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背景#183;回顾#183;特点_国家计委论文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背景#183;回顾#183;特点_国家计委论文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背景#183;回顾#183;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重点论文,背景论文,特色论文,高校论文,实验室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背景

国家计委从1982年开始酝酿制定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1983年形成草案,并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1984年国家计委同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卫生部、农业部实施了旨在支持我国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国家重点实验计划”。(注:秦声涛:《坚持改革开放,持续稳定地发展我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7年回顾》, 见《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1),科学出版社,1992年4月版。)这并非偶然现象,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背景可归纳如下。

(一)世界科技的高速发展。7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整个世界的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首先,传统工业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兴产业群、商业群,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已把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因此,有关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是在高新技术各个领域内竞争,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其次,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和规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科学研究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日益加大,促进了基础研究领域各学科之间交叉的不断扩大、深化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另一方面,科学发展需要的投资急剧增加,实验环境条件对科学研究影响日益显著;同时,基础理论研究到技术应用之间的期限相对缩短等。面对世界科技的高速发展,国家有关人士开始考虑我国的基础研究如何适应这一变化,这是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际背景。

(二)我国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目标的实现,需要与之相当水平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先导,如:如何采取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我国农业产量;如何形成在国际上强大竞争力等等,这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80年代初农村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无论从体制上还是财政上国家已有可能为建立一种新的研究与人才培养机构提供支持,这是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内背景。

(三)改革我国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的需要。建国以来,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80年代初,面对世界科学的高速发展和我国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表现出极大不适应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由于体制的原因,三十多年来,在基础研究领域形成了分割、封闭的局面,人员不能流动,学术思想近亲繁殖,研究工作相互封闭,因而使研究工作缺少活力,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压抑。2.1982年,中央明确提出依靠科技、振兴经济的根本战略思想后,大部分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工作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快速‘富’起来,以‘短、平、快’为特征的科研行为很快形成潮流”。(注:秦声涛:《坚持改革开放,持续稳定地发展我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7年回顾》,见《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1),科学出版社,1992年4月版。)。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遵循其自身规律, 否则,社会将受到由其而引发的严厉惩罚。3.80年代初期,由于研究经费拮据,致使许多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优秀人才流失;同时,我国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还在完善之中,总之,我国的基础研究要发展,必须解决上述问题,这是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教育方面的背景。

(四)高校人事基础研究的优势。大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科学技术有着不解之缘,尤其基础性科学研究活动与大学的发展更是密切相关。如,在19世纪科学活动中执牛耳的德国,其柏林大学成为当时世界科技活动的中心;进入20世纪后,美国之所以代替德国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诸如哈佛、斯坦福和普林斯顿等研究型大学的崛起。(注:朱恪孝:《发挥综合大学优势 长期稳定开展基础科学研究》,载《研究与发展管理》,1992(4)。)因此, 一个国家的基础性研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并取决于研究性大学的发展。1978年8 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技的一个重要方面军,这一点要定下来,他们有这个能力,有这方面的人才。”高校从事基础研究的优势主要在于其处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两类重大任务的交汇点上,一方面,它拥有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基础科学研究队伍,并且不同学科研究人员同处一个组织机构内,易于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便于多学科综合研究模式的构建,能够满足学科集成的要求;另一方面,科研与教育结合是大学固有的传统的优势,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这也是国家计委在高校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原因。

二、十年回顾

从1984年第一批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投入建设以来,到1995年,已有15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陆续投入建设和运行,其中, 依托教育部所属高校建立74个;155 个重点实验室中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实验室项目80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75 个。 15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涉及承担单位96个,其中高等院校48 所(包括国家教委直属高等院校24所,部委属重点高等院校24所),涉及独立的研究院所48个。(注:国家计委、国家基金委:《199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信息统计资料》。)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原定目标基本实现,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其中建立在高校的重点实验室更是硕果累累。

(一)成为基础性研究基地。截止到1995年,建在教育部所属高校中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固定资产总值69,712.10万元,共有大型设备13,758台(件),实验室的建筑面积共有162,209平方米(注:国家计委、国家基金委:《199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信息统计资料》。 ); 仅1995年,高校中国家重点实验室筹集研究经费15,375.25 万(注:国家计委、国家基金委:《199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信息统计资料》。);该年度共有固定研究人员2,124人,客座研究人员1,035人。(注:国家计委、国家基金委:《199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信息统计资料》。)由于国家重点实验室都装备了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汇集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的综合优势,在基础研究方面硕果累累。仅1995年,高校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共获国际、国家、省部奖197次; 获发明专利46项,成果转让111项,成果转让效益3,759.10元。 (注:国家计委、国家基金委:《199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信息统计资料》。)因此,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具有代表国家研究水平的基础研究能力,成为基础性研究的重要基地。

(二)成为稳定和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80年代初期以来,“出国潮”朝落夕涨,“经商热”此起彼伏,从事基础性研究的队伍受到严重冲击。正是由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以良好的研究条件、浓厚的学术气氛、明确的研究方向、灵活有效的运行机制、较高的学术水平稳定了一大批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优秀学者,并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科学家。同时,高校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出站博士后84人,毕业博士366人, 硕士922人;当年进站或在读博士后214人,在读博士1,906人,硕士3,202人。(注:国家计委、国家基金委:《199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信息统计资料》。)

(三)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提高研究水平、学术水平、管理水平和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在过去的几年中,高校中重点实验室始终坚持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原则,加大开放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其中,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参加国际会议、组织国际会议等是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向国内外同行展示自身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的主要形式。仅1995年一年中,高校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发表国际会议论文202篇,国内会议论文323篇,国际专著2本,国内专著96本; 并有511位国内学者、677位国外学者来实验室讲学,有366位学者和290位学者分别在国内和国外进行讲学活动,共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694 人次和786人次。(注:国家计委、国家基金委:《1995 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信息统计资料》。)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高校中国家重点实验室也逐步从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交流走向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也在这一年中,高校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共举办国际学术会议25次,国际双边会议16次(注:国家计委、国家基金委:《199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信息统计资料》。)。不仅提高了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自身研究水平和学术地位,也扩大了其在国内外的影响。

(四)推动了学科建设和发展。高校中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是择优而建的, 并与国家重点学术建设相联系,其学科基础性好,加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优势,巩固了已有的学科;2.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和综合,形成一批学术中心;3.由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开辟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拓宽了原有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一些新发现、新理论,促进了一些新学科的建设和迅速发展。

三、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形成的特色

(一)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自身特色。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水平一般较高。在国内本学科领域堪称一流,在国际上至少是“对得上话”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其从事研究领域的学科前沿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已形成鲜明的科学特色,在其研究领域能够代表国家学科研究的水平,其研究方向符合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需要,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具体的研究任务。

(二)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作为相对独立科研实体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于打破了科研资源部门所有制造成的封闭、割据局面,向国内外开放研究课题,广泛接纳客座研究人员,引入竞争机制,鼓励人才流动,积极参加国内外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已成为国内科技活动的中心与国内外科研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桥梁。

(三)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在学术委员会领导下的室主任负责制。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学术造诣颇深的科学家组成,决定实验室研究的方向、重点以及研究课题的安排等,室主任主持日常工作。两者既有明确的科学的具体分工,又有民主的密切合作,是重点实验室得以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四)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在日益激烈的科研竞争中,国家重点实验室更是异军突起,以其高质量、高水平的竞争优势,十几年来争取了大批国家科研任务、横向科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并且获得的国家资助课题和经费数量明显高于非重点实验室。

(五)高校中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其它部门中国家重点实验室相比,培养高层次人才具有更高的质量,对学科建设的影响更深刻。

四、国家重点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十几年来,高校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的成绩有力地证明了该战略部署的正确性,而成绩属于历史,展望未来,在这世纪之交新的历史时期,高校中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面临严峻的挑战:1.世界科技竞争的激烈程度进一步加深;2.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建立和完善;3.过去的十几年是高校中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始建阶段,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

目前重点实验室在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少:1.高校中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方向与任务有待科学论证;2.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校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协调;3.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有待于完善与加强;4.制约国家重点实验室公平竞争的因素重重;5.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联合、流动机制”需向更高层次的发展;6.经费不足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普遍存在的突出矛盾;7.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科研队伍的稳定性太弱;8.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缺乏必要的保障体系;9.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价方面问题层出,协调弱化等等。

如何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寻求出路,为高校中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提出了要求。笔者与有关学者和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研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高校中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1.解决实验室决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定位和方向的决策是实验室生存和发展;2.解决实验室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科研创新是实验室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解决实验室竞争方面存在的问题,强大的竞争力是其发展的动力;4.解决“开放、流动、联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开放、流动、联合”运行机制是重点实验室的灵魂和主要特色;5.解决实验室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健全的保障系统,重点实验室将举步维艰。

标签:;  ;  ;  ;  ;  ;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背景#183;回顾#183;特点_国家计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