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自治区的现状和局势_阿拉法特论文

巴勒斯坦自治区的现状和局势_阿拉法特论文

巴勒斯坦自治区目前的形势与状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巴勒斯坦论文,自治区论文,形势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4年7月阿拉法特从突尼斯迁返巴勒斯坦,进驻加沙, 主持巴勒斯坦自治区事务至今,已逾一年。在此期间,巴自治区的内政、外交、经济等诸多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的可喜,令人鼓舞;有的则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负面效应,令人担忧。但不论怎样,作为一个新生的自治实体,巴勒斯坦的形势发展是引人注目的。本文试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巴自治区的形势加以总结、分析。

一、内政

1.自治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巴自治政府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各政府部门已开始正常运作,基本上都能司其职,负其责。

阿拉法特迁返之初,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有些巴解执委会成员反对奥斯陆协议,拒绝返回内地,甚至不愿入阁巴自治政府。原巴勒斯坦和谈代表团、各界知名人士等也对阿拉法特的举措和即将成立的巴自治政府态度不一,有些人持观望、徘徊甚至敌对的立场。但是,阿拉法特力排众议,最终成功地建立了自治政府。现在,巴自治政府计有22个部委,数千名工作人员,14000多名警察, 这对于面积较小的巴自治区而言,规模还是较大的。

2.自治政府作用正日益显凸,取代巴解的趋势在发展

巴解一直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巴解执委会是巴解的最高权力机构,从理论上讲,巴解的职能和权力应在巴自治政府之上。但实际情况是,巴解内部矛盾越来越深,18名执委会成员有6 名宣布退出执委会,并公开反对巴以协议;由于在自治区行使领导职能的是自治区政府而非巴解组织,因此,阿拉法特从一开始便非常重视自治区政府机构的组建。

以色列舆论认为,阿拉法特早晚要解散巴解。笔者在与以色列政界和学术界人士的接触中,发现有不少人均持这种观点。如果说,由于以色列与巴解长期敌对,犹太人的研究结论多少带有民族偏见的话,那么,西方舆论也认为巴解将结束其历史使命,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注意了。事实明摆着,阿拉法特要想在巴以和谈中继续取得进展,在自治区政府中发挥更大作用,那么消除来自巴解的内部牵制是极为必要的。从目前的形势发展看,不能完全排除阿拉法特踢开巴解单独干的可能。

3.巴自治政府内部领导成员间矛盾和龌龊不断

尽管自治政府部门众多,但阿拉法特还是任命了不少与此相关的顾问或委员会来负责同一事宜。因而使自治政府内部机构繁杂,派系林立,出现相互牵制,彼此不合的局面。实际上,阿拉法特正是假此手段才达到有效控制局面的目的。以色列和巴被占领土的舆论认为,自治政府内公开反对或指责阿拉法特的还不多见,而领导成员之间相互抵牾,勾心斗角的情况屡见不鲜。

4.随着时间推移,巴将选举产生自治委员会,这是巴勒斯坦人民生活中一件大事,

包括自治政府在内的各种力量将竞相展开角逐,进行新的分化、组合。 根据“塔巴协议”, 巴自治政府选举将在以色列完成从西岸撤军22天后进行。虽然往后推迟选举的可能性极大,但迟早会进行。目前,巴勒斯坦各种力量异常活跃,为入选自治委员会进行竞争。“哈马斯运动”除继续制造爆炸事件,在军事上对自治政府保持压力外,在策略上也开始出现变化,如加大政治攻势,与自治政府积极对话,为参加并最终赢得选举四处活动等等。此外,原和谈代表团发言人阿什拉维在代表团解散后,成立了“民权运动”;原代表团团长沙菲也于1995年6 月成立巴勒斯坦民主党;巴解三号人物、签署奥斯陆协议巴方代表穆罕默德·阿巴斯(艾布·马赞)及巴解执委会资深委员艾布·扎基于1995年先后从国外回到自治区。这些人为在未来的自治政府机构中取得席位活动十分积极。

从最新进行的民意测验看,阿拉法特在自治区内仍占有较为稳定的支持率(55%以上),赢得选举当不成问题。但是,这次大选实际上是各派力量在自治政府中的重新分化组合。可以预料,重新组合后的各派力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或制约阿拉法特的领导工作。

二、外交

(一)阿拉法特虽从突尼斯迁返加沙,使外交活动空间明显缩小,但仍保持了频繁的外交活动,在各种国际场合频频露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巴自治区成立前,不少人劝阿拉法特,前往加沙亲临指挥必须谨慎,担心他主持自治区工作后,难免被过于繁杂的具体事务缠身,并囿于有限的外交活动空间,必将对其继续保持良好的国际形象产生不利的影响。阿拉法特一度也曾对此产生犹豫。为防止发生这一消极现象,阿拉法特进驻加沙后,虽面临诸多细碎的日常事务,但从未放弃积极主动的对外交往,不时出入各种国际会议,出访中东地区及欧洲一些国家,与这些国家领导人进行会谈,并常常在加沙约见有关国家外交使节。阿拉法特保持了广泛的国际交往和对外联系,通过这些举措,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

1.巴自治政府签发的护照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

1995年1月1日,巴自治政府内政部官员宣布,自治政府将在加沙杰里科发行自己的护照,称这一决定是根据阿拉法特1994年8 月的指示进行的。此前,自1948年结束英国委任统治以来,巴勒斯坦人从未有过自己的护照,约旦河西岸的巴人用的则是埃及的旅行证,1967年以军占领后,巴人持用以军方颁发的旅行证。巴自治政府发行护照的目的,也正是为了扩大自治政府影响,尽可能地造成自治政府一定程度上具有国家色彩的事实。发行的范围不仅限于加沙和杰里科自治区两地,还包括约旦河西岸等地区。这自然受到以色列的反对,以色列坚持要求巴自治政府最多只能发放旅行证,认为巴只是自治区,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经过不懈的外交努力,以色列终于做出让步。

至1995年10月上旬为止,自治政府护照已得到41个国家承认,这些国家是:美国、以色列、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南非、哥伦比亚、巴西,11个阿拉伯国家,即埃及、约旦、沙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也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阿曼、突尼斯,以及21个欧洲国家,即英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德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塞浦路斯、马尔他、瑞典、丹麦、罗马尼亚、俄罗斯、芬兰、保加利亚、挪威、哈萨克斯坦等。

巴自治政府护照分要员护照及普通护照两种,由德国印制,极为精美。据悉,世界上将会有愈来愈多的国家承认巴自治政府护照。

2.在巴自治区设立办事处的国家正在增加。

截至1995年9月底,已有10 个国家正式宣布在巴勒斯坦自治区成立代表处,这10个国家是:南非、丹麦、挪威、突尼斯、约旦、摩洛哥、德国、荷兰、埃及。代表处的职责名义上是协调援巴事务,其实一个重要的任务仍是加强有关国家与巴在政治上的联系,扩大这些国家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影响。起初,一些国家囿于以色列对此举的反对,在设处方面采取谨小慎微的态度,不敢放手进行。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不顾以色列的反对建立与巴自治政府的多方联系。在巴自治区设处,在某种意义上类似在那里开了大使馆,办事处的代表均由派出国外交部的参赞或公参出任,并由其国外交部长出具委任信件,到自治区后递交阿拉法特本人,其场面和做法颇象一个新任大使向驻在国元首递交国书。

美国、欧盟等一些国家虽未宣布在巴自治区设立办事处,但这些国家在耶路撒冷的领馆或其驻特拉维夫使馆有专门负责有关巴自治区事务的部门。其他一些国家也效仿大国做法,或正在为建处作各种准备工作,或在其驻以色列使馆开设特别部门负责有关与巴自治政府联系事宜,一俟条件成熟,即可设处。

3.阿拉法特成功地保持了较好的国际形象。

阿拉法特作为巴勒斯坦民族象征和巴正义事业的代表仍得到广泛的国际承认。而这一地位,无论是巴解二号人物卡杜米,抑或巴解及巴自治政府中的其他人物,都是无法企及的。

(二)巴自治政府的外交重点是同以色列谈判,总的看,与以谈判虽一波三折,进程比协议规定的期限已拖后一年有余,但谈判在艰难中求进的总体趋势将不会改变。

按照巴以奥斯陆协议规定,以色列应在94年7 月完成其军队在约旦河西岸地区的重新部署,巴嗣后进行自治选举。而目前这种扩大西岸自治的谈判已后拖了一年多时间。阿拉法特和佩雷斯多次进行马拉松式的艰苦谈判,费尽大量精力,终于在9月24 目于埃及塔巴草签关于扩大西岸自治的协议,之后,阿拉法特和拉宾于同月28日由美总统克林顿主持,在华盛顿正式签署这一协议。协议长达400多页, 对以色列从西岸的撤军和重新部署、安全安排、巴自治选举、释放巴犯人、未来的巴自治委员会性质和组成、巴以关系等方面内容均做了详细规定。这一协议被认为是巴以谈判的又一重要突破。巴以双方均在谈判中做出了妥协,但巴方让步更大。

另一方面,双方虽签署协议,但毕竟是在实施巴以自治声明后拖了许多时日的情况下进行的。可以相信,协议规定的1996年5 月开始进行永久问题的谈判也会推迟。巴以签署协议前,谈判历尽曲折,举步维艰;签署协议后,围绕协议具体实施的分歧和争论也势将难免,顺利执行协议殊非易事。这是因为:

1.谈判内容愈来愈复杂,难度越来越大。耶城地位、犹太定居点、巴难民及双方边界等,均是复杂和敏感的棘手问题,很难解决。

2.以色列在谈判中掌握主动,而在以强巴弱的总体谈判态势下,以色列不会在关系其主权和安全的重大问题上轻易做出让步。

3.美国继续促进和平进程,但力度明显减弱,其力不从心的一面较之以往更加突出。目前,美在巴以谈判中似更多地依靠当事者双方。

总的看,巴以谈判困难重重,颇为不顺,自治进程更是荆棘载道,一拖再拖。但双方领导人均不会坐视其半途而废,因为谈判和自治的成功,与双方的利益密切相联,舍此别无它途。巴以相互做出妥协和让步,自治进程在曲折中艰难求进,将是不可逆转的总体发展趋势。

三、经济

(一)巴人生活水平极度低下,经济状况严重拮据;巴内地经济严重依赖于以色列的状况将在长期内无法得到根本的改变。

目前,巴虽已实施自治,但基础太差,巴人生活并未得到有效的改观,拮据状况依旧,甚至还一度出现倒退。对此,阿拉法特直言不讳地说:“目前巴勒斯坦人民正在经历自1967年以来最为悲惨的时期。”

巴经济对以色列的依赖严重。加沙和约旦河西岸25%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从以色列挣来的,巴进口贸易的95%和出口贸易的65%都是同以色列进行的。巴大批工人靠在以色列打工维持生计。1993年3 月以色列全面封锁被占领土前,大约有11.6万巴工人在以境内工作,这一人数占以色列劳动力的6%,占以建筑业的45%,农业的20%。封锁后, 能够在以色列工作的巴人下降为6万人,希伯伦惨案后,再减为1.3万人,而以色列本土不断发生自杀性公共汽车爆炸事件以来,以军动辙关闭加沙和西岸地区,并大量引进罗马尼亚、泰国、菲律宾等国劳工取代巴勒斯坦工人,目前这些国家的工人已达7万多, 允许赴以打工的巴工则大大减少,且必须是30岁以上的已婚者,通常这一数字只有几千,而最多时也不过2万。

以军以安全为由关闭加沙和西岸,致使无数巴人失业,生活无以为计。1995年10月7日, 阿拉法特在会见中东通讯社记者时说:“在过去的14个月的时间内,以色列对加沙和西岸地区的封锁长212天, 每天的损失高达600万美元。 ”巴自治政府认为以军封锁内地是对巴人进行原集体惩罚。这也正是每次以军关闭加沙后,巴以谈判中巴以方都强烈要求以色列立即予以开放的原因所在。

虽然巴、约签署有经济合作协议,但鉴于双方经济差别不大,互补性不强,切实合作的可能并不大。而巴以经济,因为存在极大的差异,并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合作的机会很多,即使到了巴自治全面展开阶段,双方的经济合作也将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巴对以色列的经济依赖将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下去。

(二)经济因素将是一个关系自治前景的关键因素。

现在,巴自治政府成立不久,百事待举,多忙于巴以谈判及自身建设,大规模的正式的经济重建工作尚无暇顾及。巴自治政府虽也接受一些国际捐援款,但在改善巴人生活、有效发展巴经济方面,阿拉法特还做得相当不够。与自治前相比,巴生活水平甚至还出现倒退。这难免为反对派及一般巴人反对巴自治政府提供了口实。据以色列的统计,奥斯陆协议签署以来,加沙巴人生活下降了25%。巴政治部主任卡杜米称,阿拉法特到内地前,内地巴人平均年收入为740美元,而目前仅为480美元。据1994年的一次民间测验显示,当时竟有86%的巴人认为巴自治政府成立后的经济状况比以色列占领时期还要糟,57%的人对巴自治政府的管理表示不满。

据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1995年1月31 日援引以中央统计局的统计数字,1994年加沙和西岸经济增长幅度较大,平均达20%。94年,国际援巴国共兑现了2.5亿美元(本许诺提供7亿美元)。1995年兑现数字尚未见公布,但初步估计,可望好于1994年。但巴自治政府也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目前,内地巴人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随着自治的进一步深入,如果巴临时自治政府及未来的巴自治委员会不下大力气在根本上解决巴自治区复杂的经济问题,不开展大规模的经济重建活动,致使内地巴人经济拮据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那么,巴人失望情绪势将增加,整个巴自治进程也必将受到威胁,前景堪虞。集中精力搞好巴自治区的经济重建,有效地提高巴人的生活水平,是巴自治政府在完成自身建设,进入领导自治角色后需要进行的当务之急,也是未来选举后产生的巴领导机构面临的艰巨任务。

标签:;  ;  

巴勒斯坦自治区的现状和局势_阿拉法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