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分次黏膜切除术治疗直径≥2cm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论文_杨卫

杨卫

安化县大福中心医院 湖南安化 413517

【摘 要】目的:研究内镜下分次黏膜切除术治疗直径≥2cm早期食管癌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88例病灶直径≥2cm早期食管癌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D组和EPMR组,各44例,分别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和内镜下分次黏膜切除术,随访观察病患情况,比较两组病患的穿孔、出血、食管狭窄、复发情况。结果:EPMR组穿孔、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ESD组,差异显著(P<0.05);EPMR组与ESD组食管狭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ESD组复发率明显高于EPM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分次黏膜切除术治疗直径≥2cm早期食管癌只要注意分次切除的要点,即可达到完全切除病灶的目的,可以减少出血、穿孔、食管狭窄、复发的发生率。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内镜下分次黏膜切除术;早期食管癌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来源于食管的黏膜上皮,长期的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是造成发生食管癌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地区,且近年来,食管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内镜在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治疗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早期食管癌病患行微创非手术内镜治疗,不仅可以达到手术的治疗效果,而且还能避免手术创伤和术后可能诱发的并发症,显著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2]。对于直径≥2cm的早期食管癌,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或内镜下分次黏膜切除术(EPMR,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国内外尚未统一,国内常采用EPMR治疗,而国外倾向于ESD治疗[3-4]。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88例病灶直径≥2cm早期食管癌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D组和EPMR组,分别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和内镜下分次黏膜切除术,并随访观察病患情况,现详细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88例病灶直径≥2cm早期食管癌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D组和EPMR组。ESD组44例49处病灶,男30例,女14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50.9±4.1)岁;EPMR组44例50处病灶,男28例,女16例,年龄43-69岁,平均年龄为(51.4±4.4)岁。病灶位置:食管胸上段24例、胸中段42例、胸下段23例,3例胸上段、中段均有1处病灶,2例胸中段、下段均有1处病灶。两组病患性别、年龄、病灶位置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 纳入标准[5] (1)首次接受治疗的病患;(2)心肺功能正常、无其他肿瘤病史,并能耐受手术的病患;(3)食管黏膜病变的直径≥2cm;(4)病患资料完整,且自愿参与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6] (1)患有基础疾病,且不能耐受在内镜下治疗的病患;(2)凝血功能异常的病患,如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等;(3)在行手术前有抗肿瘤治疗史,如化疗、放疗等;(4)依从性较差且术后不能随访的病患。

1.4 治疗方法 在胃镜下发现病变食管应该用超声内镜检查和卢戈液染色,确定食管癌病变范围。卢戈液染色确定病变的范围,将病灶5cm边缘用氩气标记以此确定切除范围。使用肾上腺素溶液注射于黏膜下,在病灶外边缘多点注射于黏膜下,直至病灶托起。ESD组沿标记点将食管黏膜切开,在病灶下方的黏膜下层行剥离,并完全切除病灶;EPMR组在病变口侧边缘切除行第一刀,后依次由切缘向肛侧进行切除。两组病患术中应进行严格止血,术后行创面处理,并将标本送至病理检查。手术后应禁食水、抗感染等处理。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核算,计数资料用%表示、行x2检验;其中P<0.05表示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病患各项指标的比较 EPMR组穿孔、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ES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PMR组与ESD组的食管狭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ESD组复发率明显高于EPMR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患各项指标的比较[处(%)]

3 讨 论

EPMR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有效方法,可通过内镜诊断实现对早期食管癌的早发现、诊断、治疗的目的,与此同时,实行EPMR可以达到与开放手术治疗同样的效果,且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创伤小等优点[7]。

行EPMR为了尽可能的降低误差,应注意以下几点[8-9]:①在行手术前20分钟左右口服祛泡剂,并注射20mg的解痉灵,确保食管处于安静清洁的状态;②应从病灶口侧开始切除第一块组织,第二块切除组织应紧贴第一块组织的切缘处粘膜层下,避免切除组织之间残留组织;③为了避免连续切除中大出血现象,于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溶液,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达到有效止血、防止穿孔的目的;④切除黏膜后会暴露创面肌层,将黏膜缺损部位用夹子闭合,达到止血目的;⑤EPMR中强调必须首次完全切除病灶,切除后应密切观察创面周围是否有残留的组织。

本实验结果显示,EPMR组穿孔、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ESD组,差异显著(P<0.05);EPMR组与ESD组的食管狭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ESD组复发率明显高于EPM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是早期食管癌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EPMR组出血发生率为6.0%,主要为术中出血积术后的延迟出血。手术中出血易造成手术失败,在内镜下用止血夹可及时控制出血;穿孔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EPMR组未发生穿孔并发症。若术中发生穿孔并发症,应采用金属钛夹进行闭合,若穿孔较大,应进行手术修补。

综上所述,内镜下分次黏膜切除术治疗直径≥2cm早期食管癌只要注意分次切除的要点,即可达到完全切除病灶的目的,可以减少出血、穿孔、食管狭窄、复发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汪嵘,陈星,毕淑娟.内镜下分次黏膜切除术对直径≥2cm早期食管癌的治疗分析[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28(7):390-392.

[2]李春,穆扎帕·依米提,边拜.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直径为2-3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29):4-6.

[3]郭大昕,杨建民,徐启顺,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安全有效性的Meta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30(12):685-689.

[4]马用江.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疗效[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6):846-847.

[5]陈子洋,刘晓岗,李易,等.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3):263-264.

[6]张东丽,孔宏芳,伏亦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安全性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5,32(11):772-774.

[7]张仁翼,周丽华.多环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15例内镜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13,39(4):285-286.

[8]徐小达.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2):104-105.

[9]洪卫康.内镜下粘膜分片切除术治疗56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疗效观察[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19(3):77-79.

论文作者:杨卫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  ;  ;  ;  ;  ;  ;  ;  

内镜下分次黏膜切除术治疗直径≥2cm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论文_杨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