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服务的内容体系、运行机制及其他方面_社区服务论文

我国社区服务的内容体系、运行机制及其他方面_社区服务论文

中国社区服务的内容体系、运行机制和其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社区服务论文,运行机制论文,体系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社区服务在需要中诞生,在困境中发展,风风雨雨已经走过10年历程。它既取得了辉煌成绩,又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总结社区服务在中国十年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教训,对于推动中国社区服务今后的发展,特别是为即将到来的21世纪作好准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社区服务的内容体系

要了解中国社区服务的性质,最好的方法是先了解它到底干些什么,包含着什么内容。中国社区服务的性质取决于它的实质内容,而不是它的表面形式。只要对中国社区服务的内容进行深入解剖分析,它的性质也就不言自明了。

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中国社区服务大体包括六个层次的内容:

(一)个人为社区服务

(二)人际相互服务

(三)社区和企业相互服务

(四)社区为居民服务

(五)政府(民政部门)为民政对象的服务

(六)政府为社区服务

(一)个人为社区服务

个人为社区服务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但是,这种社区服务,除了英国向犯罪者颁布的社区服务令之外,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以个人志愿为基础的。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在中国,个人为社区服务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社区居民不定期地参与保护社区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和其他社区公益活动;二是社区志愿者的定期社区服务。根据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的统计,“目前全国社区服务志愿者的组织已有五万多个,社区服务志愿者人数达400多万人。”(注: 王青争:《进一步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的思考》(青岛社区服务理论和实践研讨会论文,P.1))

在发达国家,个人为社区服务本来是作为政府行为的社区服务发展到极致的哲学反思。其含义是,为社区服务,不仅是政府的责任;而在中国,个人为社区服务却构成了社区服务的出发点和现实基础,这就决定了中国社区服务的非正式性质。

(二)人际相互服务

人际相互服务是个人为社区服务的自然延伸。社区服务的互助性质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每个人既是服务的主体,又是服务的对象;既向别人提供服务,又接受他人提供的服务。开展相互服务是中国社区服务提出的初衷,实际上它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从性质上来说,它也是一种非正式的民间行为。由于这种民间行为能够起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作用,所以它受到了政府的倡导和支持。

(三)社区和企业相互服务

在实践层面上,它是以“街企共建”和街企之间的“双向服务”为代表的。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人际相互服务的扩大。服务的主体和对象由个人扩大到单位和整个社区。尽管它仍然是一种非正式的社区服务,但是,因为介入街企共建的单位大多数是机关、学校、部队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这样就使得“街企”双向服务带有某种官方的性质,它是一种准政府行为。由于社区内或外企事业单位的介入,社区服务获得了额外的资源和动力,促进了中国社区服务的深入发展。

(四)社区为居民服务

社区为居民服务是社区服务的本原含义之一。但是由于社区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实体,与之相对应的街道办事外或居(家)委亦无强大的经济实力,所以在这个层次上的社区服务尚不尽如人意。虽然许多街道千方百计建立了诸如社区服务中心之类的服务设施。但是由于没有运转经费,这几年有的已挪作它用,有的已名存实亡,许多已丧失了其吸引力。这一层次社区服务的最新发展是社会互助网络的建立,象“求助电话”,“求助门铃”,“街企共建”和志愿者组织等等,这种非正式的社会资源的调动和组织是它的最成功之处。

(五)政府为民政对象的服务

政府为“三无”对象和军烈属的服务原来属于民政工作的范畴。自从社区服务和民政工作一体化以后,政府为民政对象的服务也纳入到社区服务的范畴,从而增强了社区服务的福利色彩。虽然这一层次的社区服务是正式的,但是它的预算却是原来就有的,政府没有为它追加拨款。

(六)政府为社区服务

政府为社区服务是社区服务的本原含义之二。这种服务作为一种福利发送体系,它包括物质方面的服务,如住宅,下水道,固体废料,道路和水;物质—人方面的服务,如警察,公园和运动场,消防和运输;和人方面的服务,如健康,福利,就业服务和教育,等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服务,不管质量高低,基本上是有保障的。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些服务一一被推进入了市场,有逐渐被剥夺殆尽的危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驱动,原来的福利目标会发生转移。清华大学博士生谭英的博士学位论文《从居民的角度出发对北京旧城居住区改造方式的研究》就揭示了这样一种危险:“在改危初期的1990年,市、区政府都坚持从最危破处入手,大部分居民在改造完成后还可以回迁,受到居民的欢迎。然而当开发公司、投资商和区政府发现旧城区土地再开发有利可图,实际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这一目标便渐渐模糊了。对改造地区、改造时机和改造方式的选择越来越取决于对利润的追求,危改范围扩大,改造用地功能置换和人口置换共同导致了旧城区大量居民外迁的趋势。”(注:谭英:《从居民的角度出发对北京旧城居住区改造方式的研究》(申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P.47))

当政府把社区重建的任务完全交给商业性公司,并且从中获取一定商业利润的时候,这种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性质就可想而知,政府和商业组织的这种伙伴关系使它很难发挥对商业的监督和控制功能,结果,受到伤害的只能是社区居民。这种伤害不仅是经济上的,而且是社会上的,文化上的和心理上的。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地方政府并没有意识着自己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中所应担负的责任,该投入的不投入,该保护的不保护。有的干脆把这种本属于政府责任的社会公益和社会福利项目转让给商业性公司,听凭商业开发的推土机铲除充满生机的社区之根,城区居民受到排挤,被迫大规模外迁,使得中心城区的人口、历史、文化和经济都受到空洞化的威胁。社区生机的破坏是一个城市所受到的最严重的破坏,这既不是社区振兴之路,也不是城市建设之路,它的消极后果在有些城市改造项目中已显端倪,并且必将进一步显示出来。

二、中国社区服务的运行机制

中国社区服务的内容体系实际上可分三个层次,即非正式的,准正式的和正式的:

1、个人为社区服务非正式的:

2、人际相互服务

3、社区和企业相互服务准正式的:

4、社区为居民服务

5、政府为民政对象的服务正式的:

6、政府为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的层次不同,其运行的机制也不同。在非正式的层次,社区服务主要依靠互助机制发挥作用,所谓“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就是其赖以运转的机制原理。而同情心,互助性和正义感是根植于人的本性之中的,加上中国的组织优势,很容易把人的这种向善的本性激发出来,组织起来,这就是中国社区服务为什么首先在基层开展起来的原因。

在准正式的层次,社区服务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作为驱动力。虽然中国社区服务是在民政部的倡导下开展起来的,现在又明确提出了“政府领导,民政主管,社会参与”的领导管理体制,但是实际上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发展运动,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决策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服务到底怎么搞?确实让街道和居委会的干部困惑一阵子。最后,直觉战胜了理性,他们果断地进入市场,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机遇来发展壮大自己。运用市场机制发展社区服务,这也是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广州华西街街道党委通过社区发展壮大街区经济,每年拨款福利公益金500万元为居民开展福利服务, 使人看到了中国社区服务的崭新模式和希望。

在正式层次,社区服务主要依靠福利机制在维持。但是这种福利主要是针对民政对象而言的,而针对全体社区居民的福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没有扩大,反而有逐渐缩小的趋势。社会福利不是市场经济所要铲除的障碍,而是与市场经济并行不悖的社会发展目标。作为市场经济的补充结构或平衡结构,社会福利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发达国家,它与社会公正概念联系在一起;在社会主义国家,它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在一起。社会福利就是通过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机制达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的。没有社会福利的市场经济就象没拴缰绳的野马,或者就象一列单轨火车,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市场经济愈发达,社会福利体制愈完善。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就是国家政府从税收中拨款为基层社区所开展的多种社会福利服务,目的在于改善基层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由于中国的国情所致,目前我们虽然不能享受发达国家的福利标准,但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社会福利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中国社区服务的涅磐和新生

由于中国社区服务的商业化取向,由于城市居民区大规模的商业化开发和城市居民的大批外迁,由于中心城市人口、历史、文化和经济的空洞化趋势,由于传统社区的生机遭到破坏,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新的居民需要,由于以上种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中国社区服务在一些城区已经名存实亡,在一些地方已经走进死胡同。它需要新生。但是,在新生之前,它必须首先经历一次伟大的涅磐。

首先,需要给社区服务重新定位。社区服务必须摆脱过去那种“拾遗补缺”的“剩余”地位,应该把它提高到事关社会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来运作。社区服务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象征,是社会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志。决定社区服务的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社区服务不只是一个街居范围内的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事关经济发展目的和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战略问题。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来认识社区服务,才能使各级领导摆正社区服务和其他工作的关系,从根本上加强对社区服务工作的领导。

第二,把社区服务纳入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的快车道。社区服务实际上是一个社区建设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社区发展问题。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是联合国自50年代以来就大力推行的社会发展战略,是国际社会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各级政府应该把基层社区的发展和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财政预算之内,大力改善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福利性住宅,根据社区的资源条件,支持社区发展各种工商业,振兴社区经济,解决社区内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把社区居民所关心的这些急迫问题解决好了,这就是社区服务。诚如笔者在青岛会议所提交的论文《中国社区服务的发展架构探讨》中所说:“只有把社区服务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轨道,在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的架构下动作,社区服务才会有动力,有活力,有财力,有人力。”(注:夏学銮:《中国社区服务的发展架构探讨》(青岛社区服务理论和实践研究讨会论文,P.10))

第三,强化社区观念,把它从一个虚体转变成一个实体。在中国,社区是一个虚体,只有单位、机关才是实体。为了实施社区发展战略,有必要改变目前在基层存在的行政区划和社区划分两张皮的状况,实行统一的社区划分。使社区这个概念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行政上都要落到实处。为此,在每一个街道都要成立社区委员会来取代现在的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既不能唤起居民的社区意识,也不能激发居民为社区做贡献的认同感。街道办事处这个名称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街道的事只是街道办事处几个人的事情,不利于调动社区资源和居民的参与精神。社区委员会作为一级权力组织就没有上述弊端。它有利于调动社区居民把社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当家作主精神,有利于实施统一的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规划,有利于对社区服务实施统一和有效的领导。“街道办事处可以作为社区委员会日常办事机构继续存在,但它不再作为一级权力机关发挥作用,而只发挥服务职能和社区委员会委派的部分管理职能。”(注:夏学銮:同上,P.11)

第四、建立和健全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福利制度,正式确立社区服务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法定地位。笔者在《中国社区服务发展报告》中曾勾画过这种社会福利的雏形,它包括职工福利,失业保障,退休金制度,残疾人保障,未成年人保障,社会救济金,社会救助和全体居民医疗保障这八个方面。笔者认为,它还应该包括公共设施服务和社区服务这两个组成部分。上述各项是使国人过上有尊严的小康生活,从根本上提高国人素质的必要物质条件。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没有社会福利预算或者只有极少的社会福利预算都是说不过去的。把社会福利推给“社会”是不牢靠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把“社会福利”委托给商业组织来搞是冷酷的,更是十分危险的。

第五、确立政府在社区发展和社区服务中的中心角色,加强对基层社区的全面领导。在社区发展和社区服务中,政府不应该只扮演一个边陲性的角色,而应该扮演一个中心性的角色。建议国务院要成立一个社区发展建设规划办公室,协调国家各部委,对基层社区的发展、建设和服务实行一元化的统一领导,并且把这种一元化的领导一直贯彻到基层;要把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列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各级政府都要加大对基层社区的投入,调动社区本身的资源,实施基层社区发展战略,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进步。

标签:;  ;  ;  ;  ;  

我国社区服务的内容体系、运行机制及其他方面_社区服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