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意识与商业主体的自我提升_商业论文

商业意识与商业主体的自我提升_商业论文

商业意识与商业主体的自我完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论文,主体论文,自我完善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标志商业存在及其矛盾运动的基本范畴,揭示了商业的本质和它的客观性,在商业哲学中具有重要的本体论意义。而商业却是作为商业主体的人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实践。商业运动的规律,也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贯穿在商业实践当中,并制约着商业实践的客观必然性。所以,商业运动的客观过程与人的自觉活动过程是对立统一的。对立统一的基础,在于商业这一客观存在同时是人的有意识的社会实践。在这里,主体是以自身的实践当做认识与改造的对象的。

然而在以往的有关研究中,常常只把商业看做客观的经济过程,很少把商业看做是人的自觉实践,因而较多地关注商业的经济关系,忽略了商业的人文关系。对商业意识、商业文化这些推动和规范商业活动的精神动因也重视不够,影响了商业的发展和建设。商业的存在与发展当然离不开物,但是关键不在物而在人。商业既是从事商品流通的实践,商业经营的好、坏、成、败,发展的快、慢、逆、顺,就不能不受人的意识状况和文化素质的影响与制约。如果说,阐明商业存在的本质及其矛盾运动是商业哲学的起点,那么,商业哲学的进一步展开就需要对商业意识的本质、结构及对商业存在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恩选集》第二卷第82页)认为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或者说,意识是客观过程的主观映象。正如马克思所讲:“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同上第251 页)据此可知,商业意识的本质,同样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商业意识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来源于商业存在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这就决定了商业意识与它所反映的商业存在之间有着必然的对应关系。标志商业存在及其矛盾运动的基本范畴,就其客观性讲,具有本体意义。而作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与认识,也就是人们头脑中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管理意识、效益意识、风险意识等内容丰富的商业意识。

众多的商业意识作为商业存在的反映,它们是并列的,不存在主次的区别。但是,意识的意义不仅在反映客观事物,更重要的在指导人们的实践。从意识的这种能动作用来看,推动人们从事商业活动的首先是,或者说主要是商业的效益意识。商人从事商业活动是为了获取商业效益,社会需要商业,也是为了获得商业效益。正是商业的效益意识把商人或企业推向市场。在市场竞争的实践基础上,产生了以市场为导向和主动开发,培育市场等市场意识。同时具有了竞争意识,逐步认识了竞争的意义、原则和各种竞争的形式与手段。在市场竞争机制激励下,还产生和强化了商业的价格意识和商业服务意识。在商业实践过程中,商人不仅认识了“贱买贵卖, 是商业的规律”(《马恩全集》第25 卷第368页),利用价格差获取商业利润, 而且意识到价格竞争在市场竞争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商业本来是靠提供服务实现社会的商品交换而获得商业利润的。因此,为生产与消费服务是商业意识的重要内容。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人们意识到提供优良服务成为竞争不可缺少的手段,从而强化了商业服务意识。扩大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成为商家的关注点。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竞争能力,又产生了流通过程的科学经营管理意识,以及避免和防止风险等意识。商业效益是商业活动追求的目标和动力。商业竞争,无论是商品竞争,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信誉竞争一直到企业整体形象的竞争,都是企业占领市场的手段。而竞争的成败,则有赖于包括先进科学技术运用在内的商业经营管理的完善与提高。可见,从商业意识的能动作用看,商业意识是一个以效益为核心、以竞争为手段、以完善经营管理为保障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思想体系。

但是,商业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社会实践的一个方面,与其他社会实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商业意识也不是孤立的。它同样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制约。商业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既是商业存在的反映,同时还受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以及文化的和历史的综合影响。通过市场竞争,商业的购销意识具有了法律的、道德的,以及审美等多方面内容。商品流通的经营管理意识,一方面反映了流通本身的要求与经验;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科学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表现。尤其是商业效益意识,更不仅仅是商业存在的反映,它受社会上一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社会意识的深刻影响。这使商业意识这个思想体系,成为极复杂的精神现象。

首先,商业意识常常在商业心理这种较低的层次上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商业心理是指那些尚未定形的,处于自发状态的商业意识。这种商业意识虽然还处在认识的感性阶段,但其作用却不能忽视。人们的商业行为并不都是理性的,常常受商业心理的支配。不同的购买心理,会对顾客的购买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商业职工的心理状况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决策管理者层的心理和素质则更重要,因为,其影响可能是关系全局的、具有决定性的。但是,商业心理反映基本上是一些直接的经验,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同时它不稳定。在商业心理的基础上可以产生高层次的商业意识形式。这种商业意识形式,实质上是社会意识诸形式在流通领域的具体化。

商业意识的成理性化积累,在其他科学和社会意识形式的支持影响下,系统为商业经济学、市场学、营销学、商业管理学等商业科学。反映保证市场正常秩序和经营者正当利益的经验与要求的商业意识,转化为起“外律”与“自律”作用的商业法规和商业道德。反映提高自身素质和培养商业从业人员的品德与业务能力的经验与要求上升为商业教育理论。提高商品和市场的审美品位与欣赏价值的实践经验与要求,则概括形成为商业艺术和商业美学。贯串在商业实践中的价值意识,道德意识以及包括理想、信念等的人生观、世界观意识,经过整合,系统为商业哲学。这些分工明确,相对稳定的理论体系,构成了各种商业意识形式,成为商业文化的基本内容。协调着商业运动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关系,对商业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起着指导、推动、规范等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现代化大商业的精神动力。

第二,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和认识上的原因,商业意识与一般社会意识一样,也存在着片面与全面、现象和本质、正确与谬误、进步与落后等矛盾。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认识主体的经历、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或缺陷,使主体的认识常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剥削阶级意识的影响和某些落后的、不健康的意识可能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激烈竞争的一面,又有相互协作、遵纪守法的一面;既有求己之利的一面,又有互利互惠以及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和讲求社会效益的一面。如果在商业实践中不能全面地、本质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是孤立地、片面地夸大竞争和逐利的方面,这种片面认识,在剥削阶级意识影响下,就会成为尔虞我诈、金钱第一等与社会主义商业意识对立的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来源于客观的意识与客观事物一样包含着差异和对立。认识商业意识的对立斗争,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商业意识的内在要求。也是商业意识与商业文化能够成为推动商业前进的精神动力的保障。

第三,与一般社会意识一样,商业意识同样随着存在的发展而发展。但这种发展不是同步的,会出现适应与滞后两种情况。先进的商业意识能揭示商业运动过程中的矛盾,昭示着商业的发展方向。而滞后的商业意识,落后于现实的发展,成为商业发展的障碍。商业意识的滞后,明显地表现在观念上不能适应商业前进步伐。例如,在商界“以市场为导向”的思想是老少皆知的,但你卖什么,我也卖什么,缺乏个性和特点,千店一面的现象很普遍;“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商界也不陌生,但是大量资金却投在豪华装潢和各种促销形式上,很少投向人才培养和市场研究;“实现两个转变”更是商家所熟悉的,但是,重复建店,扩大投资搞“副业”和粗放管理、粗放经营等状况仍存在。这种观念上的滞后,迫使很多商家挤在一起抢饭吃,靠商品打折等办法吸引顾客,抢占市场。

可见,没有正确的、先进的商业意识,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商业是不可能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只能在深化改革中加强商业主体的自我改造。毛泽东同志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85页)邓小平同志更是多次指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改造自己,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只有人的不断完善才能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在不可忽视的商业战线上同样需要从商者的不断自我完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标签:;  ;  ;  ;  

商业意识与商业主体的自我提升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