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集体课程编制的实践与思考&以广州市天河区小学语文课程为例_教学设计论文

区域集体备课的实践与思考——以广州市天河区小学语文学科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河论文,广州市论文,为例论文,集体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广州市天河区区域集体备课始于2004年9月。当时正值新课程改革,各类教育教学资料缺乏,而且不断出现新的教学问题。教研室组织区高三骨干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系统研究了《课标》和教材,对课程的再开发、教学设计、评价与检测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沟通。校际的合作分工,大大提高了教师备课的效率和质量,而且通过交流与分享,帮助教师解决很多教学问题,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后,区域集体备课作为一种教研活动方式,在全区中小学各学科中全面开展。本文作者在参与小学语文学科区域集备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对区域集体备课进行了一定思考,撰此文与同行共享。

二、区域集体备课实践模式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五种实践模式。现结合具体的案例加以阐述。

1.竞争式集体备课

竞争式集体备课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在校内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校际间通过互动研讨,对校级的集体备课成果进行评价的一种区域集体备课方式。

【案例】为选优而集体备课

为了进一步促进区内语文教师的研讨交流,我们以三年级第七单元为例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活动前,要求各校进行校内科组集体备课,形成一份教学设计。

活动当天分三个小组开展讨论,每组约四或五所学校。我参加了其中一个小组的研讨。首先,由各校轮流展示各自的教学设计。待展示完毕已经过一个小时了,才开始评研每一份教学设计。区域集体备课变成互相点评教学设计。由于各校教学设计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优点,直到活动结束了依然没有推选出“最优教学设计”。待各小组解散后,我留下了中心组成员再次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推荐,被评选出的学校承担上课任务。实际上,执教老师所使用的设计是校级的集体备课成果,而非区域集体备课成果,中心组作为优质资源只提了一点建议而已。以交流教学知识为目的的区域集体备课变成了一种教学设计的优劣评价。

这种集体备课方式最大的优势是能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评研的过程也是教师交流学习教学知识的过程。这种模式可用于选拔和评比的竞争性教研活动,如教学设计评比,教学目标设计评比等活动。但是这种模式却以评价教学设计优劣为目的,偏离了开展区域集体备课的初衷。

2.主题式集体备课

主题式集体备课是指围绕某一主题而开展的专题性区域集体备课活动。如围绕“如何制定有效教学目标”、“识字教学建模研讨”、“课外阅读课内指导”教学策略研究等方面开展活动。

【案例】为制定有效教学目标而集体备课

我们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为例,开展了“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为主题的区域集体备课活动。

通过交流,大家达成共识:认为教学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和弹性目标。实地研讨后,我们还组织了一次题为“话说校际间的集体备课”的网络研讨。全区教师打破时空限制,为“如何有效制定教学目标”而各抒己见。有的老师认为,教学目标很重要,要杜绝随意性。有的老师就“规范的教学目标”而提出了目标制定应该包含行为主体、目标评价、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等四个要素……

这次网络研讨共有1951人次阅读,有37人次发表评论。通过集体备课,很多老师都明白了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和方法,有效地避免了制定教学目标的随意性。

主题式集体备课从教师教学实践中提炼研究的专题,以专题形式开展,目的性和针对性强,教师的参与度高。主题式的研讨更有利于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的外显,有利于知识的传递与分享。如果有更多的优质教师参与,有利于创造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3.主讲式集体备课

主讲式集体备课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或主题,采取一人主讲,众人研讨的集体备课方式开展的专题性区域集体备课活动。

【案例】

2007年12月10日下午,我们教研组举行了一次话题作文教学专题教研活动。我们先通过阅读相关文献,领悟话题作文的内涵。然后由张老师陈述通过校内研讨的教学设计《我需要……》。随后,大家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策略等方面各抒己见。由于大家还比较陌生,刚开始有点沉默。在我的鼓励下,一个老师首先发言:“‘需要’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如何引导学生内心产生一种需要?产生需要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要首先考虑的,然后再指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达。”另一个老师接上话题了:“‘需要’这个话题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引导不到位,学生确实只停留在物质上的层次。所以我建议老师先作示范,引导学生思考。”此时,研讨的氛围变得越来越浓了。

“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学会把自己的想法流畅地表达出来。”“可以故事《狮子和标签》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白不管自己多么强大,我们总在一些特定的时候有一定的需要,从而引出课题‘我需要’。”“能否通过片段赏析等方式指导学生具体有条理地表达语言?”……老师们你一言我一语,无拘无束地表达个人的观点。

主讲式集体备课是老师比较喜欢的一种集体备课方式。众人齐心协力打造一份优质教学设计,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这个过程是教师学习提高的过程。

不足:为他人备课,事不关己的心理可能存在。部分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准备不充分,从而影响了集体备课的效果。因此,组织者在其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一要明确要求;二要帮助教师建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并转化为每个组员的一种需要;三要随时调控集体备课的进度和研讨的氛围和状况,这样才有利于知识的分享与创新。

4.互惠式集体备课

区域集体备课是一种社会互动方式。互惠式集体备课就是教师通过贡献出个人知识,与他人分享教学知识,以获得知识的回报的一种互惠式的区域集体备课方式。

【案例】区域集体备课,让教学知识流动起来

——记一次三年级语文“作文指导课”课型研究的区域集体备课

这次集备的内容是“亲情”作文指导课。活动前,教师先围绕“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和“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校内集体备课。

活动当天先按不同地域的教师进行分组研讨。随机排名第一的学校教师担任组长。各个小组从教学目的、内容、策略等方面作了全面的探讨。分组研讨结束后,各小组长汇报了研讨的成果,还上传到网上供全区教师分享。两名执教教师对集体备课的成果进行梳理和思考,再进行课堂教学。

课堂实施中,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均来源于集体备课时的好点子。但由于选择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黄老师主要选择了谈话导入和范文学习的方法。结果学生的选材比较单调,写作思路打不开。而彭老师选择了一个“感情储蓄卡”,效果完全不一样。上课前,让学生事先回忆父母对自己付出的爱:爸爸为我做了风筝;妈妈做最好吃的菜;爸爸为我修了自行车……把这些爱入账。那么我对父母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付账:爸爸下班回家了,我给爸爸倒杯水;我帮妈妈洗菜……这节课,学生的写作思路非常广。

活动结束后,两名老师把第二轮研讨所产生的教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再次传到网上,提供给每个老师使用。实践证明,老师们是有收获的。因为集体备课使全区教师的知识流动起来了。

这种模式坚持互惠合作原则,区域集体备课是为自己而备。简单一点说,这种集体备课方式是“大家为大家”,区域集体备课是知识交流与分享,不是批判与否定,是比较理想的集体备课方式。

5.引领式集体备课

引领式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学科核心组和中心组等优质教师的作用,对指定的新教师进行研究教材、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促进其专业成长。

【案例】丰富学生体验拓宽写作思路

——记人才济济组四年级习作研讨课的指导及观课有感

2009年3月,我们作为区教研中心组成员,被安排指导一名新教师上课。我们一行3人如约与彭老师见面。她授课的内容是“母爱是______”。集体备课开始了。彭老师先介绍了她的教学思路,其中她谈到,通过网络搜索,知道有“亲情储蓄卡”的设计而深受启发的,经改良为“母爱储蓄卡”。看来,这个老师是个善于学习的人。

听了彭老师的讲述,我们充分肯定了运用“母亲储蓄卡”的方法把学生的生活体验(母亲对我的爱)进行回顾与盘点。但我们发现她缺乏对学生的人物细节描写指导。我们建议她通过设计细节描写片段赏析、口头练说、方法提炼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人物细节描写的训练。随后,彭老师对教学设计重新进行修改。

课堂上,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母爱是______”的交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母爱储蓄卡”帮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母爱”的点点滴滴,使母爱变得简单、具体。她还抓住“排队”故事,借用流程图,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和顺序,通过片段的赏析,引导学生归纳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这些扎实的训练方法都值得我们借鉴。这节课凝聚了这位老师与中心组成员的智慧结晶。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这次集体备课中,见证了这位青年教师的历练和进步。

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实施区域集体备课的目的之一。这种模式主要是应用在新教师的培养上。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使用优质资源——核心组和中心组成员,他们代表着区内最高学术水平。事实证明,使用优质资源进行集体备课,效果相对较好。

不足之处:一是优质资源有限;二是优质资源容易变成一种权威。尤其对于新手教师,这种“权威”容易限制教师的个人思考,不利于教师个人知识的建构,更不利于知识的传递与分享。

三、分析与总结

(一)理论层面

1.区域集体备课的定义

综上所述,本文把区域集体备课定义如下:一个教研组织在一定区域内,给教师创设对话交流的环境,实现校际间的教学知识的传递、获取、储存、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区域集体备课其实是教师知识管理的一种方式。实践中,我们进一步理解区域集体备课的内涵,并将其基本要素总结成图1。

图1 区域集体备课管理四要素图

(1)教师——区域集体备课的主体

区域集体备课的主体是教师。在区域集体备课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创造者和使用者,还是知识能动的载体。教师知识状况直接影响着区域集体备课活动的成效。在区域集体备课中,有两种人最为重要,一是知识拥有者,尤其是优质教师,他们是核心;二是区域集体备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是关键。

(2)教学知识——区域集体备课的客体

区域集体备课的目的是提升区域内教学知识的价值。作为区域知识管理客体的知识,是教师在区域集体备课活动中管理的对象,是通过教师的互动对话,产生能提高教育教学效能的各种知识及其不同的表现形态。

(3)过程——教学知识交流创新的途径

区域集体备课的过程应包括知识准备、获取、分享、储存、创新和应用这几个阶段,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

(4)信息技术——区域集体备课的重要工具

区域集体备课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内隐知识的外显化,让其他教师能得以分享和反馈,从而增强专业知识的价值性与应用性,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流动性和分享性。同时借助信息技术为区域内教师的学习所提供的沟通的渠道和能量,从而促使他们随时把握知识的脉动。

2.区域集体备课的实质

在实践中发现,区域集体备课实质上是教师知识管理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区域集体备课不仅是创造知识的一种形式,更是产生知识的过程。

(2)对话沟通是区域集体备课的核心。区域集体备课管理的核心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而隐性知识的获得是动态的,是生成性的。因此,通过对话,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外显化,从而实现知识的传递与分享。

(3)区域集体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师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互相转化的过程。区域集体备课通过对话交流、建立知识菜单、课堂教学实施和开展教学反思等方式,促使区域内教师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不断转化、传递与分享。

(4)教师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是区域集体备课获得成功的关键。

(5)教师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倾向于实践性知识的获得。

(二)操作层面

区域集体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师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互相转化的过程。通过实践,本文总结出实施区域集体备课的六项基本流程。

1.个人钻研

个人钻研是指教师围绕某一教研专题或教学问题,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搜寻相关知识,结合个人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梳理,为区域集体备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个人钻研关注个人知识生成,是区域集体备课的开端,也是基础。

2.对话交流

对话交流是指教师为实现知识的传递与分享而展开的、基于平等与尊重上的对话沟通,是实现个人知识向公共知识的转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区域集体备课的核心环节。现作较为详细的分析。

(1)对话交流的原则

对话是一种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也是实现知识传递和创新的过程。要更好实现这一过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尊重平等原则:对话中的成员在学术交流上是平等的。在对话过程中,每一位成员贡献知识、获取知识的机会是均等的,没有任何的权威。

互惠性原则:教师贡献知识,旨在获得收获知识。其基本原则是互惠的。互惠给参与者带来持续的、稳定的满足,则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激励性原则: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之间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分享,并努力营造一种“分享”文化。

(2)对话交流的方式

我们发现,由于成员心理相互作用影响,部分教师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在区域集体备课中容易形成所谓的“群体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削弱了群体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降低了区域集体备课的质量。因此,我们认为“头脑风暴式”的对话交流方式比较有利于知识的传递与创新。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

为使教师们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和激励,得到提高,我们要注意在对话交流中,禁止批判和评论;只强调大家提出设想,越多越好;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教师,一律平等;以团队的利益为重,不强调个人成绩。

(3)对话交流的平台

1998年,日本知识管理大师Nonaka和Konno引入了一个新概念——“场”,就是一个进行知识动态转换和产生相互影响的场所。区域集体备课活动就是给教师创造各种各样的“场”,如师徒结对子、实地集备、网络研讨、课堂教学观摩等,使教师知识流动起来,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

3.形成知识菜单

知识菜单是指把区域集体备课后所产生的零碎的知识进行有效地分类和整理,并将其文件化、电子化,以“菜单”方式呈现,在教师需要的时候,如吃饭点菜似的,各取所需。这里所说的知识菜单形式多样,可以是某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案,也可以是某一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汇总。总之,知识菜单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4.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实现知识应用的过程。教师在获取和分享到相关知识后,知识是否有价值,就必须积极地应用到实践中。因为,教学实践是检验知识价值的最重要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在教科研中实践,在教学问题解决中实践。

5.教学批判与反思

教学批判与反思是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知识使用者和他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存在着差异性,区域集体备课所产生的知识,并不一定都适用于每一位教师。因此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时,在对话交流后建立的知识菜单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批判、反思、总结等方式,进一步创新知识。因此,作为区域集体备课知识管理的主体——教师,个人的批判与反思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6.丰富学科知识库

丰富知识库是指区域内教师通过个人钻研、对话交流、教学实践和教学批判与反思等环节后,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把新一轮的对话交流所产生的显性知识进一步有效地分类与整理,将其文件化、档案化、电子化,存入学科知识库,进一步提升区域知识的价值,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知识。

综上所述,我们整理出区域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

图2 区域集体备课的操作流程图

区域集体备课的六项基本流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各环节顺序也不是绝对的、不可改变的。事实上,任何区域集体备课的过程都应该是各个流程的不断重复,螺旋上升。它们相互之间的顺序也视具体情况而定。

标签:;  ;  ;  ;  

区域集体课程编制的实践与思考&以广州市天河区小学语文课程为例_教学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