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包容性增长的健康城市化支持系统研究_环境经济论文

基于包容性增长的健康城市化支持系统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包容性论文,支持系统论文,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13)02-0079-05

修订日期:2012-04-05

1 健康城市化的发展背景及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更是以每年1%以上的速度提升,到2011年已达50%,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期,预示着城市社会的来临[1]。随着城市社会的来临,城市人口不断挑战历史新高,城市规模持续加速增长,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瓶颈问题,尤其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维持和支撑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转型发展需要应对的重大挑战。面对中国城市社会的变迁与转型,传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正在被打破,但并没有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创造出新的完整的体系,需要寻求一种全新的城市化“理想模式”,创新性地引入解决城市与区域发展问题的方法,这既是当代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不同的时代和发展环境背景下,城市化发展的阶段理应存在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因此,适当的转变城市化研究中的既定思维和范式就成为一种必然,新的城市化发展理念的提出就变得必要和重要[2]。在反思传统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在当前发展背景下应该适时提出“健康城市化”的发展理念[2]。

由于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城市化的过程,近年来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所以国外对于健康城市化的研究较少[3]。因此,在国际学术界对健康城市化的判别和研究尚属一个前沿的课题。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对健康城市化的经济学解释[3]、发展理念[3,4]、政策含义[5]、基本目标取向及实现途径[3-5]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健康城市化的研究正成为城市化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的新方向。

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为如何实现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社会城市化之间协调发展,健康城市化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健康城市化表现为将城市化过程作为由人口、空间、经济、社会子系统构成的开放巨系统,而健康城市化就是这种巨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实现了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系统时间和空间演变之间协调性的过程。因此,健康城市化之路应是经济城市化引导空间、人口、社会城市化的发展,实现城市空间内人口社会结构、环境结构的有效转变,而人口、空间、社会城市化的发展应反馈与促进经济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城乡产业结构和就业环境的不断完善;其次,经济发展应强调经济发展的集约、高效、稳定可持续,即减少各种资源的消耗和增加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体现节能、集约和高效的特征;再者,人口城市化应与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在时空上的吻合,即一切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总的说来,健康城市化就是要求城市化要素之间协调发展,即经济主宰人口城市化、人口协调空间城市化、空间支撑经济城市化、社会孕育人口城市化,彼此之间是一个递进的相互过程。

回归城市化的基本属性,城市人口健康成长是健康城市化的实质,经济高效适度增长是健康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乡空间有效转换是健康城市化的依托保障,社会福利良性循环是健康城市化的最终表现。因此,健康城市化的内涵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和解决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子系统之间以及城市系统与周边区域等外部系统间协调发展的问题,促进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最优化发展,在结构上表现为增长与规模的适度性和协调性,在过程上表现为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在功能上表现为资源与环境持续改善、产业发展与就业环境日趋完善、城市居民福利不断提高和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健康城市化集中表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实现城市居民健康发展、经济高效适度增长、城乡空间有效转换、社会福利良性循环。

2 包容性增长:推进健康城市化的新机制

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最早是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提出的,转向支持更高和更为包容性的增长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胡锦涛主席也发表致辞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6]。在当前发展背景下,我国政府已逐步意识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性,“包容性增长”或“和谐发展”已成为探索发展战略的政策关键词[7]。包容性本身体现着统筹性,包容性增长在承认适度差别的基础上,倡导公平正义,不仅与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目标一脉相承,而且更富有新意,更加强调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强调消除贫困者所面临的社会排斥,实现机会平等和公平参与,强调所有群体、地区能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和共同享受[6]。国外有关包容性增长在城市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多集中在包容性社会[8]、包容性城市[9]等领域,国内关于包容性增长理念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研究已经成为部分学者关注的议题[6,10-12],相关研究成果在增多,且研究内容也正在深入。在中国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包容性增长将会是一个促进健康城市化发展的全新研究视角。

健康城市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城市与农村、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各个方面,每一种关系的调整与变化都会涉及各种利益关系,需要以开放公平的社会网络架构便捷化的包容通道和人文关怀的公共政策营造高品质的包容环境保障不同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权利,实现包容性是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健康城市化运行来看,其机制的运行始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的扩张、经济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恶化、能源资源的开发及生活质量的下降,并以补偿资源环境剥夺的生态支付成本为纽带运行。因此,健康城市化运行需要体现多方利益的包容性:一是城市化健康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包容,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的维持和延续,实现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二是城市化健康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包容,即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缩小区域和城乡差异;三是城市化健康发展对社会民生的包容,促进城乡居民能够平等分享城市化成果,实现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四是城市化健康发展对人口质量的包容,注重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性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福利和自由程度的发展,具体表现在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医疗等条件的改善,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等;五是城市化健康发展对政策调整的包容,推进城市化管理和城市治理创新。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空间资源有效利用、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福利良性循环的良好需求与在受人的活动压力下而遭受剥夺的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促使资源环境得以保障的潜在原因。健康城市化不仅要关注多方面利益包容性,更要妥善处理这些领域之间存在的资源和开发等多重矛盾冲突,通过政府跨部门合作和保障性倾斜等包容性政策调整的不断完善,致使环保措施、环保投入的进一步加大,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就业环境的优化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促使居民生活与城市空间组织、环境承载、就业保障的良性互动,使它们朝着有益于和谐与公平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城市居民健康成长、经济高效适度增长、城乡空间有效转换、社会福利良性循环,达到健康城市化的目标。

针对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导致的种种问题,包容性增长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了城市化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它为城市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实现包容性增长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在于增长的适度性和增长与外界环境的包容性,并倡导公平和多样性发展,这同时也是健康城市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同时包容性增长关注城市增长中多样性发展,更强调增长的成长性,是有利于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显然,包容性增长已然成为城市化健康发展的迫切诉求。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赋予了城市化新的内涵,即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在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加速健康城市化进程,不仅仅关注城市化的规模、速度和效率,也应关注就业、福利、身份认同及公平等社会经济特征,将城市发展所产生的福利让更多的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所享受,也包括那些往返于城乡之间、发达城市与落后地区之间的流动人口[12]。同时,包容性增长体现了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包容、对经济增长的包容、对社会民生的包容、政策调整的包容、对人口质量的包容,五个包容浑然一体创新为一个系统工程,在健康城市化体系中能实质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适度高效增长、社会民生和谐进步、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体制机制调整创新。因此,包容性增长将是推进健康城市化的新机制。

3 基于包容性增长的健康城市化支持体系

3.1 支持体系的构建

城市化是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涉及产业的转变和新产业的支撑、城乡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庞大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资源、环境的支撑与大量的立法、管理、居民素质提高等方面,以及城市产业与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耦合和适应关系[2]。因此,健康城市化的运行需要多维支撑系统。包容性增长致使中国需要走健康城市化道路,让城市化的增益惠及所有人,健康城市化需要相应的包容性增长的支持系统作为基础。

健康城市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视为一个多目标、多维度的弹性发展框架,在功能上表现为生态环境改善、经济适度增长、民生和谐进步、人口素质提升、制度调整创新的相互融合,参考自然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体系[13],可以将基于包容性增长的健康城市化支持体系的功能归纳为“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发展力”(CSAED)模型[14],主要包括以下5个子系统(图1):①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CC)——资源与环境包容性改善,主要表现为确定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得以控制适当的城市化速度。一方面资源不能共享,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恶性竞争;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治理困难,因为城市化的不包容性发展我们已经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因此,资源和环境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是城市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健康城市化进程需要包容性的资源和环境改善与支持,以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走集约化道路,发展集约型城市。②支持力(Supporting Capability,SC)——经济包容性增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配置的效率—实现各种资源在市场配置过程中的经济效率;二是供需的均衡—实现城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三是环境的公平与开放—实现对各种环境资源引进和使用的公平性和开放性。③吸引力(Attractive Capability,AC)——社会民生包容性发展,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基本服务和社会保障为健康城市化发展提供的功能支持。④延续力(Evolutional Capability,EC)——人口质量包容性提升,主要体现在城市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人口与空间组织的包容,城市人口与就业规模的包容,城市人口与环境承载的包容。⑤发展力(Developing Capability,DC)——政策与制度包容性调整,通过管理政策的不断整合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实现经济利益的社会可获得性、经济活动的环境生态效益以及环境影响的社会责任分担在健康城市化过程中的良性循环,推进健康城市化向更高水平发展。这5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体现了健康城市化支持体系既具有生态系统的一般特点,又是一个具有社会经济特性的特殊系统,如图1所示。

3.2 支持体系的功能分析

依据CSAED模型,健康城市化支持体系是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和发展力等互相关联又具有各自特点的5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5个子系统在健康城市化支持体系中,分别处在不同的层次,对推进健康城市化的功能作用也互不相同,CSAED模型体现了健康城市化支持系统从①资源环境基质→②经济社会支持→③政策体制调控的3个层次的系统特征:

(1)第一层次:承载力—资源与环境包容性改善

承载力是基础,它处在健康城市化支持体系的第一层次(图1),其核心表现是资源与环境包容性改善。它包括生态承载和环境容量两个方面,它不但为健康城市化支持体系提供物质基础和环境基础,也是健康城市化支持体系存在的基本介质,为体系发展提供还原功能。资源与环境包容性改善功能表现不断提高人流、物流、能流和信息流在城市化支持体系内的运行效率,达到城市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实现健康城市化运行过程的高效性。它需要在三个层面上予以体现:一是系统的输入—实现城市从外界环境索取的各种资源和环境要素的最小化;二是系统运行—实现城市供给物质基础和环境基础支撑机制的高效化;三是系统输出—基于城市自身系统和外部区域环境的承载力,实现城市公共服务等正面结果的产出最大化和将各种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负外部性尽最大可能地控制在城市环境承载力的容许范围之内[15]。

(2)第二层次:支持力—经济包容性增长和吸引力—社会民生包容性发展

健康城市化支持体系的第二层次是支持力和吸引力(图1),支持力蕴含了经济包容性增长的要义,吸引力的实质是社会民生包容性发展。健康城市化是外延式和内涵式提高的协调发展模式,如果没有经济包容性增长系统支持,城市化只能是外延式的,也就不是健康城市化,势必造成土地和资本的短缺和经济泡沫的出现。经济包容性增长表现在健康城市化进程中通过产业优化配置、城市劳动力的供需均衡以及对资源引进和使用的开放对健康城市化体系的发展产生支持力。因此,经济包容性增长对城市化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显要的意义。社会民生包容性发展代表健康城市化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在设施建设、基本服务、生活保障等方面的不断完善产生了更多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功能。从“城市化过程”看,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供给、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等公共服务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具有同等的话语权将更为重要[16],这是社会民生包容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健康城市化必须以“公共需求”的满足为基础,引导健康城市化要兼顾城市社会资源配置均衡化,使不同群体、多元文化能在合理的空间配置环境中和谐共存共生,共享城市公共文明。

(3)第三层次:延续力—人口质量包容性提升和发展力—政策与制度包容性调整

第三层次代表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健康城市化支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城市人口素质的高低与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密切相关。城市人口素质越高,越能推动社会城市化的发展。因此人口质量的包容性提升是城市化功能和活力的体现,这是支持健康城市化延续发展的基础,所以称为延续力。健康城市化不仅包括人口规模指标的扩大,更包括迁移进城市的人口为了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而产生就业结构变化、人口素质提高等质变过程,以及在生态承载理许可范围内推进城市人口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17]。正是这种人口的质变过程使得从农村迁移进入城市的人口真正成为城市人口,消除了城市化中的人口泡沫,实现健康城市化[17]。

人们在面对城市进行管理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政策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在对健康城市化支持体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人口、社会及经济的调控作用,这是健康城市化发展的根本,所以称之为发展力,其核心表现是政策与制度包容性调整。制度因素是影响城市化的主观因素。由于制度影响各种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既可以直接作用于城市化,又可以通过经济、环境因素间接作用于城市化。健康城市化就意味着借助包容性的制度规则和治理手段,来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种利益的包容性与矛盾中突。政策与制度包容性调整主要体现于通过良好的包容性制度治理工具处理利益方之间关系,即借助社会领域的民主参与机制、环境领域的公平决策方法、经济领域的市场调控手段等治理工具[15],着重解决劳动就业、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等问题,塑造一个繁荣、民主、进步的社会。健康城市化所要求的公平公正的品格和博大的胸襟应化为城市决策者的执政理念和实践理性[18],只有建立城市管理最基本的包容政策,才会消除瓶颈,修正歧视观念和赢得包容空间。

图1 基于包容性增长的健康城市化CSAED支持系统

Fig.1 Support System of Healthy Urbanization Associated with Inclusive Growth Based on CSAED Model

3.3 我国不同区域健康城市化支持系统的发展重点

当前我国东部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已经率先步入到了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19],但其背后隐藏着高昂的能源、资源和环境成本,同时还存在大量外来人口还是游离在城市经济体系之外等问题[20],这说明东部地区健康城市化进程需要资源和环境的包容性支持以及社会制度的包容性变革和创新,其健康城市化支持系统的未来发展重点应是充分认识资源环境是健康城市化的基础,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持续改善,同时建立健全包容性制度,保障健康城市化支持系统的内在均衡性发展,特别是促进资源与环境包容性改善和政策与制度包容性调整的协调共融发展,形成城市化成果共享的体制、机制以保障农民和城市弱势群体利益。中部地区仍面临二三产业发展不足以致城市吸纳能力有限、城市化发展与资源环境保障之间矛盾突出等发展瓶颈,西部地区尚存在工业化水平制约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缺乏合理制度保障等困境[20]。随着国家区域政策继续向内陆省份倾斜,同时东部地区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已经逐步弱化,全球产业链和资本面临着新的空间转移[21],中西部地区健康城市化支持系统的未来发展重点应抓住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机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环境优化,将经济活动的集聚效应以及资源环境和社会网络的正外部性最大化,同时将各种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负外部性尽最大可能地控制在环境承载力的容许范围之内,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资源与环境包容性改善的共融发展,实现产业集聚、资源环境保障与城市化互动共进,从而为城市化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4 结论

走健康城市化道路是中国今后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赋予了城市化更丰富的内涵。本文在深入剖析健康城市化概念内涵及与包容性增长的关联性基础上,指出包容性增长将是推进我国健康城市化的重要机制,它体现了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包容、对经济增长的包容、对社会民生的包容、政策调整的包容、对人口质量的包容。以包容性增长理念促城市化健康发展,就是要实质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适度高效增长、社会民生和谐进步、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体制机制调整创新,实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健康城市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以包容性增长为出发点,结合CSAED模型构建了涵盖资源与环境包容性改善、经济包容性增长、社会民生包容性发展、人口质量包容性提升、政策与制度包容性调整等5个方面的健康城市化支持体系,旨在系统考虑各角度、各层面的包容性增长推进健康城市化的响应,将其应用到健康城市化支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其中,资源与环境包容性改善是基础,经济包容性增长和社会民生包容性发展是保障,人口质量包容性提升和政策与制度包容性调整是根本,5个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进我国健康城市化进程。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城市化发展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为实质推进不同区域的健康城市化,可从包容性增长的视角切入,根据每一区域的城市化健康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结合健康城市化支持系统各子体系的功能表现,确定不同区域健康城市化的发展重点和提升战略,充分发挥支持系统的导向、衡量、协调、限制等作用,以促进和指导我国不同区域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基于包容性增长的健康城市化支持系统研究_环境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