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亲密性及适应性发展的相关分析论文

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亲密性及适应性发展的相关分析

□ 商园园

〔摘要〕 为了解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并对其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发展进行分析,为预防、干预和辅导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亲子互联网成瘾测试(父母版)”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第二版)”对某校初二、高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网络成瘾更易发生在男性、单亲家庭或混合家庭、5年以下与孩子共同生活、很少和孩子交流的家庭;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家庭生活类型、与孩子共同生活时间、交谈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成瘾倾向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都存在较显著的负相关;非成瘾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发展水平都高于成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研究认为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存在明显关系,家庭是孩子行为问题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 中学生;网络成瘾;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

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中学生网络成瘾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具有家庭功能失调的表征作用,其问题行为与家庭某一问题因素,如亲子沟通或家庭人际关系障碍等相关。本文就网络成瘾中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发展进行相关分析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某校初二、高二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37份,其中男生786人,女生551人;独生子女912人,非独生子女425人。其中,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63人,约占总人数的4.7%。

(二)研究工具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互联网成瘾测试(父母版)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第二版)问卷进行调查。

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是了解父母自身和孩子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即自己与孩子之间、家庭等一般情况,包括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类型、与孩子共同生活时间、与孩子交谈频率、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满意程度等。

互联网成瘾测试(父母版)(Parent - Child Internet Addiction Test),K.S.Young编制,由家长根据子女情况评分,共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5级评分,1=很少,2=有时,3=一般,4=经常,5=总是。在回答完所有问题之后,把每一题被试所选择的数字相加,得到一个总分,有效总分在20~100分之间。得分越高,说明被试接近网络成瘾的可能性也越高,基于网络使用而带来的问题也越多。总分20~49分表示受试者子女为正常使用网络;总分50~79分为网络成瘾倾向;总分80~100分为网络成瘾。

另一方面是社会结构转型下民众的本体诉求。人们虽然知道传统在被改变,但创新的阵头“很有青春活力”、“很能吸引眼球”,可以带动传统文化的复兴。民众的本体诉求是内环境变化的典型,而本体化诉求是套用哲学术语,在思考中带有一种“元理论”的意味[16]。所谓民众的本体诉求,指不仅要关注人的精神需求,而且要关注人的普适性。“社会结构转型下民众的本体诉求”使得大众体育需求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迈进,不再局限于传统体育。

表1 一般情况网络成瘾倾向发生情况(n,%)

表2 家庭亲密度的人口学资料差异比较(

(三)统计方法

1.网络成瘾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关系分析

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第二版)(FACESⅡ-CV)由Olson等于1982年编制。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包括两个分量表,共有30个项目,大约需25分钟完成。FACESⅡ主要评价两方面的家庭功能:(1)亲密度(Cohesion),即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2)适应性(Adaptability),即家庭体系随家庭处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相应改变的能力。采用五级评分,1=不是,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被试的回答代表该项目所描述的状况在其家庭出现的程度。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费立鹏等于1990年开始对该量表进行翻译和修订,使之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说明量表的判别效度、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良好。

二、研究结果

(一)网络成瘾、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人口学资料差异

家庭不仅是青少年生活的第一个环境,还是青少年社会化发展中获得社会支持的最重要来源。在成长的过程中,青少年一方面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并渴望获得别人的理解、认同和赞赏;另一方面由于经验的相对缺乏,比成人更加敏感和脆弱,更容易产生挫折感和负性的自我评价。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特别是缺乏来源于家庭的支持,那么在某种诱因的作用下,网络世界就成为其逃避现实的最好去处,使之沉迷在一种虚拟的交互式经验和信息中获得解脱、安抚、补偿或替代。

(二)网络成瘾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16.0对数据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

表5表明网络成瘾者和非网络成瘾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上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3 家庭适应性的人口学资料差异比较(

表4 网络成瘾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r)

2.网络成瘾者和非网络成瘾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比较

综上所述,在坚持以市场经济高效发展为需求导向的同时,要密切考量通航主客体在运营管控层面的现实压力,表明船舶主尺度尚且不能按照理论分析值全面放宽。

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处理家庭问题的能力都是影响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因素。表4表明,网络成瘾者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都存在显著负相关(t亲密度=-10.68,t适应性=-9.84,p<0.01)。

4.3 其他营养评估工具 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包括BMI、近期体质 量下降情况和疾病所致进食量减少3个方面的内容[25]。微型营养评定(MNA)由英国肠外肠内营养协会研发,主要用于社区老人的营养评估。营养风险指数(NRI),NRI评分>100为营养状态正常,≤100为营养不良。

表5 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比较(

三、讨论

从表1至表3中可以看出,网络成瘾在性别、家庭生活类型、与孩子共同生活时间、与孩子交谈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性别、家庭生活类型、与孩子共同生活时间、与孩子交谈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本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在男性、单亲家庭或混合家庭、5年以下与孩子共同生活、很少和孩子交流的家庭更容易出现,说明男生对网络的痴迷度更高,当缺乏支持时更容易沉迷于网络。这与耿璐[1]、刘芳梅[2]、屠珺楠[3]的研究结果一致,认为网络成瘾在性别和家庭关系(父母间关系和婚姻状况及亲子关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王莉等[4]认为网络成瘾率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之间在一起的时间和交谈频率是影响孩子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家庭生活类型、与孩子共同生活时间、交谈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现在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以前的“重男轻女”观念淡化很多,但是由于现在的家长大多忙于工作,很多家庭把孩子寄养在老家,或者很少有时间和孩子共同活动或交谈,这样孩子就容易在网络上寻求倾诉、支持和发泄。而王艳华[5]认为,出现网络成瘾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很多成瘾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由祖辈或者亲戚负责监护,接受的大多是放纵的监护方式,他们在物质方面有所求之后大都会得到满足,但在情感上缺少交流的对象,所以常常会形成我行我素的心理。

网络成瘾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说明家庭是影响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比较表明,网络成瘾者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明显低于非网络成瘾者家庭,这也说明生活在家庭成员之间缺少情感联系,或者不能随家庭处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做出相应改变的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迷恋网络。耿璐[1]的研究结果也认为,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越低,网络成瘾可能性越高。这与 Rehbein[6]、Han[7]、徐先彩[8]、喻爱军[9]、邓林园[10]等的研究结果类似。Rehbein主导了一个历时五年的纵贯性实证研究,证明单亲家庭以及在学校和班级处于边缘地位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游戏沉迷。Han等认为相对于成瘾的青少年,没有成瘾的青少年的家庭功能更为完整,在家庭的角色、情感反应、沟通、情感介入和总的功能方面更健康。徐先彩认为网络成瘾高中生的家庭可能存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不足、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情感支持等方面的问题。喻爱军认为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家庭的组织性和知识性与中学生网络成瘾呈负相关;父母的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家庭的矛盾性和控制性与中学生网络成瘾呈正相关。邓林园等认为母亲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家庭功能与网络成瘾呈显著相关。

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主要发生在家庭生活环境里,虽然表现出来是一种个体的问题行为,但实质上可能正是家庭发展性问题在个体行为上的反映。因为,从家庭研究的角度看,和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家庭也是一个变化和发展的系统。一个新家庭从组建开始,到子女的出生、养育、成长、寻求独立和离开家庭,家庭成员年龄的变化会影响到整个家庭面对不同的发展任务。在子女进入到青春期后,其心理与行为会呈现出显著的特点,家庭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与此同时,父母也多半开始步入中年,其在工作、生活与心理各方面都会有新的发展,他们既要应对外在事业发展的挑战,又要协调内在的不断变化着的家庭生活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此时,家庭的规则及其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如果不能顺应家庭的发展而作相应的调整,那么,子女赖以成长的精神需要在家庭环境中就难以得到认同和满足;或者,面对家庭发展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子女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或产生自卑心理,甚至缺乏安全感,这样,他们就会选择消极的适应行为方式(如逃避、逆反),以减轻外在的压力。

加快转变水行政职能 切实提高水行政管理科学化水平……………………………………………………… 侯京民(23.7)

该类油层为油斑灰质粉砂岩。测井响应特征表现为:自然电位负异常小,自然伽马低值,微电极中高值正差异或无差异,受岩性影响明显,三孔隙度曲线显示储层含有灰质成分,在标准刻度下重合性相对较差,随砂质含量增加三孔隙度重合性逐渐变好,声波时差为250~270μs/m,电阻率相对较高,一般大于3Ω·m,测井曲线间相关性较好。该类油层多分布在纯下亚段砂组中。

总之,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远的,家庭环境与中学生网络成瘾存在密切相关,对网络成瘾中学生进行家庭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家长应该多抽出时间关注孩子,给予支持和情感联系,改变不良的家庭功能模式;班主任应尝试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实施心理辅导,了解并分析维持现有家庭系统平衡的成员互动模式,加以扰动,揭示家庭系统中存在的功能失调问题,建构新的组织。通过对家庭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的调整,可以阻断网络成瘾行为产生的家庭动力机制,从而矫正或减少中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行为,促进中学生对现实环境的适应。

参考文献

[1]耿璐.初中生网络成瘾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相关研究[C].中国心理学会编.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2]刘芳梅.家庭体育、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的相关性研究——以广东省中学生为例[J].体育科技,2017,38(3):106-110.

[3]屠珺楠,叶晶晶,马婕.浅析家庭与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以宁波高校为例[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6(3):55-58.

[4]王莉,郑国珍,刘超.网络成瘾关系的调查研究——以张掖市为例[J].甘肃科技纵横,2018,47(1):74-79,9.

[5]王艳华.初中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及预防策略[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6):218-218.

[6]Rehbein F.,Baier D..Family,media,and schoolrelated risk factors of video game addiction[J].Journal of Media Psychology:Theories,Methods,and Applications,2013,25(3):118-128.

[7]Han,D.H.,Sun,M.K.,Lee,Y.S.,et al.The effect of family therapy on the changes in the severity of on -line game play and brain activity in adolescents with on-line game addiction[J].Psychiatry Research,2012(2):126- 131.

[8]徐先彩.高中生网络使用、家庭功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9):17-19.

[9]喻爱军.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6):1058-1060.

[10]邓林园,武永新,孔荣,等.冲动性人格、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2):169-176.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2684(2019)31-0007-04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深圳,518101)

编辑/刘永胜 终校/刘 芳

标签:;  ;  ;  ;  ;  

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亲密性及适应性发展的相关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