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背景下地方政府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初探论文_张雅婷 董君怡

科学背景下地方政府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初探论文_张雅婷 董君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跨区域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研究”(16XZZ015);

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地方政府应对农村自然灾害能力的评估及提升研究——以湖北省农村自然灾害防减救助为例”(2012197)。

摘要:科学减灾揭示了科学对于防灾减灾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方面的运用依然落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因此,提升科学减灾能力需要破解资金困境、解决人员难题以及加大宣传力度。

关键词:科学支撑;防灾减灾

一、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科学支撑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政府应当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市场等各类手段,构建并完善综合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全面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国家减灾委在指导全国防灾减灾工作中强调“科学减灾”,这表明科学对于防灾减灾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科学支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关键路径。

由国家减灾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做好2015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减电[2015]1号)》对于“科学减灾”的含义进行了阐释。科学减灾就是“科学分析和研究防灾减灾工作重点任务,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于防灾减灾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在防灾减灾领域中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加大防灾减灾的科学知识普及力度,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2]。近年来,我国灾害防治的科技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灾害预警、灾害监测、灾害评估以及灾害应急等方面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卫星导航系统(主要为美制GPS全球定位系统、俄制GLONASS系统和中制北斗系统)及通信系统(Communication System)等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工作中被大量应用,相关防灾减灾科研机构在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国家气象局、中国地震局以及中国科学院等诸多单位的扶持下相继成立,逐步形成了日益完善的防灾减灾科技支撑平台。回溯人类长期的发展史中,科学与灾害是具有一定渊源的两个事物。 自古以来,自然灾害是一种最为典型的突发事件,而突发事件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不确定性并不是绝对的。通过与各类自然灾害的长期斗争实践,人类对于各类自然灾害的起源、发生、发展及变化,已经逐步总结出一些具有相对规律性的经验,并凝练出应对之策,历经漫长的历史岁月逐渐凝练发展为科学。

二、科学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与提升策略

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是遥感、卫星定位、通信、网络等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方面的运用依然落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灾害的监控和预警设备、防灾的动态规划等方面,科学防灾减灾的资金和人才缺乏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因素。必需仪器和专业人才的匮乏使得地方政府防灾减灾预警能力较弱,只能依靠上级政府的减灾防灾信息,而不能主动开展灾害预测工作。科学防灾减灾的资金缺乏。在我国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十分困难,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中央转移支付,减灾救灾资金基本依赖于上级政府拨付,县级配套减灾救灾的工作经费十分紧张。科学减灾救灾装备不足。我国部分县市没有专用的减灾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只是在民政局办公楼中将数间办公用房用作减灾救灾物资储备库。科学防灾减灾专业人才缺乏。基层地方政府缺乏科学防灾减灾的专业人才。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紧急性的特点,灾害的防减救助工作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这使得基层防灾减灾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实际供给量缺口较大。技术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许多县市没有防灾减灾领域的专业对口技术人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许多地方的灾害技术人员队伍由相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构成,普遍存在业务不熟悉、技术不精湛等问题。基层灾害技术人员大多是自学成才的、凭经验办事的“土专家”。基层防灾减灾技术偏重于传统的经验及单一的技术,技术人员大多是依据工作经验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监控和预警,过度依赖经验而忽视科学技术很难达到防灾减灾的预期效果基层灾害信息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乡镇一级的灾害信息员由于接受过少量的业务培训,但仍然难以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实际需要;村级灾害信息员由于基本没接受过相关培训,对业务知识的掌握严重不足。

1.破解资金困境是提升科学减灾能力的关键环节

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科学减灾工作。地方政府应当在防灾减灾领域中加大对于科学减灾工作的资金支持,在地方财政支出中列出专项用于科学减灾。同时地方政府应当与民政部、国家减灾委等部委开展沟通合作,通过申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各类平台或项目,积极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为科学减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地方科学减灾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应当在防灾减灾领域中建立科学减灾的地方融资平台,为科学减灾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供应。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发行针对科学减灾工作的地方债券;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与银行、保险等金融部门开展合作,进一步拓宽科学减灾的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科学减灾项目建设。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到基层救灾物资储备库、基层应急避难场所、救灾专用车辆,发电机组、卫星电话等的建设、购置或研发,地方政府利用有限的资金租用这些场所或设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当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地方科学减灾项目的建设和研发中,推动民营企业加快科技成果在地方防灾减灾领域的集成转化和推广应用。

2. 解决人员难题是提升科学减灾能力的重要抓手

加强对科学减灾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定期培训机制,每年对各级民政救灾应急队员和灾害信息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接收和传递、灾情信息收集和报告、灾害应急救助、防灾减灾知识等。通过培训学习,能够让受训人员熟练掌握灾害救助规程、各项报灾、核灾工作制度及开展灾民紧急救助工作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在高等学校中合作培养定向就业生,招收限定专业的选调生等方式,引进基层科学减灾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专职化的灾害信息员队伍。灾害信息员队伍是防灾减灾的基础,只有完整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才能保证真正发挥科学减灾的能力。因此,地方政府可以每个行政村设置一到两名专职名灾害信息员,实现灾害信息员队伍体系的基层全覆盖,对灾害信息员的装备进行统一配备,工资纳入财政预算,打造一支专职的灾害信息员队伍。通过对基层灾害信息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涉及如何预防、应对自然灾害、如何核灾以及帮助灾民开展生产生活自救等方面,建立一支符合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化队伍。

3.加大宣传力度是提升科学减灾能力的有力保障

地方政府应当运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科学减灾的重大意义,组织城乡居民、中小学生参与科学减灾演练,提高全民科学减灾意识。各级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的科学知识,宣传科学减灾工作较好的经验和做法,做到宣传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切实提高居民的科学减灾意识,使科学减灾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应松年,林鸿潮.谈谈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和“法治”[J].中国减灾,2015(09).

作者简介:张雅婷(1993年—),女,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

董君怡(1993年—),女,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

论文作者:张雅婷 董君怡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科学背景下地方政府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初探论文_张雅婷 董君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