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其在汽车制造、机械加工、搬运等各行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同时,我国提出的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以及智能制造2025,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本文对技工院校在培养工业机器人专业技能人才的模式进行了探究分析。
关键词: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
一、前言
工业机器人是综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工程技术、信息传感器技术、控制理论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水平成为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大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智能装备产业列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点方向。2016年3月18日,工信部公布了《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通知》,其中智能化机器人、自动化装备等受到人们的关注。另外,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智能制造2025和工业4.0等规划和概念。这些制度和规划对加快推进我国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进一步带动整个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我国机器人市场发展迅猛,增长率居全球首位(图1),未来几年,我国的需求会更大(图2),其中,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中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国内技工院校中,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相关专业的建设刚刚起步,对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完整的、可行的模式和方案,本文基于机器人专业人才需求状况,通过调研,结合学校实际,探索构建一种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需求也越来越高。技术工人的培养是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把企业标准、企业文化融合到从培养目标定制、课程体系确定、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等环节中。
1.培养目标的确定
结合对企业的市场调研分析和专业特点,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面向京津冀区域及周边地区装备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能从事工业机器人操作、调试安装、维修维护、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中高级技能型人才。
2.专业课程体系的确定
结合我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及企业专家的建议,我们确立以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工厂供配电技术、PLC技术应用、电机控制技术、传感器应用、变频器应用、AUTOCAD、机器人应用维护、机器人仿真编程等课程为核心的专业课程。另外,为了保证学生的技能能紧跟企业的需求,我们还要求学生去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并考取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证书和工业机器人操作工证书等。
3.教学模式的选择
工业机器人专业性很强,很多知识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手段。首先,我们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小班教学(不超过30人)。其次,在教学实践中大量采用项目驱动法。以企业的实际工作生产任务为项目进行教学,将平时的学习与企业的技术项目紧密结合,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能更快更好的适应企业、融入企业做好了准备。最后,在教学实践中增加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的比重,并积极开展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及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在对口岗位强化对电机与电气控制、PLC应用能力、工业机器人的安装、调试与维护能力的培养,感受企业环境,完成生产线的控制设备及系统的运行、工业控制设备及系统的运行、维护维修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融合,教师与学生参与企业生产过程,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共同指导、管理和考核,将诚信教育、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4.师资队伍的建设
针对工业机器人专业的特点,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通过“内培外引”,形成一支教学业务精湛、专业技术熟练、梯队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依托名副其实的“双师”队伍,突破“工学结合”的瓶颈问题,积累生产案例,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
(1)注重已有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形成让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的机制。造就一批既有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又有较强教学能力的高技能“双师型”教师。
(2)通过教学教研、技术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和教师技能大赛等多种实践锻炼途径提高业务素质能力,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
(4)从企事业单位引进、聘请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家、能工巧匠、技能大师来校从教或兼职,教学内容侧重于实践。
(5)加强兼职教师聘请、管理等规章制度建设,使兼职教师队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组织兼职教师参加相关教学教研活动,参与专业培养方案、工学结合课程和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等工作。
5.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改变以往通过简单的试卷来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体系,围绕企业岗位需求,以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为核心制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方案,用过程性评价代替原有的总结性考试,从态度与情感、知识与能力、团队精神等多维评价替代传统的以为一维评价,用教师、学生、小组等多方评价替代教师的单方评价,另外,针对学生的自行设计或有新意的创作型设计都要适度加分。
四、结束语
机器人产业作为高端智能制造的代表,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将成为制造模式变革的核心和推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发动机。未来,机器人的应用会有快速的增加,我国机器人的应用是今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结合实际,探索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智能制造业培养出更多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英飞 罗爱华,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4月
[2]唐洪涛,技工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技术研究,2013年3月
[4]张飞.高职院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4(03)
[5]吴传茂.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江苏教育,2015(01).
论文作者:郝东升,刘瑞君,苏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机器人论文; 工业论文; 企业论文; 专业论文; 教师论文; 智能论文; 技能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