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_中国金融年鉴论文

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性论文,金融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唐旭)

资金的流动会依一定途径,从分散的资金分布,逐渐通过各种手段被集中起

来,然后,再经一定渠道流向需要资金的地方,或流向其它区域。资金在这汇集

流动过程中,会形成一个个区域金融中心,各区域金融中心的相互作用,就可能

形成全国性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是资金流动的枢纽。有的人可能把资金存量最大的地区视为金融

中心,因为资金量大,就意味着它是资金集中地。这是不确切的。诚然,资金存

量大,表示该地生产流通量大,通过生产,流通的周转使资金随之流动。这可以

说是商品生产流通中心,而不能依此说它是金融中心。金融中心的资金流动不完

全是商品生产与流通的结果,而往往是商品生产、流通的先导。金融中心有独立

于生产、流通的自身运动方式。也有人可能会认为,一个地区吸附的其它地区资

金量大,它就是金融中心。这也不太确切。一个地区能够吸引到相当数量的资金

,并不能说明它就是金融中心,可能是因为该区域有良好的生产条件便于设厂、

办公司,可能该地区有大量具有升值潜力的房地产,值得投入大量资金进入。也

就是说,这些资金的进入是供该地区使用的。

我们说的金融中心,是说该中心是资金流动的枢纽。既然是枢纽,就意味着

金融中心所吸引的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主要为本区域使用,而是通过该中心,

流向具有最佳使用效益的地方。因此,该地区通过的资金量越大,它的中心地位

越强,其幅射能力越大。当然,在资金的流动中,大的流量会产生巨大的存量,

从而使该地区获得大量资金供当地使用。

一、金融中心形成的条件

金融中心的形成有两种方式:一是自然形成。它通过多年的演变,包括经济

背景、金融机构,业务习惯的演变逐渐形成的。比如,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是其作了一~二百年的国内金融中心基础上,随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格局的变化

而确定的。另一条途径是人为形成的。现在有不少区域性金融中心是人为形成的

。金融管理当局在政策上给予优惠,设施上给予大量投资,吸引不少资金通过这

些中心流向其它地方。如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开曼、百慕大等地,即是例子。

无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形成的金融中心,都有其形成中心的前提条件,

这里概述如下:

1.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完整与开放。在金融中心,要建立比较完整的金

融市场体系。比如同业拆借市场、短期国债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

场等。这些市场的建立对资金流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参与这些市场活动必然

引起资金在各区域甚至国际间的频繁流动。更深入地说,只是建立这些市场,而

交投清淡,金融中心的地位仍是不能形成的。要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还要有外汇

同业市场等才能对国际资本流动产生吸引力。

2.金融机构众多,使资金出入这个地区有广泛的、可供选择的渠道。金融

机构的设立,本身也会带来资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区域重要金融机构的总

行(总公司)是否设在该地,对该中心的形成,意义十分重大。因为一家银行的

总行,就是一个资金流动中心,有若干中心在该地,对该金融中心形成的贡献是

不言而喻的。若是要形成国际金融中心,更要有国际上著名的大银行,大金融公

司的积极介入才能形成。

3.准确、快捷的资金清算与调拨系统,便利的交通设施,可以使资金、人

员迅速地出入该中心。通讯设施的现代化,使信息的公布也能快速达到所能幅射

的地区,保证信息的公开与完整,从而使市场行为成为理性而有效率的。

4.有广阔的腹地作为其服务的对象。这一地理上的条件,对一个区域金融

中心而言是值得考虑的。如果支撑腹地狭窄,金融中心就只能在一个很小的范围

内活动,影响力有限,资金的出入也是有限的。特别是这一中心不仅仅作为离岸

金融中心而存在时,地理位置更是一个形成金融中心的重要条件。

5.要有足够多的优秀金融专业人才。一个金融中心,市场体系完善,金融

机构众多,资金流动量大,没有足够多的优秀专业人才是无法让资金有效运转和

有效管理这一市场的。

6.就我国的情况而言,金融中心的形成还要有一个宽松的经济金融政策环

境。若是政策根本就不允许资金流动,金融中心就无法形成。不允许资金拆借,

不允许大额资金在区域间流动,将使金融机构间资金头寸的调度变得十分困难。

这就会形成地下资金流动或不规范资金流动,要想形成金融中心就是不可能的。

要想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又不允许国际资金自由出入,那实际也是不可能的。

7.要有相当的经济基础。在一个经济实力强,经济部门完整的地方形成金

融中心,比在其它地方能与人以稳定感。何况经济发达本身就可以积累大量金融

资源,成为金融中心的经济基础。

若要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仅有以上条件还是不够的,它还需要该地区政治稳

定,政策具有连续性,能对资金安全作出保障,要该地区货币具有一定程度的可

兑换性,如若不然,最多只能发展成离岸金融中心。同时还要有一套符合国际惯

例(而不是仅具区域特色)的会计、金融、保险制度。离开了这些条件,就不可

能谈到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问题。

现在我们的研究还处在确定国内金融中心的阶段,国际金融中心是我们努力

的方向,即使是国内金融中心,也有一个分层次问题。按现在的研究目的,可以

把金融中心分为全国性的和区域性的两个层次来考察。

区域性金融中心,它所幅射的内容只在一个区域之内,从该区域内吸收集中

资金,再将其大部份用到该区域内。资金在区域内的流动,有很大部份要经过中

心的中介。而同其它中心的联系,大多数也通过该中心进行。它在整个金融网络

中的作用,就如同网上的一个结。

全国性金融中心,其幅射力强,资金流动可达全国,各区域中心与其有很强

的联系。某一区域有资金富裕,可调往中心再转借出去,资金不足,可在中心筹

措。将来,国家发债、大公司发债都可集中在金融中心进行。这样,一可加强金

融中心的地位,二可快速地筹措到资金,减少了筹资成本。

二、对我国金融中心的测定

一个区域能否成为金融中心,或是否是潜在的金融中心,前面已经讨论了几

个条件,用这几个条件来测定我国金融中心地位,就更能明白我国资金将来的流

动及其方向。

下面我们选取了几个省区进行比较:

1.测定资金分布的密度。金融中心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金融资源。但是

,我们的资料一般按行政区划统计。因此,资金存量和流量都大的省区,可能有

两种情况,一是面积大,人口多,二是收入高,实力强。就前者而论,只要人口

多,面积大。资金密度即使不大,反映出来的数据也是很大的。所以,单看其绝

对数,有时会给人以假像。表1是按省区面积计算的存款资金密度,表示每平方

公里所拥有的资金量。上海的资金存量密度最大,1992年达1877.9万

元/每平方公里,1993年为2531.7万;其次为北京,1992年为8

06.8万元/每平方公里,1993年为979万元;湖北只有44.4万元

/每平方公里。

表1 按省区面积计算的资金密度(部分省区)单位:万元/平方公里

资料来源:

根据历年《中国金融年鉴》有关资料计算。

*这里的资金量为国家银行各项存款量。

若是按人口密度计算,则情况有所差异,表2是按人均存款来测定的资金存

量密度。按照这个指标,北京名列榜首,达12528元/每人,而上海为81

64元/每人,天津4264元/每人,海南4205元/每人,广东3893

元/每人,而新疆——这个被大家认为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人均存款却超过了

发达的沿海地区。

表2 按省区计算的人均存款量(部份省区)单位:元/每人

*人口数按1990年普查数,《中国统计年鉴》1992年。

*存款是国家银行各项存款之和。

资料来源:据《中国金融年鉴》有关资料计算。

从这两个密度指标看,北京、上海分别为最大,即资金相对集中。而广东、

江苏、山东虽然资金存量大,但分布的地域广,人均占有量比较低。从这个意义

上讲,北京、上海成为金融中心的可能性比较大,它们有足够的金融资源可供调

2.从金融机构的分布上分析。金融中心一般有较密集的金融机构,以便资

金运转。就像伦敦、纽约这样的金融中心,世界各大银行都在此开设分支机构,

而该国内的主要银行,大多将总行设在此地。表3列出我国主要地区1992年

和1993年的银行机构数和它们的空间密度。从总体上看,金融机构的分布密

度都不算大,相对地说,上海、天津、江苏、北京的密度要大些。但即使是密度

最大的上海,每平方公里的银行机构数在1993年也只有0.249个。

表3 各地区拥有的银行机构数单位个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3年和1994年版。

*本表列出的银行机构包括四大专业银行、独立核算的农村信用社、城市信

上海金融机构密度大,资金密度也相对大,这对上海作为金融中心是有利的

。但是,上海有一个非常不利的条件,这就是大多数全国性银行总行都不在上海

,而在北京。上海只有交通银行一个总管理处,显然这个因素对上海金融中心的

形成有很大的不利影响。而北京正好有这个优势,以致其资金显得比较充裕。现

在,中国资金集中的格局还未完全脱离政治中心而自成金融中心,因此,要使这

些大银行离开政治中心而移到潜在的金融中心,还不是那么容易。

按省区进行分析,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我国资金流动的方向和力度。但是

,就金融中心而言,按省区分析似乎是不够的。因为一个省区地域广阔,有大片

的农村和小城镇。而金融中心,则集中在城市地区。只有城市地区才具有先进的

通讯设施,广泛交流的信息,才具有人才优势。经济的发展将来会以城市发展作

为龙头,因此,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对城市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对金融中心的发掘

,有明晰的观念。

下面一张表比较我国具有潜力的主要城市的资金密度。从主要城市看,具有

全国性金融中心潜在能力的,除了前面分析的上海、北京之外,还有深圳。深圳

的人均存款1993年超过了15万,是上海的8倍多,北京的6.5倍,广州

的5.5倍。每平方公里存款量也位居全国第一。深圳经济发展使存款资金大增

,进入90年代资金已有富裕,1992年存差额达180亿元,1993年存

差为155亿元[①]。

表4 主要城市资金密度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1993年版、19

94年版。

*这里的城市人口和面积不包括市辖县。

注:存款量2是1992年的存款量;存款量3是1993年的存款量。

我们说金融中心是一个资金运动的枢纽,大量资金要从这个中心进出。因此

,除了分析资金分布的密度以外,资金拆借情况是我们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从

资金拆借看,1992年,上海拆借资金总量为1697.3亿元,其中拆往外

地达193.7亿,拆入为31.46亿元。北京拆借量为394亿元,拆往外

地的资金所占比重也不小,但总不如上海来的大。进入1993年,资金的拆借

,上海的拆借量已经达到2208亿元,北京也达1514亿元。其中北京的资

金主要是拆往外地。这是因为北京的资金,主要靠两个渠道流动:一是各银行总

行上调各分行的资金,形成一个资金蓄水地;二是各大机关集中的下属企业机构

的资金,存入北京各银行,形成巨额资金来源。这是一种利用政治优势对资金的

集中。上海的资金也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其经济实力引起的生产、贸易,随之

使资金进入上海地区;一是各类金融市场,特别是近年来上海股票和债券市场吸

引了大量资金流入,从而为资金向外拆借提供了充足的来源。这是一种经济影响

力所形成的资金流动。但若是遇到行政上对资金流动的干预,它就会首当其中地

遇到麻烦。

表5 主要城市的同业拆借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

《中国金融年鉴》1992、1993、1994年版。

注:1993年的数据,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4年版提供的当年7

—12月的拆借数乘2得出,实际数应该大于此数,因为从当年7月起,中国宏

观经济调整,重点即为整顿拆借市场,所以从7月以后,拆借活动大幅度下降。

但就我们分析的目的来说,这样已经能够显示其趋势。

此外,有价证券的交易也日益成为金融中心的重要活动内容。证券交易给金

融中心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并形成了巨额资金流动。下表是主要城市的证券交易

表6 主要城市有价证券交易量

单位:亿元

城市名1992 1993

北京 123137

上海 751 5163

深圳 876906

武汉 212 78

南京23 10

广州29 63

天津31 47

大连55 32

西安19 24

成都207

重庆113

青岛123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3—1994年版。

*根据《中国证券市场年报》1994年版第50页,仅武汉证券交易中心

国债交易量1993年即达508亿元,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这大大高于《中

国金融年鉴》和《中国证券市场年鉴》第452页提供的数据。

注:这里的有价证券包括国债、国家投资债券、国家投资公司债券、银行金

融债券、地方企业债券、股票、企业短期融资券、大额可转让存单。

从表6中我们看到,上海的证券交易量最大,达到5163亿元,是其它城

市无法比的;其次是深圳,年交易量也达906亿元。这两个城市因为有全国性

的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量远远超过其它城市,全国的资金进出这两个城市的数

量也就非常可观的了。其它城市中,北京、广州、天津、西安的证券交易还在继

续上升,除此之外,证券交易有向上海、深圳集中的趋势。从上表看,武汉的证

券交易列第四,而按武汉证券交易中心的数字,则位于第三[②]。这对于一个

非沿海城市,是有很大意义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最有可能成为全国性金融中心的,是上海、深圳、北京

。三座城市分别位于南方,东部和北方。上海有经济实力,金融市场完善、人才

较多、腹地广阔。深圳有高速发展的经济、资金集中,因为毗邻香港,国际信息

灵敏,市场比较完备,并与上海分享两个证券交易所的好处。北京则地处北方,

有政治优势可以依托,资金富裕程度高,各大银行总行集中,通讯交通发达。因

此,可以说三地各有优势,只要中央的政策向其中某一地倾斜,要不多久就会使

享有优惠的城市独领风骚。90年代以前,深圳优惠政策较多,它在金融方面的

发展也较快,形成了至少可以幅射华南地区的金融中心。90年代初确定了开放

上海的政策,中央政策极力向上海倾斜,使上海金融中心地位加强了不少。19

94年起,中央银行把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心设到了上海,还准备把公开市场业务

放到上海。这更进一步加强了上海的金融地位,使资金的存量和流量都有大幅度

的增长。尽管1993年的宏观金融政策调整对资金流动作了很严格的限制,从

而减缓了上海金融中心的形成。但是,调整结束以后,国内金融中心还是会逐步

三、区域金融中心

在确定全国性金融中心的同时,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容忽视。区域金融中

心的形成对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与调整,资金流动都有很大意义。中国广阔的地

域没有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了支柱。只要金融管理部门放松

对资金流动的管制,资金的流动在不断地汇集过程中,也一定会流出一个中心来

。这个中心不会把所有的资金都吸引过来,但是它可以引导资金流动,并形成有

相当资金力量的资金流。

区域金融中心的确定,还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我国中央银行将来

的设置与调控,要改变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状况,改为经济区划为单位进行。区

域金融中心的形成,使中央银行可以充分利用金融中心来影响该区域的经济与金

融,而不用像现在这样,在某一行政区域范围内去调控经济。将来的区域金融中

心就是区域中央银行的所在地,它通过这个中心,使调控的力度与方式真正做到

按经济规律办事,提高中央银行的政策水平和调控效果。

现在的资金流动,已经给区域金融中心一个雏形。从我们的资料分析,武汉

、天津、西安、成都、广州、南京都可能成为该区域的金融中心。这些金融中心

所幅射的影响主要在本区域以内。但它们同全国性金融中心有着密切的关系,全

国性金融中心市场的变化,会首先传递到区域性金融中心,进而影响该地区资金

、利率以及经济活动。

这些潜在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发展,武汉是比较看好的,前面的资料已经显

示了这一点。从地理位置上,它有一个比较广阔的腹地,整个长江中游地区都在

其幅射之下。这个地区虽没有沿海地区那么发达,但经济发展潜力大。武汉作为

一个重工业城市,经济实力也是很强的。金融实力在各大城市中也名列前矛,资

金密度、同业拆借量以及证券交易量都位列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之首。而且我们

也看到,广州同深圳太近;南京距上海也不远;天津也在北京的阴影之下;而成

都在四川自成体系。因此,武汉的发展应该是引人注目的。

武汉金融中心的培育和发展,对我国中部地区有很重要的作用。但要使它逐

步完善,我认为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金融市场的发展一定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金融秩序。金融秩序的建立,

其核心又是建立和保护良好运转信用制度。金融市场的运转全靠信用的支撑,若

在市场上借款经常发生违约或拖欠,谁也不敢进入这市场。因此,市场的组织者

就是信用制度的保护者。

2.创造多种金融工具满足市场的需要。巩固现有的国债市场,进而发展票

券市场,用短期票券来融通资金;鼓励各银行和金融机构贴现商业票据,形成活

跃的市场;

3.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推动同业拆借市场,加速资金流动,提高资

金的运用效率;

4.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在符合金融市场准入的条件下,鼓励更多的金融机

构进入,参与竞争,提高市场效率。实际上,机构的进入,也同时是资金的进入

,两者是同方向的。

注释:

① 《中国金融年鉴》1994年版,第213页。当然,深圳的流动人口

多,大量流动人口存入资金在银行,但并未统计在人口数中,人均存款就多了。

② 见表6的注。*

标签:;  ;  ;  ;  ;  ;  ;  ;  

论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_中国金融年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