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人性与自由:论马克思启蒙观的生成逻辑论文

理性、人性与自由:论马克思启蒙观的生成逻辑论文

理性、人性与自由:论马克思启蒙观的生成逻辑

刘云杉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摘 要] 马克思关于启蒙的观点和态度是基于对启蒙运动的批判和扬弃展开的,是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密切相关的。马克思考察了启蒙运动思想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展开了他的启蒙观。马克思的启蒙观围绕理性、劳动和自由等范畴,体现出马克思理论话语对启蒙思想的扬弃和无产阶级的理论立场。对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启蒙运动关系等马克思主义形成史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现代性;资本主义;启蒙;理性;自由;劳动

马克思从事批判和革命的年代正是启蒙运动以来资本主义民主自由思想逐渐祛魅,显露出种种弊端的历史时期。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是与启蒙思想的理论与现实后果有着密切内在关联的。马克思正是基于这种启蒙的理论与现实逻辑的弊端出发,通过对传统启蒙理性、人性与自由观点的批判,进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展开批判,开始对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构建的。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相比听起来声音更加明亮,位置更靠前一些,这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有关。它更多地使用口咽腔与头部的共鸣,声音集中靠前,讲究喉下换字,较之美声,“贴”得更紧。而且运用民族唱法时,喉部位置相对于美声唱法略高一些。民族唱法咽音成分比较少,这是因为在进行演唱时,声带只会缩短而没有变薄。由于中国语言的特点,民族唱法在歌唱时,要求发音集中在牙齿、唇等口腔靠前的部分比较多。

一、马克思启蒙观形成的背景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12。17世纪以来的启蒙思想家无一不是为了创造人类社会全新的面貌而确定自身的理论旨趣的,而这些理论对于世界的把握程度是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的。以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启蒙政治学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思想自由,并且需要受到社会契约的政治保障;以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启蒙哲学家继承了宗教改革的成果,论证了人拥有自由和理性的正当性,并且同样引向了保障自由和理性的政治诉求;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则从现实人追求出发,将自由的市场经济作为启蒙的最终落脚点。经过数个世纪的努力,人们从中世纪的封建和宗教统治中彻底解放了出来,获得了自由和理性,发展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社会规范,并将其认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形式,时至今日,相当数量的人仍旧认为资本主义就是“历史的终结”的观点。

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启蒙运动的思想成果逐渐随着资本主义的完善而变成现实。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将自由、平等和民主写进了宪法,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理性提供了新的信仰支撑,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自信心空前高涨,科学和理性的话语成为唯一的权威准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摆脱了宗教和迷信,带动了一切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的进程。启蒙思想的深入人心使得人们将自我本质归结为理性,并且享受着制度带来的抽象自由。现代的社会体制纷纷建立,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共同体的机械团结被现代社会的有机团结所取代,人和人之间的依赖进一步加深。

然而,以资本主义为中轴的现代社会一诞生就迎来它的批判者,空想社会主义起初作为启蒙思想的一部分作为对旧秩序的反对者而存在,并且很长一段时期它甚至是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同盟。但自从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根本矛盾随着其本质结构的展开,批判社会不平等及其背后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重点,然而他们的理想社会结构仍然是个人主义的,“欧文的公社与傅立叶主义者的公社一样,似乎不仅没有证明社会主义的可行性,反而证明了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的说法:人在根本上是受自身利益所驱使”[2]271,其中还掺杂着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对和平过渡的幻想。但无论如何,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充分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绝非是人人自由平等的乌托邦,他们为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批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批判的那样,“从工人运动成为现实的时刻起,各种幻想的乌托邦消逝了—这不是因为工人阶级放弃了这些乌托邦主义者所追求的目的,而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实现这一目的的现实手段,取代乌托邦的,是对运动的历史条件的真正理解以及工人阶级战斗组织的力量的日益积聚”[3]108,只有现实的历史前提充分具备并且被人们认识到,真正打破启蒙的神话才具备了可能。

二、马克思启蒙观生成的方法

与以往所有的启蒙思想家不同的是,马克思从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到对待现实政治社会的态度都是批判性的,“怀疑一切”始终是马克思的方法信条。面对发展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在肯定了启蒙运动带来的观念、政治和现实的进步的同时,认为资本主义并没有带来真正的解放,而是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压迫和剥削模式,人类仍旧处于受到物支配的史前史时期。由于真正观察到了资本主义现实背后的本质,马克思形成了对启蒙完全不同的态度。

(一)唯物主义本体论的立场

即使马克思对启蒙思想及作为其现实后果的资本主义抱有强烈的批判态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是一个反启蒙者。相反,对于启蒙思想的真正把握使得马克思继承了启蒙的真正精神。马克思并没有对启蒙进行全盘的否定,而是对启蒙思想的核心进行了辩证的扬弃,从而继承了真正的启蒙精神,这可以从对马克思主义与启蒙思想的辩证关系中把握。

(二)现代性批判的视野

《论犹太人问题》代表着马克思与传统启蒙思想家启蒙观的真正分野,这篇文章意味着马克思真正将对启蒙精神的追求和作为其后果的资本主义的追求区分开来。鲍威尔认为,“在法国,普遍自由还未成为法律,犹太人问题也还没有得到解决,因为法律上的自由——公民一律平等——在生活中受到限制,生活仍然遭到宗教特权的控制和割裂”[1]24,由此法国还不能称作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家,而只有在政治上废除宗教,才可能使国家达到解放。马克思敏锐的观察到了鲍威尔所提倡的“政治解放”并非是真正的解放,认为仅仅废除宗教,建立资本主义的制度就可以带来真正的解放是错误的,这证明了马克思已经摆摆脱了传统启蒙思想家持有的态度:建立世俗国家和民主制度就是真正的解放。马克思认为那只是资本主义意义上的解放,真正的解放应当是与对人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是进入到私有制问题上的讨论。这样,马克思在书中得出了重要的结论,“国家是以自己的方式废除了出身、等级、文化程度、职业的差别。尽管如此,国家还是让私有财产、文化程度、职业以它们固有的方式,即作为私有财产、作为文化程度、作为职业来发挥作用并表现出它们的特殊本质”[1]30,认为资本主义政治社会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启蒙精神所呼吁的完全的平等和自由,而是陷入到了重新被以资本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差别关系,即阶级关系,与真正的启蒙背道而驰。在这里,马克思仍然是一个饱含着启蒙理想的哲学家,也正因为如此,科学社会主义才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成为真正启蒙精神的追求。

(三)唯物史观辩证法的运用

建议《大学语文》课程跟动漫专业相关知识做整合,改成《动画剧本创作》,以培养学生动画剧本创作的实践能力及创作技巧。在教学实施中,通过实例分析优秀动画片段,从动画片的观众定位、市场需求及剧本创作规律多方位进行解析。这样,通过深入剖析作品内部的创作思路及组接方法,达成开阔学生视野和有效培养创意能力的目标,为后续动画创作奠定坚实基础。

虽然对课程强度的评价反映了学生对课程时长与内容量的满意,但四天的动手操作与讲解涵盖了现今临床常用的所有影像学设备与机理,笔者观察认为时间仍是较为紧张的。然而学生实习总学时的限定使得更长时间的物理课程实习不现实、不利于将该课程整合进原有的实习计划。另一个是资源数量问题,因为学生较多而实验室可供操作的设备数量有限,只能分批轮流进行。显然更多的操作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师资力量也是一个短板,专门安排一位老师脱产带教势必将加重其余医师的工作负担,这也是设计课程时长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马克思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出发开始展开对整个启蒙运动的后果进行反思,这是马克思在哲学史上跨出的一大步:他并没有像其他启蒙思想家那样仅仅立足于启蒙精神对宗教与封建的旧世界进行进一步的批判,而是进一步的开始直面启蒙运动本身,重新审视看似无可争议的启蒙原则及其现实建构,“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现代社会本身进行批判”[5]57,即将资本主义作为他的批判对象。

马克思建构启蒙观点是基于批判主义的方法,倡导破除旧形而上学的宏大理论,构成了现代性批判的视野。启蒙运动以来的理论,尤其是古典哲学理论都致力于建立对世界整体的解释体系,在资本主义刚刚兴起的年代,这种非批判性哲学往往带有保守与宗教的色彩,旨在追求某种纯粹形而上学的绝对意义。这些哲学不仅成为了启蒙不彻底性的一种理论表现,也成为了遮蔽人的自我异化的意识形态工具,所以马克思旗帜鲜明的以怀疑和批判作为他哲学的基调。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马克思认为“尽管《精神现象学》在开始的时候,奠定了否定性和革命性的基调,但是发展到后来批判性的东西往往被非批判性的东西取代”[6],只有彻底发挥辩证法的革命性,才能进行彻底的批判。所以我们看到,马克思的哲学批判并仅仅停留在对古典哲学和启蒙政治学的抽象理论探讨上,而是深入到人的社会现实性和实践本质中,从实践基础展开对宗教、哲学和政治的批判;也没有停留在资本主义的制度框架内进行改良,而是深入到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政治经济学领域内,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进行革命性的批判。在对旧的宏大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哲学批判的任务恰恰应该是通过“批判的武器”带来“武器的批判”,从而决定了马克思哲学的强烈现实指向和社会关照。马克思认为,批判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到旧理论,而是“把实际斗争作为我们批判的出发点,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做同一件事情”[7]8-9,将哲学的批判不仅仅当做是一个理论任务,更重要的则是一种实践任务,它要求对一切牢不可破的东西进行怀疑,只有获得“感性的现实性、现代性、世俗准则”[1]37才可能对现实社会进行准确的认识。这对于马克思展开对启蒙理性和资本主义民主这种在19世纪之前被看做是毋庸置疑准则的批判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对启蒙精神的扬弃

首先,马克思对启蒙的态度是立足于对现实社会实践领域,而没有停留在抽象领域,呈现了唯物主义本体论立场。马克思所关注的并不是启蒙思想家学说的细节或者逻辑错误这样的形而上学,而是直接立足于作为启蒙运动现实后果的人的生存、实践以及市民社会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启蒙运动是一个范畴巨大的历史改造,涉及到了人的思维方式,哲学与宗教观念以及人们的世俗生活和社会结构,并不仅仅停留在德国古典哲学那样的概念领域,马克思认为“德国的破坏性批判,在以费尔巴哈为代表对现实的人进行考察以前,力图用自我意识的原则铲除一切确定的和现存的东西,而法国的破坏性的批判则力图用平等的原则来达到同样的目的”[4]48,说明了古典哲学中的启蒙平等也就是法国启蒙精神的抽象表达,从而为形而上学的启蒙赋予了现实本质。说明了马克思在面对启蒙思想的自我意识概念时,并没有将其停留在康德或者黑格尔改造宗教神学般的抽象合法性和自我确证的逻辑统一上,而是直接将自我意识上升成为现实实践领域中的平等观念。即使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仍然带有强烈的捍卫抽象自我意识的色彩,但在涉及与市民社会和物质生产的关系的时候,马克思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将抽象理性作为哲学立场的方法无法解决现代国家的现实。这意味着一旦进入社会现实领域,黑格尔那种需要通过理性来评判现实社会关系的方法就需要被倒转。在《关于林木盗窃发的辩论》中,马克思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关于国家和法的现实问题无法在抽象概念中得以解决,这个时期意味着黑格尔哲学所建构的法权理念已经在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落实中受到强烈的冲击。在马克思之后的观点中,“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理性和人道绝对原则面临‘物质利益’,已经摇摇欲坠了”[5]42,马克思就是在这时完成了从黑格尔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的转向,将现实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作为国家和法权的基础。

(一)对抽象理性的扬弃

理性带来人类认识能力的割裂压抑了人们思想与实践的自由本质。马克思主义要求从现实存在的感性出发,从经验事实出发去认识事物,将理性和感性同样作为把握世界的环节,打破理性的形而上学的支配。这不仅仅使人们的目光投入到了现实的生活世界,而且促成了人们认识世界方式的实践性变革。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525才真正正确把握了理性与世俗社会的关系。“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524将理性的土壤彻底植根与现实的基础中。只有将目光彻底的投向人们的感性实践,才可能发现被忽视了几千年的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才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这一事实。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所确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才真正扬弃了绝对理性,将理性纳入到人们现实的认识实践过程中,完成了感性与理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马克思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对启蒙的绝对理性进行扬弃,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的实践统一。启蒙思想中的绝对理性呈现抽象性、先验性的特征,构成的理念世界成为新的“上帝”去支配现实生活。这样,对于世俗的认识和把握都需要通过绝对理性去解释和认可,形成了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模式。启蒙精神所倡导的打破上帝之城,回归世俗社会在古典哲学中并没有彻底的完成,由于古典唯心主义不彻底的启蒙并没有将上帝完全的排除在外,所以绝对理性仍然作为神学的意义而存在的。现代社会以来,理性主义的滥觞带来的是人类思维和认识标准的绝对化,绝对理性呈现为技术理性的形式继续统治。理性的权威性从代表上帝到代表真理始终成为超越其本身意义的形而上学,是人们的自由意志始终处于理性牢笼之中,进而演化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构造。

(二)对抽象人性的扬弃

马克思利用劳动理论对启蒙的抽象人性进行扬弃,实现了人的抽象与现实本质的统一。启蒙的抽象人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个体自由的解放,但这种解放并没有基于现实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基础上,从而呈现了空洞和虚假的本质。对于抽象人性的强调,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现实的阶级差别,从而抹杀了剩余价值生产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迄今为止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民主自由理念,都是在这种抽象人性基础上架构的,启蒙运动呼吁所带来的现实政治成果并没有建立在现实的劳动基础上,而是被认为是黑格尔式的伦理和精神意义。

马克思将资本主义作为启蒙的现实后果,并认为其背离了真正的启蒙精神,体现了马克思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辩证法运用。对于早期马克思的思想而言,不成熟的自我意识理论始终贯穿在他的理论批判中,这种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充分应用更加彻底的确立了人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地位,并认为上帝为代表的宗教世界的生活与证明都只是作为自我意识的绝对确证而存在,“不应当有任何神与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8]12,并以此进一步推崇现代理性和人的自由权力。在这个时期,马克思仍旧是一个典型的启蒙主义者,接受着黑格尔哲学,但是比黑格尔利用辩证法更加彻底,从而也就具有了更加强烈的无神论底色和革命性,这也为马克思转向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批判哲学家打下了基础。可以说,马克思思想的形成是从继承启蒙思想的最先进部分开始的。

(2)严格目标审核。一是审核预算单位绩效目标与单位职能相关性,二是审核预算单位申报预算绩效目标指标的科学性,三是审核预算单位申报项目的必要性,四是审核项目预算额度的可行性。

马克思批判了这中上层建筑的空中楼阁,认为劳动作为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核心环节,并且关系着人的真正自由和人性真正的定义。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平等假象揭露,并认为这就是人没有物的支配地位条件中解放出来的原因,所以只有改变不平等的劳动和价值交换关系,真正的人性自由才能成为可能。只有认识到劳动与剩余价值的秘密,才能“通过劳动者的自由联合……人类才能结束被资本奴役与被生产的盲目性困扰的历史,重新成为自身生命活动及其创造性的主人”[9]874

统计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全面、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是制定政策、加强管理、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必须着力强化水利统计的支撑作用。

(三)对自由政治的扬弃

马克思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对启蒙的政治理想进行扬弃,实现了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历史统一。资本主义在启蒙运动时期被当做是人类解放的政治理想,并且在推动人类迈入现代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本主义不仅带来了科学社会进步和形式上的民主自由,更重要的是“批判精神和比较视角”[10]7,这些都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民主的神圣性产生怀疑,即使“历史的终结”大行其道,但批判的理论从来没有终止。

启蒙精神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建构在马克思看来是消极的虚假性和积极的历史意义共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剥削,民主沦为金钱游戏以及法律的阶级性等等虽然史无前例,但形成这些的社会基础已经创造了人类达成自由和解放历史任务的必要条件。在经济上,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人类重塑自由的物质基础;从政治上,人类对自身自由的追求和政治参与带动了无产阶级组织性的增强和高度联合;从人的自我解放上,“具有尽可能丰富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11]389推动人们对自由个性的追求。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自身限制必然会导致这些成熟历史条件对资本主义的再一次否定,而这恰恰应当是启蒙政治理想的再一次自我否定,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将带来启蒙的真正实现。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罗骞.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杜娟.从现代性境遇看马克思思想中的实证科学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6).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于尔根·科卡.资本主义简史[M].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2017.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Rationality ,Humanity and Freedom :on the Generative Logic of Marx ’s Enlightenment View

LIU Yun-shan

(Marx School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 ’an 710119,China )

Abstract :Marx's views and attitudes about enlightenment are based on criticism and Sublation of 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an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Marx’s criticism of capitalism. Marx inspected the progressive significance and historical limitations of the Enlightenment thought, and developed his enlightenment idea with the viewpoint and method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s enlightenment concept revolves around the categories of rationality, labor and freedom, reflecting the sublation of enlightenment thought by Marx’s theoretical discourse and the theoretical position of the proletaria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ism and 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and other issues such as the 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of Marxism.

Key words :modernity; capitalism; enlightenment; rationality; freedom; labor

[中图分类号] B0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882( 2019) 03-0017-04

[收稿日期] 2019-03-04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马克思主义空间视域下的中国现代性研究”(2018CSWY016);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疆多民族社区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研究”(13XSH010);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的生存方式和精神世界研究”(18JK0652)

[作者简介] 刘云杉(1992-),男,内蒙古包头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

[责任编辑: 刘卫财]

标签:;  ;  ;  ;  ;  ;  ;  

理性、人性与自由:论马克思启蒙观的生成逻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