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发展的特点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发展的特点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发展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对道德的影响和发展趋势。从总体上看,市场经济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竞争制度,其以竞争原则将社会各种资源、领域和群体组织起来,从而实现最佳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因而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特点。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一种形态经济过程,具有工具性,是一种灵活的协调和计算权变系统,其实施的基点是顺应社会、政治、秩序、人性的要求,因而它不是僵死的,是灵活自由开放的,因而,它具有一种自由开放性。市场经济的前提则是社会公正和平等,只有在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前提下,才能展开竞争,而公正平等的前提是法制。因此,市场经济具有一种社会平等性。市场经济的准则是等价交换,按价值规律调节,不等价交换不是市场经济的准则。因而市场经济具有一种回报性。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式而言,则是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双重化作用,以市场调节为主,进行必要的不影响市场功能的宏观调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二元性特点。就市场经济的目的而言,它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物质文化,满足和改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经济效益的实现以前者为前提。所以,市场经济又具有一种功利实效性。另外,市场经济是一种中性社会组织手段,其存在必须要有法制保障和道德规范秩序,因而,市场经济又具有一种依附性。

上述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它对社会道德影响的特点,使道德的发展日益表现出如下趋势。

一、道德发展的二元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建立和发展后,道德的发展首先越来越体现出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即二元化发展。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组织手段,其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正负双重影响效应,所以使道德的发展表现出了二元性。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同时,一些社会不道德现象、恶的行为选择也大量增加。目前关于道德的“滑坡”和“爬坡”的争论,就是道德发展二元性最集中的体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其对社会道德的发展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作用。一方面,市场经济肯定了人的物质利益,但同时又打破了物质价值追求和精神世界追求的平衡与统一,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信仰危机。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和平等性有助于人们摆脱传统的等级制、特权制、部门分割制,极有助于人们主体意识,平等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思想滋生,使中国传统的集体互助精神受到损害。一方面,市场经济带给了人们一系列的全新思维观念和价值观念,使人们的思维由计划经济的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由教条僵化走向日益开放,但同时也造成了价值紊乱,混淆了是非,造成了人们思想的困惑。因此,市场经济从总体上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行为规范,同时它也否定了一些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导致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精神世界贫困化发展的社会不道德现象。

目前道德的这种“二律背反”现象的发展趋势的出现,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首先我国处在两种经济体制转轨之际,旧的经济体制所固有的价值观念体系仍然存在,而新的经济体制所具有的全新观念还未完全确立和被社会认同,从而造成两种价值观念体系并存的道德选择局面,而社会的导向又不及时和行之有效。这是道德二元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其次,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中性社会手段,其本身并不反映某种价值观念和取向,它本身从内容上并无特定的生活信念。它同其它的经济制度一样对道德文化具有吞噬性、非兼容性。选择这种经济体制,必须同时营造一个与其相匹配的社会、政治、道德方面的权变框架体系,这就是思想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换句话说,实行市场经济,应该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同步发展的道德文化思想基础。市场经济虽然是由不可替代的供求机制所决定的,但是,像道德、伦理、文化、法律、固定的准则和价值观念体系等,这些长期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要素,是保证市场经济体制良性循环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滞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这是造成道德发展二元化的社会根源。

道德自身内在的二元性是造成目前道德发展二元化趋势的理论根源。道德哲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善与恶。道德科学自古以来就在于告诉人们什么是善和恶。什么是善的行为和恶的行为,什么是道德和不道德。它从理论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辨的行为选择和评价标准。它从哲学的高度指导人们的道德生活。一旦道德哲学发生内变,不能及时准确地提供一套全新的道德哲学观念体系,必然要导致善恶发展的失调,恶的道德现象增多,必然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导致二元化发展。因此,道德哲学自身的内在矛盾及对矛盾处理的失衡是造成道德二元化发展的理论根源。

二、道德规范的多元性 由于市场经济是一种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多元化经济,既有国有经济、集体和个体经济,又有外资独资、合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而打破了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多极化趋势,并由此造成人们思维观念发展的多极化,承认多元化社会发展的现象和客观规律,从而导致了人们多向度地看待、分析、评价事物和自身,也导致了人们道德规范发展的多元化。

从全社会的发展看,虽然我们大力提倡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倡导人们做“四有”新人,但在这一总的前提条件下,各阶层道德、职业道德等不同表现形态的具体特征是不同的。特别像各种职业道德之间,除具有共性外,还有各自的差别性。恩格斯曾经讲过:“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1 〕这是因为一定职业道德总是与一定职业对社会所负的特殊责任联系在一起的。不同职业的人,工作不同,具体的义务和权利也不同。这就形成了不同的兴趣、爱好、情操、品格和职业理想等,这直接影响到其它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另外,不同行业,千百年来已积淀出较为稳定的职业心理、习惯和道德评价准则以及一些道德传统习惯。这些道德发展的行业个性化特点,导致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的发展表现出了层次性。

从思想道德的发展现状看,道德的多元化发展倾向也很明显。领导干部、党员、群众,由于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同,不可能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种道德评价标准要求他们。领导干部和党员相应地要比群众更多地讲境界、讲无私、讲奉献(但不是文革期间的那种盲从的无私奉献),更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人格的完善和工作中的廉洁和心胸坦荡。目前现实中存在的“党员、干部一个样,群众和党员一个样”的现象,是经济体制转型之际的暂时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责、权、利和义务的进一步明确,相应对不同职业、行业、地位的人的道德要求肯定要加强,社会道德舆论评价也相应要严格。因此,要适时地加强道德建设,及时引导人们弘扬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规范,培养人们丰富多彩的道德个性、道德情操,大力发展多层次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

三、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开放性 由于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机制,从而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道德开放性。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这种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基本上是单一性选择,可供选择的范围也是封闭的,道德行为多是一种僵化式的发展,人们不能按自己的道德意志,进行道德选择。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开放式的自由经济(有限度的自由),实施后,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人们的僵化的道德禁忌,使人们开始培养道德个性和主体意识,特别是人们在决定自己的道德行为选择时更加自由了,社会提供的选择系统也很宽泛,从而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我道德实践,从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善恶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体道德实践性和自由度的增强和扩大,是群体及社会道德实践科学化的首要前提。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开放性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市场经济的核心表明它是一种形态经济过程,具有工具性质,它是一种核算式的经营手段,一种灵活的协调和计算系统,它自身不规定经济目标,而是确定某一种与目标相联系的形式。既然是工具属性的东西,市场经济必须要顺应市场经济的政策,有效的竞争秩序,合乎人的尊严劳动和体现人的意志的规模体系,因此,它不是僵死的,而必须是开放的。建立和塑造这一体制,本身就是要使资源配置、社会物质精神需要以及价值观念、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权变地匹配,同步发展。它在形式上是灵活自由的,它本身要求道德等其它社会构成领域也要灵活自由,具有开放性质。这就是说道德发展的自由开放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道德行为本身是一个层次体系,就人类的行为而言,它包括本能行为、生理行为、心理行为、道德行为和超感行为等等。社会道德规范究竟应规范到人的哪一层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计划经济条件下,特别是文革时期,主张“灵魂深处闹革命”,以思想道德规范统摄了人的所有行为,甚至包括本能行为和生理、心理行为,从而造成很多笑话和人的病态发展,这种道德规范的极端化发展害人不浅,严重地束缚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行为的境遇有了极大的改观。市场经济虽是一种自由中性经济手段,自身没有道德内涵,但它要求每一个经济参与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并重视自身伦理道德的完善。市场经济的创造人路德维希·艾哈德曾说过,最自由的市场经济需要法制和道德行为规范,以约束自由,限定自由的内含,并从而间接保护各社会阶层和各个等级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正直劳动。所以市场经济调控人的行为的方式是,不论本能行为、生理行为、心理行为、道德开化行为或超感行为,一旦将个体的行为放入社会或用之处世,就要对个体进行评价,否则,个体的行为选择指向是自身,社会不过分干涉个人自身问题,发生在个体自身内的道德行为选择要由你的内省和自律来调控,社会只调控规范个体指向社会的那部分行为选择,不是调控个体的一切行为。而很大一部分行为是要由个体自我来控制,从而个体自我具有了更宽松的自由度,更强调了道德的自律性,自我修养,进而也就更强调了个体的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

四、道德评价的宽容性 作为社会道德实践的重要形式,道德评价是以社会舆论监控和个体良知两种方式评判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道德通过这种善恶的评价方式行使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干预作用,对人的意志自由进行调节,使人们认识到自我的责任和义务。

由于市场经济造成的社会多元化发展,道德评价的发展日趋体现出一种宽容性或容忍性。也由于市场经济造成的道德性质的二元发展,从而使这种容忍性也具有双重社会效益。从其积极意义上讲,道德容忍性对转型时期人们进行必要的道德实践探索,各种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的重新定位,观念意识的更新,培养和重塑人的道德人格等均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社会舆论监控环境,使人们在道德行为选择和道德实践活动中不至于畏首畏尾,受制于传统道德意识的束缚,进而更有利于培养人的良知和道德自责意识。所以,从正效应上讲,道德评价的宽容性极有助于转型时期人们的新的价值体系、人生观和新的道德规范形成。

另一方面,从负效应角度看,容忍性亦即为放任性。在当今社会,无可置疑,对社会犯罪、社会腐败等文明发展的一些负产品,我们总是表现着一种放任性或容忍性的特点。计划经济的统治性和绝对性正在逐步被这种放任性所取代。放任性无疑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实行,我们的社会由单元一体走向多元多体的发展趋势所造成的。多元化的社会,必然要出现放任性,自然也要迫使人们看惯一些看不惯的事,宽容地对待许多新异事物,要有一种见怪不怪的心态,才能不致于惊愕于俯拾皆是的社会奇观。因此自然而然,人们就变得越发容忍了。多元性、放任性与容忍性这三大特征,在我们当今社会的伦理生活中已逐步成为普通的道德现象。

道德评价的宽容性发展趋势作为一个日趋固定的多元性社会的道德现象,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社会道德舆论评价的放任自流。由于市场经济的自由开放性(有限度的),使以往的道德隐私,逐渐成为公开的谈资事实。在伦理道德中的隐私越来越公开化,人们甚至公开谈论一些不雅之事。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公开化仍是道德规范的解除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的道德舆论力量没有有效地行使和发挥其监督作用,该批评的不批评,该光大的不光大,没有是非公断,自然要导致人们对道德现象的无可奈何的宽容,或聊以自慰地把看不惯的东西说成是社会发展的暂时现象。

另一方面,法律上的放任性,也是促使道德无可奈何的宽容化发展的直接原因。任何社会宽松往往是由于道德上的首先容忍造成的。法律首先开放,该惩治不惩治,该抓的不抓,极大地伤害了人们的道德良知和自尊,从而使道德评价真正地落入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境地。

就个体而言,道德评价的宽容性也表现在个体的道德自律良知上。市场经济固然造成了人的道德的觉醒,道德主体意识的增强,道德责任和义务的加重,道德意志自由度的拓宽,但是,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放松了自责自律和“慎独”。较为典型的道德自我宽容现象就是得过且过,道德行为选择的从众化,缺少出污泥而不染的独善其身的道德精神。

道德评价容忍化发展的趋势,首先从理论上应加以规范和引导,道德评价的宽容化毕竟是人的道德需求,更有助于新的道德体系形成的探索。同时在现实的社会中,我们应强化道德评价舆论监控和法律制裁的力度,更好地调控这种宽容性发展趋势。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6页。

标签:;  ;  ;  ;  ;  ;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发展的特点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