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交往中的文化碰撞现象_中国人论文

中美两国交往中的文化碰撞现象_中国人论文

中国与英美交往中的文化碰撞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英美论文,现象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110(2002)05—0082—03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意味着不同世界观的碰撞,由此可能产生误会、误解甚至敌意。因此,了解不同文化前景下人们交往的习惯和成因,对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非常重要。以下是中国与英美交往中几个常见的文化碰撞现象。

一、热情好客与不领情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一种手段。

为了充分地表达热情和诚意,中国人在接待外国客人时往往追求高标准、高规格。就餐时通常安排较高档次的饭店,准备比较丰盛和上档次的菜谱,并安排不同级别的人员为客人接风洗尘或饯行。有时一位外国客人的短期访问,几乎成了展示我国烹调文化和艺术的时机。席中不顾他们的好恶而频频向其劝酒;为了展示满汉全席,有时竟让外国客人吃由动物的内脏、头、蹄等加工而成的食品;为了表达热情,主人还不断为客人夹菜,力求细致周到。如此热情款待客人不但不领情,反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某些英美人常常抱怨:你们的宴请太多、劝酒太多,令人为难;宴会菜量太多、时间太长,过于浪费;参加人员太多,且多数人不讲话,不知何意等等。由于“热情”而吓跑外商的事情常有所闻。

其实,英美国家的宴请比较简单。朋友去餐馆吃饭,一般是个人点菜各人消费,少有浪费。到英美朋友家中作客,主人通常用自助餐来招待客人,吃多少取多少。工作午餐通常是快餐,时间短且极少喝酒,否则有被解雇的危险。另外,英美人在其国内很少吃鱼头鱼尾及由畜禽内脏、头、蹄做成的食品,因此,他们对吃这些食品感到很不理解。在内容上,美国人宴请时注重交流,尽可能保持彼此谈话投机;英国人则注重礼仪和气氛。英美人内心不愿别人帮助夹菜,一是认为自己能干,二是认为若消费不掉使盘中剩餐是不礼貌行为。由此可以窥见双方饮食文化的巨大差异。

二、由“大”到“小”与由“小”到“大”

中国是一个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国度。在这种文化里,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应置于集体之下。一个集体的成功意味着它的成员的成功。因此,个人大都对集体忠诚,以单位之荣而荣。养成了先集体后个人、先“大”后“小”的习惯。而英美人则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他们强调高度的个人主义。为了追求个人的成功,他们可以跳来跳去,不断地变换工作单位,直至满足个人愿望。在他眼里,个人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譬如:中国人寄信时通常由“大”到“小”,依次从国家、省、市(县)、区(镇)、路(村)、到门牌号,最后才是收信人。而英美人却正好相反。见面相互介绍时,英美人通常先介绍自己,最后才介绍供职单位,而中国人又恰恰与其相反。

受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在与英美人进行会谈时,我们往往先从“大”处谈起,如先从国际形势谈到两国关系,再从国内形势聊到城市发展,然后再讲本单位情况,最后才涉及到合作等具体问题。并且在谈话中还常常用一些国内的术语,如“五讲四美三热爱”、“我们的企业是国家某级企业”等,英美人往往如坠雾里,不知何意。对英美人而言,他们往往更关注一些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小”事情,愿意尽快切入主题。如合作对象是否中意,合作项目是否可行,投资环境、税收赢利、生活条件是否满意等。他们认为项目是自己的,只有先做好了项目,才能考虑更大范围的合作。

三、先理由后主张与先主张后理由

林铮做过一次语用调查[1](P128)在200个中国人提出的请求中,有129个先说明请求理由,然后再提出请求事项。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我们的官方报告、个人申请还是电话求助、请人帮忙大都采取这种格式。而在180个英国人提出的请求中,有113人先说出请求事项,然后再说明理由。这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巨大差异的一个具体表现。

中国人先说明理由,希望先有些铺垫,并取得别人的理解和同情,然后再提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唐突,容易达到目的。西方人直截了当,先提要求再说出理由,这样目的明确,节省时间。中国人往往认为英美人的请求过于直接,英美人往往认为中国人提请求时拖泥带水,不着边际。

四、周期性时间与直线性时间

在时间观念上,“东方人根据对自然周期运转的观察,……归纳出时间自身复归的观念(时间是不停运动的圆),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人的活动和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及交际行为。……西方文化则认为时间有起点,……也必有终端。……时间就是一条直线,单向的持续的运动;时间在前进,流逝,飞行”。[2](P133-134)由于东西方对时间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交往中产生一些碰撞和困惑也是在所难免的。

英美人的时间观念很强,他们喜欢将自己要处理的事务按时间顺序做好安排,在规定时间里做已约定的事情。因此,事先预约是英美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未经预约而登门造访是极不受欢迎的,并且会被拒之门外。目前,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正在改变,预约正逐渐成为时尚。但在与英美人交往中仍有一些因临时变化而打乱原有计划的情况,譬如用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来挤代已安排好的约会;一些重要的会见或参观没有按时完成继而挤占下一站约定的接待时间;在执行一个约会时往往同时处理临时插入的事情等。而英美人很少这样做。他们大多随身带有记录各项活动安排的记录本。一般情况下,已约定的事情,其他约会很难将其置换出来。

五、礼重与礼轻

中国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诗句。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更看重实惠。在送礼与受礼时,往往以礼品的价值来衡量事情的重要与否。另外,受礼者在接收礼品之后往往需承担一定责任,如帮忙办事或寻机回赠,很少无缘无故地接收别人的礼品。而英美人的送礼与受礼更多的注重形式,更愿“礼轻情意重”。如果所送礼物民族性很强,对方会非常喜欢。如接受的礼品太重,对方反而会有压力,还会对送礼者产生不好的印象,认为他们想因此达到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美国人喜欢个人独立,不愿与他人有很深的私人关系,更不愿意由此而承担什么义务,在送礼上也表现出这一倾向……象邀请或馈赠这类社交活动,接受下来,向对方表示谢意,就此为止”。[3](P140)不会因为收了贵重礼品而去帮助别人做一些违反原则的事情。

送礼品时,中国人一般希望将价格标签留在礼品上,并且不太重视包装,体现了一种实用性;英美人一般都将标签撕掉,并且进行精美包装,更注重其形式。

收到礼物时,英美人一定当面打开并附几句赞美、感谢之词,而我们若有如此表现,则会有贪婪之嫌。

六、“客随主便”与“主随客便”

中国文化主张“客随主便”,主人通常尽力使客人在来访期间过得愉快,因此在接待过程中,主人总是想方设法安排好客人的食宿并尽可能安排些娱乐活动,将日程表排得满满的,生怕怠慢客人。主客相互谦让也是中华民族常见的亮丽风景。

英美人招待客人时,同样希望客人过得愉快,但他们的待客方式与中国人的做法截然不同,即“主随客便”。他们往往给客人留有很大自由度,让客人做他喜欢做的事,他们认为这是对个人的最大尊重。比如一个美国人请你到他家做客,他会说一句:就象在你自己家一样,然后扔下你就不管了。他们绝不会象中国人那样处处谦让你,决不会主动给你斟水、添菜。他们的这种待客方式当然会使初到英美朋友家作客的中国人感到不适应。

另外,英美人一般不随便请人到家做客,他们认为家是自己的城堡,未经允许外人不得入内。如果你被邀家中,意味着城堡之间已向你打开,说明你是他的朋友。

七、用心关怀与多管闲事

“中国的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但是杂以道家、佛家思想。尊老爱幼,亲仁善邻,安分守己,谦虚谨慎,这是千古相传的箴言”。[4](P9)所以人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是人之常情。

但是英美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性,他们不愿别人探听过问自己的私事。象收入、体重、病情、年龄、婚否这些中国人看起来很平常的事情在他们眼里都属隐私。除非他们主动谈起,否则最好别问。中国人之间那常有的相互关心方式,中国人倍感温暖,但却能引起英美人的强烈反感,他们会认为你这是多管闲事。如一个英国女生抱着一摞书开门时,一位中国小伙子好心地去帮她,但却被她拒绝了,她说自己能做;一位中国老师对要出门的美国学生说外边天气冷,多穿些衣服,这个学生会认为你这是教训他;去机场接一个长途跋涉而来的英美专家,你说长时间飞行后你一定很累,要好好休息,对方会感到你瞧不起他,认为他体力不行。因此,对英美人应慎用这种关心。但是,如果我们对英美人的求助能提供帮助的话,他们肯定会表示感谢并牢记在心。

以上是中国与英美交往时几个常见的文化碰撞现象。文中所讨论的中国人和英美人是指广义人群。并不是说他们的所有人都完全符合这些文化现象。在具体的交流中,在了解其共性的基础上,应因人而异,争取最好的交流效果。

世界上,人应无贵贱,文化应无优劣。因为每一种文化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增强相互了解与友好相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  

中美两国交往中的文化碰撞现象_中国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