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举措与行动&以日本钢铁工业为例_京都议定书论文

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举措与行动&以日本钢铁工业为例_京都议定书论文

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业减排倡议和行动——以日本钢铁行业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为例论文,钢铁行业论文,气候变化论文,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16.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10)01-0075-09

一、日本产业部门减排的方法和措施

在日本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日本产业部门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自主减排行动。日本产业代表组织——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简称经团联)1997年制定出《经团联环境自主行动计划》(经济团体联合会,1997),组织日本产业部门开展了自主减排行动,制定了“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水平以下”的自主行动计划,并设定了分行业的减排目标。《经团联环境自主行动计划》的基本特点为:各产业均为自主参与,利用本身产业的特性,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参与的产业不限于制造业及能源产业;大部分参与产业都确定了明确的数量目标;除了具体目标外,经团联定期审查各产业的达成绩效,形成持续推进的机制。2000年共有34个工业部门参与,这些部门1990年总排放量为4.79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全国总排放量的42.6%(总排放量为11.24亿吨)。经团联每年都组织对《经团联环境自主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截至2005年,参加自主减排的工业部门数增加到35个,民生、运输部门数达到23个。总体上看,2004年参加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比1990年减少0.5%,初步达成2010年的计划目标。其中电子、化工等行业虽然达到了减少单位能耗或单位排放指标,但由于规模的扩大使得总排放量增加显著。

在设定产业减排的目标方面,《经团联环境自主行动计划》中有18个产业以每单位产量所需能源投入量的降低或单位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改善作为目标;14个产业以总能源量的减少或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定义其目标;而另外8个产业则建立节省能源的方法,力求在产品的使用上或提供服务时能减少能源的消费。在具体措施方面,多数产业首先着眼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经营管理的各细节上进行改善,如开展办公室节能、改善设备和工艺,以及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其他措施还有废热的有效利用、废弃物发电、能源综合利用、应用新能源、燃料转换、核能利用等,也有些产业提出开展国际合作,进行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和开展植树活动等。

据经团联2000年的阶段性报告,199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79亿吨,比1990年降低0.1%。通过在减排活动方面开展竞争,2003年产业界整体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0.6%。从数字上看,经团联推动的产业界自主减排活动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应当看到,经团联所采取的策略都是基于企业正常经营的假设,要求企业主动减少能源消费量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务。真正导致1990—1999年减排的原因大部分是归因于景气衰退,而非企业主动减少产量,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而降低能源消费量。有关各产业是否会主动地调整能源配比的问题,经团联认为效果极小,要变更生产设备,投资较高,只有在需求能源相对价格低的情况下才可能调整能源配比。产业真正减排的动机是来自于日本能源价格居高不下,企业投资各种节能技术的投资报酬率大部分为正值,使得从企业经营的眼光而言,投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能增加产业的获利能力,因此投资欲望比较强烈。由此可见,产业减排成效的取得,一方面是因为有经团联的推动,更主要的是企业基于追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所主动进行的变革。

在整体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大力倡导和推进温室气体减量工作,在日本国内也萌生诸多疑惑与反对的声浪,尤其是产业界。例如,日本商工会议所会长山本信夫批评政府说,“《议定书》在美国不参加,并且日本与欧洲相比处在极为不利的状况下生效,只能说是日本外交政策的失败”。但日本政府终于与产业界达成共识,将减量工作化成一种挑战,不但能在减量工作上产生实效,也是推动产业提升与再造的重要动力(日本外务省网站,www.mofa.go.jp)。

二、日本提出后京都机制的国际新方案——“行业减排”

2008年1月26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达沃斯论坛”发表演讲,提出“美丽星球推进构想”,表示将致力于构建所有温室气体排放国都参加的国际减排框架,提倡在2013年以后通过累计各产业领域可能减排量的方式公平设定各国总量减排目标(这种减排方案被称为“行业方法”)。这是日本提出用行业方法作为后京都机制的第一次正式表述。2008年3月3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在泰国曼谷举行。日本提出要将行业方法列入谈判计划,并要求尽早讨论。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对日本提议表示支持,欧盟表示反对,而77国集团和中国表示强烈反对。由于各方无法达成共识,会议一度陷入僵局。会议最终确定2008年6月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二轮气候变化谈判将优先讨论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等问题。在2008年8—9月举行的第三轮气候变化谈判中,有关行业方法的讨论被列入,在会上日本强调行业减排不会取代国家减排目标,相反会在行业领域加强技术转移。会议最终汇总了各缔约方对行业减排的态度,包括:行业减排不应替代国家减排目标,不应给非附件I国家带来新的履约责任,且不应为国际交易带来不合理的限制。

行业方法是“美丽星球50”倡议① 的延续和发展。也是日本关于后京都机制的明确方案,和日本早先提出的原则相比,内容更加具体。虽然行业方法一经提出即遭到很多国家的强烈反对,但日本仍决心推动其成为国际共识。2008年7月,日本利用举办八国集团峰会之机,大力宣传和推介行业方法,力图影响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整体方向。

2009年9月,日本新上任的鸠山政府提出大幅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出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的目标,远远高于上一届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15%的目标。在鸠山政府关于气候变化的新政策中,行业减排是一项核心主张。据日本《朝日新闻》英文版2009年11月25日报道,日本政府内部拟推动国际海事组织于2010年起讨论制定关于远洋航运的减排标准,即推动以日本在造船方面的领先技术为依据形成新的国际标准。行业减排方法已经成为日本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核心内容。研究和应对行业方法成为各国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综合各方资料(日刊工業新聞,2005;読売新聞,2005;地球温暖化对策促进法,1998;日本能源环境研究所,2006;朝日新聞,2007;日刊工业新闻,2007;地球变暖对影响综合预测项目组,2008),我们可以对日本行业减排方法的内容归纳如下:

(1)目标及原则。日本提出,京都议定书作为应对全球变暖趋势的国际公约存在很大的结构性问题,不能实现全球规模温室气体的实质减排,尤其是京都议定书中承担减排义务的国家排放总量只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0%,2025年这一比例还将下降到24%。基于这种情况,日本提出通过科学分析各产业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各国减排目标,将减排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减至最小,同时实现全球整体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这就是日本提出行业减排的核心方法。

行业减排新机制的构成要素应当包括:长期视野及可持续性;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确定各国(特别是主要排放国)的减排潜力,并实现信息共享;各国政府以切实可行的行动与政策作为履行国际公约的有法律效力的保障。行业减排新机制的原则包括:具有切实的环境效果;通过科学分析确定减排潜力和成本;遵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共同但有区别责任,适应各国的能力及各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原则;允许非国家主体在内的、有利于排放主体提高意识和积极参与减排的各种方法;具备使所有国家参与该机制的政治现实性;为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与普及提供相当长的准备时间;预期能够实际参与的行业。其中,预期能够实际参与的行业包括:①电力行业;②钢铁、化工、造纸、水泥、石油精炼、有色金属等高能耗行业;③建筑、电器制造、信息通讯、汽车等消费过程中能耗大的行业;④其他愿意参加的行业。日本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意见书中列举的主要减排部门,包括高耗能行业、电力行业、民生、运输、农业、林业、废弃物和其他产业。

(2)参加国。日本提出“行业减排”机制中提出了参加国的选择条件,即首先选择排放量居前的所谓“主要排放国”。一种典型的划分方法是按照排放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到累计排放量达到全球排放量70%的国家为止。具体而言,这些国家包括美国、中国、欧盟、印度、俄罗斯、巴西、日本、印度尼西亚、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韩国。但不排除其他国家参加。

(3)谈判的协议目标。为了保证行业减排机制的环境效果,原则上采用设立目标基准的方式,但可以根据参加行业不同采用不同指标。在温室气体减排放方面,允许不同行业采取总量减排或者降低单位产品排放强度的方式。另外,环保设备普及率可以作为温室气体减排或降低单位产品排放强度之外的目标选择。谈判的协议目标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都必须可以用数值反映实现各种目标情况下减排效果。

(4)协议的主体与谈判方式。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下属智库21世纪政策研究所建议,行业方法的谈判应分为两个阶段,即分别达成政府间协议和政府与行业之间的协议。各行业的谈判主体是产业团体或单个企业。交涉方式类似于过去WTO服务贸易一般协定的谈判:①政府和民间的技术专家组成谈判小组,负责确定适当的基准指标或必须达到的能源效率标准;②国际能源署(IEA)作为秘书处从技术的和客观的立场制定协议的草案;③谈判的完成期限定在2009年年中;④各国政府在政策方面做出承诺,为行业方法形成的协议提供国内担保。

(5)协议的国内担保措施。国内担保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根据各国政府与行业间的多样性关系确定)。以日本为例:①修改节能与循环利用促进法、节能法;②行业协会和个别企业制定达标计划,政府实施奖惩措施等。

(6)对发展中国家参与的激励措施。激励措施:①提供技术与诀窍并支持能力建设;②为达到指标进行需要的设备投资提供政策资金援助(或赠送排放权);③在运输、民生部门开展产品CDM(日刊工業新聞,2005);④为参加国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提供资金支持;⑤为参加国、企业、产品提供贸易便利。惩戒措施:一是对没有遵守的对象实行贸易限制;二是制定民间企业的规范,限制与没有遵守的国家、企业开展贸易与投资。

日本产业界和代表产业界利益的经济产业省都强烈希望行业方法在2013年后全面替代京都议定书机制。他们承认与京都机制规定所有发达国家总量减排相比,行业方法的行业领域相对窄一些,但也涵盖了产业部门排放量的大半以及民生和运输部门的相当部分,最重要的是可能吸引发展中国家参加。另外,如果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在二氧化碳以外的温室气体方面,以及在更广的行业开展减排,那么和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的京都议定书框架相比减排效果可能会更加显著。在日本的《京都议定书目标达成计划》(京都议定书期间的国家减排计划)中,其国内政策就是建立在行业方法基础之上。日本强调行业方法具体明确,减排效果能够保证,因此国际间谈判国家减排目标时应当在达成行业减排共识的基础上进行。

三、日本提出行业方法的原因

日本是《京都议定书》的积极推动者和重要缔约方,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12年应比1990年减少6%。尽管日本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计划,实施了一系列减排措施,但实际的减排效果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不仅落后于意大利、西班牙等在按《京都议定书》规定处于同等地位的国家,还面临着需要以130亿美元代价在国外购买碳排放额度以完成其《议定书》目标的困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日本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3.57亿吨,2005年达13.6亿吨,比1990年分别增加7.6%和7.8%,距2012年减排6%的目标不近反远(地球温暖化对策促进法,1998)。而日本环境部的数据表明,日本2006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虽比上年减少了1.3%,但仍比1990年水平高出6.3%(日本能源环境研究所,2006)。日本在履约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已成为日本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软肋”,弱化了其在气候变化上的谈判地位。这是日本提出并推动行业减排的重要背景,也可以说是直接原因。

同时日本提出行业方法显然还有其深层次的意图。关于全球减排的中长期机制有各种各样的方案,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①京都议定书及欧盟建议:发达国家2020年的减排目标由25%提高到40%,全球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半;②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基准的目标:到目标年度各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缩小到同一水平;③目标年度各地区的二氧化碳减排费用趋于同一水平;④以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作为基准的方法:到目标年度降低到同一水平或在降低比例方面达成共识。日本地球环境产业技术研究机构(RITE)的研究结果显示,从全球减排机制的均衡性和效果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均一的方案最为合理;对日本单个国家而言,单位GDP排放趋同的方案最为有利。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认为人均排放是讨论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正是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人均排放上的巨大差异导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也成为京都议定书的基础。日本产业界和代表产业界利益的经济产业省都强烈希望行业方法在2013年后全面替代《京都议定书》机制,其意图在于抛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京都议定书》的基础原则,以能源效率作为评估节能减排标准的基本指标,通过行业方法屏蔽减排政策对本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日本提出的行业方法恰恰不包含人均排放的概念。日本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的首要目标是维护日本的产业竞争力,通过行业方法屏蔽减排政策对本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在行业方法中,主要以能源效率作为评估节能减排标准的基本指标,由于日本拥有世界领先的节能环保技术,环保设备的普及率甚至高于很多发达国家,因此在这一体系中制定减排目标,会使日本处于最为有利的位置。相反,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约,能源效率相对较低,单位GDP排放水平比发达国家的水平高很多,于是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比发达国家具有更多的减排义务。

目前,伴随全球贸易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必须加入全球性的协会组织,以利用该组织的功能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单独的行业组织(协会)模式可能会避开《议定书》,成为行业减排博弈的突破口。一旦将行业方法确立为后京都机制的基础,日本等发达国家就能够确立道义和资源的制高点,不但大大减轻了自身的减排压力,降低减排成本,还可以借此建立新的贸易标准和贸易壁垒,通过资金、技术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影响,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收获附加价值。

四、行业方法面临多重难题

应当说,行业方法作为一种评估行业减排潜力的技术,或者作为一种国内的减排手段,都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这是不能否定的。但是,将行业方法作为后京都机制的基础,这就涉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等国际公认原则的存废,关系众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也关系今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基本格局。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草率从事。迄今为止,发展中国家普遍对行业方法提出强烈的批评,欧盟也表示反对。除美国等少数国家外,行业方法很难得到国际上的广泛响应。除了原则性的问题之外,行业方法本身还存在一系列技术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环境效果和成本效果看并没有表现出优于京都机制的优越性。日本是应用行业方法比较彻底的国家,但就是日本自身在完成京都议定书方面进展迟缓,根据经济产业省2008年3月19日公布的预测结果(地球温暖化对策促进本部,2005),日本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只能比1990年减少4%,甚至连京都议定书的目标都不能完成。

(2)行业方法可能导致谈判的复杂化。行业方法的应用完全改变了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既定模式,各个行业都达成共识会十分困难,谈判将陷入旷日持久的局面。从巴厘岛会议确定的2009年完成后京都机制谈判的进程表来看,实际上无法做到。

(3)政府很难掌握产业活动的准确信息。为了公平、合理地评估行业减排的潜力,政府必须掌握行业中各企业的详细信息,包括技术和生产的变化趋势,从获取的难度、准确性和时间消耗看,行业方法目前仍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

(4)可能形成行业保护。实现全球减排成本的均一化是非常复杂、近乎不可能的。行业内的评估已经困难,行业之间的公平比较就更为困难。在日本倡导的自主机制下,很难防止各国对本国的重点产业或问题产业采取变相的行业保护政策,带来新的世界贸易问题。

此外,在行业方法达成协议后的体制保证、行业划分与界定、基准设定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存在诸多问题,非短期内能够解决。为了缓和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和抵触,日本一方面主张提倡自主减排方式,同时对发展中国家采取分化的办法。日本将减排目标锁定在中国、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南非等所谓“排放大国”身上,同时宣布建立新的资金援助机制,对那些赞同日本主张的国家加大援助力度,试图赢得多数国家的支持。

五、日本钢铁联盟的自主减排对策

日本钢铁业是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14%的高能耗产业,长期面临着严峻的减排压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日本钢铁行业进入了高集成度的绿色制造时代。日本钢铁行业把原先“以节能作为降低生产成本”的思维,转变为“降低CO[,2]和所有温室气体排放是钢铁工业的重大任务”的观念(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2008)。开发降低CO[,2]排放的节能重要技术,使用生命周期评价(LCA)和更深入的废弃物回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完成京都议定书规定的2010年比1990年减排6%的目标,1996年12月日本制定了“钢铁工业针对环保的自主行动计划”,其目标是:将2010年度的能源消费量,消减到比1990年度低10%的程度(日本钢铁行业协会,1996)。为此日本钢铁行业拟定了以下5项措施:①在1990—2010年间生产环节节能10%。②在当地政府确定搜集和处理的条件下,生产环节有效利用废塑料,每年达100万吨,相当于节能1.5%。③通过发展高效钢材为用户节能2%,通过低温余热供社区节能2%。④通过国际技术合作为节能做出贡献。⑤利用邻近地区未利用能源。

2009年11月26日,日本钢铁联盟宣布了到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期减排目标,整个日本钢铁行业将通过最大限度采用最尖端技术,到202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量比未采取措施的预测值削减500万吨。有关设备投资额约为1万亿日元(约合7867亿元人民币),减排量约相当于2007年度国内钢铁行业排放量的2.5%。

1.日本钢铁业自主减排的效果

(1)能源消费量及CO[,2]排放量的变化情况。由于粗钢产量增加,2007年度能源消费量比上一年度增加了2.9%,但与1990年度相比,尽管粗钢产量增加了8.8%,但由于单位能耗的降幅达到了10.6%、能源消费量减少了2.7%。2007年度能源引起的CO[,2]排放量达到2.17亿吨,同比增加3.7%,相比1990年度下降1.8%、单位排放水平改善了9.7%。通过实施自主行动计划,2007年度在可定量计算的领域实现CO[,2]减排3269万吨。削减量大约相当于日本温室气体总排放量3%。2008—2009财年累计排放二氧化碳1.78亿吨,而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粗钢产量在上财年基础上缩减了13.2%,为1.05亿吨。

(2)生产过程减排。2003年度粗钢产量与1990年度基本相当。但通过采用节能设备、改善操作,能源消费量降低了5.7%;钢铁业使用废塑料29万吨,废旧轮胎使用量达到日本100万吨总废弃量的6%,计划今后将使这一数字翻番。生产环节节能可实现CO[,2]减排1240万,相当于日本总排放量的大约1%。当前日本钢铁联盟正在积极开发最先进的技术,主要是从高炉排放的气体中回收二氧化碳及用氢气代替焦炭。该项目2008年刚刚起步,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计划2013年之后正式开始使用成套设备进行验证,力争在2050年左右投入规模应用。另外,日本钢铁业还将通过利用废塑料新生能源、电力设施改造升级、热能循环利用等实现减排目标。

(3)通过产品、副产品为社会节能做出贡献。通过向汽车、造船、电力等行业提供高张力钢板取得的CO[,2]减排效果达到了每年650万t-CO[,2](2000年度);通过将钢铁废渣有效用作水泥等产品的原料,可以比正常的水泥工艺省略粉碎烧结工序,从而实现每年减排500万t-CO[,2](2003年度),因此通过产品、副产品可实现CO[,2]减排1150万吨。

(4)通过国际技术合作为节能做贡献。通过向海外转移节能技术为全球CO[,2]减排做出贡献。截至2003年所实施的NEDO节能示范项目(13项)每年可减排50万t-CO[,2]。除此以外,企业承接的海外项目(7项)每年可减排90万t-CO[,2]。钢铁业为“日本温室气体减排基金”出资500万美元(可减排70万t-CO[,2])。

(5)办公物流方面的节能努力。五大高炉企业办公用房的单位能耗大大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日本钢铁业的原料及国内产品海运比率2002年度超过80%。

2.日本钢铁业节能减排的经验

(1)正确的发展战略。如果说最初是由于石油危机迫使日本钢铁业为保持竞争力而采取了技术节能和淘汰落后并举的节能措施,随后的“技术立国”战略则保证日本钢铁行业长达几十年的技术领先地位,使得日本钢铁行业始终站在节能减排的最前沿。最近一个时期,日本正在调整其治国的方针,即正在由多年遵循的“技术立国”向“环境立国”的方向转变,突出强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着手建立完善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和绿色产业支撑链,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实物流通、市场销售、服务的每个环节都进行精心设计,尽可能地节省资源(能源),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另外日本还积极促进再生资源和以能源、水和固体废弃物为主的管理,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产业。这次日本成功的转型,不仅可以有效地设置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降低贸易风险;而且还登上了“道德”的制高点,成为改善地球环境的急先锋,在国际节能减排合作中赢得了有利的话语权。

(2)强有力的组织引导。日本政府一直对钢铁行业进行着称之为“指导”的有效控制和管理,钢铁行业和政府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日本战后成立的钢铁联盟是以主要钢铁公司为会员的公益法人,在钢铁行业上下沟通、横向协调、监督、联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钢铁联盟主要通过由企业会员组成的下属各执行委员会推动节能减排事业,先后成立了“工厂废水委员会”、“工厂环境公害委员会”、“钢铁行业NOx防除技术开发本部执行委员会”、“钢铁渣资源化委员会”(目前已取消)、“地球环境问题对策委员会”等组织机构。

日本政府则主要通过制定环境基本法体系,制定环境标准,与各钢铁企业签订公害防止协议,倡导绿色采购、第三方环境评价、现场检查以及融资支援等手段加强对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管理和支持。日本的公众参与也非常有特色,如建设乡土之林的植树活动,与区域居民的畅谈会,聘请居民担当监督员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违法的行为,社会监督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日本一家钢铁公司就曾经因为偷排污水,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社长被迫辞职。此外日本社会也十分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使得企业主动地将社会、环境问题加进企业的基础活动中去,从而保证企业连续、稳定增长,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3)超前的环境经营理念。所谓环境经营是指连续不断地推进环保,以同时实现环保和经济效益的经营。这是由日本理光(Ricon)集团最早提出的。基本含义:①将环保定位于企业战略的重要因素来经营,加强环境竞争能力和环境信誉,提高经营效益,实现可持续的发展。②环境经营注重质量,从“活动”的定性评价转为“成果”的定量评价,通过连续不断地减轻企业活动所致的所有环境负荷,提高“环境效率”,同时降低“环境风险”。环境效率是环境经营的指标,目的是在减轻环境负荷的同时,使环保效果与竞争能力或经济效益相结合。环境效率的公式是:环境效率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经济价值/环境负荷。

日本钢铁行业开展环境经营活动的主要做法:①将环保定位于企业战略的重要因素,制定明确的环境保护理念和基本方针,作为企业开展环境经营的行动指南和指导原则。②构筑企业环境经营组织体系。在企业内部制订相关环境计划,落实环境目标。通过检查和纠正措施,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持续性的改善,防污染于未然。③加强企业环境管理。主要通过积极接受ISO14000认证,实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来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主要有实行环境会计和发布环境影响报告两种方式。环境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以有关环保法规为依据,研究企业经营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企业污染、环境防治和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以评估企业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本的影响。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损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企业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的环境代价评估。环境影响报告书指企业将环境管理的指导方针、环保目标和已取得的成果,以及企业活动对环境的负荷等方面的信息写成独立文书。一般以年度报告的形式发表。④推行环境生产和环境营销。通过绿色设计、绿色采购、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等方式,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4)对材料和技术革新的专注。日本钢铁工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明确了“灵活适应变化的资源、能源,建立兼顾环境、再生利用的生产技术、产品设计技术和应用技术”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旨在扩大资源、能源适应能力的新一代焦炉技术、下一代炼钢技术(包括下一代电炉炼钢、电磁连铸生产无缺陷连铸坯);确立了旨在减低二氧化碳排放到极小值及处理钢厂周边产生的各种生活垃圾同利用钢厂低温余热能源供应城市的“城市型钢厂”、打造工业生态联合体的设想,并积极致力于探索利用制取廉价的氢炼铁、生物碳资源炼铁、利用钢渣吸附固定二氧化碳等技术的发展;在循环型新型钢铁材料的发展上,则强调从传统的注重材料性能成本向注重材料的高效生产、充分利用资源、循环再生、极限性能和考虑用户使用性的发展思路的转变,政府出巨资启动了旨在不含妨碍材料循环再生的合金元素、通过晶粒细化实现钢铁材料的强度、寿命提高一倍的新世纪结构材料计划、新一代材料接合技术、计算机材料设计技术,等等,以确保日本钢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日本钢铁企业大都通过合资控股等形式,积极引入环保协作单位,利用环保协作单位的技术,消化企业产生的污染物和废弃物,成为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例如新日铁铁源公司由新日铁控股,主要负责新日铁八嶓厂的酸再生,从废盐酸中提取氧化铁制成永磁材料对外销售,提纯盐酸返销给新日铁;新日铁入江公司负责新日铁八嶓厂的钢渣处理以及废液回收,从钢渣和废液中提取有用的物质,如铁、镍、铜等;还有新日铁九州共同火力发电厂,由新日铁和九州电力公司合办,不仅解决了公司副产煤气和电力供应问题,还有效地利用了资金和专业人才,并使发电设备大型化,符合了政府的要求。引入环保协作单位不仅可以直接利用专业成熟的技术,有效地解决企业的环保问题,产生非常好的效益,而且还减少了公司的前期投资,且不占用企业的人力资源,一举数得,是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

六、日本钢铁业自主减排对我国钢铁业的启示

1.加大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铁节能减排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是迅速缩小我国与世界钢铁行业先进水平的主要途径,但从我国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单纯引进将导致自主技术的缺失,还可能导致我们发展受阻。要真正使我国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自主知识的开发和运用是不可或缺的。日本新日铁技术开发总部有2500人,占总员工人数(不含外协)的15.6%,下设尖端技术研究所、环境工艺研究所、技术研究所和钢铁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专门从事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工作。我国钢铁企业大都小而分散,为此需要钢铁协会和主要钢铁企业组织,走联合开发的道路,针对我国钢铁行业的特点,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铁节能减排技术。

2.转变经营方式,重视环境经营。随着国家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实行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目标的环境经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越来越重要。我国钢铁企业必须顺应趋势,转变经营方式,从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层面重视环境经营,确保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是遵守环境法规,完善企业环境经营管理工作,进而把环境保护转换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二是积极贯彻执行ISO14000系列相关标准,并开展其他国际标准(如欧盟、美国、日本等)认证工作,为企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打好基础。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绝对污染零排放的钢铁生产体系。四是大力推行经济核算与环境核算相结合的核算体制,实行环境会计管理。五是定期发布环境影响报告书,宣传企业环境理念,展示企业产品技术水平和环境经营能力,以赢得用户、消费者和市场的信赖。

3.积极引入环保协作单位。目前国内有许多环保研究机构和公司,由于市场因素,不得不把辛苦研究得来的成果低价转让,或即使高价转让,可由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经常又被使用单位仿制或泄密,影响到研发的积极性。还有许多钢铁企业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很大的浪费。钢铁企业可通过合资控股等形式,积极引入环保协作单位,结成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充分利用其技术实力,消化企业产生的污染物和废弃物,转化为经济效益。环保协作企业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不断研发出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减排技术,实现互利双赢。

4.结合全球经济一体化推进钢铁业节能环保发展。对比日本钢铁业的历史,审视我国钢铁的发展,我们必须站在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充分考虑我国国情——自然资源紧缺、生态资源脆弱,规划在此形势下钢铁业清洁发展的战略。要加快钢铁标准升级,推广应用国际先进钢材标准,研究洁净钢的工业化生产技术,特别是以高效转炉精炼为代表的洁净钢生产技术,以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减少钢铁生产对环境污染为目标,适应当前节能减排的国际经济发展的环境要求。包括研究钢铁废渣、废气的综合循环利用技术,也包括降低烧结机废气排放和循环使用。中国钢铁工业企业之间各工序能耗水平差距大,也可以说节能潜力非常大。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了“三干”与“三利用”技术,被认为将是未来我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的发展方向。

5.注重社会责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现代工商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主要的硬件竞争,上升到软件的竞争,从主要是技术产品的竞争,上升到理念和道德水准的竞争,理念以及道德水准成为企业制胜不可或缺的软竞争力。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重视环保,关心环保也是大势所趋,整个社会逐渐形成环保产品受青睐,注重环境保护的企业受尊重的良好氛围。

[收稿日期]2009-12-22

注释:

① 2007年5月24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美丽星球50”倡议,宣布:“日本将举全体国民之力投入减排,以确保完成6%的减排目标完成。”《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也列举了将于近期实施的一系列追加措施:将自主减排运动扩大到服务业等,同时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等自主减排的指标;开发、普及节能型汽车,改善交通物流等以促进减排;促进住宅、建筑物节能,普及节能家电;发展核能,降低发电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加快新能源普及;改革商业模式、生活模式,开展全民减排运动等。

标签:;  ;  ;  ;  ;  ;  ;  ;  ;  ;  

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举措与行动&以日本钢铁工业为例_京都议定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