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断续文本”的探讨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连续性论文,文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参加人员:

巢宗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

高小刚(香港弘立书院中学副校长,国际文凭组织大学预科项目中文A主考官)

李玉贵(台湾台北市“国语”实小读写教师)

励汾水(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

王雷英(浙江省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

曹鸿飞(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施燕红(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方亮辉(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教研室)

赵培敏(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教研室)

徐松炬(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南小学)

张晶晶(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宋诏桥小学)

王嫣(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华泰小学)

记者: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非连续性文本”这个概念,很多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今天的对话就想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很多老师很想知道《语文课程标准》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考提出这个概念的。

巢宗祺:这个问题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实验稿》)中就已经有这方面的阅读要求。如第四学段关于“阅读”的课程目标提到“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读文”,也要学会“读图”“读表”;要学会读单一的材料,也要学会读综合的材料。有些语文教科书在“专题”和“综合性学习”中也已有这方面的设计,不过那时的《语文课标实验稿》中没有采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提法,也没有把这方面的要求在各个学段形成系列。近年来,这样的阅读材料运用十分普遍,但我们在这方面的教学依然有欠缺。2009年有媒体报道,广东省语文高考卷中一道带有图表的阅读题,全省64.4万考生中有13万考生在这一道题上得了零分。这种教学上的欠缺不只是存在于某一个省,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因此,在课程标准修订时,大家认为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赵培敏: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文本样式,如汽车站牌、车票、时刻表、导游图、旅游报价单、药品说明书、产品使用说明书等,这些文本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可惜我们在语文课上的相关训练太少。我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很及时,一能丰富教材开发以及语文课堂的思路与内容,二能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巢宗祺:“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其实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问题,我自己也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语文课程要靠广大老师、学生以及社会各方共同来建构,像这里讨论的问题,总的来说大家已经有一些基本的共同认识,但是落到某些具体的细微之处,可能还需要我们一起来研究界定。我觉得,上面提到由多个来源的文字片段或者由文字和其他表达形式组合起来的阅读材料,应该在《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范围之内。

徐松炬:“非连续性文本”之外,“碎片式阅读”的说法现在也很常见。我理解的碎片式阅读有两层意思:一是阅读的材料是零碎的,比如说读手机报;二是阅读的时间是碎片式的。我想问的是:“碎片式阅读”算不算“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张晶晶:我觉得你说的这种情况与我刚才提到的为完成某项工作要去看相关资料的情况不一样,一种是有目的地看信息,你这个是无目的地看信息。

记者: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界定,《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描述或许能给我们启发。但对“绘本”“连环画”和“阅读碎片”我们应该怎么看?

巢宗祺:刚才大家提出了好多不同的文本样式,很关注相关样式与“非连续性文本”的关联。《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是有其特定的教育教学目的的,也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让他们学会阅读连续的文字材料之外,还要学会从多种形式、多种来源的材料中获取信息,综合加工,解决实际问题。我觉得脱离语文教学的目的来讨论“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问题没什么意义。有的阅读材料附有插图,但是这插图并没有为文字材料提供多少必要的附加信息,只不过为文本增加一些色彩而已,有没有这插图对阅读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那么,我们在为学生选择“非连续性文本”时就得考虑,这样的材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有价值,而不用纠缠在它是否属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问题上。关于“碎片阅读”,我想,它跟我们所关注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完全一样。

记者:今天我们也请香港和台湾的老师谈一下两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情况。

李玉贵:在台湾,“非连续性文本”受到很多教师瞩目的主要原因是台湾学生在国际阅读评量PISA测评文本中相关方面的表现不如预期。台湾有一群老师深受全语言教育哲学的影响,全语言课堂非常强调“真实性”文本,并把它当作学生学习读写的重要素材,从这个角度看“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两种文本,基本上是同等重要的,因为在真实生活中它们本来就同时存在。赵镜中老师与吴敏而老师在台湾推行语文教材与教学实验的十年间,也一再提醒我们一线老师要关注“生活中”“真实的”“活生生”“有用的”读写素材。

高小刚:内地同行讨论的“非连续性文本”这个术语对我来讲也是新的,但概念很容易理解,这在国际文凭组织(IB)的语言项目中很大程度上已经得以体现。世界文凭组织的语言大纲中,“文本”这个词一向是用英文的“text”表述,其涵盖内容要广于我们传统理解上的纯文字材料。去年推出的“语言A新大纲”中,正式将“new textuality”(新文本)列入了教学内容,包括连环画,插图小说等。在语言评估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学生当然要把目光更多地放在和他们生活日渐密切,甚至息息相关的多文体综合表达手段的研习上。

文学和语文的视野随时代的变化变得广阔了,在多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学生应具备多渠道、多方法的学习能力,使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变得与他们更为密切。

记者:经过上一节的讨论,我们对课程标准与“非连续性文本”的话题有了基本认识。刚才巢老师特别提到《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这个概念的本意是强化培养学生的读图读表等方面的能力。那么在现阶段的文本教学中,学生这方面能力的现状又是怎样呢?

曹鸿飞:2010年我所在的温州市进行过一次五年级学生阅读能力专题抽测,主要的阅读类型包括三种:为获得文学体验而进行的阅读,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阅读。抽测的文本类型用现在概念来看包括“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其中“非连续性文本”涉及“止咳灵说明书”的图表阅读。题目大意是:本品适用于感冒、肺热或喉炎引起的咳嗽。温开水服用。成人一日三次,每次四片,儿童减半或遵医嘱。本品不得空腹服用,服用前后一个小时不得食用酸冷食品。要求完成的阅读测试题有:(1)“本品”指________,“遵医嘱”的意思是________。(2)“服用”与“食用”都含有“吃”的意思,但“服用”专指吃________。(3)对比“吃音玻璃”和“止咳灵”的介绍说明,你认为它们在写法上都有哪些共同点?抽测结果显示,连续性文本中文学作品阅读的得分率为86%,而“非连续性文本”中的比如“止咳灵说明书”的阅读得分为72%。从对学生的访谈得知,他们在习惯了文学作品的文本类型阅读后,面对图表阅读显得不习惯、不适应,特别是对“非连续性文本”中特定用词的理解有困难,面对语言文字信息的“非连续性”产生了理解上的跨越障碍,这也体现出了我们日常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指导缺失。

施燕红:2009年,上海学生首次参加PISA国际阅读测试,成绩排名“全球第一”。经过分析后发现,上海学生在“访问和检索、整合和解释、反思和评价”三个认知方面的表现都比较好;在文本阅读中反映出学生比较善于阅读小说、散文等连续性文本,但在阅读图表、表格、清单等整合的“非连续性文本”上表现相对薄弱。上海学生测试成绩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分量表和“连续性文本”分量表的成绩差异高达25分,是参与国家和地区中差异最大的。从这里是否可以看出当前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能力的缺失。当然这与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比较偏重于文学性较强的小说、散文,而对于相对比较理性、实用性强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忽视是分不开的。

方亮辉:这种情况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平时不是很重视这方面能力培养: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所占的比例较小;课堂上也没有很多重点训练“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实践。

记者:“非连续性文本”概念是这次《语文课程标准》新提出来的,但此种文本却是一直存在的,以前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与重视,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学生的读图读表等能力应该如何去培养?

赵培敏:在PIRLS2006试卷中有一篇《太空漫步》的文章也属于“非连续性文本”。文后有一道测试题:“有编号的框框怎样帮助读者更能了解文章的内容?”这道测试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中的表格、插图。把学生的阅读目光引向对图表的阅读,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从PISA的命题思路来看,着重考查的是学生提取信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提取读懂文本所需要的信息,然后整合这些信息,再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这样的过程提高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

励汾水:我们还可以运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如第一学段的“看图说话”往往是把几幅相关的图连在一起,组成一个“非连续性文本”,这应该是最基础的“读图”练习。如果我们不仅重视学生“看图”的结果,如“观察是否仔细、想象是否丰富、观察的结果是否说清楚、说具体”等,同时还关注学生“看图”的过程、方法、视角、速度等,再给予及时的提示和帮助,重视这方面的评价,这样,“看图”就不仅仅是为了“说话”,而是综合了各种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在“看图”中学会了“看图”,就能举一反三,关注并且理解生活中的各种图示,这对学生是很有帮助的。另外,许多“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也是教材内容的很好补充。

曹鸿飞:我认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包括两类,一是“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比如,阅读包含有图表的说明、解释性文本(常见的说明事物事理的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新闻报道等)等,主要是关注学生对主要事实、观点的把握,对概念、原理、事物特征等的理解和解释。二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阅读”,这类阅读主要以实用性文本(产品说明书、广告等)为材料,关注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相关信息,并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施燕红:在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时有一点不能否认,就是虽然在这之前我们没提过“非连续性文本”概念,也缺少对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的关注,但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还是多少有过阅读体验的,比如,学生拼装玩具,就得通过看说明书来完成零件的组合安装,学生玩电脑游戏就得先阅读游戏规则、操作图示及菜单内容才能顺利进行。现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希望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予以更多的重视及关注。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依据课标提出的“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一要求,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这里的“简单”指的是一般性的“非连续性文本”,不应搞得太复杂。我认为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要求停留在类别比较、图文结合理解等比较浅显的认知层面也就行了,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进行简单的运用表达,习得查找标注、参照对比等学习方法,不必进行太过抽象的分析和推断。

方亮辉:我觉得“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更多的是对生活的阅读,因为这类文本更多的是出现在生活中的,也就是所谓的“读的不是书,是生活”。光靠教材中出现的仅有的几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在教学“非连续性文本”时,更多的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阅读实践:如家庭旅游之前做一做旅游攻略,读一读相关的地图、景点信息、路线等等;家里买新电器了,读一读产品说明书;出门坐公交车,看一看公交站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非连续性文本”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在阅读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这类文本的能力。

李玉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强调,提醒着台湾老师三件重要的事:一是,其他学科阅读教学应纳入语文课教导。除了语文,另外三个主要学科——自然、社会、数学的课本里已存在诸多图、表、标题式的说明、注解式补充等等。而三科任教老师都认定语文老师“应该已经”帮学生打好了阅读基础,铺垫好了相关阅读能力,其实不然。二是,教会学生针对不同目标从多个“非连续性文本”中去提取与关联所需的重要讯息,加以建构、组织与运用。三是,批判与评价“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选取与表达形式。例如,某个售屋广告写的是“居家宁静”,然极有可能的事实是“位处僻巷”;写的是“屋前有公交车站牌”,极有可能的事实是“没有捷运经过”;写的是“离市场近”,极有可能是表示此地“学区不佳”等。

励汾水:要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就自然会涉及相关的练习设计,在这点上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语文学科的“读图”应该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读图”。设计“读图”练习既要考虑到内容的实用性、基础性、典型性、多样性,还要把“读图”和阅读、分析、整理、概括、表达等语文能力的培养联系在一起,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特别要关注学生“读图”的过程和“读图”结果的呈现形式,用语文学习的要求对其进行评价。

我曾经把一篇学生的实验记录《常见小家蚁负重能力和负重行为的研究》,编制成了六年级“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题。下面是该题第三小题的内容:

请根据实验过程和实验记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实验的结果:

1.实验过程(略)

2.小家蚁个体负重的质量和行为记录:

这道题的参考答案是:(1)对于不同质量的食物,小家蚁采用不同的负重方式;(2)小家蚁上举前行的负重能力小,但是搬运速度快;(3)拖拉后退的方式负重能力大,但是搬运速度慢。小家蚁负重、拖拉能力与人们的表述基本吻合。

该题对“读图”的要求可以分解为:读懂图表、提炼信息、组织语言、概括提炼、简洁而又有条理地进行表达,这和语文学科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

王雷英:“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应该可以安排多次回环和复沓,因为学生需要感受到文本的简约与丰满,也需要借助所提取的信息不断地叩问文本的主题。我认为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先入文感受,接着品读体悟,再提炼图表梳理结构,会使学生的阅读情绪更加饱满,语言的积累途径更为畅通。尤其是在初读课文阶段,激活词语比明确结构更重要。

记者:请香港、台湾的老师也谈谈他们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李玉贵:今天谈论“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这个话题,我认为应该从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本质(关注与儿童真实生活相关的“学习”)谈起,进而追问与反思为什么“非连续性文本”会长期被我们集体忽视而不自知。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长久以来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脱了节。我们这群大人急切想教给孩子我们认为重要的内容,却经常对学生所处的真实生活熟视无睹。一如台湾,因为国际阅读评量PISA表现不如预期;内地也一样,这一问题是由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强调才由上而下得到全体老师的注目。我们如果也重视“学生的”“真实的”“生活的”“实用的”语文学习,那么,“非连续性文本”其实本来就时刻环绕在我们的生活中为我们所用,等我们应用,待我们解读、关联、诠释与评价。2011年PIRLS台湾评估结果虽然尚未揭晓,其中有一个“非连续性文本”,是登山前的告示牌,其中一题以问答形式问学生:“登山告示牌里为什么有一条建议写道:登山前最好打通电话给你的亲人?”你们一定难以想像,台湾有多少学生写的是:“这样才有礼貌。”因为我们教得假,学生就答得假;我们总是要学生回答我们要的意思,总是把语文教成思品课。学生说一些老师想要的话,如此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体现在哪里呢?

方亮辉:语文学科是基础中的基础学科,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时,还要注重学科间的整合,甚至可以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其他学科的“非连续性文本”内容让学生去学习感受。在数学、科学等教材中,差不多每一单元都有许多统计表、曲线图,其实这些也是“非连续性文本”。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的认识。此外,我们在现行语文教材之外,可以有意识地推荐一些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时刻表、产品说明书等让学生阅读,以便在阅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标签:;  ;  ;  ;  

关于“断续文本”的探讨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