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王家岗油田通61区块储层特征研究论文_孙宁

东营凹陷王家岗油田通61区块储层特征研究论文_孙宁

胜利油田公司现河采油厂

王家岗油田位于东营凹陷南斜坡王家岗断阶构造带上[1],通61断块位于王家岗鼻状构造的北部高点上,是一个受弧形大断层控制的短轴背斜,为一个北东~南西向延伸的狭长地垒块。其主力含油层系为沙二段,油藏埋深为2060~2140m左右。据1987年王家岗油田储量报告[2],通61断块沙二段油藏含油面积3.7km2,地质储量1808×104t,可采储量869×104t。

一 储层砂体空间展布特征

通61断块储层主要为东三段、沙一、沙二和沙三中四套层系。沙三段为沙三中1、2两个浊积砂体,仅为局部分布;沙二段发育有沙二(1-9)9个砂层组,64个含油小层;沙一段发育有沙一1-3三个砂层组,共21个小层。从纵向上看,油层多,厚度大,平均油层厚度高达40.4米,分布面积变化大;油层为中高渗透,有效渗透率范围为600~3200×10-3μm2,孔隙度25~30%。油层非均质较严重,平面渗透率变异系数为2.61,纵向上同一砂层组渗透率级差为18。岩性以粉细砂岩为主,泥质胶结。

二 隔夹层展布特征

2.1隔夹层成因

通61断块沙二段七~八砂层组韵律段储层隔夹层的成因类型可分为两大类[3]: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沉积作用形成的隔夹层主要特点是厚度相对较大、数量多、分布极较规则,储层非均质性很强,增大了油藏中油气采出的难度。成岩作用形成的隔夹层在成岩过程中,来自于泥岩层中的Ca2+能使储层中的薄层砂岩、储层顶底部与泥岩接触的部位、储层内部的泥质团块附近等部位胶结成岩,使得相对较粗的砂岩在成岩作用下物性变差、渗透率变低而成为夹层,此类夹层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复杂,横向预测难度大,给油气开发带来了极大困难。

2.2隔夹层的识别

不同隔夹层的成因、特点和分布有较大差异,它们对油水运动的控制也有所不同。因取心井资料有限,而测井资料较普遍,因此,识别、划分、描述隔夹层的最佳方法是应用岩心标定测井资料,建立不同类型隔夹层的测井识别划分标志[4]。

(1) 泥质隔夹层

包括泥岩、粉砂质泥岩,主要为灰色、深灰色泥岩,其次为碳质泥岩及粉砂质泥岩,厚度为0.2~3m不等。其突破压力最高,封隔流体的能力最好,在高含水后期对剩余油的封堵效果也最好。

其测井曲线响应主要反映为泥岩特征,自然电位靠近基线,自然电位的负异常一般大于-105mv,微电极幅度明显下降,幅度差很小或几乎为零,深侧向电阻率下降的幅度高于邻层的50%以上,GR值大于50GAPI,中子值大于0.2,声波时差高值,一般在400μs/m以上;井径曲线有明显扩径显示。

(2) 钙质隔夹层

钙质隔夹层的分布具较强随机性,出现频率相对较小,主要与沉积物碳酸盐胶结作用、溶解作用等成岩作用不均匀性有关。钙质夹层导电性差,密度大,渗透率低,其深侧向电阻率高于或接近油层电阻率。微电极比值超过邻层的1.2倍以上,呈尖峰状。声波时差明显低值,一般小于300μs/m。

(3) 物性隔夹层

物性隔夹层是指厚层较高渗透率砂岩储层中的低渗透条带,主要由粉砂岩和泥质细砂岩组成,物性较差,局部往往与砂质呈波状或水平状韵律或递变接触,厚度一般小于1m。物性夹层突破压力最低,封隔流体的能力最差,对剩余油的封堵效果也最差。

2.3隔夹层的展布

(1) 砂层组间隔夹层分布

通61断块沙二段六砂层组与七砂层组间隔夹层厚度1.4~53m,在研究区的中东部和西端隔夹层厚度大于10m,沿通61-36井~通61-33井~通61-27井~通61-X166井底一线隔夹层薄,厚度小于5m。展布方向为北西向,封隔性较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通61断块沙二段七砂层组与八砂层组间隔夹层厚度0~10.7m,在研究区的中、西部隔夹层不稳定、厚度1~2米;研究区中东部隔夹层发育、厚度大于2m。研究区中东部隔夹层北东向展布。

(2)七砂层组内砂体隔夹层分布

通61断块沙二段七砂层组上部砂体间隔夹层相对较稳定,砂层组下部砂体间隔夹层相对较雹分布不稳定。

沙二段七砂层组1~2小层砂体间隔夹层较发育、分布较稳定,沿通61-X155井~通61-88井~通61-27井~通61-4井一线隔夹层薄,厚度为0.2~3m;沙二段七砂层组2~3小层砂体间隔夹层较发育、分布稳定、厚度大,厚度大于3m,隔夹层延伸方向大致为北东向;沙二段七砂层组3~4小层砂体间隔夹层较发育、分布较稳定、厚度大于2m,延伸方向大致为北东向。

(3) 八砂层组内砂体隔夹层分布

通61断块沙二段八砂层组内砂体间隔夹层相对较雹分布不稳定。沙二段八砂层组11~12小层砂体间隔夹层既有岩性隔夹层又有物性隔夹层,隔夹层雹分布不稳定、厚度变化大,厚度0~2m。隔夹层延伸方向为北东向。沙二段八砂层组12~21小层砂体间隔夹层相对较雹分布较稳定、厚度变化大。隔夹层延伸方向为北东向。厚度0~2.7m,一般0.4~1.0m。沙二段八砂层组21~22小层砂体间隔夹层雹分布不稳定、厚度变化大,厚度小于1.0m,隔夹层延伸方向为北东向。沙二段八砂层组22~31小层砂体间隔夹层雹分布不稳定、厚度变化大,厚度小于1.0m。

沙二段八砂层组31~32小层砂体间隔夹层雹分布不稳定,厚度一般小于0.4m,延伸方向为北东向。

沙二段八砂层组32~4小层砂体间隔夹层相对较发育、分布较稳定,厚度0~4.0m,一般1.0~3.0m,延伸方向为北东向。

三 结论

通61断块沙二段七~八砂层组"隔夹层"的展布为北东向,而且各韵律段间隔夹层分布相对不稳定、且厚度变化较大,其原因首先与物源有关,七~八砂层组沉积时物源来自研究区的北东向,使得沉积的砂体及间湾展布为北东向;其次隔夹层的发育和展布受到了沉积模式的控制,通61断块沙二段七~八砂层组为三角洲前缘以河口坝为主的沉积,沉积时物源供应充足,使得砂体发育,而且由于分流河道的摆动与迁移,使得后沉积的砂体时常下切早沉积的砂体,造成了砂体间隔夹层不稳定、厚度变化大。

隔夹层把厚油层划分成若干个段,减少了注水和产液的有效截面积和有效厚度,同时在横向上和纵向上阻挡注入水驱替,因此隔夹层的存在对油层动用状况和水驱波及体积系数具有重要影响。

1、隔夹层的存在降低了储量丰度:由于隔夹层的存在占据了油气的体积,造成了油藏的强非均质。2、隔夹层的发育降低了油层的动用程度:夹层的存在使厚油层水淹状况变得复杂,水淹非均匀性增强,影响了厚油层纵向厚度波及系数,随着夹层频率与密度的增加,强水淹段的厚度与油层厚度的比值减校3、底部发育的隔夹层对油井的含水上升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隔夹层发育,射开隔夹层上部的油井的含水上升速度校同时,较稳定夹层对油井的含水上升的控制作用要大于不稳定夹层的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胜利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胜利油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5~221.

[2]王秉海,钱凯.胜利油区地质研究与勘探实践(第1版)[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2.

[3] 张吉,张烈辉,胡书勇. 陆相碎屑岩储层隔夹层成因、特征及识别[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3,22(4):1-3.

[4] 朱东亚,曹学伟. 临南油田隔夹层类型划分及其分布规律研究[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4,29(2):211-218

论文作者:孙宁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尚品》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8

标签:;  ;  ;  ;  ;  ;  ;  ;  

东营凹陷王家岗油田通61区块储层特征研究论文_孙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