协调性的网络。该网络中的每个结点都处于彼此依赖的状态中,即一个结点企业的行为和结果会影响其他结点企业的行为和结果,同时受其他结点企业行为和结果的影响。相比之下,前面两种实体间关系往往使企业集团在竞争中面临严重的威胁。随着企业集团所面临的竞争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加,集团网络中各实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倾向于相互依赖的这一层次。

1.3成员企业在集团网络中的地位

在关于企业集团结构演进和系统内组织间依存关系的讨论中,我们是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并未考虑系统内部成员企业的差异性。实质上,集团内的成员企业是具有差异性的组织,在集团网络中的地位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企业集团在制定整体战略时,应充分重视和关注内部成员企业间的差异性,将各成员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水平与其所处市场环境的重要性结合起来,分析和确定其在集团网络中的战略定位(如下图2所示),而不是将所有的企业都同等对待(Bartlett & Ghoshal,1989)。

图2集团内企业的战略地位矩阵

上图中描绘的战略领导是指那些位于重要的战略市场,且具有高能力的成员企业,它们能够及时扫描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并迅速作出响应,往往被作为企业集团开发和实施总体战略的战略伙伴;贡献者是指所处市场的战略重要性相对有限,且具有较高的资源和能力水平的成员企业,由于这些企业的能力和资源超出了当前的市场要求,因此集团可以将其过剩的资源和能力运用到范围更广的市场和经营中去;实施者是指在一个战略意义相对有限的市场上拥有适当能力的成员企业,它们不能为集团贡献更多的战略性知识,不具备关键的信息,也没有控制稀缺的资源,但是因为它们可能要为支持企业的战略和创新活动提供资源,所以其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黑洞是指成员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水平却相当有限。

1.4网络结构与技术应用

上文集中讨论了企业集团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演进,以及网络化企业集团中组织间的依存关系和成员企业在网络系统中的战略定位问题。从资源基础观的视角来看,首先,企业集团的网络化结构为系统内部资源的全方位扩散以及企业集团资源网络的形成提供了前提与保障;其次,集团内组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实质上是组织间的资源连接关系,是由企业集团资源配置的分散化和专业化程度决定的,是企业集团网络的实质内容;最后,成员企业在集团网络中的定位是由其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并结合其所经营的业务的战略重要性和所处区域市场的战略重要性来决定的。这三个问题是逐层深入的,我们可以将它们整合起来,更完整地刻画出本文所研究的企业集团网络结构,如下图3所示。

图3企业集团网络结构与技术应用示意图

2企业集团的资源网络

从网络关系理论的角度,企业集团可以被视为由核心企业和其他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构成的跨行业、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网络关系系统。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企业集团可以被视为由特定资源构成的社会共同体,资源在该共同体内扩散并创造价值。本文则试图将这两个角度结合起来,构建企业集团的资源网络。首先,在企业集团的网络系统中,各成员企业是第一层次的结点,每一个结点都是由具有异质性的资源和能力组成的集合,使得其在网络中的定位各不相同;其次,将第一层结点进一步细分,即以结点内部的各类资源作为第二层次的结点进行分析。实质上,第二层次结点(即资源)的流动、扩散和共享,构成并解释了第一层结点(即成员企业)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集团内部的资源扩散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扩散关系,是集团在组建新的成员企业或者通过收购将外部的企业吸纳到集团范围内成为成员企业之一时,进行的可计量的货币化资产投资形成的;另一类是无形资产、人力资本、跨组织资源和能力的扩散和融合,是由于集团各个成员企业间存在资源扩散位差而形成的优势资源从一个成员企业向其他成员企业的扩散。

物化资源关系是构建企业集团的物质基础,是将企业集团固化和法律化的直接体现,是实现企业集团内部其它无形资源流动与扩散的法律保障和通道,郭培民[2001]形象地称这种关系为集团中的管道关系(见图6中的粗线箭头);而无形资源(这里所指的“无形资源”是广义的概念,是相对于物化资源(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而言的,包括本文在企业资源分类中提及的狭义的无形资产、人力资本、文化、跨组织资源和能力。)在集团内各成员企业间的流动和融合,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共享,使得优势资源以及优势资源的管理能力得以在集团内部延伸,成为企业集团价值创造的主体,郭培民[2001]称这种关系为资源运作关系。综上,物化资源关系是集团网络系统内无形资源扩散的依托和物力平台,是连接各成员企业的管道,而无形资源则是在管道中流动的能量,是用来推动集团整体有效运转和发展的动力。

图5以我们前面定义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结点作为两个维度,描述了企业集团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间的资源扩散过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核心企业的优势资源会向其他企业扩散,同时其他成员企业的优势资源也会向核心企业扩散,此外成员企业之间也存在资源的扩散关系。而且有些资源的扩散是双向的,意味着该优势资源在向外扩散的过程中得到了增强。由此形成了资源关系网络。郭培民(2001)认为只有使建立在单一物化资源关系基础上的母子公司关系,演化成为建立在无形资源关系之上的网络化关系,从而实现优势资源在网络系统内部的全方位扩散,才是真正实现了网络化发展。鉴于此,本文对集团网络的第一层结点进一步放大,观测其内部的资源和能力构成,以及结点间的资源流动和扩散关系,描绘出基于优势资源网络化扩散而形成的企业集团资源网络(见图4)。

图4企业集团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间资源扩散示意图

注:图中“★”表示优势资源;“☆”表示劣势资源。

资料来源:郭培民,2001,基于企业资源论的母子公司性质及管理策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作者有改动。

在图5中,我们把各成员企业的跨组织资源D分为D[,内]和D[,外],主要是考虑到有些资源对于每个成员企业个体而言属于跨组织资源,然而对于企业集团整体而言则属于系统内部的资源。例如,图6中成员企业1和核心企业分别处于同一产业链前后衔接的两个环节,成员企业1为核心企业提供原料资源,则这两个企业间基于长期的交易而形成的关系资源,对于每个企业个体而言都超过了企业所能完全掌控的边界,但相对于企业集团的整体外边界而言,该种关系资源又属于系统内部资源。

图5企业集团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间资源扩散形成的资源网络

注:图中的粗实线箭头表示集团内部成员企业间的物化资源主体流向(包括持股性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投资);图中的细实线单向和双向箭头表示集团内部成员企业间的其他无形资源的流动和扩散,与图5对应。

3资源基础理论及企业资源分类

企业资源理论的演进过程中曾经涌现出三个主要流派——般资源观、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知识理论。从本质上看,这三个流派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企业在本质上是产品、业务背后的要素组成的独特集合,而竞争优势就来自于那些具有特殊性质的要素。不同之处在于这三个流派分别认为构成“企业集合体”的要素是“资源”、“能力”和“知识”,而作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之源头的、拥有特殊性质的要素是“战略资产”、“核心能力”和“集体知识”。三个流派在不同的研究假设下对企业资源的界定和分类也各不相同。对此,作者专门就经典文献中的资源分类观点作了系统回顾,并在下表1中汇总列示,以便于更加直观地进行比较。

表1关于企业资源分类问题的文献回顾

注:表中张金鑫(2005)和周琳(2006)所界定的无形资产更接近于会计上的定义,是指企业拥有所有权的无形资产,而不是Itami(1987)所指的隐形资产的全部。另外,张金鑫(2005)从企业并购的角度出发,将文化也作为一项单独的资源加以关注。张海珊(2006)指出信息是将企业的财力、物力、人力、能力等联系起来的纽带,也是企业的一项资源。资料来源:作者自行整理

通过上表我们发现尽管学者们对于企业资源的界定和分类所持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其研究结论是相互补充、紧密联系的,而非冲突和矛盾的。各类观点间的主要分歧体现在学者们对于“企业的资源与能力、知识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其中,以Penrose(1959)、Wernerfelt(1984)等为代表的学者们持一派观点,认为能力和知识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之一,即资源包含能力和知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资源和能力是并列的,如Grant(1991)并用资源与能力的概念。观点之三是以持有“能力基础观”和“知识基础观”的学者为代表,将企业的其他资源剥离掉,而突出强调企业的能力/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观点之四以程兆谦、徐金发(2002)、魏江(2002)和张金鑫(2005)为代表,认为资源和能力/知识不属于同一层次,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本文更倾向于支持第四种观点,即资源和能力是不同层次的两个概念,并坚持认为资源和能力是竞争优势的两个核心要素,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互动联系,不应割裂其关系而分开来研究。至于有些学者在研究中所强调的知识,Collis & Montgomery(1995)指出:尽管从直观上看,其更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但是对于知识的定义并没有超越能力,而且也并不一定比相对较简单的组织能力更有价值。鉴于此,本文主张将企业的资源划分为两个层次——单项的、狭义的资源和将资源组合、协调起来以发挥更高效力的能力。

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学者主张从关系的视角(the relational view)出发探寻企业竞争优势的源头。他们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头是深植于企业的关系网络之中的(Dyer & Singh,1998;Ahuja,2000;Gulati et al.,2000;Dyer & Nobeoka,2000;Croom,2001);企业的长期利润是以企业所拥有的网络关系(network relations)为基础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建立在那些嵌入到企业间关系(inter-firm relations)网络中的资源基础之上的(Dyer& Singh 1998)。企业通过其所处的组织间关系网络能够拥有比自身所控制的更多的资源,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其所在的网络从环境中获得信息、渠道、资本、服务等关键资源,以及其他可以保持或提升竞争优势的资源。此外,由于组织间的关系本身具有异质性以及产生过程的路径依赖,即通过特定的网络进行组合,所以非常难以模仿与替代,从而具有战略性资产的特征(Gulati等人,2000)。可见,尽管基于关系的视角与上文提及的三个流派的研究假设(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假设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独特资源。)不同,但也是将资源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的,从本质上看是另外一种资源观,突出强调将企业间关系网络作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因而有学者将关系视角看作是对“资源基础”和“能力基础”分析方法的补充和扩展。受此启发,本文为了突出关系资源的重要性,进一步以资源是否存在明确的边界为标准,将企业的资源分为组织内部资源和跨组织资源。所以,最终本文所采用的分类体系是将企业资源分为组织内部资源、跨组织资源和能力(如下图6所示)。

图6企业资源分类

4基于企业集团资源网络的并购战略定位

企业集团的并购战略决策中存在三个利益主体:核心企业、其他成员企业以及所有成员企业构成的网络整体系统。由于企业集团用于支撑并购战略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地满足核心企业和每个成员企业的利益要求,因此必然存在集团内部企业对有限资源的“争夺”。相应地,企业集团的并购战略定位大致可分为三类:以核心企业利益为导向,以成员企业利益为导向和以整个网络系统利益为导向的定位。单纯地以核心企业利益为导向的并购战略定位可以保证核心企业获得短期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则意味着牺牲其他成员企业的发展潜力,导致整个网络系统陷入恶性衰退;单纯地以个别成员企业利益为导向的并购战略定位,将促使网络系统局部组织的发展迅速扩张,破坏集团企业间的分工,降低系统内部组织间的相互依存性,久而久之将导致网络的割裂;相比之下,以整个网络系统利益为导向的并购战略定位,能够促进网络内部资源流动和扩散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好的网络合作发展趋势,强化网络系统资源。综上,企业集团必须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支撑最为合理的并购战略定位,以实现并购后企业集团资源网络系统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非单纯的核心企业或者个别成员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图7并购对企业集团网络结构的影响示意图

并购与企业集团在要素市场中进行的单项资产交易不同,它意味着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的增加,即第一层次结点的增加(如上图7所示)。并购后,被吸纳到网络系统内部的新的资源集合体将与原有的诸资源集合体(即原有第一层次结点)发生资源的扩散和融合,从而使得结点间的网络关系更加复杂,具体体现为相关结点间数量、质量、特性、结构、功能各异的诸多资源要素的结合。这就意味着,企业集团在通过并购获得新的成员企业对其有价值的战略资产和能力的同时,还不得不接受新进入的成员企业的其他资源。根据Schoemaker(1990)以及Amit和Schoemaker(1993)的研究,在资源之间可能存在四种关系:替代关系、互补关系、增进关系和抑制关系。因此在制定并购战略的过程中,企业集团应全面了解分散于各成员企业的每一类资源可能与其它资源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只有摸清了资源间的作用规律,才能够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做出理性的并购方向决策。

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到,企业集团的并购战略决策与一般的单个企业存在差异。因为企业集团并购后发生的资源间替代、互补、增进和冲突关系绝非仅仅局限在核心企业和并购的目标企业间,或者某个成员企业与目标企业间。企业集团一旦通过并购将目标企业吸纳进网络系统中,那么目标企业就成为该网络中的一个结点,它将依托该系统网络资源与原有企业间发生更为复杂的资源连接关系。也就是说,在网络中增加一个结点必然对整个系统中的结构和其他结点产生影响。因此,集团的并购战略决策必须要考虑通过并购吸纳进来的新的结点企业是怎样的资源和能力集合体,该结点应该处于哪个地理区域市场,经营何种业务,以确保该结点的加入能够最有利于集团资源网络系统的优化。

5 结论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企业集团实质上是基于成员企业间的资源扩散而构成的资源网络系统。从资源基础理论角度来看,网络系统资源依存于整个网络系统作为其价值创造的环境,可以供成员企业共享,无法向系统外进行有效的转移,也无法被非网络系统成员所模拟。由此,网络系统资源可能成为支撑企业集团网络系统共同发展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战略资源。在研究企业集团的并购战略及其他战略决策问题时,应该特别关注企业集团的这一独特资源,使其价值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标签:;  ;  ;  ;  ;  

基于资源网络技术的集团并购战略定位_网络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