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西移”的历史经验_巴西经济论文

巴西“西移”的历史经验_巴西经济论文

巴西“向西部进军”的历史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巴西论文,西部论文,经验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巴西国土面积85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居第五位的幅员大国, 也是西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巴西原为葡萄牙的殖民地。19世纪初叶取得独立后,在咖啡种植业和出口贸易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于上个世纪之交建立起相当规模的近代工业。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巴西这种依附性明显的不发达国家。在惨痛的教训面前,巴西经济民族主义空前高涨,并从此步入自主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征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西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经过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经济奇迹”,巴西已成为在西方世界居第8 位的经济大国。“巴西的发展进步,使它有机会成为第一批跨越分隔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鸿沟的重要国家之一。”(注:史蒂芬·H.罗博克:《巴西发展讨论》(Stefan H.Robock,O Desenvolvimento BrasileiroemDebate),里约热内卢1977年版,第23页。)但是,如同世界上其他国土广袤、人口分布不均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巴西在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一直被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困扰。这也是阻碍巴西至今未能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的重要原因之一。巴西政府为平衡地区经济、促进全国协调发展,曾采取过很多措施,其中“向西部进军”即是为开发落后地区而进行的一种长期、巨大的努力。比起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作为,巴西“向西部进军”的经验和教训,更值得发展中国家研究借鉴。

巴西素称“南美洲的巨人”,东西宽4319.4公里,南北长4394.7公里,境内地形多样,气候各异。“虽然这个国家大部分地处热带,但由于信风、雨量、距离海洋的远近和海拔高度的差别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气候从热带到温带的多样化。”(注:史蒂芬·H.罗博克:《巴西发展讨论》,第30页。)巴西的行政区划现为26个州和一个联邦区(即首都巴西利亚)。根据巴西权威机构巴西地理与统计研究所的习惯划分,上述行政区域分属于北部、东北部、东南部、南部和中西部5 个自然经济区,巴西的地区发展计划一般都是按照这 5个自然经济区而制订的。长期以来,巴西各个自然经济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由于历史、地理、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人口和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因此,东南部和南部相当发达,中西部和其他地区比较落后。最发达的地方与最落后的地方相差悬殊,形成了学者们所说的“两个巴西”现象。“工业主要集中在国内东南部和南部,那里的农业也最富饶,生活水平相当于南欧。亚马孙、西部和东北部这些地区没有什么工业,农业落后,社会也是因循守旧的。巴西的这些广大地区仍属于不发达世界。”(注:洛哈德·布莱克莫尔:《拉丁美洲地理透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 342页。)关于巴西东北部的情况,拙文《巴西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经济差距和南方分离运动》(见《世界历史》1994年第2期)已有一些介绍, 本文将主要对中西部和亚马孙地区的情况作些介绍和分析。巴西的经济开发史表明,从殖民地时代起,巴西是从包括东北部在内的东部沿海地带逐步向西开拓的。因此,从宏观上看,对应于东部沿海地带,中西部和亚马孙地区可统称为巴西的西部

巴西中西部包括戈亚斯州、马托格罗索州、南马托格罗索州和联邦区,面积为161.2万平方公里,加上1988 年从戈亚斯州划分出去的托坎廷斯州,历史上中西部的面积为189万平方公里, 约占巴西全国面积的22%。亚马孙地区现由9个州组成,如果不算托坎廷斯州, 亚马孙地区的面积为379万平方公里,约占巴西全国面积的42%。两项相加, 巴西西部约占全国面积的64%。西部资源极其丰富,巴西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矿藏如铁、锰、锡、铝土、镍以及黄金等,大多储藏在西部地区。如储量达一亿吨,居世界第一的锰矿,主要产地就在西部的马托格罗索州和阿马帕州。巴西已探明的铁矿储量为80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 西部帕拉州的卡拉雅斯铁矿就占180亿吨,而且是品位高达65 %以上的富铁矿。另有 150亿吨的铁矿也储藏在西部的马托格罗索州。西部的亚马孙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林区,木材储藏量约占世界的一半。除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外,还有宜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183万平方公里的稀树草原。 西部也是巴西的能源宝库,除亚马孙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外,西部江河纵横,水流湍急,发电潜能为一亿千瓦。

然而,与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相比,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落后。那里人烟稀少,很多地区长期处于原始状况,生产力低下,文盲比例高,生活标准低,与巴西沿海地区形成鲜明对照。其原因,主要是巴西从殖民地时期便形成了不利于全面发展的单一经济模式,独立建国后又长期依赖东南部的咖啡种殖业和出口加工业,造成了巴西地区间的“经济孤岛”现象,阻碍着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形成的巴西统治阶级只注重对东南部咖啡产地和畜牧业的投资和建设,而对西部的落后状况漠不关心,使国内严重的地区经济不平衡愈演愈烈。“巴西各地区收入上的差距源自久远的殖民地时期,由于咖啡经济的膨胀及其造成的当地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这种差距越来越大。”(注:米塞亚·布埃斯库:《巴西经济演进》(Mircea Buescu,EvolucaoEconomica Do Brasil),里约热内卢1974年版,第184页。)到20世纪初叶,巴西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已非常悬殊。1920年,从埃斯皮里托到南里约格朗德的东南沿海地区已占全国工业的85.2 %, 能源生产的85%和生产总值的84.8%。1928年,东南沿海八洲的面积为全国的23%,却占全国人口的67.7%,铁路的74.7%,工业的84.8%,出口农业产品的77.1%。与此相比,占国土面积64%的西部,其产值长期仅占巴西国内生产总值的5 %左右(注:米塞亚·布埃斯库:《巴西经济演进》,第184页。)。上述数字从整体上反映出地区间巨大的经济差距, 它成了阻碍巴西整体发展的一个尖锐问题。

巴西的先进人士一直怀有开发腹地的愿望。早在1789年,独立运动的先驱者蒂拉登特斯就曾在著名的“米纳斯密谋”中设想把“新巴西”的首都定于内地。1930年,巴西“咖啡繁荣”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破产,巴西政坛发生巨变,以瓦加斯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上台。1930年标志着巴西民族革命的开始。在此以前,巴西还是一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国家。由于30年开始的工业化过程,使巴西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瓦加斯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国内市场的形成。但是,在一个地区经济严重失衡的国家,是无法建立起完整的国内市场的。“在巴西2/3的地方(包括马托格罗索州、戈亚斯州、米纳斯吉拉斯州内地和亚马孙盆地),农业生产只占巴西全部农业生产的一小部分。……有效地开发这些地区,把它们稳固地纳入巴西经济生活中去,是巴西长期以来所怀有的‘向西进军’的抱负。”(注:洛哈德·布莱克莫尔:《拉丁美洲地理透视》,第330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瓦加斯政府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提出“向西部进军”的口号,开发西部成为当时巴西民族主义者的一个明确思想。这样,开发广大腹地,协调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工作,便正式提上巴西政府的议事日程。为此,瓦加斯总统曾亲临中西部渺无人烟的兴古河流域考察(注:保罗·贝特兰:《巴西中西部经济史概论》( Paulo Bertran,Uma Instruducao a

HistoriaEconomica do Centro-Oeste do Brasil),巴西利亚1988年版,第88页。)。政府有关部门也对开发西部制订了一些计划,采取了诸如取消各州间关税壁垒、方便物资交流的措施。但由于巴西经济尚未从经济大危机后得到完全恢复,接着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当时瓦加斯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是建立钢铁等重工业,所以政府只能把有限的地区发展资金投到临近东南部的戈亚斯州,无法对西部进行全面开发。

战后自50年代以来,巴西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运动”。从库比契克政府至今,巴西历届政府均把开发西部、促进全国的协调发展,列入政府的计划。他们为改善地区经济不平衡、实现全国一体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采取了很多具有创意的措施。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作出“迁都”的重大战略决策,使全国经济格局发生有利于西部的重大变动。

巴西迁都的思想萌芽于独立运动时期。1822年巴西独立后,有识之士一直呼吁重视这一问题。1891年,“迁都”还以专条形式载入巴西宪法。以后,有关技术部门派人深入内地勘察,经过地质、地貌、气候、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了在巴西中央高地(现今巴西利亚一带)建设新首都的建议。但由于种种原因,迁都的计划一直停留在纸面上。1955年底,“巴西发展主义的旗帜”库比契克当选总统,他在致国会的第一封信中就重申了迁都的必要性。库比契克保留了瓦加斯第二次执政时成立的“迁都委员会”,指示抓紧迁都的准备工作。1956年2月,该委员会向政府报告“迁都条件已经成熟。 在内地建立巴西第三个大都市,将意味着重新迈开‘向西部进军’的步伐。把文明和进步带到西部,将是对伟大祖国无可估量的贡献。”(注:科尔西诺·桑托斯:《巴西利亚:梦想与现实》( Corcino dos Santos,Brasilia:Sonho e Realidade),科英布拉1987年版,第912页。)1956年10月 2日,以库比契克亲临视察工地为标志,建设新首都的宏伟工程正式启动。巴西人民以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和超前的规划设计思想,仅仅用了 3年的时间,便在巴西高原上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事先经过科学规划、建筑新颖别致的现代化首都。1960年4月21日, 巴西举行了启用新首都的盛大典礼。库比契克总统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他说:“随着巴西利亚的建成,巴西新一代将享受我们的成果,迎来一个崭新的、一体化的新巴西。”(注:科尔西诺·桑托斯:《巴西利亚:梦想与现实》,第915页。)

(二)在西部建立内陆“经济特区”,以点带面,逐次推进整个西部落后地区的开发。

这是反映巴西政府决心和胆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区,除了类似于墨西哥设在美墨边界上的出口加工区外,一般都设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好的沿海地区。巴西政府为了刺激落后地区的开发,毅然在西部腹地的马瑙斯设立自由贸易区,这可说是一种创举。马瑙斯是亚马孙州的首府,距离巴西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约3000公里,离亚马孙河入海口也有1700公里。该城的橡胶曾在19世纪末兴盛一时,但不久便因东南亚橡胶种植园的出现而衰落,成为西部落后地区的中心。巴西政府受发展经济学关于“增长点”理论的启发,选择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马瑙斯作为“增长中心”,通过设立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政策重点扶持马瑙斯的开发,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扩散效应。巴西在西部建立内陆“经济特区”,采取了逐步推进的三个步骤:一是于1957年在马瑙斯建立自由免税贸易区,并宣布了多项有关投资、贸易的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业家、商人和游客到西部,推动西部工业、商贸、交通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二是于1967年将马瑙斯自由贸易区扩大到整个亚马孙州,除贸易中心外,又规划建立了工业中心、农牧业中心,使自由贸易区发展为综合加工型的“经济特区”。三是于1968年巴西政府又把毗邻的阿克雷州、朗多尼亚地区(相当于州)和罗赖马地区划入自由贸易区,使马瑙斯自由贸易区的面积达到了 221万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特区”。

(三)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组建区域性的指导开发和管理资金的专门机构,制订具有连续性的区域开发计划。

从瓦加斯时代开始,巴西政府对全国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加强。库比契克时期,巴西政府内设置了“全国发展委员会”,统一指导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协调发展。对于落后地区开发问题,由于巴西历届政府的重视,已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机构,对不同地区的开发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1953 年建立了“亚马孙经济利用管理局”; 1957年建立了“亚马孙信贷银行”;1966年在“亚马孙经济利用管理局”基础上组建了“亚马孙发展管理总署”;同时,以“亚马孙银行”取代了“亚马孙信贷银行”。目前,在巴西发展计划预算部内,除“亚马孙发展管理总署”外,还有“东北部开发管理总署”和“马瑙斯自由贸易区管理总署”。这些机构直属联邦政府,在开发工作方面具有超越州政府的权限,便于协调同一区域各州的利益。在这些针对性很强的专门机构内,聚集了一大批熟悉当地情况的专家学者。他们从落后地区的实际出发,制订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区域性开发计划。就西部的情况而言,这些计划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涉及几个地区的综合开发计划, 如在1970年6月开始实施的“全国一体化计划”,对东、 西亚马孙地区的发展均提出了目标,重点是通过“泛亚马孙公路”,“实现亚马孙整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与全国的整合”(注:罗伯特·德阿尔布克尔克:《巴西的地区发展》(Roberto de Albuquerque,Desenvolvimento Regional Do Brasil), 巴西利亚1978 年版, 第103页。)。二是就某一特定区域情况而制订的发展计划,如1971 年11月制订的“中西部发展计划”以及“亚马孙增长点计划”、“中部发展计划”等。举例来说,“中部发展计划就是包括戈亚斯州、马托格罗索州、米纳斯州的‘塞拉多地区’(即稀树草原)的发展计划,该计划涉及202个市,每年将改造60万公顷土地, 以形成农牧业增长点”(注:保罗·贝特兰:《巴西中西部经济史概论》,第132页。)。 而“中西部发展计划”的重点是该区域几个州的交通一体化,“按照这一计划,到1974年时,应建成一个以公路为主同时又辅以河网的交通体系”(注:哈多克·洛波:《巴西经济地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 221页。)。三是为发展某一行业而制订的专门计划,如按1971年第1179号法确定的“土地计划”,目的就在于鼓励投资者在西部建立农牧业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此外,还有专门的特定项目计划,如开发西部铁矿资源的“卡拉雅斯计划”、发展内陆河运事业的“巴拉圭河河谷计划”等等。

(四)对西部采取财政倾斜政策,吸引国内外商人、企业家参与西部的开发。

开发落后地区,需要大量资金。为此,巴西政府组建了“全国发展银行”,依托财政部、巴西银行、中央银行的财力对西部的开发给予资金支持。凡经“亚马孙发展管理总署”批准立项的计划均可得到联邦财政的拨款。据统计,截至到1975年,“亚马孙发展管理总署”实施的开发计划就达555项,总投资额为207亿克鲁塞罗,其中政府拨款占72.6%(注:罗伯特·德阿尔布克尔克:《巴西的地区发展》,第138页。)。“1975—1979年,联邦政府为‘亚马孙农牧业和矿业增长点计划’的拨款就达40亿克鲁塞罗。”(注:罗伯特·德阿尔布克尔克:《巴西的地区发展》,第140页。)除直接拨款外,联邦政府、州政府、 市政府均颁布了各种减免税的优惠政策,调动了国内外投资者的积极性,为开发西部争取到更多的财源。比如,“1971年11月,‘全国货币委员会’制订了一个向这一地区的中小农业者提供农村信贷的计划,贷款年利率为12%,为期3年。”(注:哈多克·洛波:《巴西经济地理》,第220页。)1979年,日本与巴西合资建立农业发展公司,投资5000万美元开发稀树草原,建立粮食基地。马瑙斯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更展现出优惠财政政策的作用。1957年该区建立之际,即宣布“自由港”政策,规定除武器等特殊商品外,进出口商品一律免税。以后为了加快当地“工业区”的形成,又颁布了对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即投资设厂的头10年减免各种税收,其中减免所得税的幅度可达100%。这些措施, 吸引了国内外大量资金,促进了西部服务业、工矿业的快速发展。

几十年来,巴西为开发西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总结出了在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经验教训。

首先,迁都为全国带来整体效应。“把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到中央高地,是关系到巴西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一场考验”(注:科尔西诺·桑托斯:《巴西利亚:梦想与现实》,第920页。), 巴西人民以建成现代化首都的辉煌成就赢得了这场考验的胜利。这一壮举极大地振奋了巴西人民的民族精神,提高了不同地区国民的认同感。对于一个具有洲级面积、地区经济严重不平衡的国家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诚如“巴西利亚之父”库比契克所言,“在巴西利亚建设新首都具有高度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它大大延伸了巴西人民的活动空间,把内地的巨大潜力纳入活跃的全国经济生活之中。”(注:科尔西诺·桑托斯:《巴西利亚:梦想与现实》,第917页。)首都的内迁, 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国的经济和政治格局,加强了内地和沿海地区的联系,吸引了落后地区急需的人才,带动了整个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从60年代开始,新首都的竣工和153国道(巴西利亚——贝伦)的开通, 把巴西人民‘向西部进军’的宿愿全面展示在国人面前。国内的民族资本开始向西部转移,投入到当地的城乡经济项目之中。”(注:保罗·贝特兰:《巴西中西部经济史概论》,第126页。)经过几十年的建设, 巴西利亚所在的中部地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昔日被荆棘封闭的中部高原,已成为巴西全国公路网的中心。沉睡多年的稀树草原,已被开拓为巴西新的“粮仓”。“通过新首都的建设,库比契克政府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得以实现。比如,建成了内地的庞大的道路网,将农业生产潜力巨大的中部高地纳入到巴西和世界经济中去。巴西利亚不仅是全国政治的协调中心,也成了全国经济发展和繁荣的枢纽。”(注:科尔西诺·桑托斯:《巴西利亚:梦想与现实》,第921页。)

马瑙斯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是用特殊手段加快落后地区发展的一个成功的范例。在腹地建设经济特区这一大胆行动中,巴西政府也采取了谨慎的科学态度,制订了逐步推进、分阶段发展的策略。1957年马瑙斯自由贸易区初建时,仅在马瑙斯市划定面积为0.2 平方公里的免税区,取得经验后又将其扩大为1万平方公里。 但免税区只是为吸引游客而办,巴西政府的最终目的是把马瑙斯市建成工业和农牧业中心,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在其他政策的配套支持下,“马瑙斯自由贸易区仅仅开办10年,已成为亚马孙地区发展战略的强有力的支撑点”(注:罗伯特·德阿尔布克尔克:《巴西的地区发展》,第106页。)。 1968年9月 30日,在这个昔日冷清的边城举行了马瑙斯工业园区奠基仪式,到80年代,该园区的工业产值已达100亿美元,1996年达到132亿美元。目前,马瑙斯已成为巴西最大的电子电器工业中心,彩电、音响等家用电器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钟表、纺织品、摩托车的生产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巴西在开发西部中,以公路交通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巴西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公路交通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地区经济不平衡的大格局下,西部的交通运输业长期非常落后。巴西政府在“向西部进军”中,为了发展西部的交通运输业,制订了规模庞大的公路计划。库比契克政府时期,制订了第一个全国交通运输发展计划。1972年,军政府又专门制订了内地公路发展计划。1975—1979年第二个全国交通运输发展计划也着重对西部的公路建设作出规划。在上述计划指导下,1960—1976年间,亚马孙地区的公路里程增加5倍,公路网密度从每万平方公里34.6公里增加到214.6公里。亚马孙州更是得益非浅,1960年后的15 年间,公路增加15倍以上。1960年,西部公路仅占全国公路总长的13%,1976年达到19.2%。

巴西政府开发西部的几十年努力,使西部发生了巨大变化。历史上处于“经济隔离”状况的西部地区,早已和全国连成一片。西部的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也由1950年的4.1%上升到1995年的9.4%。过去人迹罕至的亚马孙地区,因大批移民的迁入,人口得到快速增长, 由1960 年的536万增至1980年的1121万。面对巴西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进步, 有人甚至认为,“在过去25年中,巴西大踏步地走出了‘不发达国家’的行列”(注:洛哈·德布莱克莫尔:《拉丁美洲地理透视》,第342页。)。

实际上开发西部也存在失误和教训,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急于求成、贪大求全。1971年政府提出了包括把亚马孙地区纳入一体化的“全国发展计划”,目标是“在一代人的时间内,使巴西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注:哈多克·洛波:《巴西经济地理》,第223页。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西部的开发采取了超出国力的大预算、大规模、大投资的办法。如“大卡拉雅斯计划”的预算投资高达600亿美元。“该计划令人担忧,因为它还要求仅仅用10年时间快速建成”(注:米诺·卡尔塔编:《巴西面面观》(Mino Carta,Retrato do Brasil)第3卷,圣保罗政治出版社1984年版,第84页。)。 西部的公路建设工程浩大,如“横越亚马孙公路”全长2475公里,与“横越亚马孙公路”相交叉,还要修建长度为1500公里的“库亚巴——圣塔仑公路”。此外,“横越沼泽地大公路”也长达1100公里。这些耗资巨大的工程,使巴西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二是管理不善,亏损严重。为了加快马瑙斯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巴西政府推出非常优惠的政策,但对投资企业如何履行相应义务却缺乏有效监督,直接影响了亚马孙地区的开发成效。“1978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388个最大的农业企业中,有113个设在亚马孙,但是,它们的产量还不到全国农业产量的 5%(注:米诺·卡尔塔编:《巴西面面观》第1卷,第158页。)。”对于矿藏和能源的开发,巴西采取组建国营企业的办法。但大部分企业迟迟不能投入运营,相当一部分企业亏损严重。“担负开发卡拉雅斯铁矿这一肥差的亚马孙矿业公司长期没有利润。北方河流公司长年亏损,到1979年,累计亏损额已达到9.4亿克鲁塞罗。 ”(注:米诺·卡尔塔编:《巴西面面观》第1卷,第158页。)三是存在盲目开拓、不注意可持续发展的现象。据巴西林业保护研究所的资料,由于滥砍滥伐,到1981年,亚马孙林区面积已缩小了2.5%。该所专家估计,长此以往,不出 30年,亚马孙林区将从地球上消亡,并有可能为地球留下一个新沙漠。除上述问题外,由于大庄园主反对土地改革,杀害农民的事件时有发生,地主与无地农民的流血冲突也愈演愈烈,这是阻碍西部开发的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地区经济不平衡是历史遗留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一个历史的过程。

标签:;  ;  ;  ;  ;  ;  ;  ;  

巴西“西移”的历史经验_巴西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