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点式教学模式_政治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点式教学模式_政治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点态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09)10-0030-04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来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培育健康人格,塑造高尚品质,增强法制观念,解决他们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应用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肩负政治要求和育人责任关键课程,它不同于其他专业类课程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指导性非常突出,其服务功能、塑造功能和价值导向功能相当明显。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是,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性要始终结合并服务于实践性,其知识性要始终结合并服务于指导性,其思想性要始终结合并服务于政治性。从这样的原则出发,我们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应坚持以受教育对象为中心,围绕对象自身及其周围的多重关系,积极贯彻服务对象、塑造对象和教育对象的理念,实施“立足基点、结合点情、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以教育对象中的“点”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受教对象的主体性,着力创造和开发教育对象的点内整合与点际互动效应,致力于调动和发挥教育客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依其基本要求和原则,可以称之为“点态”教学模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点态教学的界定和内涵

点态(pointwise)原本是数学领域中表示事物作为某一特定点的性状与形态的概念,是对事物存在状态和发展状况的综合描述。众所周知,在日常思维中,描述事物空间关系的观察维度一般有点、线、面、体四类,与之相应,对事物的观察和认知模式中也就有点态、线态、面态和体态四种基本方式。其中,点作为最小的计量和分析单位,是认识事物的属性及其关系的基础和起点。在思维科学中,点态分析就是从点的维度出发,对事物作为具体点并对其在具体点上的形态和状态进行分析。对事物的点态分析有利于掌握事物的具体特征和独特表现,从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察和分析中增强对事物具体性和现实性的把握。点态教学是以点为本、把握个体性、强调针对性、注重具体性、照顾整体性的教学模式,其基本内涵是把居于社会关系链条中某一点的受教育个体作为教育的主体和对象,强调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点内”“点际”的现实性状,从而促进其自由和全面地发展。从基本内容来看,点态教学侧重强调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从点切入,把握点内和点际状态;二是对点施教,增强点际教化效应。简单来说,也就是要以点态为中心和出发点,由点及面,以点带面。

我们知道,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既不是绝对孤立的个体,都处在由社会关系所制造成的复杂网络结构中,但同时又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具有单独存在和活动的可能性和客观性。同事物在空间分布中构成点阵(lattice)一样,人在社会关系中也同样构成一定的点群(point group)。从构成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实现受教育个体的定向社会化为目标的多要素、多层次融合交织的综合性教育。它在本质上一方面包含了人作为某一社会的既定点所具有的个体化和对象化的“对点”教育,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为调整和改善此个体的生存结构与社会关系而进行的“关系”教育。这两个方面的教育,实际上包括了人的点内状况和点际关系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所谓“点”指的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具体受众,它既可以是某一个受教育的个体,也可以是某一类受教育群体,其人数可多可少,范围可大可小。但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是多数人还是少数人,接受教育的直接对象都是特定层面的受众的代表,在教育组织结构属于既定的“点”。所谓“态”指的是教育受众的情态、形态、质态、体态等一切相关状态,它所反映的是受教育对象的真实、客观、全面的存在状况。“点态教学”要求以受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立足点,针对受众的实际情况和整体状态来设定适当的教学内容、思路、情境、方法和手段,并实施相应的教育。我们知道,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要使受教育的学生达到具有共性特征的社会化的政治理想、道德水准和理想人格,但其具体受众无疑都是活生生的个体,这些个体在接受系统教育的同时不仅会思考,而且也具有独立的思维意识和判断能力。从教育细节来看,这样的个体实际上接受的是“点式”教育。因此,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逻辑体系和教学实施的落脚点与着眼点无疑应始终放到具体的“点”上,从“点”的实际出发,发现点内、点际所包含的具体问题。也即,课程教学必须围绕着受教育对象的“点态”提出问题和设计思路。

二、实施点态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

点态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微观模式,也是针对教学细节和教育过程具体化而开展的模式创新,但这种创新并不是无根据的,而是具有鲜明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原则的。

(一)理论依据

1.个体认知的主观差异是实施点态教学模式的前提

我们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说明由于事物自身的个体性和具体性,做思想工作就要讲独到性。众所周知,一个人对某一特定事件的认知是他对此事件基本要素和相关因素进行判断和评估的结果,所反映的是他个人的认识能力、理解水平、经验阅历、价值观念等主观思维特征。由于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文化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认知结果,因而不同个体在接受教育时的出发点和期望值也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个体认知的主观差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时必须坚持从作为某一“点”的个体的具体情态出发,在掌握个体的全面情况后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制定适宜的教育策略,切不可不分具体情况而搞“一刀切”。由此,实施点态教学也就需要贴近个体的思想、认知和行为的实际,需要把握作为“点”的受教育个体的认知状况及其差异。

2.个体需要的客观存在是开发点态教学模式的基础

点态教学模式立足的基础是作为“点”的个体或群体始终存在着自身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人对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应”①,“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许多需要”②,“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③。这说明,社会个体的需要不仅是主体化的,而且也是客观的。从内容上看,个体需要极其广泛和复杂,其中既包含了物质需要,同时也包含了精神需要。尽管这种需要不一定是以社会单个人为单位来衡量,但需要的客观存在却会一方面促使社会个体产生关注需求,另一方面也为解决个体的存在和发展提出要求。这两方面的耦合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客观存在的受教育个体的实际需要,开发出既能满足其需要又能引导其需要的“点态”教育对策。具体到学校教育,就需要从学校、专业、班级乃至学生的具体状态出发来定位微观的“对点”式教育策略。这样看来,个体需要的客观存在不仅使点态教学模式的开发成为必要,而且也为其开发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3.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拓展点态教学模式的关键

个体是构成社会的分子,个体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④。在当今社会,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个体存在和社会发展的突出要求,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从这样的条件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应当是尽一切努力解决社会个体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实施点态教学就必须以人作为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点,以遵循和贯彻人的成长与发展的规律为本,做到把教育宗旨和教学目标与学生个体及群体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成长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利益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不仅制约了点态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为点态教学模式的更新和进步提供了思想原则与目标要求。在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受教点的个体,其自由全面的发展实际上奠定进行点态教育得以推进的基础,从而也成为拓展点态教学模式的关键。

(二)实施原则

1.事实(Fact)原则

事实是制定政策的依据,也是开展教育的基点。恩格斯指出:“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历史科学的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⑤ 实施点态教学的一个基本思想原则是从事实出发,尊重事实、尊重实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中,把握受教育“点”的实际状态和客观形态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唯有从事实出发,才能了解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具体情况与实际状况,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点态教学模式下的事实原则包括这样几方面基本内容:第一,事实包括教育主客体双方、教学起点、环节和过程的一切事实,特别是受教育“点”一方具有的各种客观事实;第二,事实原则是支配点态教学的根本原则,它要求从事实中来,到事实中去;第三,贯彻事实原则需要把握住事实的动态发展,相应地进行点态教学对策的随机更新。

2.问题(Problem)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问题是时代的呼声,是反映时代发展的弦音。点态教学模式提出的一个根本着眼点就是它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强调并贯彻问题原则。所谓问题原则,就是在点态教学模式中,要把观察问题的视角定位在“点”所面临和存在的问题上,倡导用强烈的问题意识来审视和辩明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境,深入发掘和把握住教育受点中所潜隐和存在的本质问题。我们知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直接目标就是要解决学生思想实际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中出现的各种与个人健康成长以及社会和谐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因此,实施点态教学需要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提出问题,并结合其“态势”深入分析和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种意义上说,问题原则实际上是贯穿点态教学模式中的一条思想红线。

3.激励(Provocation)原则

所谓激励,可被理解为是“被人们所感知的从而导致人们朝着某个特定方向或者为完成某个目标而采取行动的驱动力或紧张状态”⑥。激励原则是实施点态教学中需要把握的一条重要的实践原则,其基本要求是教育者对受教育点的个体或群体采取以表扬和赞誉为主的促动式教育模式。法国哲学家库增说过:“赞赏是有教养的智慧与美丽的灵魂结合的标志。它可以说是鉴赏力中的最崇高的部分。”⑦ 我们知道,点态教学要求教育者高度关注受教育点的具体情态,并与受教育者之间达到近距离思想接触,以便更好地把握教育对象的基本状态及其变化规律。在对待受教育点个体或群体的态度上,教育者带有赞赏倾向的教育策略对于受教一方影响甚为重大,其中激励是可用来对受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益强化的良性刺激,有利于促使受激励对象对获得肯定的思想与行为的正态良性循环。激励原则把激励作为对教育对象促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它的运用可以给受教育对象带来良性心理或情感体验,从而促使他在更高程度上接受教育的既定要求和目标。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运用激励原则时可以采用的基本手段包括政治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和荣誉激励等。

三、进行点态教学需要规避的认知和实践误区

点态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有着必须厘清的认识误区,也有着必须加以规避的实践误区。从总的方面来看,进行点态教学需要规避的认知和实践误区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

(一)点态教学不是以个体性取代群体性

英国哲学家鲍桑葵说过,在对于社会的观念把握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⑧ 此言不虚,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中,个人和社会可以说是包含了最复杂、最重要关系的一对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而“现实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⑨,“是处于既有的历史条件和关系范围之内的自己”。这充分说明,个人是社会的组成,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采用点态教学模式,需要强调受教育对象作为社会之“点”的特殊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教学针对性,也需要实施因“点”施教。但显而易见,点态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教学对象的唯个体化和教学实施的独立化,也不意味着在课程教学中以个体性取代群体性和整体性、以个人的特殊问题来取消和遮掩社会的普遍问题。也就是说,点态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受教育个体的独立个性,但绝不是以个体性取代群体性,也不能仅仅因为顾及个体而妨碍对群体对象的关注与研究,个体或某一个范围内的群体只是作为点态教学中的立足点和着眼点,而不是教学对象和内容的全部。

(二)点态教学不是以片面化消解全面化

抓住教学中的“点”,把握其具体的“态”,这是点态教学的要旨所在。对于既定的学生个体或群体,点态教学的核心要求是在对该个体或群体进行成功分析的基础上解剖麻雀,寻找由点及面、由面到体的规律性,找到从典型到普遍、从特殊到一般的桥梁和道路,而并不是在所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局于一域、限于一点不做任何发挥和延伸。也就是说,在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根本目标上,点态教学虽然强调聚焦到某一点,但并不是局限性的片面化教学模式。它不仅强调要对教学的“点体”和“点群”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而且倡导必须克服以点代面、管中窥豹的认知误区,纠正教学实践中只抓特殊对象而忽略普遍规律、只抓重点教育而忽略全面发展的不良倾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无论在对象还是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实现从点到面再到体的链状延伸。因此,从联系的角度看,尽管点态教学是一种重在抓典型和找规律的教学模式,但其根本目的不只是为了教学点而设计教学点,而是必须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点际效应和辐射范围,这也正是点态教学的价值前提和价值意义所在。

(三)点态教学不是以点静态覆盖点动态

点态教学重在把握教学对象的点态,这里的“态”指的是作为教育教学对象的点的真实情态、现实状态和具体形态,也即能够描述点的基本情形和实际状况的所有关联因素。从一般表现来看,它包括受教育对象表现在内在心理、情感、意志和思想上的状态,也包括受教育对象的行为情态与实践形态。但需要指出的是,点态教学中所关注的点态并不仅仅是点的静态表现,而且也包括点的动态表现。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点态并不是点的静态对动态的覆盖和取消。从一般关系上说,静态是对象存在镜像的呈现,而动态则是对象变化规律的传递。要深入把握教育对象的全面情况,就应该对其静态表现和动态变化同时把握。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既应当了解学生个体或群体在某一条件下或在某一环境中的思想状况与行为状态,同时也要紧紧跟踪他(他们)思想与行为的变化发展,从而保证对教育对象进行真实、客观、全面和准确地分析、评价。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关注点态就需要把对教学对象的客观形态及变化状态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在对教学对象的把握、对“点”的分析上做到与时俱进,始终站到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前沿。

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点态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点态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围绕作为教育“受力点”的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内在特征和外在表现,即其点内、点际的实际状况来铺设适当的路径。一般说来,为真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教育设计的重点在于对受教育对象作为“点”的内涵和外延特征的把握。我们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点态”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第一,着重发挥点内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作为教育过程中两个重要支点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体群。要实现点态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点对点”的教育管理机制。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应努力提高作为教育者一方的教育能力,特别是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对教育目标、手段、途径和方式的理解程度、准备程度和应用程度,借此来提升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和判断,增强“点内”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育双方对教育过程、教学组织的兴趣、热情、信任和参与意识。

第二,努力营造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点际”环境和氛围。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中,不能脱离开客观、具体的条件而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点态教学要求教育者除了时刻关注受教育对象接受思想的态度、能力、质量和水平外,更要把握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之间客观存在的环境要素,通过消除“点际”干扰、增强“点际”助力来促使受教育者改变不良成长状态、提高思想接受、政治感悟和社会教化的本领,实现“环境对点”的良性促进效应。

第三,增强受教育者目标性实践和点态协同的能力。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受教育者自身的实际状况,通过设计具体的、切实的思想政治发展目标来确立受教育者对自身发展前景的预期,并通过付诸实践来达到点态教育的最佳效果,同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监督该目标的实现状态;另一方面,也要努力促进作为教育“受力点”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微观的点态教育中总结宏观思路,以便能够更好地发展受教育对象的点态协同能力,促使不同点体之间生发出共同发展的效应,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0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87页。

⑥ [美]约瑟夫·M·普蒂等著:《管理学精要·亚洲篇》,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第298页。

⑦ [法]库增:《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版,第46页。

⑧ [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78页。

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标签:;  ;  ;  ;  ;  ;  ;  ;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点式教学模式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