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昔洛韦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论文_刘金波

刘金波

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妇幼保健院 166300

摘要:目的 探讨阿昔洛韦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 将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在给予保肝、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昔洛韦5mg/kg/次,加入5%GS100ml中静脉滴注,q12h,连用7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5~10mg/kg/次,加入5%GS100~150ml静脉滴注,qd,连用5d。观察两组患儿有效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异型淋巴细胞<10%的时间。结果 治疗组患儿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退热时间、咽峡炎缓解时间、淋巴结缩小时间、肝脾缩小时间、异型淋巴结<10%时间均小于对照组。结论 阿昔洛韦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能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是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阿昔洛韦;喜炎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9月~1014年6月收治的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小儿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6.86±0.98)岁;病程(6.5±1.2)d。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诊断标准 参考?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IM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符合小儿IM诊断标准【2】。

1.2.1 临床表现至少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之一:发热、咽峡炎、扁桃腺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1.2.2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以上,或淋巴细胞绝对值>5.0×109/L;异性淋巴细胞达10%以上或总数>1.0×109/L;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急性期EB病毒核抗原抗体阳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保肝、对症治疗,同时加阿昔洛韦5mg/kg/次,加入5%GS100ml中静脉滴注,q12h,连用7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5~10mg/kg/次,加入5%GS100~150ml中静脉滴注,qd.连用5天。

1.4 观察指标 治疗7天后观察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咽峡炎缓解时间、淋巴结及肝脾缩小时间,异性淋巴细胞<10%的时间。

1.5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用药24小时内体温开始下降,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肝脾、淋巴结缩小,一般情况好转;有效:用药3天内体温开始下降,5天内体温恢复正常,肝脾、淋巴结缩小,一般情况好转;无效:用药5天内体温仍未恢复正常,肝脾、淋巴结无缩小。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后患儿在退热时间、咽峡炎缓解时间、肝脾及淋巴结缩小时间、异型淋巴细胞<10%的时间、转氨酶值降低等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结论

EB病毒感染是儿科的常见疾病,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可通过唾液、血液或性接触等方式传播,感染后主要侵袭B淋巴细胞并在细胞中长期潜伏,持续性地刺激B细胞增殖和分化【3】,大多呈自限性,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一部分抵抗力弱的患儿出现与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因此早期进行有效的抗EB病毒治疗显得更为重要。EB病毒感染并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患儿的免疫功能多较为低下,通过药物治疗后应当使得免疫功能得到尽早恢复【4】。喜炎平注射液是草木植物穿心莲提取物,主要成分为穿心莲内酯总磺化物,具有抗病毒、抗菌、解热消炎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可提高血清备解素水平,增强白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脾内T、B细胞浓度、促进免疫球蛋白生成,有显著的抗炎退热疗效及较高的安全性,在儿科得到越来越广泛使用。阿昔洛韦是一类广谱的抗DNA病毒药物,经静脉滴注进入体内后可与脱氧核苷竞争性结合胸苷激酶或细胞激酶,形成活化型的阿昔洛韦三磷酸酯,进而通过干扰病毒DNA多聚酶和中断病毒DNA链的延伸来杀灭病毒,因正常细胞的胸苷激酶无法使阿昔洛韦磷酸化,因此对正常细胞毒性很小。在临床上治疗IM时常用阿昔洛韦进行抗病毒治疗,但是单用阿昔洛韦治疗小儿IM,常常难以达到满意效果,而与喜炎平联合治疗小儿IM效果更佳,可有效缩短病程、增强疗效、改善肝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减轻患儿痛苦,且不产生耐药,更有利于实现早期治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勇,张丽丽.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9):51-52.

[2]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2-356.

[3]杨旭.干扰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12,33(1):118-120.

[4]姚瑶,段红梅,谢正德,等.儿童EB病毒原发感染后特异性T细胞功能变化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10):774-777.

论文作者:刘金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7

标签:;  ;  ;  ;  ;  ;  ;  ;  

阿昔洛韦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论文_刘金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