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基础体温对经间期出血的诊疗价值论文_于海兰,郭大鹏

浅论基础体温对经间期出血的诊疗价值论文_于海兰,郭大鹏

山东省安丘市妇幼保健院 262100

【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308-02

基础体温(basal body temperature,BBT)是指凌晨醒后未起床,未活动时,将体温表置于舌下5min所测得的静息体温。具有正常卵巢功能的生育年龄妇女基础体温呈特征性变化。在月经期及卵泡期基础体温比较低(36.6摄氏度以下),排卵后体温上升0.3~0.5度,一直持续到月经前体温又再次回落。由于它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女性月经的生理特点,与月经病的某些病理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方法简单实用,所以在通过对基础体温连续测定三个周期后,对指导避孕、受孕,观察黄体功能,判断月经疾病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意义。

1.基础体温的变化

女性排卵后,因卵巢形成黄体,黄体分泌孕酮,体温调节中枢对孕酮作用极为敏感,一定量的孕酮即可引起体温升高,会使体温上升摄氏0.3~0.5度,而使体温呈现高低两相变化。高温期约持续12-16天(平均14天)。若无怀孕,黄体萎缩停止分泌孕酮,体温下降,回到基本线,月经来潮。若是已经怀孕,因黄体受到胚胎分泌荷尔蒙支持,继续分泌孕酮,体温持续高温。若卵巢功能不良,没有排卵也没有黄体形成,所以体温将持续低温。

古人云:“有诸内必形诸外”,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阳长至重的生理、病理变化,可由基础体温反应于外。基础体温的变化与女性体内阴阳气血的变化有关,尤其与月经周期“肾- 天癸- 冲任- 胞宫轴”的阴阳消长转化及气血活动密切相关。健康女性的基础体温在月经周期中表现出高低不同的四种变化,正与月经周期中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月经期一一对应。经后期肾阴滋长为主,《说文》云:“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表现为晦暗,沉静、一直、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阖等,故基础体温为低温相;经间期重阴转阳,《内经》用“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明事物发展到极点将会向它相反的方向转化,“物生为之化,物极谓之变”,此时基础体温由低相迅速上升为高相;经前期,阴阳互根、此长彼消、阴重阳旺,《说文》亦云:“阳,高,明也”,表现为明亮、活动、兴奋、向上、温热、向外、扩散、开放等,此期基础体温持续高相;月经前期,肾气从阳则开,阳气动泄,则基础体温见由高转低;月经后期,经血外泻,阴阳俱虚,基础体温呈低相①。

女性月经周期以月经见红第一天为周期的开始,周期的长短因人而异,约为 21-35天不等,平均约为28天,其中以排卵日为分隔,排卵前为卵泡期,排卵后为黄体期。卵泡期长短不一定,但正常的黄体期固定约为14天上下加减两天。因此,正常有排卵的月经周期,将每日测得的基础体温画成连线则成双相曲线。

2.经间期出血

经间期出血是指在月经周期的中间时间出血,短则1~2 天,长则1周以上,有的出血较多,而且是有规律的发作,常常被误认为是月经来潮,故西医学谓之“排卵期出血”,乃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因为这一期的出血,具有生理、病理上的特点,也是月经周期中重要转折时间,为促进受孕或控制生育的关键时刻。现通过对基础体温的测定将经间期出血进行分类诊断,并分别阐述其如何辨证论治。

2.1分类与诊断

中医讲经间期实际上就是“阴长至重,重阴必阳”的转化时期。具体来说经间期是继经后期由阴转阳,由虚至盛之时期;月经的来潮,标志着前一周期的结束,新的周期开始,排泄月经后,血海空虚,阴精不足,随着月经周期演变,阴精渐增,精血充盛,阴长至重,此时精化为气,阴转为阳,氤氲之状萌发“的侯”(排卵)到来,这是月经周期中一次重要转化。若体内阴阳调节功能正常,自可适应此种变化,无特殊证侯。②但若由于氤氲期元精充实,阳气内动,加以肾阴不足、湿热内蕴或瘀血内留等因素动血,便可引致阴道出血。

正常有排卵的月经周期的基础体温成双相曲线。通过测量基础体温,观察基础体温曲线的低相与高温相变化,掌握重阴必阳转化期的到来,籍以了解经间期中期或偏前偏后的出血。故将经间期出血分为三类:经间中期出血、经间偏前期出血、经间偏后期出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1经间中期出血

经间中期处于重阴转阳、气血活动强烈的转化时期,转化之前为阴半月,BBT为低相期,转化之后为阳半月,BBT为高相期。③经间中期出血,是真正的经间期出血,处于基温低相与高相的交接时期,随着基础体温曲线由低相上升为高相,出血将迅速停止。因此,一般时间较短(1-3天),有时出血量较多,但较正常月经量少。此类经间期出血比较典型,不难诊断。

2.1.2经间偏前期出血

经间偏前期出血,是指在月经中间的转化时期前期出血。即基础体温曲线仍示低相时出血,有的淋漓较长,有的间断或反复出血,低相时间一般较长,直至经间期基础体温高相时才停止。因而经间前期出血患者大多数月经周期落后。此多为肾之阴精不足,以致阴转阳不利;同时此刻肾阳萌动生发,阴精益虚,虚火灼络,胞宫胞脉失藏,或素体心肝火旺,心肾不交,肾阳萌动,阴益亏、火愈亢,终迫血妄行所致。这时BBT显示:低相偏高或偏短,一旦BBT跃高0.4 ℃左右则出血即止。③

2.1.3经间偏后期出血

经间偏后期出血,是指两次月经中间的转化时期后期出血。基础体温曲线表示低高相交接时连及高相初期的出血,也有的基础体温高相开始时出血,多显示低相偏低且长,BBT上升呈爬坡或阶梯状,此多为阴虚及阳,或阴阳两虚而偏阳虚,故出血未能得到有力统摄,故见经间偏后期出血,如转化后整个高温相期出血,不仅仅是阳气的虚弱,常有其它因素的存在。

2.2辨证论治

西医学一般认为排卵期是指卵泡发育成熟正在排出的时期,此时雌激素水平也随之升高到一个高峰,卵泡破裂排出后,雌激素水平暂时下降,一般幅度不是太大,子宫内膜受其影响,部分出现剥脱,发生撤退性出血。经间期子宫内膜由增生期向分泌期转化,而在分泌期,子宫内膜是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二者还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当孕激素分泌不足时,也会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运转而引起子宫出血,所以在治疗上主要以止血、调节内分泌激素为主,但是激素副作用较大,故笔者认为中医治疗会有较好的效果。

经间期出血主要原因是肾阴虚,阴精欠实,转化不大顺利。其的证治,在分清经间中期、偏前期、偏后期出血后,主要是结合全身症状,脉象舌苔,带下及出血等情况,辨别主兼证侯,进行论治。在治疗上止血不是主要措施,补养肾阴,提高阴精水平,促进顺利转化才是本病治疗的关键.

2.2.1经间中期出血

经间中期出血除有出血量少或多,色红无血块,头昏腰酸,夜寐不宁,五心烦热,便艰尿黄,舌质红,脉细弦带数等肾阴虚之症外,尚可出现两少腹酸胀,赤白带下,胸闷烦躁等郁火湿热之症。治法当以补阴虚为主佐以调理血气稍助其阳,方以六味地黄汤加当归、白芍、黄柏等。

2.2.2经间偏前期出血

分类中已经提过此期出血一般基础体温低相期延长,常由于肾阴精不足,故治疗上补肾滋阴,首选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减。

2.2.3经间偏后期出血

经间偏后期出血较为多见,多为阴虚及阳,或阴阳两虚而偏阳虚,出血量或多、或少,色较淡红,腹不痛,头昏腰酸,夜寐差,形寒尿频,或大便溏,基温高相欠稳定,或高相呈缓慢上升,或高相偏低,脉较细,舌较淡。治法:阴中求阳,阴阳双补。方用右归丸。

3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出基础体温的测定对经间期出血的诊疗的确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测定简单经济的BBT,观察低相和高相,以便知道“的侯”的到来,判断出血在经间期的中期、偏前期还是偏后期,从而指导治疗。经间期出血无论是在中期还是在偏前偏后期,都是以阴虚为主,故在治疗上,当以滋阴为主,一般肾阴亏虚,需结合养血,采取血中补阴方法。阴虚火旺者,必须结合降火、泻火,采取滋阴降火的方法。同时注意在阴虚的病变过程中,常常兼夹湿热、血瘀、肝郁者,治疗上要结合利湿清热、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特别当一些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时,基温曲线的变化有助于辨证,有助于观察疗效,有助于提高辨证论治水平。

论文作者:于海兰,郭大鹏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3

标签:;  ;  ;  ;  ;  ;  ;  ;  

浅论基础体温对经间期出血的诊疗价值论文_于海兰,郭大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