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那位著名的老师带领我们成长_济南的冬天论文

让那位著名的老师带领我们成长_济南的冬天论文

让名师引领我们成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名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聆听余映潮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执教/余映潮整理/黄亚东 杨晓蓉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师以手指屏幕。)

生(齐):济南的冬天。

师:很好,这第一个表现就说明你们很聪明。首先,我们来看背景材料。

(师屏幕出示背景材料,生齐读。)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师:下面开始学习课文。猜一猜,老师给你们训练的第一个内容将会是什么?

生1:朗读课文。

师:朗读。多聪明啊!(学生会心地笑。)这一定是;准确的答案,但是假如不朗读呢?(师和善地笑,生亦笑。)会怎么样呢?再猜!

生2:熟悉生字。

师:熟悉生字。(生笑。)对不起,这篇课文里好像生字非常少。(生笑。)继续说。

生3: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怎么熟悉呢?要有方法。

生3:先朗读课文。(生大笑。)

师:然后再概括——

生3: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哎呀,接得真好。(师朗笑,生亦笑。)

生4:分析课文,了解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师:还有更新的说法吗?没有了吗?好的,大家请看——

(屏显:文意理解,美段细读。)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

师:再请看——一起读。

(屏显,生齐读。)

“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师:请大家沉思默想找答案。开始吧!

(生开始看课文,思考问题,找答案。师在行间安静地巡视。)

师:好的。两人或三人之间开始议论,可以互相指出“你不对”,或者互相表扬“你对”。

(生小声议论。)

师:咱们开始交流。请举手表达你的观点。

生1:我认为应该是“温晴”。

师(悠悠地):下面还应该有话说。

(生笑。)

生1:“温晴”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师(悠悠地):对,还应该有话说。他的答案属于简单答案。

(生笑。)

生2:我认为是“宝地”。(看师。)

师:别看我,自己说。

生2:因为济南有温晴的天气,算得上是个宝地。

师:这就是因为所以。好,继续来。

生3:我认为是“温晴”,因为全篇课文都是围绕着济南天气很温暖——就是”温晴”来写的。

师:她说得很概括,她说全篇文章都是围绕着“济南的天气很温暖”这个关键来写的。

生4:我觉得“奇迹”更适合体现济南冬天的特点,因为济南的冬天是不刮风的,冬天并不寒冷。

师:嗯,因为没有风,所以这就是济南冬天的特点。好,谢谢你。继续说,已经有几个答案了?“宝地”、”温晴”、“奇迹”。还有没有看法?

生5:我认为济南的冬天应该是“慈善”的。因为文中说济南的冬天没有大雪,只有小雪。

师:现在出现了四个答案。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来看“奇迹”,大家把文章的第一句话读出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读——

生(齐读):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师:好,那么这个“奇迹”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因为没有风(师生齐说)而是一个奇迹。“奇迹”是管谁的呢?管风的吧?那么“奇迹”能不能够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呢?

生6:不能。

师:可能是不行的。因为它只是说”没有风便是个奇迹”。我们再来看“宝地”:“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的算个宝地。”是“温晴”重要还是“宝地”重要?

生(齐说):“温晴”。

师:什么道理啊?我们换一句话来说。把“而能”改为“因为”,读——

生(齐读):因为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师:哪个重要啊?

生7:“温晴”。

师:因为它是条件。只有温晴,因为温晴,才算是宝地,如果没有温晴了,即使有山有水,也可能不是宝地,温晴至关重要。“宝地”是可以表现济南的特点的,但是“温晴”写的是济南冬天的特点。好,再看“慈善”。“慈善”在哪个地方呢?

(师生齐读: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师:“慈善”这个词出现的位置在哪里啊?

生8:第2段的末尾。

师:对,很不显眼的地方啊。它跟“温晴”相比,哪个的位置要重要一些呢?

生9:“温晴”。

师:看文章要注意看标题,看首段,看它第1段里边的关键语句。好,我们再来把第1段读一下。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读——

(生齐读第1段。)

师:继续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那么它告诉我们第1段写的是什么呀?

生1:阳光。

师:阳光,我们加一个“暖”字,——暖阳(板书)。你们接着往下看,第2段是暖——?第3段是暖——

?第5段是暖——?接着往下看。

师:“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段写的什么?我们再来读:“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写的什么呢?

生2:小山。

师:小山,对了。你们看,山出来了。(板书:山。)第3段同样是写小山,但主要是写什么?

生3:雪。

师:对了。雪也是暖暖的。(板书:雪。)太阳照着她,微微露出点粉色。第5段就好说了,是什么?

生4:水。

师:(板书:水。)你看,都是暖和的。于是我们就能够理解了,我们来看(出示屏幕),从全文看,读——

生(齐读):从全文看,作者的笔触由暖阳、暖城、暖山,到不结冰的水,所表现的都是温暖晴和。

师:那么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呢?

生(齐):“温晴”。

师:还有理由呢1(屏显。)

第2段是全景写城、写山,第3、4段写雪中的山色,第5段写温暖的水,所以它们都是在温晴的基调上来展开画面的,显出和谐一致的美感。

师:继续看第3段,即使是写雪景,读——

(屏显,生读。)

即使是写雪景,也在表现着温晴。因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因为晴朗,所以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师:所以”温晴”是能够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的。那么换一句话说,这篇文章写的是——

生(齐):济南冬天的温晴。

师:多好啊。再换一种说法。

生(齐):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

师:对了。

师:这就叫做文意理解,就是把这篇文章的大意弄懂了。好,在这个活动中,我观察了,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表现得很用心。我们继续来。(屏显。)

第二次训练,美段细读。第一次活动是朗读,第二次活动是写,做作业,第三次活动是记录,老师讲,你做笔记。我们通过三次活动来完成美段细读。

师:现在,请大家用朗读的方法来划分层次。前面两排读第一层,第一层在哪里呢?你们赶快找,赶快商量。中间三排读第二层,最后三排的同学读第三层。要求是每一组都同起同落,来表现你们是读懂了这个层次的。开始商量。

(生商量。)

师:开始了。一、二排是第一层,后面三排是第二层,余下的是第三层。“最妙的”,读——

(一、二排生齐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师:对不起,你们——

生1:错了。(师生笑。)

师:哪一个同学来帮帮他们啊,第一层在哪儿呀?

生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师:听见了吧。再来读。

(一、二排生齐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中间三排生齐读: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后三排生齐读: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师:对不起,你们两组全都——

生3:错了。(师生大笑。)

师:你们说第三层应该在什么地方?

生4: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师:好,那你们为什么接着他们没有读完的继续读呢?(生笑。)这叫明知故——

生5:明知故犯。(大家笑。)

师:大家用单竖线把三个层次标出来。第一层概括,写一句话,第二层细腻描写,第三层议论抒情。好,层次分好了,现在看课中练习。(屏显练习内容。)

四个题目,第一、二排做第一个题目,后两排做第二个题目,第五、六排做第三个题目,第四个题目最后两排做。

师:第一个题目是: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训练的是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圈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训练你们对“线索”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段落的分析能力;

第三,说说“顶”、”镶”字为什么用得好,这是语言欣赏;

第四,品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这是个综合题目。好,开始各自完成任务。

(学生思考、讨论4分钟。)

师:下面请大家交流。第一组,画面命名,不仅要命名,还要求有诗意。哪一个先来?请你来,因为你是在第一组。

生1:雪的披纱。

师:雪的披纱。多美啊,小山上有雪,雪像披纱一样披在小山的身上,那小山像新娘一样啊。(大家笑。)

生2:我觉得应该是“山的披纱”。

师:山的披纱,好啊,小雪给小山披上了微微带点粉色的衣服,多好啊。

生3:我觉得应该是“水纹花衣”。

师:水纹花衣,这里的画面感就出来了。

生4:我觉得应该是“山中雪景”。

师:很直观,同样有诗意。”小山雪景”可能更好一些,谢谢。

生5:山姑娘的发饰。

师:山姑娘的发饰。多好啊,山姑娘们的头发很漂亮,能不能把它扩大一点,山姑娘的美姿,也可以吧?山姑娘的花衣,也可以吧?好的,看老师给它命的名。(屏显:小山雪霁。板书:霁。)这个“霁”是指雨雪后初晴。注意,只有几个同学在做旁批,其他同学呢?第二个命名是“雪后斜阳”,下雪之后天晴了,斜阳映照在山坡上,多美的景色啊。

师:这个问题是个有难度的问题,所以很为难第一组的同学。第二组的同学们,你们将会产生争论。画出一个字也不是很容易的。画出贯穿全段的一个字,哪位同学来说?

生1:我认为是“雪”,因为写山和日落的时候都是写雪。

师:就是嘛,全段都是写的雪。

生2:我认为是“妙”。因为全段用雪衬托出小山的妙。

师:我就知道你们要有争议的,到底是“雪“还是“妙”?

生3:我觉得是“雪”。因为刚刚给画面命名的时候,老师您取的名字是”小山雪霁”、“雪后斜阳”,所以我觉得是“雪”。(众笑。)

师:我还要说一句话,最妙的是雪后斜阳啊,最妙的是小山雪霁啊,那你怎么办呢?是“妙”还是“雪”呢?(生笑。)

生3:我觉得是”雪”。(众大笑。)

师:她固守她的阵地。还有没有同学说说观点?我们来读,大家听这句话: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哪个字重要啊?

生(众):妙!

师:“雪”是写的内容,而“妙”字是画面的主要特点,整段都是写的小雪之妙。好,请把“妙”字圈下来。

师:我们来看第三题。“顶”字为什么用得好?“镶”字为什么用得好?

生1:“顶”字比喻很贴切,写出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

师:你看,一个完整的欣赏这个字的句子出来了。好,谢谢。“镶”字为什么用得好?

生2:它形象地写出了雪后山的秀美。

师:“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同样是写小山小雪的,”镶”字为什么用得好呢?这是一个难点,我们先放在这儿。第四组同学回答你们的问题,品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

生1:这一句话妙处在于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师:好啊,从修辞手法上进行了赏析。

生2:把雪比喻成花衣暗示出雪的美。

师:给我们一种画面的美感。

生3:用拟人的手法写雪绐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山们显得更加美丽。

师:对,用一个“穿”字,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有动有静的画面。行,这一组还是回答得很好的。我们来看第三题,“顶”宇为什么用得好?(屏显。)写出了雪中小松的形态美,写出了松上小雪的轻盈,它不是盖着、扣着、压在上面。”镶”字用得好,是因为线条很美啊,写出了天山相连处逶迤的线条与亮丽的轮廓,同时这个“镶”字也有拟人手法的味道。

(师讲析时,生认真听记。)

师:为什么说第四题是一个综合题呢?它关联着很多方面的知识。第一,这句话运用了比拟的手法;第二,写出了雪后山色的斑斓;第三,给我们以画面之美;第四,有静有动,静中有动,山是不动的,但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就给我们以动感;最妙之处是以小写大,诗意盎然,用小小花衣来写很大很大的小雪山。

师:好,这是第二次训练。这一段文字,它的美妙之处主要在哪里呢?我们刚才分析了层次清晰就是妙处,用一个字作为线索贯穿全段就是妙处,再看其他的妙处:第一,多角度反复;第二,化静为动;第三,以虚写实;第四,段末点题。一段文字有那么多妙处,难怪我们要进行美段细读。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种读书的方法。首先大致地了解一下文章的大意,叫做文意理解。然后细细地、反复地品读其中一两个精彩的段落,叫做精读一段。如果是还要补充的话,就是课后作业了:背读一节。我们的作业就是把第5段文字背下来。于是我们理解一篇文章,精读一个段落,然后背诵一个段落,不就学得很充分了吗?

师:好,这节课同学们辛苦了,下课。

【作者简介】(余映潮,湖北荆州市教学研究室(434000);黄亚东,江苏东台市实验中学;杨晓蓉,江苏东台市教育局教研室(224234)。

品赏余映潮

理性的思考,诗意的表达

——《济南的冬天》教学问题设计赏析

徐全国

余映潮老师执教《济南的冬天》一课,在文意理解和精段细读两个板块中设计了以下两个训练题:

1.“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2.精读课文第3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时,余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给这段文字所描绘的画面进行诗意的命名。

细细品读上面设计的两个问题,我们会对余老师提出的“理性的思考,诗意的手法”的课堂境界有一种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先解读第一个问题的设计。单就济南冬天有什么特点的问题,我们所有教学《济南的冬天》的教师都会设计这样的问题,但我们的设计往往又都是“课文中的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把这样一个问题与余老师设计的问题进行比较,我们就不得不惊叹和佩服余老师精湛的教学设计艺术,就能更好地领悟余老师的“提问精粹实在,学生活动丰富”的教学理念。

如果用“课文中的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这样一个问题展开教学,根据学生小学六年的阅读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知道要抓“特征”,一般都要到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去寻找,通过快读浏览,合作讨论,大致都能捕捉到“温晴”这个关键词。这样一来,我们在课堂上如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就会遇到问题,思维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而反观余老师对这一问题的设计,他将课文中带有济南冬天特征的六个词语全部列出来,逐一让学生去思考辨析,再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产生激烈的思维碰撞,一步一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最终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虽然都讲了济南冬天的特点,但其中的五个词语概括的只是济南冬天某一个方面的特点,而不是济南冬天的根本特点。比如”奇迹”只是讲了济南冬天不刮风的特点,“有山有水”讲的是济南城市的景物特点,而”宝地”、“慈善”、“理想的境界”这些词语都是在“温晴”的背景下展开的对济南冬天的描述,所以,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的应该是“温晴”两个字。两相比较,我们便会发现余老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其一贯倡导的”理性的思考”。”理性的思考”应该就是这样一种境界:通过一个极具迷惑性、极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设计,通过激烈的思维碰撞,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入文本的深处,进行深度阅读,深入思考。

如果说以上这个问题的设计充分凸显了余老师“理性的思考”的理念,那么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与处理则充分彰显了其“诗意的手法”。精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给这段文字所描绘的画面进行诗意的命名。这样的一道训练题,从阅读能力训练点上看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概括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但余老师在设计这个概括训练题时,题目中用了“画面”一词,这就在强调概括之外,还突出了审美与欣赏,因为“画面”是视觉艺术,只有懂得审美欣赏,才能更好地进行概括,同时强调语言表达要具有诗意。从本质上说,语文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何让学生的语言表达富有文采,具有诗意,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那么,余老师通过这样一干问题的设计,则将上述的概括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富有文采的表达全部蕴含其中。而这样的设计,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在进行语段内容概括时,都能够注重突出画面的美感和语言的文采。例如学生所概括的”雪的披纱”、“水纹花衣”、“山姑娘的发饰”等等,在表达上都讲究文采,富有诗意。在学生反复思考、充分表达之后,余老师又进一步总结提升,给出自己的答案“小雪初霁”、“雪后斜阳”予以示范,让学生在课文的朗读中再进一步想象画面的意境,体会文章的表达之美。

教研之余,我经常琢磨余老师关于语文教学的三十字语录:“教学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每听一次余老师的课,我对这三十字语录都有一次新的认识,也就都有一次新的收获。

【作者简介】 徐金国,江苏盐城市亭湖区教育局教研室;(224002)。

【原文出处】 《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0.12B.16~19

标签:;  ;  

让那位著名的老师带领我们成长_济南的冬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