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与“连珠歌”运用的艺术成就初探_史记论文

《史记》“联珠格”运用之艺术成就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记论文,成就论文,艺术论文,联珠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史记》中“联珠格”的运用十分普遍。据笔者统计,全书130 篇文章就有128篇使用了联珠格〔1〕,且使用数量多达4510对〔2 〕(这并不包括褚少孙、班固等的补缀文字中的联珠174对),篇均约35对〔3〕,联珠用字总数为13988字,约占全书字数比例(13988/526500)的266 。 在一部史书里,如此大量、频繁地运用这一种修辞手法来为写作服务,罕有其匹。如我国最早的历史载籍《尚书》,全书使用联珠仅65对,联珠用字168字,约占全书字数(168/24528)的69 〔4〕;随后的《春秋》,全书使用联珠更只有28对,联珠用字总数为56字,约占全书字数比例(56/18000)的31 ; 标志着先秦历史散文最高成就的《左传》,全书共有联珠978对,联珠用字2756字, 也仅占全书字数比例(2756/180000)的153;《国语》全书7万字,联珠数338对, 联珠用字908字,约占全书字数比例的130 ;《战国策》全书122500字,联珠数792对,联珠用字数2176字,约占全书字数比例的178 ;《史记》之后的《汉书》,全书虽多达81万字,但使用联珠却只有2483对,联珠用字总数为7354字〔5〕,约占全书字数比例的91 。由此可知, 《史记》所使用的“联珠”无论从绝对数量上还是相对数量上都远非其他史书可比。联珠格大量而普遍的运用应是司马公刻意为之。也唯其为此,这种修辞手法才在司马公手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丰富多彩,达到了空前圆熟巧妙的境界,以致对《史记》文章风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今从《史记》与《汉书》等书的比较、以及对其内在规律的分析中,来深入探讨《史记》“联珠格”的运用情况。

(一)比照《史》《汉》等书相关数据众寡之殊,以见司马公于“联珠格”用力之勤。

《汉书》是我国古代承继《史记》的第二部正史,它袭用或改编袭用了《史记》的许多东西,故其在史实、体例、修辞上于《史记》都有所继承,这就使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可比性。我们也正可以通过比较之法,了解《史》《汉》在“联珠格”运用上的差异,并借此充分认识《史记》“联珠格”运用的不凡之处。

众所周知,《史》《汉》在体例上大致相合,只是后者稍有更动,即变本纪为纪;表仍为表;变书为志;合世家、列传为传。

以下将用列表方式,同类比较《史》《汉》“联珠格”的运用情况。此外,也兼顾其它史书的相关情形。

表1.《史》《汉》诸体使用联珠格数量之比(单位:对)

体例书名篇数 联珠总数 篇平均联珠数 《史记》多

出之数

1.《史记》

12 651

54.343

(纪)

《汉记》 12(8) 135(22)

11.3(2.8)

51.5

2、《史记》

10 162

16.2

13.2

表 《汉记》

8(2)

24(12)3(6) (10.2)

3.《史记》

8 34443-9.7

(志)

《汉记》 10(3) 527(98)

52.7(32.7) (10.3)

4.《史记》

1003351

33.5

7.3

列传、世家

(传)

《汉记》 70(26) 1834(427) 26.2(16.4)

(17.3)

5.《史记》

112400235.7 11.7

(本纪、世

家、列传) 《汉记》 82(34) 1969(449) 24(13.2) (22.5)

从上表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史记》在各项指标中总体占优,若是与《汉书》新写篇章相较(参看括号内数据),则五项指标均超出两位数以上。这可不是简单的多数。

表2.《史》《汉》诸体联珠数最多之篇章之比(单位:对)

体例书名 篇名 联珠总数

《史记》多出之数

1.

《史记》 《秦本纪》

11934

本纪《高帝纪》85

(纪) 《汉书》 (《武帝纪》) (5) (114)

2、

《史记》《十二诸候年表》64

表《汉书》 《百官公卿表》 1252

3.

《史记》 《天官书》

105

-18

书 《五行志》

123

(志) 《汉书》

(《律历志》)(74) (31)

4.

《史记》 《晋世家》

19383

列传、世家 《匈奴传》

110

(传) 《汉书》 (《王莽传》) (72) (121)

《史记》不仅在诸体总的比较中,联珠数量大大多于《汉书》,在个别突出篇目的比较中尤其如此(括号内为班固新写篇目及其数据)。

表3.《史》《汉》等书联珠用字情况同类之比(单位:对)

字数一字联珠二字联珠三字联珠四字联珠

《尚书》

49 14 1

1

《春秋》

28

《左传》

601

341 22

5

《国语》

229

105 1

3

《战国策》 536

225 24

5

《史记》 2297 1966226 19

《汉书》 1439

928 91 19

字数

五字联珠 六字联珠 七字联珠

《战国策》 2

《史记》

2

《汉书》 41 1

历史散文联珠字数的发展,相对来说,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尚书》有49对一字联珠,14对二字联珠,出现了1 对三字联珠和四字联珠;《春秋》28对联珠则全是一字式;《左传》的三字联珠增加到了22对,四字联珠达到5对;而《国语》只有1对三字联珠,四字式也只有3对;《战国策》四字联珠还只有5对,却出现了2对五字联珠;到了《史记》,则出现了较多的四字联珠;《汉书》则在多字数的联珠上于《史记》有所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史记》之于《汉书》等,其绝对优势在于一、二、三字联珠。

表4.《史》《汉》等书联珠中词类运用情况之比(单位:对)

词类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代词

名词

动词

+ +

+

+ + + +

书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代词

动词

名词

《尚书》3810 6

2

《春秋》28

《左传》

83059 10

1 22 18 1

《国语》

22837 21

1 14 1 1

《战国策》 61222

5

6 13 1

《史记》 3798

178 33

5 65 55 4

《汉书》 2062

104 25

7 18 30 1

《史记》虽无例外地与其他史书一样,大多数联珠都是由名词构成的,但同时也更注意了对其他词类的运用。因此,几乎所有词类的联珠都或多或少,且有不少异性词类相属构成联珠,其数量和范围都非其他史书可比〔6〕。

表5.《史》《汉》等书联珠中词组运用情况之比(单位:对)

词类 主谓词组 动宾词组 联合词组 补充词组

++++

书名 主谓词组 动宾词组 联合词组 补充词组

《尚书》 11

《左传》3117

《国语》3 32

《战国策》 318

15

1

《史记》

3271

63

4

《汉书》

1143

43

2

词类 同位词组 偏正词组 数量词组

++

+

书名 同位词组 偏正词组 数量词组

《左传》 88

3

《国语》 46

1

《战国策》

82

2

《史记》

23

1082 39

《汉书》6374

司马公将大量各类词组用于联珠,不仅对以往历史散文联珠格运用技巧有所继承,更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完善,使其更富表现力。在这一点上,既使是出自其后规模远大于《史记》的《汉书》也是望尘莫及的。

(二)缕析《史记》联珠纷繁之品类,以见司马公于“联珠格”用心之精。

《史记》不仅在“联珠格”的使用数量上多得惊人,而且在“联珠格”的运用种类上亦有一新耳目之功。今试从五个方面分析之。

一、以词性分类

1.名词+名词,例如:

还攻外黄,外黄未下。(见中州古籍出版社版P59,下同)

2.动词+动词,例如:

友以诸吕女为后,弗爱,爱他姬。(P85)

3.形容词+形容词,例如: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P982)

4.数词+数词,例如:

五月者六,六月者五,五月复六,六月者一。(P408)

5.代词+代词,例如:

“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P521)

6.名词+动词,例如:

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P78)

7.动词+名词,例如:

……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P936)

二、以结构分类

1.主谓词组+主谓词组,例如: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P734)

2.动宾词组+动宾词组,例如:

茀曰:“且无入惊宫,惊宫未易入也。”(P447)

3.联合词组+联合词组,例如:

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P76)

4.补充词组+补充词组,例如:

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P71)

5.同位词组+同位词组,例如:

淄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来召臣意。臣意往……。(P847)

6.偏正词组+偏正词组,例如:

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P955)

7.数量词组+数量词组,例如:

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P43)

三、以修辞分类

1.对偶同位对出联珠,例如:

“去晋,晋不送;归楚,楚不迎。”(P510)

2.回文反向掉头联珠,例如:

鲁伐我,我伐鲁。(P181)

3.颠倒词序联珠,例如:

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P89)

4.排比蓄势联珠,例如: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P639)

四、以形式分类

1.引言内外联珠,例如:

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P700)

2.撮合异名联珠,例如:

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P605)

3.书名、非书名联珠,例如:

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P456)

4.首尾双向环扣联珠,例如:

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P379)

5.段落之间遥相联珠,例如:

……征其兵击楚。∥楚已亡龙且……。(P790)

6.表格间配对联珠(例略,可参见P108)

五、承袭、改编承袭

1.改动原文以求联珠,例如:

《论语·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P574)

2.改动原文不改联珠,例如:

《国语·邵公谏厉王止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P21)

3.袭用原文以留联珠(例略)

(三)透视联珠所饰美文之奇异,以见太史公于“联珠格”用笔之工。

“联珠格”是《史记》使用频率最高的修辞手法之一。它的成功运用,丰富了《史记》表情达意的手段,增强了《史记》的文学性、可读性,使《史记》的诸多文字洋溢着司马公不可遏止的激情,充分地展示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联珠格”在《史记》文章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孙膑帮助齐将田忌在赛马中反败为胜,使之:“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几句话蝉联而下,环环相扣,语气连贯,行文流畅,很好地表现了军情紧急,楚王急欲用人,而孙膑却没有忘乎所以的情形。由于联珠格的连续使用,使得这段文字简约紧凑,节奏感很强。

二、增强抒情写意的生动性

“管鲍之交”是司马公饱蘸其道德理想写成的一篇颂歌式的文字,其中写道:“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这段看似朴拙的文字,因为有了三对联珠而沾染了灵性。作者将桓公之“公”、齐国之“齐”、管仲之名用于联珠格,不仅起到了突出重点的作用,也把管仲与桓公与齐国的霸业之兴醒目的联系在一起,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相助、君臣相得的无限感慨。

此外,“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钱钟书《管锥篇》引)的作品中人物的某些即景作歌,因为有了联珠,无疑更增添了诗章的抒情色彩。如《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P67 )又如《赵王歌》:“诸吕用事兮刘氏危,迫胁王候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不曾悟……”。(P85)两首诗中的二、三句都借助于首尾蝉联, 顶接出新的内容:一为心爱的女人无奈的悲伤,一为所憎的女人绝望的气恼,渲染了悲凉慷慨之气。

三、增强叙事状物的条理性

司马公有着各族一家、友好平等的民族观,他认为各民族都是黄帝的子孙、是一家人,故其在《楚世家》中着意写道:“楚之先祖出自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P505)几对联珠,上递下接,顺势而下,就把那种生生不息、血脉相连、楚汉一家的亲缘关系环扣在一起。无庸赘述,条理井然。

利用联珠来提高状物技巧乃是司马公惯用的手法。《天官书》有云:“太白伏也,以出兵,兵有殃。其出卯南,南胜北方;出卯北,北胜南方;正在卯,东国利。出酉北,北胜南方;出酉南,南胜北方;正在酉,西国胜。”(P406)把金星运行与战争胜负、状物与叙事结合起来写,尤其是对偶同位对出联珠的运用,使这段文字工整而简洁,对比鲜明,层次清晰。

四、增强议论说理的严密性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P82)前后相续,上下蝉联的对偶式联珠, 把连贯的思索间递相依存的内在联系作了严整清晰的阐述。

司马公在《货殖列传》里曾借计然之口说出了著名的经济法则。其中告诫人们经商要有预见性,要看准行情的起落,要懂得“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P983)的道理,这里运用联珠式去说理,使论证的事理连缀有机,逻辑严密,相辅相存,不容置疑。

五、增强场面描写的戏剧性

《史记》有不少精彩的战争场面描写,如钜鹿之战、长平之战和马陵之战等,当然还有韩信的“背水之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佯弃旗鼓,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P788)作者有意识地在几个关节点上运用联珠格,使重出的字眼成为这场战斗进程中各阶段主要而明显的标志,场面描写也因此而层次分明,整段文字显得激烈、紧张,带有一种飞动、迅猛、不可阻抑的气势,很富戏剧性。

六、增强心理刻划的贴切性

《史记》善写人物的心理神情,善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如萧何追韩信一节:“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P786)这里分别写了韩信和刘邦两人的心理状态。韩信已猜想到刘邦没有重用之意,便要亡去;联珠格的运用,将他由失落无着而决然离开的神情再现出来。刘邦则先因萧何不辞而别而恼,后又因萧何不期而至而喜怒参半;这里“上”的顺势连缀,把他亦嗔亦喜的神情展现了出来。而“追”字的顶接则活现出刘邦诞漫不羁的声口和疑神疑鬼的神态。

记得韩兆琦老师在前人评说的基础上,曾以“朴拙、浑厚、有气势、有感情”〔7〕来概括《史记》文章的基本风格。他说得十分中肯。而这“有气势、有感情”也多少是与联珠格广泛、成功的运用关连着的。可以说,“联珠格”的修辞之美已完全融入《史记》的总体风格之中了。所以,我们在赏析《史记》浓厚的文学性、在推崇司马公散文语言的个性化、在甄别《史记》少数篇章的真伪、以及论及那些补缀文字的巧拙时,似乎都不应该忘记将“联珠格”运用的有关情况作为参照系。不仅如此,我们在琢磨历史散文何以唯有《史记》才取得了文采斑斓的突出成就,以及探究“联珠格”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何以至司马公才空前圆熟巧妙时,似乎也不应该忘记以《史记》为标尺去上下求索、纵向衡量,找出其真谛。总之,《史记》“联珠格”的运用不仅在史学上、文学上,且在修辞学上都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收稿日期:1997—09—02

注释:

〔1〕未使用者为《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两篇。

〔2〕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指出:“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临近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格叫顶真,也叫联珠。”其说不包括“间隔顶真”,即所谓“顶真部分有其他词语间隔”,(见宋振华等主编《现代汉语修辞学》)本文计算联珠数目即以此为依据。计量单位为“对”,即两个句子首尾同字顶接1次为1对。

〔3〕若剔除被疑为伪作的《孝景》、《孝武》两篇中68对联珠,篇均亦大致相同。

〔4〕其中今文尚书28篇:联珠33对,联珠用字90字, 约占全部字数(90/15168)的59 ;伪作“晚书”25篇:联珠32对, 联珠用字78字,约占全部字数(78/9360)的83

〔5〕若是除去袭用或改篇袭用《史记》的篇章, 而纯计班固39篇新写篇目,联珠数则将更少。

〔6〕这里表列的并非所有情况, 尚有一些关涉词类活用的形式等,限于篇幅而省略了。出于同样的原因,在下一部分的举例中也只好仅仅举一个例子了。

〔7〕参见韩兆琦著《史记评议赏析》P83。

标签:;  ;  ;  ;  ;  ;  ;  

“史记”与“连珠歌”运用的艺术成就初探_史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