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对分课堂”在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对分课堂” 在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尹 有 朱文蔚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摘 要: 《政治经济学》是高等学校财经类各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然而,这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厌学,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课程考评方式有待完善。基于《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课前、课中、课后以及考核四个方面讨论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最后,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地位的巩固,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三个方面阐述了“对分课堂”应用于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意义。

关键词: 对分课堂;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政治经济学》课程是高等学校财经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政治经济学集科学性与阶级性相统一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这一门课程既有传授基础理论,又有政治思想宣传的功能。而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这一功能能否实现。然而,《政治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其突出的问题便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至于学习效果不佳,教学质量不高。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有效应对后工业化时代对大众教育的挑战——培养创新能力,既是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全世界教育共同面对的根本问题。着力于改进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些许参考。改革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深入探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既有利于提高《政治经济学》教学质量,与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也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性和指导性地位。

1 “对分课堂”的基本概述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提出的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将课堂时间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时间由教师进行讲授;另一部分时间则以学生讨论的形式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式学习。根据讲授和讨论是否发生在同一堂课上,可将课堂对分分为“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两种。对分课堂把教学过程刻画为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简称PAD课堂。而这三个过程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五个环节,即讲授、独立学习、独立作业、小组讨论以及全班交流。

Kano 2008: Kanu Kazuo (加納和雄), Two Short Glosses on Yogācāra Texts by Vairocanarakita: Viśikāikāvivti and *Dharmadharmatāvibhāgavivti, Sanskrit Texts from Giuseppe Tucci’s Collection Part I, ed. Francesco Sferra, Roma:Instituto Italiano Per L’Africa E L’Oriente, 343-380.

结合教学实际,对分课堂较之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而学生则被动式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教学效果不佳。其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对分课堂强调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气氛活跃,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思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最后,优化课程考评方法。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在课堂上的表现,而不仅仅是期末成绩。这种考评方法既反映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又能反映其学习质量。

2014年在2013年所采集的产生抗药性种群13JYGY-1、13JLGY-6、13JLGY-9、13JYJD-1、13JCWJ-3的原采集地采集看麦娘种子,分别命名为14JYGY-1、14JLGY-6、14JLGY-9、14JYJD-1、14JCWJ-3,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其抗药性。结果发现,这5个种群看麦娘对精唑禾草灵的相对抗性倍数在1.88~49.01倍之间(表4)。

2 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现状

2.1 学生厌学,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3.1.1 课前充分准备

制定完整、清晰的教学大纲。组织本院教授《政治经济学》的老师讨论制定清晰完整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时数分配、考核方式以及教学难、重点等,并在课程开始前印发给学生,以便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全面了解学院教学环境及学生基本情况。开展对分课堂之前,需要对受教学生有基本的了解,如所属课程类别、班级基本情况以及学生对分课堂的认知、态度等。此外,教师还需了解所属学院的教学环境。既要了解教学的硬件环境,也要了解学院领导对开展对分课堂的态度。

2.2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1.3 课后及时反馈

2.3 课程考评方式有待完善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将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4]。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双创”能力培养对激活农村地区发展活力、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与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更为明显。

除了上机课在电脑前操作电脑进行学习,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辅助教学呢?伴随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陆陆续续出现了多种移动环境下即时互动教学新模式。教师在移动平台上发送通知、分享资源、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组织讨论答疑、开展教学互动。学生也可在手机上轻轻松松地完成作业,参与讨论,而且即刻反馈,即刻点评。平时主要用于了解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平台上发布选择题作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登录完成作业,系统即刻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评分,并对错误进行解析。同时,后台生成数据,教师也可轻松获得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根据获得的数据,教师就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复习与指导工作。

3 “对分课堂”在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

3.1 “对分课堂”应用于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具体操作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课程。讲授这一门课程的老师必须具备极强的理论功底和知识储备。而目前,讲授政治经济学的年轻教师大多接受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教育,未系统掌握和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由此,授课老师仅仅停留在概念、原理的表层解释,势必令课堂沉闷、乏味。加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某些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减弱,这样学生们很难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获取粒子pi适应值后,与当前粒子的位置进行比较并判断是否最优.粒子i达到过的最优位置记为pbesti=(pi1,pi2,pi3,…,piD)T,整个粒子群体遍历到的最优位置记为gbest=(pg1,pg2,pg3,…,pgD)T.在传统的粒子群算法中,每次迭代过程中的速度更新和位置刷新一般按照以下表达式:

3.1.2 课中弹性进行

“对分课堂”强调师生充分互动、沟通。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课堂感受,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从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对分课堂”较之传统的教学方式确实有很多的优点,但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并非对任何类型、层次的学生都适用。所以要在与学生充分沟通,全面了解课堂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改进“对分课堂”教学方式。

《政治经济学》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布道式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老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受到抑制。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核心,老师讲的东西便是权威,学生们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也许个别同学对某些理论观点存在自己的见解,但传统的教学氛围下,学生难有机会表达。这显然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们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讲授环节,教师把本节课,或本讲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进行阐述,再就学界对这一主题的讨论进行简单的说明。大多数《政治经济学》教材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部分。教师们在进行讲授时可以打乱教材章节顺序,而以理论专题的形式重新安排讲授内容。如劳动价值理论、货币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等。吸收环节,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此期间,学生不要向老师提问,也不可相互交流,必须独立思考。讨论环节:首先,小组讨论即小组成员就教师讲授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阐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小组成员通常四人一组,可在课前作出安排,以便上课时坐在一起。另外,小组成员一直不变也不可频繁变动。因为,小组成员长期不变,学生容易产生懈怠感,也不利于思维的碰撞。而小组成员频繁变动,学生需要花时间适应新的成员,不利于讨论的开展。讨论过程中,教师需随意走动以便监督各组讨论的进行,防止某些同学搭便车,不参与讨论。其次,教师抽查即随机抽取同学分享小组讨论的精华,或者提出尚存在的疑惑。随机抽查的方式可以给每位同学压力感,这样能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另外,课堂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做到每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但是,一个学期下来,一定要做到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再次,自由发言即全班自由发言,把个人或者小组的遗留问题提出来,教师给予解答。这个环节,学生可以举手自由发言。既可以表达自己的理解体会,也可以提出个人或者小组尚存的疑问。老师再根据同学们所提的问题予以解答。最后,总结并布置作业。教师根据同学们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观看纪录片、查阅文献,也可以是写作小论文。比较经典,且与课程内容联系紧密的几部纪录片可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看。如《贸易战争》、《货币》、《华尔街》、《公司的力量》等。另外,可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查阅最新的学术文献,并写下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没有实践环节。课程结束后,老师们往往以课程论文或者期末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临考前,学生们花几个晚上背下几个重点便能获得不错的分数。若是写课程论文,大多数学生下载几篇论文,胡乱拼凑便能应付了事。这种“结果式”考核方式无法全面检验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某些教师强调平时出勤、课堂提问等方面的考查,力图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出勤、课堂表现等方面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考核。要全面考核学生,就得完善课程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由“结果式”考核转变为“过程式”考核,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3.1.4 完善考核标准

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考核并非易事。单纯以期末课程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并不客观、全面。普遍的做法是,平时考核和期末卷面成绩各占30%和70%或者40%和60%。这种方式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因为它充分考虑了出勤、作业等。但是,出勤、作业等也无法很好的反映一个学生的表现和学习质量。因为,“人到心未到”的学生并不少。“对分课堂”强调互动,强调“过程式”考核。课堂表现和期末卷面成绩在总评中的比重可以对半开,甚至课堂表现所占比重更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又能较全面地评价学生。

3.2 “对分课堂”应用于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意义

一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性和指导性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指导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本经济理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某些理论已然与实践不相符,但由于缺乏理论上的新解和突破,导致这一门学科成了部分人口中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通过“对分课堂”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对《政治经济学》这一门课程的研究兴趣,有利于理论的新解和突破,从而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性和指导性地位。

二是提高《政治经济学》教学质量。《政治经济学》课程是高等学校财经类各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联系实际,进行理论创新,认识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但学生厌学行为的存在势必使得《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通过“对分课堂”既能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三是实现“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般本科院校的基本定位是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应用型专业人才”。由此,该类院校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传统的布道式或者说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将“对分课堂”教学方式引入《政治经济学》教学中,通过“教研互促”、“师生互促”,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尹有,朱文蔚.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8,(9).

[2] 卫兴华,顾海良等.“开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新时代”笔谈[J].《经济学动态》,2016,(4).

[3]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

[4] 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9.083

基金项目: 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6]400号)“研讨式教学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尹有(1991-),男,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朱文蔚(1977-),男,湖南郴州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标签:;  ;  ;  ;  ;  

“对分课堂”在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