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例耳部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体会论文_李晓玲

李晓玲(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 450000)

【摘要】目的:探讨耳部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54例耳部瘢痕疙瘩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应用手术切除与术后压力进行治疗,对照组则予以常规手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染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切除与术后压力治疗耳部瘢痕疙瘩效果明显,成功率高,复发少,感染率低,具有较高安全性可靠性,临床推广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瘢痕疙瘩;耳部瘢痕疙瘩;手术切除;术后压力

【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255-02

耳部瘢痕疙瘩通常因打耳洞所感染或外伤而导致,具有较发病率,若情况严重会患者容貌及心理状态造成不利影响。耳部瘢痕疙瘩采取单纯手术切除方法后极易出现复发现象,且因为部位存在特殊性,形状大小具有差异性,严重时会导致耳部正常解剖结构出现变化,所以耳部瘢痕疙瘩在进行治疗时,与其他位置瘢痕疙瘩存在差异,治疗时避免瘢痕疙瘩再次复发同时还需注意耳部外形轮廓变化[1]。本文选取54例耳部瘢痕疙瘩患者,分析手术切除与术后压力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54例耳部瘢痕疙瘩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男15例,女39例,年龄为8-31岁,平均年龄(24.8±1.3)岁。穿耳孔引发疤痕疙瘩症状者49例,创伤引发瘢痕疙瘩症状者4例,耳部病变手术引发疤痕疙瘩症状者1 例。患者疙瘩大小0.3cm×0.3cm-4.5cm×6.0cm,瘢痕疙瘩并无相同形状,主要为结节形、哑铃形、有不规则形、球形等。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基础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性,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研究组患者应用手术切除与术后压力进行治疗。患者均实施局部麻醉,按照各个患者瘢痕疙瘩具体大小、范围、形状等实施单纯切除缝合治疗,或进行皮瓣转移修复及瘢痕疙瘩内剥除法实施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过程中予以保存部分瘢痕疙瘩皮肤,对病变组织实施深部切除法,且对耳廓软骨予以完整保留。患处的皮肤经重建对位缝合,然后应用抗生素完成治疗,术后7d将缝线全部拆除,予以金属耳夹对手术位置实施局部加压治疗,压力值1.-3.3kpa,应用加压治疗连续一年予以复诊,记录数据且将数据输进电脑完成记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均采取局部麻醉方法,然后按照患者瘢痕疙瘩实际大小、范围、形状等实施单纯切除缝合,或予以皮瓣转移修复及瘢痕疙瘩内剥除法完成手术治疗,手术实施过程中均将部分瘢痕疙瘩皮肤进行保留,病变组织实施深部切除,且耳廓软骨予以完全保留,患处皮肤均重建对位缝合予以抗生素防止感染,术后7d缝线拆除,1年后复诊,且记录数据输到电脑内。

1.3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瘢痕改变情况判定治疗效果,痊愈:经治疗瘢痕组织均消除,皮肤全部复平且保持柔软,且不高出平面状态。有效:经治疗30%-70%瘢痕组织成平状,变柔软。无效:经治疗瘢痕组织未发生显著改变,变平,变软或发生变化者低于3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3讨论

瘢痕疙瘩也被称作是瘢痕瘤,主要组成成分为生长比较活跃的增生性纤维结缔组织,病变范围通常局限于真皮组织,所以可以将其看作良性肿瘤,而患者通常属于瘢痕体质。导致耳部瘢痕疙瘩出现通常是因为外伤、感染等引,胶原纤维细胞会产生大量胞外基质,且于耳部进行沉积,而局部组织会大量增生,超出原伤口,出现痛、痒、过敏等症状[2]。

耳部瘢痕疙瘩所涉及到的病变范围往往超出原始损伤边缘位置,且有逐渐往周围存有的正常组织浸润现象,能够持续生长很长时间却无法自愈,往往难以自行消退。因为其位置存在一定特殊性,情况严重时不止会对耳部正常解剖结构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对其头面部美观性造成不良影响,使得患者身心均受到较大伤害。通常应用手术切除方法进行治疗,但是单纯应用手术切除后极易出现复发现象,所以耳部瘢痕疙瘩在治疗过程中,不止需顾及到耳部外形轮廓是否美观,还需避免其有复发现象出现。采取手术切除治疗关键是将病灶切除后还保留足够皮源,由此能够实施完全无张力缝合。

应用压力治疗往往是针对增生性瘢痕症状早期预防以及瘢痕疙瘩治疗多年,经临床验证,效果也较为显著。其主要治疗机制通常认为是压力导致局部组织血流量降低,胶原酶抑制剂α2肌球蛋白量也相对下降,导致胶原酶活性上升,胶原分解更为快速,使得螺旋状胶原进行重新排列,引发瘢痕出现软化现象;压力导致血管壁受损情况增重,使得组织出现缺血症状,组织内二氧化碳分压则上升,氧分压下降[3]。缺氧情况下其细胞内氧分压会相对减少,线粒体出现功能衰退现象,且出现形态学变化,如线粒体出现肿胀、空泡存在变性现象等,使得线粒体无法于氧化磷酸化过程中大量释放能量,从而导致纤维细胞增生遭受明显抑制作用,直到变性坏死,产生胶原纤维和基质水平减弱,瘢痕变薄,发生软化。

参考文献

[1]柯朝阳,手术加放疗治疗耳部瘢痕疙瘩的疗效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2,10(3)368

[2]龚桃根.耳部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1,9(3)356

[3]解水学,东方人耳部瘢痕疙瘩综合治疗方法探讨[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1,17(3)168

论文作者:李晓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30

标签:;  ;  ;  ;  ;  ;  ;  ;  

54例耳部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体会论文_李晓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