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砖砌体开裂较普遍,即影响美观,造成渗漏,又降低了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整体性和耐久性,甚至房屋倒塌,故正确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前进行施工质量及设计前期控制非常重要。通过多年的工程设计及施工中实践经验谈几点本地区常见建筑砖砌体裂缝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房屋裂缝;措施
前言:裂缝是房屋建筑施工中常见的病害,对房屋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原因导致不同的裂纹形式和特征。观察裂缝情况,了解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对房屋的影响程度,以便对房屋的安全性作出更准确的评价,本文介绍了建筑结构房屋裂缝的控制措施,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1建筑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
1.1地基不均匀下沉
一般来说,地基沉降不均匀现象的出现有很多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所占比重均较大。客观原因有:建筑物地基土层分布不均、土质差别较大等;主观原因有:地基处理及基础设计不当、地基处理方式过多、平面变化造成楼面荷载不均、建筑物墙体的刚度过低、建筑设计不规范等原因都会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出现。
1.2冻胀原因
当大气气温在低于0℃以下时,混凝土中的水分会出现物理变化结冰,使得混凝土体积迅速膨胀,一般比例在9%左右。在膨胀应力的影响下,混凝土凝胶孔中的过冷水将会产生渗透压力,从而在无形之中增大了混凝土的膨胀力,进而导致裂缝的产生,即为冻胀。通常冻胀最为严重的时段是在混凝土初凝过程中,经过科学计算,冻胀会使得混凝土的强度下降40%左右。
1.3材料质量不过关
混凝土的质量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有直接影响。混凝土由水、水泥、石子、砂石及外加剂等原材料共同构成,因而这些原材料质量的好坏是建筑结构产生裂缝的影响因素。如当砂石的含泥量超过了相关标准、规定时,就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不但会使混凝土的抗渗性及强度被降低,还会促使建筑结构因混凝土的不均匀干燥而产生网状裂缝。
1.4结构设计不当
如果建筑结构设计出现截面不够、高度偏小、梁的跨度太大等问题;或由于设计人员犯了计算错误,导致钢筋截面偏小、配筋位置不科学、结构构件断面突变、节点不合理等;或对建筑结构设计构造的处理不当,在建筑结构的次梁处没有针对现浇主梁设置附加箍筋;或其他各种结构缝的设计不当等,这一系列结构设计不当因素都会促使混凝土开裂,从而造成建筑结构产生裂缝。
1.5施工质量控制不够
在建筑结构施工过程中,如果在制作、浇筑、运输以及安装混凝土结构构件等环节出现施工人员操作不当的现象,那么施工质量就得不到有效控制,裂缝将会产生;钢筋混凝土的保护层与规范要求不符,或施工人员在钢筋绑扎过程中胡乱踩踏已经绑扎好的钢筋,就会加厚负弯矩承受的钢筋保护层,从而减小构件的有效高度,形成跟受力钢筋呈垂直状的裂缝;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容易出现蜂窝麻面、混凝土振捣不密实等现象,这样会造成荷载裂缝的出现,从而引起钢筋锈蚀;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会降低混凝土坍落度,而振捣速度跟不上要求也会让混凝土表面出现不规则的裂缝;在进行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时,如果模板刚度不符合要求、支撑体系不稳,也容易在浇筑混凝土时出现模板变形的情况,最终导致裂缝的出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就需要建筑结构施工人员务必要控制好施工质量。
2房屋建筑中裂缝防治措施
2.1严格控制工程材料的质量
工程材料和设备作为防水工程的必要资源,无论是在计划采购阶段,还是在管理和投资阶段,都应实行个人责任制,严格控制质量。一般来说,钢筋混凝土楼板所用水泥的物理力学性能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复验。进入现场前,应确保水泥标签与要求一致。此时,我们需要抽样调查。如果遇到不合格的水泥原材料,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清理,以确保生产出合格、优质的混凝土。添加剂应确保产品合格。在材料投入使用阶段,必须按计划消耗定额进行材料调配,严格监督材料用量,并做好记录。据统计,中国有40多个建筑材料标准。无论是采用认证还是现场材料复验,第一步都要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产品检验,做好裂缝控制。
2.2控制墙体裂缝
对于因温度应力引起的顶层楼板和墙体开裂,可采用在墙体之间设置滑动层的方法,主要在墙体两端,增加钢筋网以提高抗裂性;可减少圈梁截面,调整或浇注圈环。圈环梁分段,留有后浇缝洞口,使结构柱与圈梁、墙的变形同步,避免圈梁悬空现象。
砖墙、混凝土基层抹灰后,门窗、框、墙交界处及基层平整偏差大的地方经常出现空鼓、裂缝。对于这种裂缝,应做好抹灰前的基础处理。
混凝土、砖墙基层表面明显的凹凸部位,应事先用1:3水泥砂浆清除或修补;表面过于光滑的基层,应凿毛或用1:1水泥砂浆掺107胶,24h后抹平。基层表面的砂浆残渣、污物、分离器、油漆等应事先清理干净。钉子金属网应铺设在不同基材的接合处,搭接宽度应不小于接合处两侧10mm。
墙面抹灰前应浇水。加气混凝土表面孔隙较大,应提前浇水,每天两次以上,使渗透深度达到8mm~10mm,混凝土墙吸水率低,预抹水可少。若层间抹灰间隔较长,或抹灰砂浆已干透,在抹一层砂浆时,应将底层浇水湿润,以免新抹砂浆中的水分被底层吸走,造成空鼓;用于抹灰的砂浆必须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一定的粘结强度,使砂浆能抹成均匀的薄层,与底层粘结牢固,操作方便,保证工程质量。
2.3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
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通常采用泵送混凝土来完成,使混凝土配合比特别重要。虽然混凝土生产在当今逐渐商业化,但施工单位不能粗心大意,导致混凝土质量通病。例如,在深基坑钢筋混凝土含砂量等因素中,应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为了搅拌混凝土,必须严格满足抗渗等级要求,并根据现场工程实验室科学计算配合比,自动设置计量。众所周知,由于高层建筑深基坑中混凝土体积庞大,通常采用泵送混凝土,因此在泵送前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这样既能满足泵送要求,又能避免混凝土坍落度过大,造成混凝土浇筑后出现裂缝。在实际施工中,池内防渗混凝土的坍落度一般控制在12cm~18cm最佳。
2.4混凝土的养护与温控
为了防止建筑裂缝的发生,需要对施工现场的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搅拌混凝土时,加水冷却碎石,降低混凝土的浇注温度。在炎热天气下浇筑混凝土时,应减少浇筑厚度,以散热;浇筑第二层混凝土时,应根据浇筑面积设置测温管,定期检测混凝土内外温度,并做好记录。夏季施工时,若混凝土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应在表面洒水,防止水分蒸发而产生裂缝。还应注意大风和大雨的影响,尽量避免混凝土损坏。覆盖洒水养护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12h内开始,但在干热气候下,采用早养护,可缩短至2h~3h,使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状态,防止收缩裂缝。混凝土浇筑的养护时间应符合规范要求。在干燥和炎热的气候条件下,维护時间延长。混凝土的温度不能直接观察到。要加强对温度和温度的监测和管理,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实施信息控制,随时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变化,将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调整混凝土的保湿养护措施。使混凝土的温度梯度和湿度不能过大,能有效地控制有害裂缝的发生。
结束语
建筑施工中墙体裂缝成因复杂多样,影响因素多,控制难度大,但总体上不超过上述类型。只要采用全过程控制方法,从设计到选材、施工都要加强管理,严格遵守有关规范和操作规程,大大降低墙体裂缝的可能性,或将裂缝数量控制在最低限度,保证质量。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小卫.建筑结构施工中房屋裂缝控制措施研究[J].江西建材,2018(24):72.
[2]冯国俊.房屋裂缝的成因探析[J].江西建材,2017
[3]张冬初,张正,张勇.建筑施工中如何控制混凝土裂缝[J].建筑科学,2017.
论文作者:申浩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7
标签:混凝土论文; 裂缝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砂浆论文; 原因论文; 墙体论文; 房屋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