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态危机与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周生贤关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形势的报告_林业论文

全球生态危机与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周生贤关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形势的报告_林业论文

全球生态危机与中国林业跨越式发展——周生贤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形势报告会上的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报告论文,会上论文,环境保护论文,跨越式发展论文,生态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一个问题:全球森林锐减与生态危机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支撑作用。但是,过去人类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和支撑作用,对森林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破坏和利用。农业革命的兴起,大面积森林被开垦成农田;工业革命的兴起,大面积森林又变成了工业原材料;直至今天,毁林开垦、采伐森林仍是许多国家维持国计民生的重要手段。

最近一百多年,人类对森林的破坏达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人类文明初期,地球陆地2/3被森林覆盖,约为76亿公顷;19世纪中期减到56亿公顷;20世纪末期又减到34.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7%。也就是说,地球上的森林到今天已减少了一大半。联合国发布的《2000年全球生态环境展望》指出,人类对木材和耕地的需求,使全球森林减少了50%,30%的森林变成农业用地;原始森林80%遭到破坏,剩下的原始森林不是支离破碎,就是残次退化,而且分布不均,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

从全球角度看,森林锐减直接导致了六大生态危机。

第一个严重生态危机是全球土地严重沙漠化。沙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全球生态危机之首。沙漠化的形成有多种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森林植被破坏。目前,全球沙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4,110个国家受到危害。这就是说,地球已有1/4的土地基本失去了人类生存的条件。破坏森林导致的土地沙漠化,危害是深重的、广泛的、残酷的,甚至造成了文明的转移、政权的衰败和人类生存空间的缩小,目前还没有任何灾害能达到如此严重的程度。

第二个严重生态危机是全球严重水土流失。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林是大地之衣,三者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水土流失是导致破坏森林的最直接的严重后果。森林是土壤重要的成土因素和最有效的保护层,失去森林就意味着失去肥沃的土地。由于森林被严重破坏,全球水土流失日益加剧,每年约有600多亿吨肥沃的表土流失;地力衰退和养分缺乏的耕地已达29.9亿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23%。

第三个严重生态危机是全球严重干旱缺水。森林被誉为“绿色海洋”、“看不见的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棉”一样可以吸收大量降水。据测定,每公顷森林可以涵蓄降水约1000立方米,1万公顷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1000万立方米的水库。由于森林大量的破坏,已造成全球性的水荒,60%的陆地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在一些地区,因此而成为邻国纠纷、诉诸武力、引起国际社会动荡的根源。

第四个严重生态危机是严重的洪涝灾害。水灾与旱灾是一对“孪生子”。破坏森林,必然导致无雨则旱,有雨则涝。森林的防洪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截流和蓄存雨水;二是防止江河、湖泊、水库淤积。森林消失,森林蓄水容量锐减,同时裸地受雨水冲刷,大量泥沙下泄,江河、湖泊、水库淤积,行洪不畅,一遇暴雨必然洪水泛滥。

第五个严重生态危机是大量动植物种灭绝。森林是“物种之家”、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储存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被称为“未来的遗产”。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有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森林的破坏,伴随的是物种的消亡。目前,有记载的生物物种约为160万种,约有8万种植物可以供人类食用,其中30种已提供人类所需植物蛋白的95%。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现有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地球上的物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灭绝危机。

第六个严重生态危机是温室效应加剧。温室效应致使气候变暖,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温室效应已对人类造成了严重危害。近一百年来,北极地区的冰盖已减少了42%,海洋面上升了50厘米。要减缓温室效应,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大大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二是避免破坏森林资源;三是重建地球的森林植被。营造森林是成本最低的控制二氧化碳的措施。

从这六大生态危机可以看出,破坏森林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科学家断言,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全球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同时将伴生许多生态问题和生产问题,人类将无法生存。森林锐减导致的一系列生态危机,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对全球的战略性威胁。

第二个问题:我国生态问题与林业跨越式发展

我国林业和生态建设取得的成绩,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生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人工林面积达到7亿亩,居世界第一位;建立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909个,建立森林公园1050个,总保护面积约16亿亩;全国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8.6%提高到16.55%。在世界森林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我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二是林业产业建设有了新发展。国有重点林区产业结构得到重大调整,木材产量调减了约一半;经济林年均产品产量突破6500万吨,基本摆脱了短缺状况;竹藤业、花卉业和森林旅游业成为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2000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已达3400亿元。三是林业的支持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形成了以《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为核心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林业公安、武警森林部队、林政管理等各类林业执法人员达到20万人;国务院刚刚审议通过并提请全国人大对《刑法》修改的建议,增加了对毁林开垦和乱批滥占林地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充分说明,国家对保护森林资源工作力度是非常之大的。

要解决这些严重生态问题,靠常规办法不行,小动作不行,必须有大动作,求大发展。经过认真研究,我们提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层次的林业,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要求,必须采取超常规发展的模式和措施,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林业跨越式发展是指我国林业为赶上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超常规发展模式。其实质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主要途径,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加速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缩小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的差距,使我国林业早日跨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在发展阶段上,要实现由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阶段向可持续发展阶段的跨越。世界林业发达国家,大都经历了森林原始利用、大规模木材利用、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林业可持续发展四个阶段。而我国林业,以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为标志,刚刚进入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阶段。从现在起,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直接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林业各项工作,加快林业发展步伐,缩短在常规状态下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所需的时间,早日跨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这是林业跨越式发展最基本的含义。

在森林经营上,要实现由单目标经营向多目标经营的跨越。森林资源具有多种功能,这是林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只有对森林资源实行多目标经营,充分发挥其多种功能,才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求。

在林业结构上,要实现由不合理向比较合理的跨越。我国林业结构很不合理。一是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在林业用地中,无林地占22%,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占16%,经济林、竹林、未成林造林地和苗圃地占11%,林分平均郁闭度也只有0.54,其林间空地占林业用地的23%。林业用地有效利用率只有52%。二是林种结构不合理。用材林面积占77%,限制了森林多种功能的正常发挥;薪炭林面积占3%,而蓄积量只占1%,难以把大部分森林资源从薪材需求压力下解放出来。三是林龄结构不合理。中幼林面积占71.12%,可采资源面积不足全国林分总面积的10%,有近60%的木材采自中、幼龄林,从而严重削弱了森林资源的接续能力。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高达2/3以上,但发展后劲不足;第二产业比重不足30%,且过于分散,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规模,比重不到4%。因此,在考虑总量平衡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土地利用结构、森林资源结构和林业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优化,尽快改变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在增长方式上,要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跨越。我国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林分每公顷蓄积量为78.06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每公顷林分年生长量为3.36立方米,仅为林业发达国家的50%;特别是人工林经营水平低,成熟人工林每公顷蓄积量为71.55立方米,只有成熟天然林的41%,根本无法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营林投入少,种苗质量差,抚育不及时,管护跟不上,经营过于粗放。只有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跨越,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大幅度提高,林业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在科学技术上,要实现由低度化技术向高度化技术的跨越。科技进步是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因素。由于受创新意识不强、投入严重不足、科研生产脱节、技术储备不足、科技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林业科技水平远低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与我国农业相比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全国林木良种使用率只有20%,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5%,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27.3%。林业技术结构仍呈以初级技术、实用技术为主的低度化状态。未来林业是以科技现代化为主要标志的。林业的跨越式发展,首先应表现为林业科技的超常规发展。

(二)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林业跨越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改变林业落后面貌的必然选择。只有站在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才能深刻认识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林业跨越式发展是加速生态建设、再造秀美山川的重大战略举措。山川秀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生态恶化源于毁林,生态改善始于兴林。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改善生态的必由之路。

林业跨越式发展是增加资源供给、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森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节流固然重要,开源更是根本。只有牢牢抓住森林培育这个核心,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林业,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森林资源不足的局面有一个根本的改观,才能在确保生态安全和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为当代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林业跨越式发展是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出路。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林业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农村是林业的主战场,农民是林业的主力军,林业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林业跨越式发展也是根本改变自身落后面貌的必然选择。

(三)林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途径和措施

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是:通过严格保护、大力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达到19.4%,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生态环境明显改观,林业产业实力明显增强;到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管理高效的林业生态体系和规范有序、集约经营、富有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生态环境面貌,实现山川秀美,使我国林业综合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国家林业局对原有林业重点工程进行了系统整合,确立于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这是我国投资最大的生态工程。包括三个层次: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大幅度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由地方负责保护好其他地区的天然林。主要解决这些区域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工程计划调减木材产量1991万立方米,造林1.9亿亩,管护森林14.15亿亩,分流安置富余职工74万人。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这是我国涵盖面最大的防护林工程,囊括了“三北”、沿海、珠江、淮河、太行山、平原地区和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防护林建设。工程涉及28个省(区、市)的1696个县,计划造林3.4亿亩,管护森林10.78亿亩。其中,“三北”防护林正按国务院批准的工程总体规划编制四期建设方案,并将四期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确定为防沙治沙。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水土流失日趋加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目前已突破原定区域,成为一项全国性的生态建设工程,正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在17个省(区、市)试点。计划到2010年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4亿亩,防风固沙控制面积4亿亩。

——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这是从北京所处位置特殊性及改善这一地区生态的紧迫性出发实施的重点生态工程,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风沙危害问题,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5个省(区、市)的75个县,计划到2010年林草覆盖率由目前的6.7%提高到21.4%。目前正在试点。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这是具有多项战略意义的生态和物种保护工程,主要解决物种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实施范围包括全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分布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等。2010年前重点实施大熊猫、金丝猴、藏羚、兰科植物等10个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和森林、荒漠、湿地等30个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工程。

——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这是增强林业实力的“希望工程”。这项工程,不但有利于解决我国木材和林产品的供应问题,而且有利于减轻其他地区森林资源保护的压力,促进上述五项生态工程建设。国务院已同意采取相应政策措施重点扶持。工程完成后,每年提供木材约1.3亿立方米,国内木材供需基本趋于平衡。

六大工程,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并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这是我国林业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创新,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和人民整治国土、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六大工程的全面实施,每一个工程的投资,少则几百亿,多则上千亿,具有极强的带动力,必将大大推动林业技术进步,培育和形成一批优势产业,促进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标签:;  ;  ;  ;  ;  ;  

全球生态危机与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周生贤关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形势的报告_林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