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次手法结合牵引对比物理治疗颈型颈椎病在患者疼痛、关节活动度方面的影响分析论文_王旭松1,李伟2

(1眉山市人民医院 四川 眉山 620010)

(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摘要】 目的:观察单次手法结合牵引对比物理治疗颈型颈椎病在患者疼痛、关节活动度方面的不同影响。方法:随机将92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分成采取手法结合牵引治疗的A组与实施物理治疗的B组,依据疼痛目测评分法评估治疗前后患者压力疼痛阈值变化及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比较两种不同疗法的即刻疗效与短期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0min与第3天A组与B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B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高于A组,压力疼痛阈值低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关节活动度的改善,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在改善慢性颈痛患者疼痛目测评分与压力疼痛阈值及关节活动度方面,无论是即刻疗效还是短期疗效单次手法结合牵引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物理治疗。

【关键词】 单次手法结合牵引治疗;物理治疗;颈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3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7-0344-02

中青年诱发颈椎病的人数日益增长,职业类型与生活习惯与颈型颈椎病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颈肩疼痛、背部疼痛是颈型颈椎病的常见症状表现。本文主要研究对颈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取单次手法结合牵引治疗与物理治疗,旨在观察单次手法结合牵引治疗与物理治疗在颈型颈椎病治疗中的不同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4-2015年我院接诊的92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便于研究起见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龄26~54岁,平均年龄(36.7±9.4)岁;病程14~36个月,平均病程(22.4±11.3)月。B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24~53岁,平均年龄(35.8±10.2)岁;病程11~39月,平均病程(23.7±10.8)月,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采取低幅度、快速手法操作HVLA颈部手法治疗技术结合牵引治疗,患者取坐位或卧位,颌枕带牵引,颈部略屈曲,重量为8~10kg,牵引时间为20分钟,牵引时嘱患者放松颈部肌肉,以免发生意外。牵引完毕后指导患者放松颈部,治疗师牵拉并放松患者颈部肌肉,采用侧向滑动实验明确有功能障碍的颈节段。患者颈部托于治疗师手中,于存在功能障碍颈椎的横突处将食指固定,另一只手将患者头部轻推,颈部被动侧屈,予以突然轻柔、短暂屈曲与旋转冲力在关节活动范围终末,即刻治疗师食指出现局部肌肉紧张且有裂纸感[1]。

B组行单次颈部超短波与中频脉冲电治疗。超短波治疗中所用设备由汕头市医用设备厂提供的DL-C-C台式超短机,超短波机附20cm×25cm的并置电极一对,2cm间隙,微热量,治疗时长15min。中频脉冲电治疗设备购自广州市一康科技公司,设备型号为YK-2000B,该设备附带2对5cm×8cm电极,镇痛处方,20min治疗时长。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10min与第3天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与压力疼痛阈值,以及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组间比较以上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疼痛阈值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前疼痛阈值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治疗前,治疗后10min与第3天两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降低(P<0.05),A组疼痛目测评分低于B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A组压力疼痛阈值评分升高(P<0.05),B组压力疼痛阈值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压力疼痛阈值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数据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对比

通过治疗,A组患者的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范围均有明显的改善,B组患者则只有左右侧屈方向的活动度有所改善,其他方向均没有明显改善,A组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颈椎机械性功能障碍是导致颈痛发生的主要诱因,职业类型与生活习惯与颈椎病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临床中常提及的颈型颈椎病即指颈椎病早期阶段,对于该症临床通常采取手法结合牵引治疗或物理治疗,二者相较之,手法结合牵引治疗在改善疼痛方面效果优于物理疗法。其次,手法结合牵引治疗见效快,患者好转速度早于物理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治疗费用,经济效益俱佳。本文研究显示A组治疗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低于B组,治疗后A组压力疼痛阈值评分高于B组,治疗后关节活动度的改善,A组明显优于B组,由此反映手法结合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较物理治疗颈型颈椎病更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

通过手法治疗能使处于紧张、痉挛状态的颈部肌肉得到充分放松,肌梭与关节囊感受器接受相应刺激进而反射性抑制疼痛。与此同时,肌肉与关节传入神经在刺激作用下在突触前抑制方式下使神经冲动减少,内源性阿片类系统被激活以此减轻疼痛[2]。通过牵引能够有效的调节和恢复被破坏的颈椎内外平衡,恢复颈椎的正常功能,解除颈部肌肉痉挛,解除关节囊嵌顿,调整小关节错位。慢性颈痛的治疗方法众多,本文主要选取超短波与中频脉冲电治疗。利用温热效应达到改善肌肉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是超短波治疗的主要医治原理。机械效应、震颤效应、理化效应、直接作用是中频脉冲电治疗的几种常见类型。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与压力疼痛阈值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低于B组,压力疼痛阈值评分高于B组,关节活动度的改善,A组明显优于B组说明手法结合牵引治疗在改善患者疼痛方面的即刻效果、短期效果及节活动度的改善均优于物理治疗。

综上所述,在颈型颈椎病治疗中采取单次手法结合牵引治疗能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推荐临床治疗将其作为颈型颈椎病常规首选疗法,广泛普及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琼,朱国苗.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系统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2):3716-3723.

[2]麦明泉,伍少玲,马超,等.单次手法和物理治疗颈型颈椎病:疼痛和关节活动的即刻及短期效果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2010,14(46):8691-8694.

[3]王琼,朱国苗.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系统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45(12):123-125.

[4]张丽雯,张小燕,伍琦.腹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6,14(1):78-80.

论文作者:王旭松1,李伟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31

标签:;  ;  ;  ;  ;  ;  ;  ;  

单次手法结合牵引对比物理治疗颈型颈椎病在患者疼痛、关节活动度方面的影响分析论文_王旭松1,李伟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