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史研究综述_中国电视史论文

中国电视剧史研究综述_中国电视史论文

中国电视剧史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史研究论文,电视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电视剧自诞生至今刚刚走过半个世纪,但电视剧发展呈现出的爆炸性态势催生着电视剧史学的建构。中国电视剧史的研究从八十年代引起学界关注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了,对这段时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综述将有助于下一步电视剧史研究工作的开展。

滥觞期(1981~1987)

1980年前电视剧理论几乎空白,通行的提法认为我国首篇将电视剧作为独立艺术形态加以阐述的理论文字是任远在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电影与戏剧》第1辑上发表的《电视剧杂谈》[1]。文章谈到“电视剧是怎样产生的”、“电视剧的类型”、“电视剧的特点”、“电视剧的画面特技”,未涉及电视剧史命题。《中国电视剧第一篇理论研究文章考》[2]将电视剧理论发轫提前了16年,提出赵玉嵘发表于《广播业务》1964年第8期的《电视剧浅议》是现存首篇公开发表的关于电视剧理论的资料,但该文献同样未涉及电视剧史命题。

据现有资料,最早涉及电视剧史的是《电视剧产生的历史和发展的趋势》[3]。文章分电视剧产生的历史、我国电视剧的诞生和发展、电视剧的创作倾向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论述。着眼世界电视剧历史和现状,并在第二部分重点勾画了我国电视剧的发展,是对我国电视剧史作出的最早探索,作者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整理了1958年到1981年间电视剧发展的史料。文章回顾了1966年电视直播剧的制作情况,非常细致地描述了1978年到1981年三年间电视剧的恢复、发展情况。史料涉及作品、集数、创作情景、技术发展、政策情况、观众反应、专家评价等多方面,非常翔实丰富。

2.提出了我国电视剧发生的历史原因。文章创建性地提出了电视剧在我国两次发生的原因都是为了“发挥电视的特长和优势,走自己的路”,是为了扔掉“电影、戏剧这根拐杖”,在人们还质疑电视剧是否是一门独立的艺术的八十年代初,首篇描述电视剧史的文章中就涉及了电视剧发生学的内容,并明确了电视剧艺术上的独立性,这一点相当可贵。

3.初步提出电视剧史的分期构想。文章虽未明确对1958年以来电视剧的发展进行分期,但明显表现出以十年浩劫为界将电视剧史分成前后阶段的意图。

4.文章还总结了该阶段电视剧的特点和不足,并对其前景作出了预期。

作为电视剧发展史的奠基之作,这篇论文无论是史料收集的细致性还是理论建构的完整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为之后电视剧史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后,《中国电视剧发展简述》[4]对电视剧发展的历史作出了更详尽的描述。这篇在1982年至1983年间分三次发表的长文主要分四部分:“我国首次播映电视节目”、“电视剧艺术发展的几个阶段”、“关于电视剧艺术创作特征的探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剧目简介(1958-1976)”,首次明确提出了电视剧分期:1958年到1966年是建立和创业期;1966年到1976年是停滞期;1976年后是恢复和发展期。分期观事实上继承了裴玉章的看法,但这是首次对该问题的清晰表述。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关于电视剧艺术特征的探讨”,这既是1958年以来电视剧理论研究的综述,保留了很多当时电视剧研究的可贵资料,又提出了作者自己对电视剧艺术特征的看法,有着双重的价值。①电视剧理论史作为电视剧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第二篇关于电视剧史的论文中就有所涉及,这无论是在史学建构还是史料保存上都是难能可贵的。

几乎与冯温玉的论文同步,我国首部电视剧理论专著,王维超的《电视剧初探》[5]诞生了,其中第一章“历史的回顾”涉及了电视剧历史的描述。该著作在电视剧的分期问题并无新见,但在分期依据上展开了深入分析。文章通过对直播期电视剧缺陷的讨论,鲜明地提出直播期电视剧创作并未产生多少影响,其原因不在电视机不普及上,而在于当时电视剧缺乏艺术特色,并进而提出直播时期的“同时性”问题是禁锢电视剧发展的枷锁,从而认为录像技术的采用其意义绝非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其真正意义在于帮助电视剧获得自己独特的美学品格,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录像技术的使用标志着电视剧发展的一次根本性的革新。

分期是史学建构的一个基本问题,王维超的分期以电视剧本体的发展规律而非社会时代等外部因素作为依据,显示了其冷静和成熟,这也使得这一分期的提法从此固定了下来,直到今天,电视史的研究者对这个分期再无大的异议。

八十年代初,百废待兴,学者以极大的热情和新鲜感关注着电视剧的发展,这使得电视剧史的研究在滥觞期就爆发出极大能量。出现在头三年的三篇论文体现了很高的水平。这段时间的研究确定了两个问题:电视剧的早期分期被确立了,电视剧独立的美学品格被承认了;展开了三项探索:电视剧发生学的探索,电视剧内在发展动力的探索,电视剧理论史的探索;另外,在电视剧史料收集和保存上也作了大量可贵的工作,这些都为后人研究电视剧史奠定了基础。

但是该时期的不足也是明显的。首先,这段时间的电视剧史的研究并未形成规模,事实上,1983年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不再有学者热衷于为电视剧述史。电视剧的日新月异吸引着学者的目光,研究的重点开始转移到对新出现的问题的讨论上,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介绍国外电视剧史的论文。其次,即使是前文提到的这几项代表这个阶段最高电视剧史研究水平的成果,也把研究重点主要放在资料的收集保存上,理性观照尚欠深入。这主要是因为完善的史学建构应以丰富的实践作为对象,并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依据,而八十年代初,电视剧实践刚刚展开,电视剧理论初步建立,因此,该阶段电视剧史的研究应被视为滥觞期。

探索期(1987~1995)

经过1983年到1987年电视剧史研究平静的积累期,1987年2月“中国电视剧发展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的召开再次激发了学者治史热情,电视剧史的研究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这个会议的召开也成了电视剧史研究进入新时期的标志。

这是首次以电视剧史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着电视剧发展史的分期、电视剧观念的嬗变、电视剧美学的发展[6]三个命题展开讨论,受其影响,学术刊物上很快出现了有关上述命题的论文。比较重要的有《中国电视剧历史透视》[7],《电视剧观念的变化和演递》[8],《关于中国电视剧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9],《中国电视三十年》[10],并且在接下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电视剧史的研究工作都是围绕着这几个命题展开的,由此可见这次研讨会在开风气之先上的意义。

下面就围绕这几个问题谈谈在该时期电视剧史研究的开展情况和主要成果。

一、分期问题。该时期对于早期电视剧分期基本上都没有异议,但对于把1978年之后的电视剧全部归入一个时期有争议,很多人意识到这种分法不能容纳当时电视剧实践出现的新情况。研究者不约而同地提出当时的电视剧实践已经超越了“录播期”向电影学步的阶段而开始进入“主体意识建立”的阶段(或称“多样化阶段”、“自我认识期”)。郭镇之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电视史》中用“直播电视剧”、“文艺解冻”、“电视剧的崛起”、“千姿百态的电视剧”粗线条地勾画了电视剧的发展道路[11],是这个时期较有代表性的看法。

二、电视剧观念嬗变问题。电视剧观念关注的是什么是电视剧和怎么拍电视剧的问题,观念演变史触及了电视剧史的内在规律。八十年代初王维超已经开始关注电视剧本体的发展规律,并且,通过上个时期研究者的努力,电视剧独立的美学品格被承认,电视剧发生和发展的动因开始被关注,这些研究都为这个时期探讨电视剧观念的嬗变建立了研究的基础。高鑫的《电视剧观念的变化和演递》一文首次从观念的角度观照电视剧历史。文章就三十年来电视剧观念变化、演递的概况,勾勒一个大致的轮廓。认为电视剧观念的变化大体经历了“诞生(直播电视剧)、嬗变(电视单本剧)、更新(电视连续剧)、扩展、突破”五个阶段,这是首次明确地从观念角度观照电视剧发展脉络,在电视剧分期上作出了寻求内在依据的努力,在该时期的电视剧史的研究中是相当突出的。

三、电视剧美学发展的历史。冯温玉1982年发表的《中国电视剧发展简述》中对电视剧理论发展史的讨论是片段化的,而在该时期,学者开始致力于对文革后十余年来电视剧理论研究工作进行梳理。胡智峰的《十年来中国电视美学的研究历程(上、下)》[12]以全景式的视野详尽描述了电视美学的发展嬗变,其中就涉及了电视剧美学的一些主要问题和发展历程。紧接着高鑫的《电视剧观念创新与理论建设》[13]首次对1994年之前的电视剧理论建设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有重要的开拓意义,其中收集的材料和提出的很多看法至今还被学者所沿用。

1987年到1995年间,电视剧的实践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与此相伴的是理论研究的跟进,史学的建构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该时期主要的研究成果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分期问题:学者开始更自觉地考量电视剧发展的内在动因和规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更细致准确的分期。二、建立电视剧理论史:高鑫首次将理论发展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史料的整理。三、出现了第一部专述电视剧史的专著。199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钟艺兵、黄望南主编的《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1],专著虽不以“电视剧史”命名,但第一部分便是“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用了全书近二分之一、近三十万字的篇幅尝试着对电视剧发展作出通史性的描述,可被视为首次对电视剧发展史以专著形式进行的梳理。

但总体而言,该阶段更多的学者依然把精力放在年度性或者地区性的电视剧综述上,或者是对某一题材电视剧的考察,研究视野的局部性问题仍相当突出。全局性的评述只在少数论文中出现,唯一一部专述电视剧史的专著——《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集中反映了该阶段研究的不足。这部专著的第一部分分为七章,分别是: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轮廓、短篇电视剧发展状况、电视连续剧发展状况、戏曲电视剧发展状况、儿童电视剧发展状况、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发展状况和电视剧观念创新与理论建设。以题材体裁的分类史来合成一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显然是不够成熟的,况且其分类逻辑混乱,外延重复或疏漏严重。而具体到每一个章节的讨论,绝大部分的工作是属于描述性的,坦率地说,大部分章节对电视剧发展内在规律的把握的深度远弱于同期或早期的一些论文。由此可以看到当时研究者在长期局部研究的积累之后,开始认识到对电视剧的发展进行全局的考量、为其建立起“通史性”结构的迫切性,但尚缺乏建构通史体系的能力。

建构期(1995~2006)

1994年《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的出版是电视剧史研究以专著的形式向通史阶段发展的试水,学界期待着更成熟的“中国电视剧史”的出现。1995年吴素玲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史学科建设刍议》[14],该文从电视剧史学科建设的角度,全面提出了为电视剧述史所应承担的任务、使用的方法、史料的合理构成与收集等多方面问题,首次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电视剧史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反思,该文的发表标志着电视剧史学科的建立进入了理论上的自觉阶段,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电视剧史的研究进入了建构期。

该时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专著开始代替论文成为电视剧史研究的主力,这形式上的改变事实上透露出研究者在资料积累和理论建构上都开始具备更强的实力和信心。这个阶段,关于中国电视剧史的主要出版物有《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1997)[15],《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2002)[16],《中国电视剧》(2005)[17]。另外1997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郭镇之的《中国电视史》②[18]和《中国电影电视剧理论纵览》(2006)[19]用部分章节的内容叙述了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浙江电视剧发展史》(2004)[20]则是第一部地区电视剧史。

在这些专著中,就“电视剧发展史”这个问题的研究探讨而言,当以《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和《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代表了这一时期研究的最高水平。以这两部著作为代表,该时期的电视剧史研究主要取得了这样几方面的成就:

一、史论结合的述史方法。这两部著作既关注宏观视野,又有微观考量,将现象纳于史的变迁中进行叙述,不再是孤立的现象罗列,又将历史的描述结合实际的创作,不再是空洞的时代沿革。史论结合的述史方法在电视剧史研究的历史上一直是一个良好的传统,从第一篇论文《电视剧产生的历史和发展的趋势》在论述中就体现出了这样的素质,但是在几十万字的专著中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构建整个电视剧发展史,这两本著作还是有学科建设上的开拓意义的。

二、编年体的述史体例。两部著作都是以编年体的体例构建的,这也是一部史学著作成熟的标志。之前十余年来电视剧发展分期的讨论一直局限在论文的形式,虽然对于分期各个研究者在看法上始终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在几十万字的著作中要以编年体的方式进行述史,无疑对研究者的宏观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面提到的《中国电视艺术史》就存在这个问题,编著者只是用第一章不长的篇幅讨论了中国电视剧发展轮廓,之后的六章内容就变成了不同题材体裁的分类史。比较之下,《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和《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这两部著作按照电视剧发展自身的历史进行细致梳理,将电视剧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展开描述,体现了对电视剧发展问题宏观把握的能力。

三、从宏观视野阐释电视剧发展深层原因。吴素玲在她的《中国电视剧发展史学科建设刍议》一文中提出“研究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史,一定要把电视剧放在广泛而又深刻的历史联系中去进行观察和解释”,这两部著作对电视剧发展的考量始终放在历史文化经济的大环境中,从而阐释电视剧发展的深层原因。

四、以文本为讨论中心,展开具体的导演作品的审美分析。这两部著作关注电视剧本体,而非仅仅是故事情节,对有代表性的导演和作品深入分析,并从美学角度来讨论电视剧人物形象创造、独特美学品格、民族风格等多方面的问题。

五、继续致力于勾画电视剧理论研究的历史。电视剧理论研究的历史在《中国电视艺术史》中已经有了全面的描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这个问题上的权威论述。在此基础上,《20世纪电视剧史论》补充了1994年到2002年间电视剧理论研究上的新的进展和成果。相比于《20世纪电视剧史论》中对理论史的勾画着重于史料的收集,吴素玲则更倾向于对理论史的演变进行归纳和命名,两本著作各有侧重,互相印证,共同勾画电视剧理论研究的历史。

若论这两部专著,该时期电视剧史研究已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但是不得不承认,像这样的研究成果在这十二年内却凤毛麟角,并且集中在中国传媒大学这个研究团队中。如《中国电视剧》或《浙江电视剧发展史》等著作,对电视剧发展历史的梳理依然还停留在史料的描述层面,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史料的整理和描述对于述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一部成熟的电视剧发展史,只有这一点显然不够。电视剧史研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尚未到来,电视剧史的研究尚未真正进入成熟阶段。

通过上文的梳理工作,可见在电视剧实践催生下,史学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必须承认,电视剧史的研究远未成熟,这是跟电视剧发展的现状有关的。十九世纪末以来影视艺术的发展和以往任何一个艺术门类都有着显著不同,它年轻,却又瞬息万变,这对我们原有的治史经验提出了严峻挑战。古代艺术的发展更迭由于当时经济发展的缓慢而显得缓慢清晰,“风气之变”往往至少要半个世纪才会发生。但现代视听艺术的发展本来就呈现爆炸性态势,我国电视剧的发展也是如此,这种瞬息万变使得电视剧治史迫在眉睫。而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学者又很难对它保持距离冷静观看,电视剧若论十年浩劫之后的发展,不过才短短三十个年头,这样的历史甚至短于我们大多研究者的个人历史,这种对电视剧发展的近距离观照为电视剧史的宏观描述在客观上设置了障碍,以至于对于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电视剧的发展,史学研究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多元化”这种笼统的表述方式来进行概括,事实上不能不说是一个无奈之举。

试想数百年后反观今日电视剧发展,或可从眼前细碎的波浪中寻出清晰缓慢的曲线,但是我们这一代人只能在这种近在咫尺和瞬息万变中困惑和耕耘却也是不争的事实。电视剧史研究的成熟尚需时日,这有赖于电视剧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电视剧理论建构的进一步完善,也有赖于更多的研究者参与到这个学科的建设中来。

注释:

①在这一部分里,作者事实上已经用到了赵玉嵘发表于1964年的《电视剧浅议》这一材料,可惜一直为后来者忽略。

②与1991年版的《中国电视史》有很大的区别,进行了很多增补删定的工作。

标签:;  ;  ;  ;  

中国电视剧史研究综述_中国电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