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措施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汤书英

【摘要】 目的 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 年2 月至2018 年2 月200例来我院接受心律失常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10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100例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作为观察组,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程度、抑郁程度、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的SAS 评分、SDS 评分和SF-36 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00例患者,满意100例,尚可0例,不满意0例,护理满意率为100.00 %,对照组100例患者,满意70例,尚可10例,不满意20例,护理满意率为为80.00%,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律失常;针对性护理干预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心内科常见疾病,其是指患者的窦房结异常激动,造成心脏活动的起源和传导出现障碍,造成心脏搏动的节律和频率出现异常,其致病因素较多,随着病情的发展,其可进一步发展为心力衰竭 [1],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如何有效的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临床工作关注的焦点。优质的护理服务对于改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情绪和生活质量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基于此,我院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进行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2 月至2018年2 月20例来我院接受心律失常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10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100例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50~82岁,平均年龄58.37±6.63 岁,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74±1.05 年,对照组中男性60例,女性40 例,年龄50~84岁,平均年龄57.45±6.28 岁,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57±1.13 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医嘱给予患者对症护理和药物干预,指导患者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观察组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即 ① 心理护理 心律失常患者由于受到病痛折磨和自身情绪稳定性较差,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应主动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个人隐私和生活习惯,鼓励患者将内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并耐心的聆听,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可通过讲解前期成功治疗的案例,坚定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和勇气[2],同时也可以通过聊天、看报纸、看电视等方式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的家属多关心患者,避免谈敏感性话题,让患者感受到医院和家庭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增加其心理抗力;② 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和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对患者的病情严重情况、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信息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对患者的风险程度进行分级,对于病情较为稳定、文化程度良好,家庭背景优良的患者,可以评估为低风险,其他则评估为高风险,对于低风险患者可通过进行集中教育的方式给予患者心律失常相关健康教育干预,即通过专题讲座、观看视频等方式[3],向患者介绍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致病原因、治疗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心律失常的认知,对于高风险患者,在接受集中教育的基础上,护理人员应对其开展“一对一”健康教育,护理人员与患者一对一进行心律失常相关知识的交流,沟通,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可以通过聊天、问答等方式向患者讲解心律失常相关知识,在轻松的范围下完成健康教育;③ 饮食和生活护理 饮食习惯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因此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必要的饮食指导,在保证患者足够营养物质供给的前提下,尽量避免使用高热量、高胆固醇和高饱和脂肪的食物,指导患者进行低盐饮食,每日进食应“定时、定量”,不宜过饱,指导患者每天按时作息,保证足够的睡眠;④ 用药护理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介绍心律失常治疗药物,重点介绍药物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等信息,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强调遵医嘱按时服药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嘱咐患者出门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对于服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应密切监测患者心律的变化,合理控制给药剂量,避免出现洋地黄毒性不良反应,对于使用扩血管药物的患者,应合理控制给药的速度,对于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应详细记录患者每日尿量,避免应排尿过多在成水电解质紊乱。

1.2.2 评价指标 比较患者护理前后不良情绪、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其中分别使用Zung焦虑度自评量表(SAS)和抑郁度自评量表(SDS)考察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用SF-36 量表进行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

1.2.3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的SAS、SDS、SF-36量表评分结果均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t检验,护理满意度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

2.1 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患者的SAS 评分、SDS 评分和SF-36 评分均明显优于护理前,见表1。

表1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比较(分,±s)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100.00 %,对照组为80.00%,见表2。

表2 护理满意度比较

3.讨论

针对性护理干预通过给予患者心律失常方面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心律失常发生、发展、治疗和注意事项的认知水平,一方面可以让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病发时有助于减少不良情绪,一方面也可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有利于患者后期身体的恢复和预防疾病的复发,在给予患者健康教育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可有效的缓解因心律失常发作剧烈疼痛所致的负性情绪,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护理后的SAS 评分、SDS 评分、SF-36 评分和护理满意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本组100 例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100.00 %,说明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俊华.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197-198.

[2] 白素春.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6):250.

[3] 王亚芬,郭薇,白凤芝等.健康教育护理路径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5,13(7):

论文作者:汤书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1

标签:;  ;  ;  ;  ;  ;  ;  ;  

针对性护理措施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汤书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