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治河”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论文_张磊

“三长治河”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论文_张磊

(深圳市广汇源环境水务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摘要:河长制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河流治理举措,在国内外都是流域治理的创新之举,既没有确定的预估模型,也没有可借鉴的成功模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我们应该通过实现河长制的长效化,探索可以辐射到整个环境资源保护领域的治理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河长制”的使命与担当。本文基于“三长治河”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展开论述。

关键词:三长治河;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引言

河长制是一项由地方创新实践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治水方略,在水污染治理中彰显了治理绩效。当前,河长制制度再生产中出现了治理机制泛化现象。不少地方将“长制”模式视为解决突出矛盾和体制机制障碍的通用良方,沿着河长制轨迹出台了很多类似“长制”。河长制本身的示范功能与治理绩效辐射、常规治理机制失灵、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的路径依赖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绩增长诉求是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治理机制泛化现象需要加以审视,它可能导致基层政府疲于应付、公众力量被忽视、治理绩效“内卷化”以及“南橘北枳”效应等风险。现代社会治理必须激活社会力量,发挥公众的主体作用。就政府系统本身而言,需要强化科层部门的“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意识,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其治理能力。

1河长制词语释义及基本原则

1.1词语释义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1.2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处理好河湖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强化规划约束,促进河湖休养生息、维护河湖生态功能。(2)坚持党政领导、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3)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河湖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解决好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4)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拓展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护河湖的良好氛围。

2河长制长效化的必要性

河长制在河湖治理效果上取得良好开局,但在当下实践中仍有一定的缺失与不足。如何弥补河长制的缺失与不足,避免河长制最终走向运动式治理结局,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推动河长制长效化。为加速实现依法治水,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也应征求群众意见,为更高效、全面地向乡镇一级推行河长制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相关法律法规应当细化,明确河长的职能范围和职责要求,进一步明确河道总体巡查过程中的硬性检测指标、主要目标和相关程序。使得河长能够规范化管理和控制河流的关键环节和目标。还应该指出的是,相关法规需要在不同的法律中保持高度一致。河长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其义务,以实现河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1河长制长效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需要

“河长制”历经十年由地方实践上升到顶层设计,正是响应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号召。河长制改变了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治理理念,从水域功能出发,探求河湖新发展思路,在保护河湖环境价值的同时合理利用资源价值创造经济价值,做到价值间的充分协调与整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推进河长制长效化,契合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具有天然的一致性,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需求。

2.2河长制长效化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

全面推行河长制,正是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对十九大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回应,也是中央立足于我国具体水情对水资源管理作出的有效决策部署。面对“牛奶河、酱油河、油画河”等层出不穷的污染现状,百姓曾发出“让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呼声,这足以看出群众对水污染的无奈与担忧以及水环境改善的需求。推行河长制长效化,切实体现了中央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决心。

3“三长治河”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案例

陕西省安康市结合“河长制”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把创新探索“三长治河”管理模式作为“河长制”的重要支撑,在制度设计、组织机构、执法监管、舆论宣传等方面形成了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率先引领水利事业干在实处,获评“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三长治河”经验,罗列方程式、哲学式、管理式,从治水之道、防水之策、护水之功谈“河长制”的科学管理经验,高颜值回答“河长治”亮剑国家大舞台的成功秘诀。如何从根本上维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率先首创“三长治河”成功经验,实行上下联动、三级三负责、网格化管理,有效实现河库管理保护无缝对接,确保统抓各方力量全动员、统揽组织体系全覆盖、统筹保护管理全域化、统谋履职尽责全周期、统治问题整治全方位,形成爱水、护水、惜水的浓厚氛围,为全市“青山绿水”生态发展保驾护航,呵护一江清水永续北上。“三长治河”就是紧紧围绕“保水质、保安全、促发展”的目标任务,创新探索“河长+警长+督察长”管理保护体系,全面建立“四级三负责”责任体系,总河长一季度一研究、一级河长一月一安排、二级河长一周一检查、三级河长一天一巡查,总警长一月一执法监督、警长一周一执法检查,总督察长一月一督查、责任督察长一旬一督查、镇级督察长一周一督查,全力打造安康河长制升级版。安康市创新探索“河长+警长+督察长”,当河长、警长、督察长合力时,“三长”必成稳定的三角形,符合古代“一分为二,二大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管理概念,绝对打破“多龙治水”格局。

结束语

“五水治理”作为水环境治理的重大战略方针。“五水治理”包括五个方面:治污水,排涝水,防洪水,保供水和抓节水。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政府创新的治理经验值得借鉴,环节中暴露的问题也值得分析。水污染治理是一项“老大难”问题。国家启动了一系列治污行动,但治理成效不尽如人意———中国水污染治理框架呈现出“九龙治水”格局,既存在“政出多门”现象,也存在“各自为政”问题,各种部门藩篱和利益藩篱,最终导致“九龙治水水不治”①的困局。由江南水乡探索的以“首长负责、部门共治”为特征的河长制,成为破解这一困局的有力抓手。治理经验和机制也不能简单地模仿与复制。河长制在促进跨界治理和协同治理方面具有特定的优势,存在适用性。学习借鉴河长制的智慧与治理经验,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杨华国.浙江河长制的运作模式与制度逻辑[J].嘉兴学院学报,2018,30(01):44-48.

[2].广西全面推行河长制[J].广西水利水电,2017(06):2+101-102.

[3]纪平.全面推行河长制要见河长见行动见成效[J].中国水利,2017(23):1.

[4]何璐.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河长制工作目标研究——基于2017年官方河长制实施方案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7(34):129-131.

[5]“河长”的生态治水之道[J].走向世界,2017(49):38-41.

[6]程得中,侯新,胡勇.重庆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的现状与政策条件分析[J].水利发展研究,2017,17(09):3-7.

论文作者:张磊

论文发表刊物:《新材料.新装饰》2019年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  ;  ;  ;  ;  ;  ;  ;  

“三长治河”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论文_张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