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科学论文的复习误区与复习策略_高考论文

高考科学论文的复习误区与复习策略_高考论文

高考科学类文章阅读的复习误区及复习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策略论文,科学论文,文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科学类文章(包括课标卷的论述类文章)的阅读俗称“小阅读”,多在第Ⅰ卷,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由于命题主要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四个点上,其能力层级为B级、C级,试题难度属中等。照理这类题的得分应该不错,但实际情况却并不理想:三道选择题9分,发挥得好得9分或6分,发挥不好则干脆是零分。不少考生(包括一些优秀学生)坦言:这类题全靠运气,全靠“蒙”,“蒙”好了,拾个满分;“蒙”不好,得个低分。还有的考生考后抱怨:这类题复习时就一直模模糊糊,工夫没少下,练习没少做,现在看来白复习了。

上述现象的出现,固然与考题所选材料的阅读难度有关——考题所选材料往往是学术界的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反映着某一领域的最新动态,传播的是最“新鲜”的知识,而这类知识,是考生很少体验和感悟的,有的阅读起来甚至是艰涩的;加之命题者的刻意干扰,因而许多考生视其为畏途。

翻阅各种复习资料,对这类阅读题的解析更是五花八门。同一道题,不同的资料会作出不同解析,有的甚至相互抵牾,看后或让人大跌眼镜,或让人哑然失笑。许多解析并不是从对文本的比较中得出,而是“以答求解”——看了答案,才解析——牵强附会,强行解析。

考生答不好这类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教师在指导复习这类阅读题时出现了误区。

一、主观误区

1.认为科学类文章阅读题是文字游戏,对这类题有排斥心理

尽管科学类文章阅读题已经考了几十年,但由于“语文阅读就是文学阅读”的主导意识作用,不少教师对科学类阅读考题有排斥心理,认为考题的干扰手段只是文字游戏。岂不知对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也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检测学生解答这类题的能力恰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性质。高考考纲就明确有这个考点的内容:“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新课标版大纲则表述为“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更是多次表述:“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引导学生……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科学类(论述类)文章阅读题正是高考大纲和新课程思想的很好体现。

而教师这种“文字游戏”的误判误认,则不仅影响自身的复习心理,还会给学生复习该题唱一支“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反调。

2.认为文科、理科学生解答这类题有差异,理科学生擅长解答自然科学类试题,文科学生擅长解答社会科学类试题,考好考坏与当年题目的选材有关,全看运气

实践证明并非如此,理科生不一定能答好自然科学类试题,文科生也不一定能答好社会科学类试题。我们固然承认学科类别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对答相关试题有帮助,但不要忘记,高考所选材料无论社科类还是自然科学类,都往往是最新的发现,是最新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大多是中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有的甚至就是对以往说法和“常识”的颠覆,已有知识可能反而是解答该题的干扰、羁绊和陷阱,只有从文本本身出发,才是答好该题的关键。答题结果亦证实,不管是社科类文章还是自然科学类文章,其阅读起点对文科、理科考生是一样的、公平的。

3.认为该考题只是从语文角度命题,与材料提供的专业知识无关,读懂读不懂材料无所谓

其实,阅读文章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准确获取信息,就是要让你读懂文章,而不是让你做语文题;做语文题只是检测考生是否正确、准确理解文章的一个手段,答好该题的前提就是读懂。那些不懂原文(甚至不读原文)便从“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范围不清”“弄错时态”等所谓“语文角度”答题的做法只会瞎碰瞎撞,今天蒙对,明天弄错,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上述误区,会混淆学生视听,使学生没有进入复习便和该题产生了距离感,产生了排斥心理,这是很不利于复习的。

二、客观误区

1.教师识力问题

语文教师绝大部分是文科出身,除在中学时期肤浅接触过数理化生等理科知识外,大学便与此绝缘;文科知识也只是在大学有限接触文艺学、审美学、语言学、哲学等,等走上工作岗位也就就此揖别。平常阅读也仅限于文艺作品(文艺评论很少去读,有的教师甚至连文学作品也不读了),这些都构成了教师解读科学类阅读高考题的障碍(有的教师坦率地说,自己一见科学类阅读题就发怵,就厌恶)。

2.复习时的题海战术

如果说高考语文复习中的语音、字形、词语、病句、文言文、大阅读搞题海战术还可能有一定效果,甚至不排除高考题就是复习时的原词、原阅读材料的话,那么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搞题海战术是最不奏效的。这是因为,科学类文章材料浩如烟海,命题者的选择余地很大,碰上原题、原材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笔者带高三毕业班近二十届,曾有碰上复习时的字形、成语甚至文言文原材料、文学阅读原材料、作文与高考题吻合的情形,但科学类文章却从未碰上原材料与高考题、高考材料相同的情形)。其实,就是碰上原材料,题一变化,如果没有掌握答题要点,该不会还是不会,该错还是错,因此,用题海战术抱侥幸心理碰科学类文章阅读原题的做法是错误的。另外,不少教师搞题海战术时,往往对试题不加选择,有的甚至将复习资料上的题一道一道挨个做,而这些模拟题,可谓鱼龙混杂,一些省市模拟考题尚可,而一些资料编撰者为经济利益驱使,草编的练习题思维偏狭,错误连连,漏洞百出。而有的教师却将它们奉为金科玉律,讲得通要讲,讲不通也要“硬讲”——答案就是这样的嘛!结果搞得学生如坠云里雾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学生甚至叹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

学生如此糊里糊涂满怀疑惑地走进考场,其答题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三、复习对策

要复习解答好科学类(论述类)文章阅读题,教师引导很关键。教师除了力避上述主客观误区,广泛涉猎,下好“诗外功夫”,具体复习时,还可注意以下几点:

1.精选典型例题

习题有精芜。一名有经验的高三教师,其指导复习的能力,首先表现在选择例题的能力上。好的例题应该能够以一当十,以点带面,有张力,能有效针对学生思维障碍和盲点,会打开学生多扇思维及智慧的大门;而那种对精讲例题不加选择,“拾到篮里都是菜”的做法只能是事倍功半。

在选择精讲例题上,高三各科教师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高考题是最好的复习题”。科学类(论述类)文章阅读的复习题更是这样。这是因为科学类(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的编制,要求高屋建瓴,思维缜密,稍有不慎便不能自圆其说。选高考真题作为典型例题,一是因为它是命题专家千琢万磨、殚精竭虑之作,(往年的考题更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逻辑严密,不会“陷自己于尴尬”;二来高考真题典型性强,类型较齐,涵盖较全,而我们的复习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这类试题的选材特点、命题意图,掌握答题技巧,不是抱侥幸心理想在高考中碰上原材料乃至原题。

选题时注意包含的类型及命题的手法要尽可能涵盖齐全。根据近年来的考题统计,可考虑社科类阅读材料比科技类阅读材料略多一些。

2.讲析时精细及时

做科学类文章阅读题“冷却”速度较快,容易做了就忘,因此,讲解要及时,要趁热打铁,当堂即练即讲,这样“愤启悱发”,及时跟进,比之“放凉”再讲效果要好很多。

讲析时勿贪多,一节课一篇阅读文三道小题足矣;先让学生做二十分钟,再解析二十五分钟,要像讲析课文那样详细分析,务求练一篇顶一篇,练一篇悟一篇。如此一周讲六七篇,效果已经相当不错了。

3.编制模拟题

学生课后完成的练习题也尽可能选用高考真题,如果要选用模拟题,教师务必先做一遍;对于那些编制不严密,解析漏洞多的模拟题,一定要提前摒弃,以免陷尴尬于课堂而影响复习效果——学生做了,教师讲了,还不如不做不讲。

如果有可能,教师可亲自编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供学生练习,也可提供材料(或学生自选材料)让学生自己编制试题。这样,既可活跃复习方式,也可让学生从揣摩高考命题者的思维方式入手,换个角度复习科学类阅读题,其效果定会事半功倍,甚至一石三鸟。

标签:;  ;  

高考科学论文的复习误区与复习策略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