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背影》看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文学史价值论文_姜希

从《背影》看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文学史价值论文_姜希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辽宁政法职业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61

一、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1.艺术语言清新、自然、悠美、典雅。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赋于音乐美、诗美的同时,也兼有朴质无华、蕴藉腴厚的美。作者追求的是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这正是他为人不虚伪、不浮华、不讲排场和客套的生动展现。他说富有“说话风”的作品“读了亲切有味”。《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却格外生动传情。如,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极为简单,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

2.构思缜密,布局精巧。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这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背影》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这些简练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并通过读信时的心境描写,让“背影”第四次出现,首尾呼应,感情回荡。

3.抒情色彩浓郁。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

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就点破了“背影”题旨。接着作者文笔荡开,先不直接写背影,却转而从回家奔丧写起,有条不紊而又要言不烦。其中再三强调的是父亲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却劝慰儿子,初步展示了父亲爱子的内心活动,为背影的出现涂上了悲凄的抒情底色。以后,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桔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其中最精彩、最动人的还是买桔子的白描叙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作者只是把父亲怎样走到铁道边探身爬下月台、怎样手脚并用攀登那边月台,以及买桔子怎样艰难地抱运回来这一系列动作,老老实实地勾画出来,描写的是买桔子的背影,揭示的是父亲不惜劳苦的深情。作者在这段的最后,妙的是以反衬手法将父亲的一系列所谓“迂”的行为和自己的“聪明”对比起来,通过质朴的生活琐事,将真挚的父子之情赋予其中,融情于事,委婉地赞美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写父亲离开车站时,说“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只虚带一句,文字很简,但父亲那么眷恋儿子,至此也只是黯然分别悄然离去的悲酸惆怅,感情也就包蕴在其中了。文章的最后,又一次地让父亲的背影在“我”晶莹的泪光中映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由生离的悲伤发展到死别的预感,感情愈是深沉真挚。

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与“事”交融。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其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感人的“抒情细节”。

二、朱自清散文的文学史价值

《背影》表达的是最真挚的父爱,是一种血缘亲情,是现代文学史上以亲情为题材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反帝反封建的年代,因此“五四”新文学的作家追求自由、平等和博爱,反对封建道德和礼教,对父辈们不满,甚至对家进行质疑和批判。《背影》则与一般的“五四”作家反对父辈的作品不同,它继承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使人们重新感受到舐犊情深,知晓感恩孝敬父母是毋庸置疑的。朱自清就是怀着对父亲感恩怀念的心,创造出这篇包含浓厚亲情的经典之作。文学是展现人性的,朱自清正是用《背影》展现了人类最真挚深切的感情,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背影》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出大爱无言的亲情,感动了一代代读者,至今仍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背影》描述的父子亲情,可以作为道德文化教育题材,是人类文化永恒的主题,是全人类的精神文明财富。

三、《背影》对现代和当代散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四”散文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质的置换,中国现代散文从传统的“文以载道”转变为人本主义的“自我表现”。在这个时期,发生了新文学的现代化转型,朱自清的《背影》写出了自我,真挚、真实地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感情,并且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既体现了传统散文的形式,又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为后来散文家提供了参考价值。他还是亲情散文的参考范本,是“五四”新文学第一篇写父亲的散文。在这之后,众多作家开始以亲情为题材进行散文写作,并且作品借鉴了《背影》中的“背影”这一意象和其所采用的写作手法来表达情感,由此可见其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影响之大以及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的文学史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集》.西苑出版社,2006年,7月。

[2]朱光潜 《回忆朱佩弦先生》.商务出版社,1948。

[3]杨振声 《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三联书店,1987。

[4]蔡清富 《朱自清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第二版。

论文作者:姜希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1

标签:;  ;  ;  ;  ;  ;  ;  ;  

从《背影》看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文学史价值论文_姜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