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扩张与能源消费的实证研究_净出口论文

我国出口扩大与能源消耗的一项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源消耗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10)01-0083-07

改革开放30年来,出口导向战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1978—2008年,我国出口年均增长17.19%,居全球之首。然而,在我国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能源消耗也在迅速增加。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8.5亿吨标准煤,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98倍。根据英国石油公司2009年7月公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09》,① 受经济下滑影响,2008年全球能源消费增幅仅为1.4%,为2001年以来最低纪录,而我国能源消费仍增长7.2%,占到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3/4。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之间已出现缺口,并逐步扩大,2007年达到3.01亿吨标准煤。

由于能源产品具有商品与投入要素的双重性,经济活动的能源消耗最终全部附着于产品和服务,出口激增导致包含在商品中的内涵能源② 也大量输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2002年我国内涵能源的净出口达到4.1亿吨标准煤,占当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7.6%;美国伯克利中心的一项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证明我国成为内涵能源的净出口大国。

随着我国出口规模和能源缺口同时扩大,出口与能耗的关系也受到关注。如果仍然走“高出口、高能耗”的老路,既难以持续,也与我国建设节能减排新型社会的目标相违。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能源消耗的角度对我国出口进行分析,并从出口商品产业结构调整角度探讨我国节能新途径,希望得出一些有现实意义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有关文献综述

对能源与贸易的早期研究集中在贸易发达国家,通常是基于HOV理论的扩展,在投入产出基础上的研究。Wyckoff和Roop(1994)研究了1984—1986年OECD六个国家英、法、德、日、美、加进口产品中的内涵能源,说明国内减排政策的效果受到进口产品影响;Lenzen(1998)应用扩展的投入产出方法分析澳大利亚最终消费中一次能源含量,揭示了商品生产过程中的间接能源消耗是不可忽视的。Mongelli、Tassielli和Notarnicola(2006)也以产品部门为基础,应用投入产出法研究了意大利商品贸易中的能源消耗,通过计算意大利商品贸易中能源和含量,验证了两个理论:“污染天堂”假说,以及各国间容易通融的全球变暖协议和“碳泄露”之间的组合效应。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活动的扩大,能源往往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也开始对贸易与能源问题展开研究。Machado等人(2001)采用14部门的投入产出智能模型得到非能源商品中的全部能源消耗量和碳含量,对巴西调整相关政策有突出作用。Mukhopadhyay(2004)将投入产出方法应用于印度进出口贸易数据,证实1993—1994年间,印度全部出口商品中的能源和碳含量小于进口商品,属于能源和碳的净进口国。Fredrich Kahrl和Darid Roland- Holst(2008)利用中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分析了出口对能源的影响,表明出口是中国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最重要源头,一些关键出口部门的能耗高于其他部门。

我国对贸易与能源关系研究起步稍晚,刘燕鹏(2001)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详细计算了我国进出口产品完全占用(或者全消耗)耕地资源的数量。尽管仅从耕地资源一个方面揭示了我国存在资源国际贸易逆差,但部分说明了我国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土地资源的贸易逆差、靠牺牲紧缺资源而换取商品贸易盈余的事实。沈利生(2007)首次利用2002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我国进出口产品的能耗,结果表明进口产品的省能多于出口产品的耗能,但是外贸产品结构的变化趋势却导致这种影响逐渐减少。吴献金等(2008)基于1995—2005年东部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证实东部地区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耗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陈迎等(2008)通过测算得出了我国已成为内涵能源净出口大国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外贸出口与能耗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进行了一定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测算时点较少,也缺乏两者的趋势分析。而国外机构针对中国的研究,由于缺乏最新数据,研究成果与我国现实情况存在偏差。本文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出口商品所引致的内涵能源的净出口状况,根据测算结果,从能源消耗角度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投入产出方法

其中,EEI即为单位最终产品的完全能耗强度。需要注意的是,单位最终产品的完全能耗强度是内涵能源至关重要的中间变量。

1.出口内涵能源的测算

2.内涵能源净出口的测算

相比出口内涵能源绝对值的测算,内涵能源净出口值可以说明一国进出口商品整体对其能源消耗的影响,对于政策分析更有意义。要测算内涵能源净出口值,要先定义并计算进口内涵能源。

进口产品中同样包含能源消耗,进口某一部门的产品可以相应减少该部门的产出规模,减少该部门的能源消耗,因此可按照国内最终产品的完全耗能来计算。现有文献大多采用“直接替代效应”的方法,即采用本国产业部门的完全能耗强度计算进口内涵能源。但是,“直接替代效应”隐含的基本假设是进口来源国技术水平与本国相同,同等价值的进口产品替代同行业同等价值的本国产品的生产。若两国技术水平相差较大,能耗水平也有很大差异,按产品价值计算的替代效应会高估或低估进口内涵能源。另一种方法是从出口国的角度,将引入国产化系数的出口内涵能源作为一个净值来测算,即公式(5)。本文选用此法。

(二)数据来源

本文在计算出口内涵能源方面需要我国分行业的能源统计数据、反映我国经济各部门之间联系的投入产出数据(I-O)数据以及中国贸易的数据。数据来源分别是:行业能源消费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最新的投入产出数据源自2008年6月国家统计局编制的“2005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延长表)”(42×42部门),贸易数据来自《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2006)》及联合国贸易统计网站。

由于不同数据详细程度不同,分部门的能源消费是43个产业部门加上居民生活消费,投入产出延长表的数据是42个部门,外贸进出口商品则依据国际贸易分类标准(HS)。在计算出口内涵能源时,为使这三个方面数据的分类标准匹配,需要将投入产出42个部门合并为28个部门,其中有22个部门发生进出口货物贸易,将这22个部门贸易统计数据进行归类。

三、我国商品出口内涵能源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一)2005年我国商品出口内涵能源的数值测算

就22个涉及内涵能源出口的部门,我们利用前面的公式(2)、(4)和(5),输入相关数据,得到各产业部门引入国产化系数的完全能耗强度和内涵能源净出口值(见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发生货物贸易的22个部门,平均能耗强度为1.6601吨标煤/万元,引入国产化系数后,扣除了中间产品的影响,平均能耗强度为1.2919吨标煤/万元。根据完全能耗强度及外贸出口数据,得出我国2005年内涵能源出口总量为8.38亿吨标煤,内涵能源净出口为5.79亿吨标煤,净出口内涵能源占当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27.9%,比重较大。

(二)各行业商品出口的能耗规模和能源利用效率比较

单纯从出口消耗能源数量看,净出口内涵能源最多的前3个部门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609.68万吨标煤),化学工业(7233.93万吨标煤),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6062.69万吨标煤),三部门合计占到我国内涵能源净出口的37.8%,是我国能源净流出的主要部门。

但只看数量绝对值不能说明各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出口的合理性,若按照引入国产化系数的完全能耗强度由低到高对22个部门重新排序,可以发现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能耗强度很低,能源利用效率在22个部门中高居第2位,且出口额远远高于其他部门(见表2)。

以1.2919吨标煤/万元的平均能耗强度为界限来划分,农业等15个部门能耗强度较低,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7个部门能耗强度偏高。我们按能耗强度把22个部门分为3类,再结合出口规模和行业生产特点来分析,可以较为合理地确定对不同部门出口应予鼓励或限制(今后还应深入研究具体类别产品的能耗特点)。

第一类:能耗强度低的部门

包括第(1)至(7)个行业部门。具体来看,第(1)农业部门属于土地要素密集产业,虽然能耗强度最低,但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农产品相对缺乏竞争优势,目前出口规模也不大,可以适当鼓励出口,但无法作为主要出口产业。

第(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第(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这2个部门有技术知识密集的特征,且出口规模较大,说明其有一定竞争优势,应当积极鼓励扩大出口。

第(4)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第(7)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这2个部门有劳动密集的生产特征,出口规模也比较大。我国有较强竞争优势,也应当积极鼓励出口。

第二类:能耗强度较低的部门(包括第8至第15个行业部门)

第(9)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规模大,能耗较低,应当鼓励扩大出口。

第(1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第(1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第(14)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这3个部门一般具有资本和技术知识密集的特点,也有一定的产业关联和就业扩大效应,出口附加值较高,应当积极鼓励扩大出口。

至于第(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第(11)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第(12)非金属矿采选业,第(15)金属矿采选业,这4个部门虽然能耗强度不太高,但往往具有高污染的生产特点,不宜鼓励发展。

第三类:能耗强度高的部门(包括第16至第22个行业部门)

这7个部门的能耗强度都高于平均水平,其中:第(18)化学工业又是内涵能源净出口的大户,应当严格甄别,禁止一些化工产品出口;第(16)金属制品业,第(1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第(1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第(20)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第(22)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几个部门都有较高的污染风险,应当限制其产品出口,既节省能源,又减轻环境污染压力。

为分析我国出口部门完全能耗强度的变化,我们把2005年数据与以前国内学者计算的2002年数据作了比较,发现出口部门的完全能耗强度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相对于翻一番的出口额显得微不足道。因此,从出口内涵能源的数量看,2005年出口内涵能源绝对值达到8.38亿吨标煤,内涵能源净出口5.79亿吨标煤,分别是2002年的2.04倍和1.86倍。

由此可见,由于能源利用技术进步较慢,这些年我国商品出口的高速增长是以能源高消耗来支撑的。那么,我国的能源供应能否支持这种出口模式的长期发展呢?下面作进一步的分析。

(三)我国的商品出口能耗需求与我国的能源供应能力

我国是商品出口大国及内涵能源净出口大国,若继续保持过去30年平均17.19%的出口增速,利用2005年投入产出数值关系,可以估算出,2015年我国净出口内涵能源将达到37.8亿吨标准煤,2030年将达到408.4亿吨标准煤。而国际能源署对我国能源产量估计(见表3),2015年我国能源产量为33.5亿吨标准煤,2030年为42.29亿吨标准煤,净出口内涵能源竟将超过我国能源总产量的8倍(见表4)。

从世界能源生产供应看,未来20年,中国不可能从其他国家增加几倍、十几倍的能源进口。从我国能源利用技术看,也不具备跨越式发展的条件,无法直接从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进入以再生能源为主的可持续能源消费系统。因此,继续沿用“高出口、高能耗”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模式,既不合理,也不能持久。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为能源相对稀缺的国家,我国巨大的贸易顺差是建立在内涵能源大量逆差的基础之上的,这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明显不符。我们研究的合理结论是:对高能耗产品出口应当严格限制,过度消耗能源的贸易顺差必须消除,要以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标尺,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使我国出口不仅对就业和GDP增长作出贡献,更要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调低出口数量目标,突出结构优化目标,为淘汰高能耗、低附加值出口产品创造条件。长期追求出口高增长,过分强调其增加就业和产值的好处,助长了高能耗产业盲目扩大出口,大量出口和顺差未能给国家人民带来应有的经济利益,反而造成资源外流、环境欠账,给未来发展留下隐患。因此,我国应主动调低出口增长速度,由出口导向型向大国贸易平衡战略转变。

2.以能耗强度为重要尺度推动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大幅降低出口商品的能耗水平。从政策上鼓励低能耗产品、限制高能耗产品。普遍性出口退税政策不利于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应当改正。首先要取消“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抑制其出口;而对节能省能产品的出口,可维持较高的出口退税率。通过贸易商品结构优化减少内涵能源出口。

3.提高国内不可再生能源的税收及使用成本。提高国内石油、煤炭等能源的开采税,适当提高能源进口税,以提高国内各产业的能源使用成本,促进国内企业节能生产,主动淘汰高能耗产品。提高不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和使用成本,还将刺激新能源开发,鼓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为新能源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4.压缩国内高能耗产业的过剩产能,减轻低价出口压力。国内钢铁、水泥、炼焦、电解铝等高能耗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部分过剩产品低价挤向出口市场。造成国内能源、资源的大量浪费。中央政府应制定“低能耗出口产业指导目录”,对能耗高、污染风险大的产业限制其生产和出口,措施包括项目审批、资金供应以及生产、出口环节征税等。

5.引进节能技术,开展国际节能合作,提高国内能源利用技术水平。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仍然很低。以2007年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的能源效率为例,美国每吨石油当量能源消费创造的GDP为5848.7美元,英国高达12634.6美元,西方7国平均为9063.5美元,而我国仅为1760.3美元。⑤ 这也说明我国节能降耗潜力很大,通过自主研发和国外引进、消化、吸收,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技术水平,是解决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巨大以及出口商品内涵能源过高的根本途径。

注释:

① 参见英国石油公司网站:www.bp.com.cn.

② 内涵能源是指产品上游加工、制造、运输等全过程所消耗的总能源。

③ OECD的“进口的中间品流量矩阵”在数据缺失的情况下“按比例进口假设”,参见“THE OECD INPUT-OUTPUT DATABASE”,pp.12.

④ 参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垂直专门化、产业内贸易与中美贸易关系》,《世界经济》2006年第5期。

⑤ 参见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8.

标签:;  ;  ;  ;  ;  ;  

中国出口扩张与能源消费的实证研究_净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