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_图书馆论文

论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_图书馆论文

试论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当前我国论文,图书馆论文,事业论文,根本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 要 本文探究了图书馆贫困现象的根源,认为单纯的经济观点往往导致图书馆在国家资金分配时处于不利地位,而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则是对图书馆作用的认识不够。同时文章对许多颇为流行的观点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主题词 中国图书馆事业 现状 改革

引论

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作为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知识信息传播的重要公共设施,全社会共同享有的图书馆,面对市场大潮的强力冲击,陷入了令人遗憾的境地。前不久,首都一家大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警惕文化沙漠在蔓延”为题,惊呼图书馆已陷入近乎全面萎缩的困境。据权威人士透露,我国每年所购图书以100万册的速度递减,光顾图书馆的读者每年以四分之一的人次递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图书馆事业不但未能摆脱困境,反而日趋严重。据报道,93年全国2500多家公共图书馆,有341家全年没有购进一本新书,有近千家全年购书不到百本,而且许多馆还负债累累。

“把图书馆推向市场”。“通过有偿服务,实现图书馆自救”的建议被作为一条深化图书馆工作改革的措施提了出来,并成为图书馆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对这些问题展开的讨论实际上是涉及国家要不要继续扶植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在经济大潮中的价值取向的重要问题;也直接关系到图书馆事业的存亡,并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潜在的影响。本文准备从探究造成图书馆贫困的根源之手,希望通过分析图书馆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存在价值和它所具有的主要职能,来澄清人们观念中的一些模糊认识。

贫困现象是单纯经济观点的深刻反映

造成图书馆日趋贫困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说法认为,书刊资料涨价是造成图书馆贫困的主要原因。然而,有证据表明,书刊大幅度涨价是近年来的事,而图书馆贫困却由来已久,涨价只是加剧了贫困的程度。诚然,我国的经济实力远不如发达国家,这是事实。但是,在我国经济状况日渐好转的情况下,图书馆的购进能力非但没能或多或少作出相应反映,却反而出现零值甚至负值,那就不能不说明主管部门在资金分配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在单纯经济观点、一味追求“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的思想指导下,各级主管部门在考虑资金分配时,必然使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一些文化事业处于劣势地位。当宾馆大厦纷纷拔地而起,高级进口轿车大量挤进城乡街道时,急待扩建的图书馆楼却因资金缺乏而迟迟开不了工。前不久《工人日报》有这样一段评述:‘没有商店行吗?没有粮店行吗?没有图书馆老百姓照样过日子。’这话虽然出自个别人之口,但赞成这种说法的却大有人在。”据报载,黑龙江省经济十强县之一的东宁县图书馆整整一年没有购进一册图书;同一地区一个连续三年地方财政和上缴利税超双亿元被誉为全省“九小龙”之一的市,其图书馆93年只买了十二册新书。经济上的富裕,文化上的贫困,这种极端悬殊的现象再好不过地说明,图书馆的贫困决非完全是财政能力所致。从图书馆贫困的表面现象可以深刻地反映出主管部门在资金投向时的价值观。

有人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只要对发展经济有利,就应该坚持。而近几年尽管我国图书馆事业出现严重滑坡趋势的同时,我国的经济则照样在持续高速发展。这使人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作为国家全额拨款的图书馆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究竟还有多大作用?与其国家背着这一财政包袱,还不如干脆把图书馆推向市场,让市场机制决定其存亡。说到底,图书馆如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能产生什么效益的话就让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自生自灭。据此,有人在肯定上述价值观点的同时,也对图书馆存在的社会价值产生怀疑,它反映了一些同志既对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无知,又对图书馆的作用及其产生的效益陌生。正如李瑞环同志指出:“对图书馆的重要性,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些同志还认识不足”。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是我国图书馆得以繁荣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百业待兴,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如何分配有限的资金,以便获得最大的投资效益就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已经明确显示,人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因素;在人类社会正大踏步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的今天,人口素质高低决定了社会进步的步伐。当今一个国家或企业要在世界上取得优势地位,依靠的主要不是物质资源,而是掌握先进思想和技术的人才及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现在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全民素质的竞争。

在发展中国家,整体素质低下,庞大的低文化的人口往往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和沉重包袱。那么,消除这种障碍,卸掉这种包袱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提高人口的素质。人口众多并不一定意味着落后,相反则可以被转化为发展经济的宝贵资源。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成员经过多年深入研究后提出:中国最丰富的资源是人力资源。劳动力是各种生产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质量较高的众多人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源泉,并由此构成中国国家财富的最终基础和真正优势。人均自然资源均属贫乏而经济发展较快的亚洲四小龙和日本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在二次大战后,日本的经济水平与我国相差不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靠的就是重视国民素质,重视教育。战后,日本提出了“教育立国”的方针,在百废待兴的困难条件下,把抓教育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素质较高能适应现代生产发展的队伍。中国人口之所以成为经济的沉重包袱,根本原因是一直实行“注重物质资本”的发展战略,“见物不见人”。

图书馆在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中的地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现象的出现,到了90年代,资本、新技术、信息和各种物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和转移,唯一不能转让的是一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发展教育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教育的阶段性、时限性和趋向筛选性特点使国民整体教育和持续教育受到很大限制。图书馆以其广泛的社会性在知识传授方面则能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图书馆以知识信息的载体——文献作为连接社会的纽带,它与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这种联系实质就是一个信息的互动过程和结果。图书馆存贮积累文献的功能,可以超越时空,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社会知识有机连接成一个整体,成为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避免社会成员重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以前人的终点作为认识的起点,向新的高度进发。同时,它又以输出的功能,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以至一个人的创造发明广为传播,使知识、信息冲破地域阻隔,扩散到社会各个角落,实现知识信息的横向交流。这种空间范围上的扩大和时间序列上的无限延伸的特点,使图书馆在人类知识传播和实现自我教育中占据了优越的地位,成为人类文化知识进步的阶梯。国内外的大量事实证明,作为公益型的社会支撑事业,图书馆以其特有的社会教育职能在人材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各阶层人士,从幼儿到老年都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利用图书馆来获得各种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完善知识结构。无数名人学者,包括那些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伟人、领袖在其成长过程中,往往都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从书刊文献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养料。这也正是图书馆实现社会效益的目标之一。

加强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应是当前我国图书馆的重点任务之一

随着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日趋明显。由于一些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以有偿服务为条件的,这对于图书馆获取自身的经济效益缓解资金短缺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当市场经济大潮猛烈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图书馆总体上贫困化程度又日益加剧,加之图书馆对于在人的素质方面显现的社会效益的间接性、长期性特点,一部分同志对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发生了动摇,甚至认为面对困境强调这种以无偿性服务为特点的社会教育职能只是人为地给图书馆增加包袱和压力。应当承认,这种在市场经济大潮和困境压力面前观念上出现的迷乱是出于要尽快使图书馆走出困境的良好愿望。但是,当我们考虑图书馆的生存价值,仔细分析我国目前的国情之后就会发现,这种良好愿望是不切实际的,对图书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乃至对社会的进步都是有害无益的。

我国目前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整体素质低下的发展中国家,有2.29亿文盲,人均受教育不满5年,现在每年还有上百万小学生失学。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依然担负着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任务,公益性、公共性和开放性应是图书馆事业生存和发展的本质属性,是一个统一整体。在发展中国家图书馆更应强调公益性,因为在经济困难条件下,人们易产生功利主义,以金钱为导向的短期行为,公益性原则可能就受到损害。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腾飞的基础,在文化事业上任何短期行为必然带来严重后果。

在现阶段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不是应当削弱而是应当加强,这是充分发挥日渐重要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职能的前提和条件。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较大,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仍是一项十分艰巨任务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在现有的4.5亿青少年人群中,大部分人还最多只能达到初中毕业文化程度,而这部分人又将是未来社会产业大军的主体力量,他们要想适应现代化社会生产发展需要,胜任各自的工作岗位,提高各种知识技能,图书馆是他们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最好的自学场所,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书籍也是一种学校,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得加·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据统计“世界上发达国家学生的知识百分之七十五来源于课外学习,而第三世界国家学生的知识百分之七十五来源于课堂”。这两个百分之七十五来源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在科学发达的日本和美国,他们除了在幼儿园就开始进行图书馆知识的启蒙教育外,而且把如何利用图书馆作为小学图书馆活动的主线,根据教学进度,每个年级由浅入深地安排一定课时的图书馆利用指导课,指导学生怎样利用图书馆。要使大部分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能继续享有获得教育的权利,应当从小教给他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技能,这是当今信息时代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的重要课题,也是对图书馆广泛开展用户教育和基础服务工作提出的要求,是为学生打下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后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这些人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提高其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图书馆提供的书刊文献服务,此外即使那些能够跨入高校大门的一小部分幸运儿,其知识结构相当部分也应在图书馆里形成。美国把图书馆形象地称之为“学校的心脏”,我国有识之士把图书馆称为高校系统的三大支柱之一,称为老师的老师。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与计算机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需要的知识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范围也越来越广。有专家认为,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只掌握了一生中所需知识的十分之一,踏入社会后,仍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获得那十分之九的知识。补充这些知识,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再回到大学校门继续深造,需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学习,而图书馆就是这种“终身教育”最理想的场所,这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接受教育已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的任务,而是终身任务。

强调坚持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就是强调了图书馆工作的普及性、广泛性和无偿性原则,这对于有效促进图书馆的信息开发与服务职能,提高我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世界向信息社会迈进的步伐加快,图书馆的信息开发与服务的职能将日趋变得重要。

在信息产业这个大系统中,作为国家信息库的图书馆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子系统,这已是世界各国专家的共识。美国将图书馆视为五大信息系统之一,日本将其作为信息中心,有关专家指出,人类发展有三个里程碑,第一是利用客观物质并导致产生人造物质;第二是利用能量;第三就是信息的利用。随着经济发展的知识化、信息化,当今依靠矿产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促使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缩小,一个国家或企业要在世界上取得优势地位,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绝对重要因素。

日本的一位图书馆学家囊冈武夫说,“在古老的时代,物质资源的开发象征着人类的进步,而如今时代,知识资源的开发才真正代表着人类的进步”。

图书馆收藏的书刊、文献资料在信息资源中占着相当大的比例。可是,我国图书馆的信息开发与服务的整体水平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创造同一价值的产品方面,能源、原材料消耗过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耗的信息流量过低:中国每生产1美元的产品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为发达国家的2-5倍,而消耗的信息流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0。1991年全世界信息服务业的产值高达2030亿美元,而我国包括咨询业在内仅30亿人民币,占世界总产值的千分之三左右。有关统计表明,我国每年用6000万美元引进的10万种图书,2.5万种期刊,却有70%处于无人问津的状况,文献利用率有的不到5%。最高的也不足30%,对科研成果的平均利用率只有10%。有人作过调查,一个经济发达国家,其科技文献有70%是图书馆提供的。目前,我国约有50-70%从事科研的人员是在对科技动态、成果、文献情报缺乏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开展工作的,以至人家淘汰的东西,我们还引进,人家已经推广了,我们还上题研究,导致相互重复的科研成果屡见不鲜,并且至少有40%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在国外已早有结果,可见浪费是相当惊人的。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一向忽视普及图书信息知识的教育,在一代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中缺少一种必备的知识,这就是图书信息知识,据对大中型企业的一份抽样调查表明,科技人员中95%的人从未受过情报培训,而其中30%的人对情报检索还一无所知,有50%的科技人员不知道或从未使用过国外科技报告、标准、专利等价值较高的文献。现代的专业人员,尤其是在信息社会,没有图书信息知识,很难胜任工作,更难与国外同行竞争。有科学家预言,未来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的国家,将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日本的发展之所以能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得力于信息能力强。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人员信息意识普遍薄弱的情况更进一步说明了,加强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培养和开发全民的信息意识,开展用户教育是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得以深入进行的内在动力。实践证明,用户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的提高必将化为推动科研、生产、技术进步的巨大动力。因此做好这项基础性、普及性的用户信息意识教育工作是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服务职能的重要保证,我们强调图书馆的社会效益,注重普及性、基础性,正是为了能有效地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进而充分开发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两种职能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普及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做好用户教育工作和信息服务工作也是重塑图书馆形象,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的极好良机,将使社会切身感受到图书馆作为知识宝库重要价值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在科研、生产、教学领域发挥的耳目、尖兵和智囊的作用。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的合力优势是当前我国图书馆工作的重点,也是图书馆社会效益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这两种职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人为地削弱或放弃其中某一职能的发挥都将大大影响图书馆的整体社会效益水平,尤其是在开展高层次的有偿信息服务工作的情况下,更应注意不能以牺牲无偿的普及性、基础性服务工作为代价,否则,信息服务工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难以为继。在商潮滚滚袭来的时候无论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还是一个部门或个人都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摆正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坚持社会价值取向是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根本途径

“有偿服务”项目的开展固然能使一些馆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缓解图书馆自身经费紧张状况。但是据此有人就推而广之,认为把图书馆推向市场,完全实行有偿服务,就能使图书馆摆脱困境,甚至提出,不能因为资本主义国家还在坚持图书馆的公益性、普及性原则,对传统服务项目仍然实行无偿服务,作为社会主义的我国就更应遵循这种原则,“无论有偿服务,还是无偿服务只要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我们就要坚持”。这种旨在振兴图书馆事业的良好意愿一旦付诸实践,只能断送图书馆事业的前途。这里,我们暂且不论图书馆能否完全实行有偿服务,单就开展“深加工”的信息服务,能否一律实行有偿问题也是值得探讨的。

“出售深加工信息”除了要求馆藏质量,工作人员素质基本条件以外,还与馆藏学科范围和服务对象密切相关。提供一份技术咨询报告,可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带来少则几千,多则数万元的经济效益。对于受益的用户来讲,付点有偿服务费实在不算什么,而在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或社会科学领域,“深加工的信息服务”尽管会受到有关的科研人员或高校学生们的欢迎,对早出成果、早出人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象提供某一哲学观点发展过程的有关资料,或提供史学研究方面的有关资料,这种对用户只有学术价值毫无经济效益的服务,如果以“有偿”为前提,只能使他们因无力支付而只好“忍痛割爱”。然而这些学科对于国家民族的兴衰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人云,没有哲学思维的民族是鲁钝、庸常的民族,没有历史学熏陶的民族是轻浮、浅薄的民族。

从这一情况出发,我们再来分析图书馆完全有偿服务的提法就更能证明其不切实际之处。在国民整体文化素质和信息意识普遍较低,知识的价值远远没有为大多数人充分认识,相当部分人口还处于解决温饱问题阶段的情况下,图书馆如果实行有偿服务,一方面实际上是等于大大限制甚至剥夺了大多数民众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另一方面由于民众的知识、信息需求意识不强,无法形成规模需求,也就谈不上出现必要的需求市场,那么处于市场中的图书馆个别或局部情况可能有所好转,而作为一个整体就失去了存在的社会条件和价值。其中有些馆最多也只能作为主要以文化娱乐功能为主的租书摊水平存在。可见,如果不考虑图书馆的类型、不管其馆藏内容或服务对象,一律推行有偿服务,甚至把它们推向市场,其结果必将干扰和损害各类图书馆正常功能的发挥,不但会带来图书馆思想理论上的混乱,而且会造成图书馆管理实践的无序运转,出现图书馆发挥功能质量的大滑坡。近几年出现的那些五花八门的“创收”项目,那些无异于杀鸡取蛋的变卖馆藏以及把本来就十分拥挤的馆舍地盘经商、出租殆尽的做法,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仅从身身的经济利益出发、唯利是图而不管什么宗旨、准则,必将导致图书馆发生质变而失去它应有的社会存在的价值。

要求图书馆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创收拓宽经费渠道是必要的,但认为把图书馆完全推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试图用有偿服务解决图书馆经费问题的观点则是片面的,有害的。据报道,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图书馆之所以仍然被当作事业型、公益型的服务部门,其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财政支持,并鼓励社会赞助,而不是经营,这是因为这种属于长远的基础性的文化建设,单纯靠市场机制无能为力,而是属于政府出于战略调控目的提供的“公共物品”。这是因为,公益型事业从来就是非市场型,不进入文化市场,也不受市场交换规律即价值规律的支配,不以供求关系来决定其兴衰存亡,在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下,对于社会福利事业包括公益文化的资助,是作为社会第二次分配来对待的。即政府收取了纳税人缴纳税款,再从公益的方式平等返回给全社会。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第一次分配实行的是按资分配原则的话,那么,贯穿在第二次分配中的则是平等原则,这是从缓和社会矛盾、宏观调控社会分配,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维护社会稳定,进而巩固政权之所需。因此,西方政府无论政治态度如何不同,施政纲领有何差异,没有一届执政者会违反这一原则,取消对包括公益型文化事业在内的社会福利事业的支持。如智利前些年军政府时期,文化拨款很少,但公共图书馆与公益文化经费仍有保证。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费,地方政府提供82%,洲政府提供13%,联邦政府提供5%。除从税收中循例拨款外,历届总统都要另行拨付专款。西方一些文化法制健全的国家,已经把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和资助法律化。

结论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知识宝库的图书馆在向信息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大潮,诸多的因素使图书馆陷入全面困境,但是,人为因素却是主要的。有些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把图书馆单纯地看作是文化娱乐场所,认识不到知识信息这种特殊商品的特殊价值,宁肯办些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事,而不愿搞利在后人的公益事业建设,以短期内能否创收、获得多少来决定投资取向,这实际上是把政府的公共政策降低到了仅仅是追求短期经济利润的市场运行的水平,政府就等于丧失了正常和必要的公共政策功能,最终必然破坏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窒息经济增长的潜力。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短视行为也正是图书馆事业发展最根本的障碍和造成其贫困的主要原因。图书馆的作用,它的社会价值抑或没有充分发挥与展示,但却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因人们认识差异而改变,我国图书馆事业未能达到它应有的社会地位,要将这被人为降低了的社会地位提高到它原来的位置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当金钱畸形膨胀为人生价值的唯一度量衡时,就可能挤压学术文化的生存空间。然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的落后比经济的落后更可怕,人类文明也并非是用经济堆积起来的,而是靠一点一滴的陶冶。现阶段把图书馆推向市场,不是振兴图书馆的改革措施,而只会加速作为一个整体的图书馆的灭亡。一个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生存价值的图书馆,一旦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经济效益上,社会效益就成了一句空话,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虽然个别或局部的情况可能会有所改观,作为一项事业,一个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的图书馆整体,也就失去它的生存空间和存在价值。

经济的振兴不能以文化的断裂为代价,物质的追求不能用精神的失落来换取。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以酷爱读书而著称于世,又最早发明了纸张和印刷术,使古代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一位美国学者曾经指出:直到18世纪以前,全世界所有语种文字的书籍的总和,尚不及中文书籍的数量。这已成为光辉的过去。今天,当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科学文化的落后,国民素质的低下已经成为阻碍整个民族走向现代化的症结时,我们应该更加尊重知识,加大文化教育投资,把别人用于物质享受的钱用来精神财富的积累,化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巨大力量。

总之,通过法律手段,并辅之以社会舆论手段,造成支持和资助公益文化事业光荣体面的舆论环境,西方国家有效地调控了社会赞助文化事业的导向。这种有效的国际惯例,并不属于也无必要纳入姓“资”姓“社”的争论范畴,正因为如此,在现阶段,国家仍特别需要重视象图书馆这样没有显著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的各种投入,同时,图书馆要始终把握好社会的价值取向,紧紧围绕有助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两个重要职能问题进行图书馆的深化改革,唯此,才是摆脱困境、振兴图书馆事业之路,才是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动力。

标签:;  ;  ;  ;  ;  

论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