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图式理论述评_图式理论论文

社会图式理论述评_图式理论论文

社会图式理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式论文,述评论文,理论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现代图式理论将图式理解为知识结构,与皮亚杰的图式理论存在着差异。本文讨论了图式与以往定势心理的区别及联系。社会心理学家试图用图式概念解释社会认知现象,称之为社会图式理论。文中澄清了社会图式概念使用上的名称混乱问题,介绍了社会图式的种类划分,论述了社会图式的产生、发展、改变及其作用,最后提出了社会图式理论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图式 图式理论 社会图式 知识结构 社会认知

一、图式涵义的演变

图式一词由英文schema翻译而来,也有人译为“格局”〔1〕。原意为“图解”、“略要”之意。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使用图式这一概念,而将图式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者为巴特莱特(F.C.Bartlett)。早在1932年,他就用图式作为阐述人记忆的一种方法。但从理论的渊源上来看,还可以将对图式问题的研究追溯得更早一些。因为格式塔心理学及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论都与图式理论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现代图式理论

现代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兴起之后,在70年代中期产生的。其奠基人为前面提到的巴特莱特, 现代图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Rumelhart和Minsky等。他们试图用图式来解释认知现象,并对图式的本质、特性和结构等做出阐述。

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一种知识结构。包括过去反应和体验形成的指导以后知觉与评价的知识体,这些知识相互联系,较为持久,图式是以存储的一般概念为基础的。图式可以表征不同抽象水平的知识,即使同一概念也有不同层次的抽象。因此,一个语义网络的知识,可以通过概念间的不同等级排列被镶嵌在图式中。这就是现代图式理论对图式概念的一般看法。图式以一般期望的形式存在,并且通过引导个体的知觉、记忆和推理过程来预测和控制社会世界。安德森认为,人的心理很快能从这种环境中提取出若干特征之间的相关,并且围绕这些相关建立范畴(即图式——作者)。而且这种范畴并没有清楚限定的界限。范畴的本质是由一系列典型的特点来确定,但并不是任何该范畴的成员都具有与范畴相关的所有特征,拥有该范畴特征越多的事物,则越象该范畴的成员。可见,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知识的理论,它要说明的是知识是怎样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

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图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图式由若干变量组成;其加工过程在于对加工的资料进行拟合优度(goodness of fit)评价;图式是活动的识别装置;图式可以相互嵌套;图式的功能表现为——建构功能、推论功能、整合功能、迁移功能、搜索信息的功能。

综上所述,现代图式理论是关于知识的理论,即知识如何被表征,知识表征又如何促进对知识的应用。它强调内外信息相互作用,既看到外部信息对图式的影响,又认识到过去知识经验的重大作用。图式是一种积极的动态过程。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疑问:图式究竟是认知结构还是知识结构?现代图式理论与皮亚杰图式理论有何差异?图式与定势是何种关系?

许多心理学家都将图式作为知识结构来看待,可在具体解释这一概念时却又用“心理结构”这一概念;因此,图式又有认知结构之嫌。

笔者认为,将图式定位于知识结构较为妥当。要避免图式有认知结构之嫌, 就要从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关系中寻找答案。 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是指:“个人在感知及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它由个人过去的知识经验组成。”〔2〕而知识结构是学习和实践在人心理, 特别是在思维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因此,两者是不同的。但是两者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知识结构是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两者是不能分开的。正因为如此,易把图式——知识结构等同于认知结构。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将图式定义为:用来表示比意象、命题更高一级的,有组织的知识经验的一个概念。

现代图式理论是在吸收了理性主义关于心理结构的思想(格式塔心理学、皮亚杰的理论)和经验主义关于过去经验对心理具有积极影响的观点,又在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以及心理学关于表征研究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因此,现代图式理论与皮亚杰所谈的图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现代图式理论与皮亚杰图式理论之根本区别为:皮亚杰将图式视为认知结构,而现代图式理论将图式作为知识结构来看待,从而导致两者在许多看法、问题上的分歧。首先,从图式的产生来看,皮亚杰认为最初的图式是先天的,而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而学会和获得,即图式具有后天获得性。其次,从图式的发展来看,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与发展是通过同化、顺应而实现的,而现代图式理论则认为图式的变化与发展的途径为附加、协调、重构。所谓附加是指知觉某一事件或理解某一情况后,头脑中就会留下理解的痕迹,这些痕迹构成了提取的基础。附加可以在量上扩大认知图式,但不会产生新的认知图式。协调是指由于从新的经验中获取信息而使概念不断精确化和完善化。协调可以使图式得到调整发展。重构是指图式的创造,它包括摹制(patterned generation)和图式归纳(schemainduction)。摹制是指通过修正的手段复制旧图式来创造出一个新图式。图式归纳是指,如果某种图式和时空完形重复出现,这个特殊完形就成了一个有意义的概念,于是这个完形便构成了一个图式。第三,从图式起作用的正确与否(积极、消极)来看,皮亚杰所指的图式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而现代图式理论所指的图式所起的作用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定势(set)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的趋势。本世纪50年代前后,苏联以乌兹纳捷为代表的格鲁吉亚心理学家们对定势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与理论探讨,创立了定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定势作为活动的准备,是整个个体的状态,是完整的个性状态。

从定势定义来看,定势与图式所起的作用——影响后继的活动,具有相同之处。因为定势与图式具有相同的性质——“外界作用与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现实与心理机能之间的必要的中介环节。”〔3〕由于定势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现象,所以从研究内容来看,图式是定势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定势与图式又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定势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的结合、统一,是某种综合的心理现象。而图式是指知识的表征,是知识结构。因此,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

1.定势所涉及的领域既有认知,也有动作技能,而图式所涉及的问题基本上是认知现象。

2.定势是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来研究问题,而图式是从微观的角度加以探讨。

3.定势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多种心理成分,而图式问题只涉及认识领域。

4.定势问题研究的思路是从心理形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来研究,而图式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讨论的。所以,定势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属于描述性的,指出了“是什么”,而图式的研究则属于解释性的,指出了“怎么样”和“为什么”。

三、社会图式理论

现代图式理论广泛应用于认知心理学多种问题的研究。由于图式概念有助于解释复杂的社会认知现象,很快被社会心理学家所采用,以图式理论为代表的社会认知研究被称为社会图式理论,反映了社会认知研究的新成果,在社会认知中将图式定义为“用来选择和加工来自社会环境的输入信息的知识结构。”〔4〕也称为社会图式。 用图式理论指导的社会知觉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人们怎样在记忆中表达社会信息,以及新信息是如何被已存在的知识同化,即人们如何能够去加工、解释和理解复杂的社会信息。

除使用图式这一概念外,不同的心理学家还用其它的概念来表示主体特定的图式,如“角(脚)本(script)”、“框架(frame)”、 “原型(prototypc)”、“定型(steretoype)”、 “资料结构(data structure)”,这些术语字面不同,但本质上是指同一个事物。

Script译为“角本”〔5〕、“脚本”〔6〕,也有人译为“草案”〔7〕、“程式”〔8〕、“手稿”〔9〕。这一概念是由罗杰尔、 善克(Roger Schank)和罗伯特·阿拜尔森(Robert.Abelson)提出的。他们认为“草案(Script)概念是格局(即图式——作者)在有情节事件上的引件”〔10〕,换言之,草案是指有情节事件的图式,或者说,草案是经常发生的事件序列的图式,如上餐馆、乘车、访友等。

Frame译为“框架”,是明斯基(1975年)提出的一种用来表达情境知识(situation knonwledge)的知识结构,如“生日晚会”。后来,他在概括了各种关于知识表达的研究后把框架分为以下几类:1.客体框架(frame for objects),2.时间或程序化框架(temporal orprogrammatic frame),3.混杂的情境框架(mixed frame forsituation),4.语法框架(grammar frame),5.故事或者文本框架(narrative or text frame),6.科学范式(scientific paradigms)。因此,框架与图式为同义语。

Prototype译为“原型”,Canfor.N和Mischel.W(1979年)认为原型是对与个性类型相关的特征的抽象描述,它储存于记忆之中,用来组织有关个人的信息。例如,人们头脑中关于外倾性格的人的图式就称之为原型。

Stereotype译为“成见”、“定型”、“刻板印象”,“成见是图式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某个组织成员的图式”〔11〕,所以说“刻板印象是个人对某社会群体的图式”〔12〕。

Data structure译为“资料结构”,Rumelhart 认为“图式就是表征存储在记忆中的一般概念的资料结构。”〔13〕

泰勒和克罗克(1981年)将社会图式划分为四类。个人图式,研究有关被抽象了的人格品质或个人类型;自我图式,指区分和描述自己的方式;角色图式,指人们所具有的社会中的特殊地位的常模和预期的行为;事件图式,是描绘日常活动中事件的有序组织的认知蓝本。

上述关于社会图式种类的划分,还仅停留在较宏观的水平,且缺乏内在逻辑性。因为图式具有等级结构,一个较大的图式由许多子图式构成。因此,对于图式划分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对社会图式进行科学、细致的划分,一则便于研究的操作与深入,二则可有利于各种图式领域的内容研究,从特殊到一般,揭示社会图式乃至图式的本质。

由于社会图式理论是图式理论在社会认知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因而,社会图式与现代图式理论中的图式概念及其特征无本质区别,不再赘述。那么社会图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呢?

目前还没有较系统的理论或经验的研究来阐述图式的起源、产生问题。一般认为,图式经过一段时间对社会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而学会和获得。但我们对各种多样的图式可能被拥有的程度不能确定。有研究(Read 1983年)表明, 人们很快会根据所遇到的某一群体中的一个个体而产生关于该群体的图式。图式的建立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一旦图式清楚地建立起来,要改变它却并不容易。图式的改变要比图式的建立需要更多的事实。

当图式建立起来之后,主体通过各种渠道——思维、行动、记忆来坚持认为图式的正确性。

在社会认知中许多信息是含糊不清的,可进行各种解释。通过思维主体将含糊不清的信息协调为与头脑中的图式相吻合的信息,并进一步引导我们寻找更多的支持图式的事实。我们的记忆倾向于回忆那些与图式相吻合的信息。或者忽视与图式无关的信息,而抓住那些与图式有关的方面。

如果有明显的与图式相矛盾的信息存在,主体又如何处理呢?据研究,这种与图式相异的信息受到抵制的可能性较大。抵制的方式不尽相同。首先,主体会认为这种与图式相矛盾的信息是“不可信”的。其次,把与图式相矛盾的信息视为“例外”、“异常”,特别是某些人在人口统计特征(年龄、种族)与他人不同时,则更容易被知觉为例外。总之,如果有合情合理的根据那样做的话,主体会把与图式相矛盾的信息进行分类,将这些矛盾信息集中于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亚群体,从而坚持已建立起的图式。

此外,改变图式困难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从具体事件(例)中发展起来的图式,要比从抽象的数字,描述发展起来的图式更难改变。第二,当出现与图式矛盾的信息时,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消化、接受不同的观念。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不同的信息,于是倾向于坚持我们已有的图式。第三,即使有充足的时间允许我们去思考与图式相矛盾的信息,由于思维不是对所有的信息都公平,从而成为图式改变的阻力。安德森等(1980年)的研究在实验中告诉被试,某一行为特点与从事某一职业的成功有着密切的联系。然后问其中一部分被试,为什么两者会有这种关系。然后告诉所有被试这个事实关系是错误的,但是那些思考过“为什么两者会有这种关系”的被试比那些没有思考过该问题的被试倾向于坚持他们的想法。第四,当图式不确定时,主体会寻找支持已有图式的信息。例如,认为某人是内向的,人们不是寻求此人曾经是否有过外向的行为,而是宁愿知道此人是否行为内向,从而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原因使你难于对人广开心扉?于是很容易找到与图式相吻合的事实。 第五, “自己的预言实现”(self —fulfilling Prophecy),如果你猜想某人不友好, 则你对此人的行为倾向是——冷淡、疏远他,使他表现出不友善,于是你的预言——不友好得到证实。

尽管人们不愿改变自己的图式,但是,如果有大量的事实与图式相矛盾时,图式还会改变的。

社会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已有许多实证研究资料,这种作用可从两个方面来概括,其一是信息加工,其二是认识过程的心理成分。

(一)从信息加工角度来看社会图式的作用

1.社会图式影响对信息的选择。J.D.While和D.E.Carlson(1983年)的研究:被试听B和P谈话的录音,通过调节旋钮被试可以控制哪个人的谈话听得更清楚,在听录音之前将B描述为诚实的人。结果发现,1)最初被试选择听B的谈话,试图确认图式——诚实是否正确;2)当图式得到验证后,被试的注意力开始指向P的谈话;3)当与图式相矛盾的信息(P偷了别人的东西出现时,最能引起主体的注意。可见, 图式对何种信息能进入加工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2.社会图式对信息编码的影响。Hamilton & Katy等1980 年曾做过这样的研究〔14〕,将16个句子读给被试,每个句子描述了一个简单的行为,这16个句子可划分为四类:反映人际关系的、关于体育活动的或者关于个性特征等。16个句子顺序随机排列。一半被试被告知,此实验的目的是关于人类记忆的,请尽量记住,另一半被试被告知,此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怎样形成对一个人的印象,要求被试根据所听到的句子形成对一个人的印象。结果表明,在第一种情况下,被试回忆的句子是随机的,而在第二种情况下,被试倾向于按类别回忆所听到的内容。因为“形成印象”的指示语激活了与理解人有关的图式,所以,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按类去编码信息,从而在回忆时是按类别呈现的。

3.社会图式对信息提取的影响。Loftus & Palmer(1974 年)的研究〔15〕:请被试看一段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录象带,然后请被试回答有关交通事故的问题。一部分被试的问题是:当两车(相撞)hit时,车速是多少?另一部分被试的问题是:当两车smash(猛撞、撞碎)时,车速是多少?结果表明,第二部分被试(smash)比第一部分被试(hit)估计的车速要高一些。而且,这种效果并非短暂的,一周后,第二部分被试比第一部分被试对车速的估计高两倍。甚至有的被试说汽车玻璃被撞碎了,而录象中并没有此情景。

(二)从认识过程来看社会图式的作用

1.社会图式影响知觉,主体所获取的关于他人的许多信息,可以用多种方式加以建构和解释。在将所观察到的信息赋予意义时,信息接收者主动地将一些意义强加于该信息。此时,信息对于个体感知过程才有意义。H.A.Sagar和J.W.Schofield(1980年)的研究结果〔16〕表明:对于同一行为,由于种族(白人与黑人)不同,被试会赋予它不同的意义,认为白人的某一行为是友好的,而黑人的同一行为则是消极的。这是因为被试头脑中已有的种族图式差异造成的。

2.社会图式影响记忆。首先,我们根据图式与信息的关系,将信息分为三大类:与图式一致信息(能验证图式);与图式不一致信息,即与图式相矛盾的信息;与图式无关信息,即不与图式一致,亦不与图式矛盾。

C.E.Cohen(1981年)的研究表明〔17〕:被试对于那些与已有图式相一致的信息记忆效果较精确。N.Cantor和W.Mischel 等人的研究〔18〕都证明了这一点。但是R.Hastie和P.A.Kumar(1979 年)的研究〔19〕表明:1)与图式有关(一致和矛盾)的信息比与图式无关信息更容易被加工和保持;2)在与图式有关(一致和矛盾)的信息中, 与图式不一致的信息比与图式一致的信息更容易被加工保持。因此,与图式相一致和矛盾的信息,究竟哪种信息更容易被加工、保持仍是一个尚无定论的问题。

3.社会图式影响推理。J.Owen,C.H.Bower和J.B.Black(1979年)的研究〔20〕结论为:1)当根据某一图式去加工关于某人的信息时, 如何解释这些信息,取决于图式所包括的知识及信念(believes),从而确定信息的意义;2)这一图式会成为进一步推理的基础, 主体会根据图式使实际获得的信息扩大,或者说“添加”。在推理过程中,主体不仅局限于利用可得到的信息,而且在所需要信息处,根据图式而“添加”新信息,即图式具有提供所需信息的作用;3)Nisbett等(1981年)的研究还指出,在推理过程中存在着冲淡效应(dilution effect):与图式无关信息可能冲淡与图式有关的信息,从而形成不准确的推理。

此外,图式还影响人的行为。Taylor等(1978年)的研究结论为:社会图式可以影响我们控制自己行为的方式。森德和坦克(Syngder 和Tanker 1977 年)的研究最典型地说明了身体吸引力的图式是如何影响被试对待其他学生,以及反过来其他学生如何影响这些被试的行为。

社会图式的上述作用,

常用分类效应(EffectofCategorigation)来概括。主体要接受大量的外界信息,但却不能对所有的刺激及其细节予以注意,于是为了方便,我们把所有的刺激信息进行分类。在社会领域内,经常用种族、国籍、宗教、职业等将人归类。一旦某人归入某类的线索被抓住,于是就将此人归入某类,接下来便是推论此人具有该类其他人所具有的特征,不具有他头脑中有关此类人图式中所没有的特征。这种归类有助于主体处理问题,不必对每个具体刺激予以反应,相反,只需要注意同一类别人中的重要事情,忽略细微的变化,简化了认识过程。当然,这种归类不可避免地产生错误,其一是归类结果导致信息的丢失,因为把客体归入某类后,很少或者不去注意与该类不同的信息,而这种不同的信息也可能是很重要的。其二是可能增加错误的信息,我们错误地认为,属于某类的个体具有该类个体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其实属于某类的个体可能在重要方面与该类人是不一样的。

上述重点讨论了图式理论特别是现代图式理论的主要理论思想及目前取得的主要成果,与此同时也反映了其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主要有:

第一,图式概念比较笼统,内涵需要进一步精确。正因为如此,在具体研究中,一个图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已被启用,不能予以精确地界定,从而影响到对研究结果科学地解释。

第二,社会图式理解更多是在个体水平上进行解释。而社会认知是在社会相互作用及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图式理论无法解释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相互作用的认知活动。于是应运而生了一种社会表象理论,对图式理论进行补充。社会表象理论试图通过社会和团体过程之间进行连接来理解个体的社会心理机能。

第三,社会图式理论将注意力集中于描述图式的加工机能,而对于社会图式的加工机制的研究却很少。

第四,图式为等级结构,那么不同等级的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有何区别?哪种或者哪个等级的图式是最有用的?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研究。

第五,图式的基本活动方式为资料驱动加工和概念驱动加工,那么在社会认知中两种加工方式的作用有何区别?

第六,图式的产生、发展及改变问题仍需深入研究。

本文于1996年1月15日收到。

本文是作者硕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在导师关树文教授指导下完成

Comment On Social Schematic Theories

Zheng Shu-jie

(Education Department,Inner Mongolia Teachers University)SYNOPSISModern Schematic theories

define

schema

asknowledge structure,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Piaget's.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 andconnection between schema and the set psychology of the past.Social psychologists try to explain social cognition throughschematic concept,which is known as schematic theories. Theauthor in this paper clears up the confusion of names arisingin the course of applying social schematic concept, makesknown the categories of social schema, treats the arising,development.change and function of social schema,and in theend points out its Iimitations and the questions which needto be further studied.KEY WORDS schematic

theories

social

schema

knowledgestructure social cognition

注释:

〔1〕〔7〕〔10〕[美]安德森:《认知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64、187、188。

〔2〕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第537页。

〔3〕[苏]A.A.斯米尔诺夫编、 李沂等译:《苏联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27页。

〔4〕〔5〕张卿:《社会图式理论介评》,《社会心理研究》, 1994年第2期。

〔6〕〔13〕彭聃龄:《认知心理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第186页。

〔8〕〔11〕李文玲:《心理表争及其争论》,《心理科学》, 1992年第1期。

〔12〕吕勇:《社会刻板印象与图式》,《社会心理研究》, 1992年第4期。

〔14〕〔15〕〔16〕〔17〕〔18〕〔19〕〔20〕Leonard.Berkowity:A Survey of Social Psychology,Saunders ColleagePublishing.P141、86、139、141、142、143、143.

标签:;  ;  ;  ;  ;  ;  ;  

社会图式理论述评_图式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