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花有效成分—西红花糖苷分离方法和机理的研究及应用

西红花有效成分—西红花糖苷分离方法和机理的研究及应用

张宏[1]2001年在《西红花有效成分—西红花糖苷分离方法和机理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建立了以苯乙烯-二乙烯苯类聚合物(SZ-1吸附树脂)为柱填料的低压液相色谱分离方法分离制备西红花有效成份西红花糖苷。此分离方法以SZ-1吸附树脂为柱填料,采用甲醇-水梯度洗脱分离了20种西红花糖苷。通过纯化,10个化合物的纯度高于90%,其中西红花糖苷-1、西红花糖苷-2和西红花糖苷-3的纯度在96%以上。纯度为98.89%的西红花糖苷-1可作为西红花类药物的对照品,用以检验西红花药物的质量。对纯度高于90%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测定,确定了3个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其他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推测和初步探测。 利用各种测试方法对所用新型SZ-1吸附树脂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测定,实验显示SZ-1吸附树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孔结构,较高的机械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抗生物降解力和抗酸碱降解能力,可在pH为1-14的范围内使用。通过动态法研究了SZ-1吸附树脂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SZ-1吸附树脂对西红花提取物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再生率和回收率高,可以反复使用。在此基础上,首次研究了西红花糖苷的分离机理,结果表明SZ-1吸附树脂对西红花糖苷分离机理主要是基于疏溶剂化缔合作用。 本文采用反相液相色谱法,建立了一种以西红花糖苷-1为对照品,以RPC_18为固定相,甲醇-四氢呋喃-1%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的等度洗脱外标定量测定分析方法。此方法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0.1μg~1.16μg)和低的检出量(7ng/ml),相关性好(R=0.9996),回收率高(98.3%),可作为西红花类药物的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质量检测的标准方法。 本文首次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HG-AFS)用于测定西红花中的硒含 量。此方法的检测限低(0.5 u g/mLX 回收率高(90~97%* 线性关系好 (R-0.9999),线性范围为 1.5叶 u g/L,在硒的痕量检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 值。此方法为研究西红花抗氧化作用与其硒含量的量效关系提供了有效的工 具。

李木子[2]2014年在《栀子、白术及牛膝等饮片的质量评价与标准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北京相关机构的调查确定,栀子、白术、牛膝均为临床常用中药。《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载其饮片包括栀子、炒栀子、焦栀子、白术、炒白术、焦白术、牛膝及酒牛膝。其中定性分析方面多采用薄层色谱鉴别,定量方面多采用色谱法测定部分指标成分的含量。然而,中药具有化学成分复杂,炮制方法多变的作用特点,对于中药而言,这种质量控制模式存在缺陷。基于此现状,本文以这九种药材饮片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的质量标准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以期完善和提高质量标准的控制水平。1.C18反相薄层色谱定性鉴别的研究首次采用C18反相薄层色谱代替传统的硅胶薄层色谱,对栀子、白术、牛膝等九种饮片进行定性鉴别的研究。相较于原有质量标准中的定性鉴别,本研究中白术及其炮制品的C18反相薄层色谱定性鉴别法,可以得到更为丰富的信息,提高鉴别的准确性;而各药材饮片的前处理方法更为简便,展开剂更为简单,安全;同时C18反相薄层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所反映信息一致,可用于药材的高通量、快速检测。2.指纹图谱的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栀子、白术、牛膝等九种饮片的指纹图谱。栀子饮片及炒栀子的指纹图谱中标定了9个特征峰,焦栀子的指纹图谱中标定了5个特征峰,10批不同厂家的栀子饮片相似度在0.95以上,10批不同厂家的炒栀子饮片相似度在0.90以上,9批不同厂家的焦栀子饮片相似度仅在0.70以上;白术、麸炒白术、土炒白术及焦白术指纹图谱中标定了10个特征峰,不同厂家的白术饮片,麸炒白术,土炒白术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95以上,10批不同厂家的焦白术相似度在0.70以上;牛膝、酒牛膝指纹图谱中标定了14个特征峰,不同厂家的白术饮片,13批不同厂家牛膝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90以上,5批不同厂家酒牛膝相似度在0.70以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对各饮片指纹图谱中的特征峰进行了指认。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指纹图谱中的8个特征峰得到了初步指认;白术、麸炒白术、土炒白术及焦白术指纹图谱中共指认了6个特征峰;牛膝、酒牛膝指纹图谱中的7个特征峰得到了初步的指认;通过对各饮片指纹图谱中特征峰的初步指认,能够得到各饮片更加完整的化学成分信息。2.多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栀子、炒栀子及焦栀子中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京尼平龙胆二糖苷,栀子苷)和二萜色素类化合物(西红花苷Ⅰ)的含量测定方法;建立了白术、麸炒白术、土炒白术及焦白术中内酯类化合物(白术内酯Ⅰ、Ⅱ、Ⅲ)和挥发油类化合物(苍术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建立了牛膝及酒牛膝中植物甾酮类化合物(p-蜕皮甾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所建立的九种饮片的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RSD均小于2%,准确度范围为95%~105%,方法学均符合规定,证明所建立方法准确,可靠,可作为九种饮片的质量控制方法。3.水煎液的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栀子、白术、牛膝等9味饮片水煎液的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分别测定了栀子、炒栀子及焦栀子水煎液中京尼平龙胆二糖苷,栀子苷,西红花苷Ⅰ的含量;白术、麸炒白术、土炒白术及焦白术水煎液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及苍术酮的含量;牛膝及酒牛膝水煎液中p-蜕皮甾酮的含量,并与上述含量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机试剂提取液及水煎液中各类成份的含量均有较大差异,且具有一定变化规律。

应旭辉[3]2014年在《藏药二十五味珊瑚丸化学成分分析及神经保护作用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五味珊瑚丸是经典的藏药验方,属于藏医珍宝类药品,收载于藏医经典着作《四部医典》中,在公元18世纪由藏医学创使人宇拓·元丹贡布创制,目前被《中国药典》(2010版)收载。它具有清热定惊、开窍通络、止痛等功效,用于治疗“白脉病”,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疼、癫痫等。该方虽然已有上千年的使用历史,但是,至目前为止,其生物活性物质、体内代谢物及活性作用机理等仍不明确。二十五味珊瑚丸药效科学依据的缺乏,阻碍了其在临床上的运用和进一步发展;另外,2010版药典中对二十五味珊瑚丸只有简单的化学反应和西红花、红花主要成分的薄层色谱鉴别以及乌头碱的限量测定,涉及的药材少,代表性不足,缺乏组方药材的质控指标及定量标准,难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用药的安全有效,因此,其质量标准有待完善和提高。本研究采用UPLC-DAD/Q-TOF-MS、HPLC-ELSD、ICP-MS、GC-MS等多种联用技术,对二十五味珊瑚丸全方进行了系统的成分分析。采用UPLC-DAD/Q-TOF-MS建立了全方的液相指纹图谱,从中鉴定出6大类61个成分,归属于11味植物药材;用HPLC柱前衍生化法对全方中氨基酸类成分进行了分析,测定了15种氨基酸,其主要来自葫芦药材;用ICP-MS分析了全方中结合态、游离态和固态矿物元素,共测定了22种元素,其中常量元素4种,微量元素18种,主要来自10味矿物药材;用HPLC-ELSD分析全方游离糖和水解总糖的含量,测定了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用GC-MS鉴定了全方中挥发性成分,共鉴定了3大类18个挥发性成分,归属于5味药材。在全方组方药材的研究方面,对于方中重要药材藏菖蒲及其易混淆药材石菖蒲,采用近红外技术对两者进行了区分,并测定了药材中主要成分的含量;用液质联用技术比较了草乌和铁棒锤的指纹图谱,同时比较分析了草乌与甘草、诃子配伍前后指纹图谱中双酯型乌头碱含量的变化,为全方用草乌替代铁棒锤的合理性及全方用甘草、诃子同时与草乌配伍的合理性提供了实验依据。在全方物质基础研究中,同时采用体外和体内研究方法通过OGD-R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模型对全方药效物质进行了筛选;在体外研究中,通过提取和分析,得到二十五味珊瑚丸不同提取层的主要物质信息,然后结合各提取层在不同浓度下的活性测定结果,用人工神经网络对提取层中潜在的药效物质进行了虚拟筛选;在体内研究中,采用血清药物化学的方法,用UPLC-DAD/Q-TOF-MS从灌胃后大鼠的血样、心、肝、肾和脑组织中共检测了36个主要外源性成分,包括20个原型药物和16个代谢物。结合体外虚拟筛选的结果和体内入血成分的测定结果,初步确定了主要的药效成分,并进行了单体活性验证;同时结合分子反向对接技术,对主要药效成分可能的靶点及相关通路进行了预测。通过本研究,基本讲清了二十五味珊瑚丸的化学组成,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全方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特别是对各药材特征成分的含量测定,有助于二十五味珊瑚丸质量标准的完善和提高。从全方的体外虚拟活性筛选和体内入血成分检测两个方面,确定了二十五味珊瑚丸的主要药效成分,为今后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信息,同时为二十五味珊瑚丸产品的二次开发奠定基础。最终使之成为物质组成清楚,作用机理明确,安全、稳定、有效的现代化制剂。

陈岑[4]2014年在《二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栀子豉汤成分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维液相色谱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色谱分离技术,与一维色谱相比能显着提高色谱峰容量和选择性,可以解决单一色谱分离模式难以解决的分离分析问题,已被广泛用于中药等复杂样品体系的分离分析中。栀子豉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栀子和淡豆豉两味药材组成,用于治疗更年期抑郁症,失眠,神经衰弱等病症,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本论文以栀子豉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离线模式二维液相色谱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分别应用于栀子、淡豆豉两味药材和栀子豉汤全方的分析,并结合质谱分析方法,对栀子豉汤中成分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本论文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介绍了选题背景和意义。主要介绍了二维液相色谱的原理、评价指标和分类,综述了二维液相色谱在中药成分分离分析中的应用,阐述了发展二维液相色谱对中药复杂体系分离分析的重要意义。第二章建立了离线反相-亲水二维液相色谱的正交性评价体系。选取相同规格的反相C18柱和亲水HILIC柱,分别构建二维反相/亲水系统和二维亲水/反相系统,两者的正交度分别为69.92%和46.82%,峰容量分别为7303和4551。结果表明二维反相/亲水系统的正交度和峰容量均高于二维亲水/反相系统。因此选择二维反相/亲水系统作为分析栀子豉汤中单味药材和全方的方法。第叁章构建了栀子的离线反相/亲水二维液相色谱分离体系。采用半制备C18柱和分析型HILIC柱分别作为两维色谱柱,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峰容量和第二维分析的灵敏度。通过此系统共从栀子中分离出896个色谱峰。同时结合质谱法对16种环烯醚萜苷类和栀子黄色素类成分做了初步的鉴定。第四章构建了淡豆豉的中心切割模式离线反相/亲水二维液相色谱分离体系。针对淡豆豉药材质量不稳定性的问题,采用中心切割模式对淡豆豉中的不同极性组分进行选择性分离。选取含有极性键合基团的XAqua C18柱和XAmide柱分别作为两维色谱柱。通过此系统从淡豆豉强极性成分中分离出136个色谱峰,从弱极性成分中分离出198个色谱峰。同时结合质谱法对11种大豆异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鉴定。第五章建立了栀子豉汤全方的离线反相/亲水二维液相色谱分离体系。采用含有极性键合基团的XAqua C18柱和XAmide柱分别作为两维色谱柱。通过此系统共从栀子豉汤全方中分离出441个色谱峰。通过二维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的方法对全方的成分进行了全面的表征,并与栀子、淡豆豉单味药材的二维液相分析结果相比较,对栀子豉汤方剂与单味药材之间有效成分的差异及可能存在的变化机理进行初步推测。

李木子, 王京辉, 蔡程科, 傅欣彤, 郭洪祝[5]2014年在《栀子饮片质量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了栀子、炒栀子、焦栀子中3个有效成分京尼平龙胆二糖苷、栀子苷、西红花苷Ⅰ的含量测定方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电喷雾高分辨质谱(ESI-MS/MS)对特征峰进行指认,对栀子、炒栀子、焦栀子的水煎液与甲醇提取液中各成分的含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液相色谱法,使用Kromasil 100-5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A)-0.5%甲酸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5 min,5%A→20%A;15~27 min,20%A→27%A;27~33min,27%A→33%A;33~38 min,33%A;38~45 min,33%A→38%A),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为切换波长(0~20 min,240 nm,测定京尼平龙胆二糖苷,栀子苷;20~45 min,440 nm,测定西红花苷Ⅰ),柱温30℃;质谱采用负离子模式。结果:建立了栀子、炒栀子、焦栀子的指纹图谱及其药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指认8个特征峰,分别为山栀苷、羟异栀子苷、京尼平龙胆二糖苷、栀子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西红花苷Ⅲ及西红花酸的色谱峰。确定了栀子饮片、炒栀子及焦栀子的药效成分及其水煎液与甲醇提取液药效成分的含量变化规律。结论: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可识别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样品。栀子经炮制后,环烯醚萜苷类成分京尼平龙胆二糖苷、栀子苷及色素类成分西红花苷Ⅰ含量减少。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样品水煎液与甲醇提取液中各成分的含量呈下降变化趋势。

王佳琳[6]2018年在《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药效组分解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以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中药药效组分理论为指导,研究经方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的药效组分,探讨配伍、剂量、剂型对药效组分的影响,为建立栀子柏皮汤与临床疗效对应的药效组分质量评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为药效组分标准物质的制备和中药药效组分新药的研制提供关键技术和方法。2方法本文以经方栀子柏皮汤(《伤寒论》)为研究载体,通过文献溯源法考证“栀子柏皮汤”的临床基原,依据经方原则、剂型原则、溶解性原则和临床疗效原则选定目前研究较成熟、药理作用明确且与复方功能主治相关的10种成分: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木兰花碱、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作为药效组分解析的目标成分,通过HPLC-DAD多波长切换法测定药效组分含量,通过数据分析法解析药效组分与配伍、剂量、剂型因素的内在联系。色谱条件:Syncronis C18 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A)—0.2%磷酸(B);梯度洗脱:0~20min,12%~20%A;20~40min,20%~23%A;40~70min,23%25%A;70~100min,25%~55%A;100~105min,55%~12%A;沆 0.8mL/min;柱温30℃;进样量5μL;检测波长238nm(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木兰花碱、甘草苷);265nm(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甘草酸);360nm(异甘草苷);440nm(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3结果(1)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的药效组分解析①药效组分选定:根据栀子柏皮汤的配方、剂型和功效,选择了与其清热利湿功效相对应的药效组分: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木兰花碱-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②方法学考察:10种药效组分专属性强、无杂质干扰;在相应的线性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2);平均回收率在96.53~100.25%范围内,RSD小于3%;精密度、重复性以及稳定性试验中的RSD均小于 1.5%。(2)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影响因素研究①剂型因素:剂型对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有显着性的影响(P<0.05)。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栀子、黄柏、炙甘草药效组分均在10~20min有大幅度上升,20min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后含量增加,最终含量与20min时大致相近。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同栀子药效组分总量变化一致,其含量由高到低为(mg/g):60min(39.526±0.821)>20 min(38.728士0.263)>30 min(38.192±0.307)>50 min(37.560±0.731)> 10 min(34.715±0.322)>40min(33.494±0.525)。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回流法提取时药效组分总量大于超声法;采用不同的提取溶剂,回流法提取时药效组分总量大小顺序为:30%乙醇(287.265±0.945)>60%乙醇(242.904±0.647)>90%乙醇(241.764±0.856)>水(100.364±0.746),超生法提取时药效组分总量大小顺序为:30%乙醇(169.897±0.653)>90%乙醇(144.123±0.787)>60%乙醇(122.717±0.836)>水(25.180±0.367),栃子柏皮汤药效组分在30%乙醇中的溶出量最大。②配伍因素:栀子、黄柏、炙甘草叁者配伍后,与单味药相比药效组分含量发生明显变化(P<0.05)。栀子单味药药效组分的含量(mg/g):栀子苷(51.551±0.784)-京尼平龙胆双糖苷(11.444±0.232)-西红花苷Ⅰ(5.999±0.291)-西红花苷Ⅱ(0.597±0.053),配伍后药效组分总量下降了 12.5%;黄柏单味药药效组分的含量(mg/g):木兰花碱(5.390±0.359)-盐酸小檗碱(5.147±0.545)-盐酸巴马汀(1.873±0.057),配伍后药效组分总量下降了 9.21%;炙甘草单味药药效组分的含量(mg/g):甘草苷(8.621±0.251)-异甘草苷(0.702±0.094)-甘草酸(14.612±0.847),配伍后药效组分总量上升了 8.17%,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的药效组分含量为:栀子苷(44.998±0.625)-京尼平龙胆双糖苷(9.707±0.245)-西红花苷Ⅰ(5.599±0.352)-西红花苷Ⅱ(0.586±0.012)-木兰花碱(4.567±0.324)-盐酸小檗碱(3.294±0.211)-盐酸巴马汀(1.406±0.196)-甘草苷(8.265±0.614)-异甘草苷(0.833±0.055)-甘草酸(16.883±0.602)。改变配伍组分时,栀子柏皮汤中栀子药效组分总量、黄柏药效组分总量、炙甘草药效组分总量均下降(P<0.05),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变化规律为:生栀子-生黄柏-炙甘草(43.651±0.625)>炒栀子-生黄柏-炙甘草(39.993±0.547)>生栀子-盐黄柏-炙甘草(38.603±0.258)>生栀子-酒黄柏-炙甘草(38.442±0.335)>生桅子-生黄柏-生甘草(37.713±0.681)>焦栀子-生黄柏-炙甘草(13.961±0.414)。③剂量因素:a.单因素栀子配伍剂量变化,配伍饮片栀子、黄柏、炙甘草及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均发生明显改变(P<0.05)。黄柏、炙甘草剂量不变,栀子配伍剂量分别为1g,3g,6g,10g,12g,15g,18g时,栀子和炙甘草的药效组分总量呈上升趋势;黄柏药效组分总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逐渐上升,依次为 14.023±0.812,23.162±0.536,31.632±0.385,39.535±0.625,42.837士0.724.,47.392±0.048,52.826±0.326,黄柏、炙甘草与栀子的药效组分总量比例的变化范围是1:3.6:10~1:1.8:7。b.单因素黄柏配伍剂量变化,配伍饮片栀子、黄柏、炙甘草及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均发生明显改变(P<0.05)。栀子、炙甘草剂量固定不变,黄柏配伍剂量由1g变化到15g时,炙甘草药效组分总量下降;黄柏药效组分总量上升;栀子药效组分总量先升后降;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经方剂量6g处有最大值,黄柏、炙甘草与栀子的药效组分总量比例的变化范围是:1:2.7:6~1:1.6:4.3。当黄柏剂量为 1、3、6g 时,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偏高:38.024±0.749,41.155±0.385,41.257±0.564;黄柏剂量为 9、12、15g 时,药效组分总量偏低:34.475±0.460,28.43±0.843,25.234±0.590。c.单因素炙甘草配伍剂量变化,配伍饮片栀子、黄柏、炙甘草及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均发生显着变化(P<0.05)。栀子、黄柏配伍剂量不变,炙甘草配伍剂量分别为1g,3g,6g,9g,12g,15g时,栀子、黄柏药效组分总量随炙甘草剂量的升高而降低;炙甘草药效组分总量逐渐上升;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呈现下降趋势,依次为50.479±0.326,46.901±0.585,41.431±0.650,37.76±0.865,34.54±0.840,32.29±0.492。黄柏、炙甘草与栀子的药效组分总量比例的变化范围是1:0.9:5.3~1:2:7。4结论(1)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药效组分解析初步确定了与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功效相关的10种药效组分: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木兰花碱-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酸,建立了栀子柏皮汤10种药效组分的HPLC-DAD多波长同时测定法,该操作方法具备较好的专属性、精密度和重现性,适用于栀子柏皮汤及其单味药的质量控制。(2)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影响因素研究①剂型因素:a.汤剂的煎煮时间影响药效组分的含量,栀子柏皮汤中多数组分随煎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部分组分达到一定含量后趋于平稳;少数组分达到一定量后继续加热含量降低,因此一个时间点不能保证所有药效组分的最大溶出率或不受破坏。煎煮时间为20min时药效组分总量接近60min时的最大值,与传统煎煮时间的要求相符。b.改变提取方法和溶剂,药效组分亦发生改变。回流法提取时栀子柏皮汤各药效组分的溶出大于超声法,说明药效组分的溶出率受温度影响较大;各药效组分在一定浓度乙醇中的溶解度大于水中的溶解度,30%乙醇有利于栀子和黄柏药效组分的溶出,60%乙醇有利于炙甘草药效组分的溶出。因此,剂型的制备方法更改将导致有效物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临床疗效。②配伍因素:a.栀子、黄柏、炙甘草与其他药味配伍前后药效组分含量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复方中单味药的药效组分与配伍有关,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药效组分是通过配伍实现的,去除方中任意一味药,都会对栀子柏皮汤的药效组分产生影响。b.改变配伍饮片,复方药效组分的含量发生变化,说明同一药材的不同炮制品代表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临床疗效,其根源在于药效组分的不同,应加以区分。当配伍组成为生栀子-生黄柏-炙甘草时,栀子柏皮汤10种药效组分的总量最大,验证了经方配伍组成的合理性。③剂量因素:改变栀子柏皮汤中单味药的剂量,栀子柏皮汤的药效组分与经方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剂量影响配伍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从而影响药效组分的含量和比例。不同含量和比例的药效组分代表不同的中药,临床疗效也不一样,因此临床用药时不能随意加减处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调控处方用量。综上所述,中药质量控制指标的选取不应以个别几种成分或某一类成分为指标,应以体现中药整体性的药效组分作为考察指标;中药的配伍、剂量、剂型改变时,药效组分含量和比例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中药制备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的工艺流程操作,临床用药时不可随意更改经方的配伍饮片和剂量。由于传统经方经过几千年的临床验证,其安全有效性不可替代,改变经方原有的配伍、剂量、剂型意味着中药的临床疗效发生了变化,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张毅, 周慧[7]2018年在《基于HPLC波长切换联合梯度洗脱技术的双参龙胶囊中10种主要成分定量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HPLC波长切换联合梯度洗脱法(HPLC-DVD法)同时测定双参龙胶囊(SSLC)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鲁斯可皂苷元、苦杏仁苷、人参皂苷Rb_1、人参皂苷Re、阿魏酸、西红花苷-I、丹酚酸B、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和丹参酮Ⅱ_A 10种指标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DVD法,Hypersil ODS C_(18)(150 mm×4.0 mm,3μm)色谱柱;甲醇-水(8∶2,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6 mL/min;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检测波长为260 nm,鲁斯可皂苷元的检测波长为280 nm,苦杏仁苷的检测波长为210 nm,人参皂苷Rb_1和人参皂苷Re的检测波长为203 nm,阿魏酸的检测波长为320 nm,西红花苷I的检测波长为440 nm,丹酚酸B的检测波长为286 nm,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的检测波长为250 nm,丹参酮Ⅱ_A的检测波长为270 nm;进样量为10μL。结果 10种指标成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在3.88~69.86mg/L(r=0.999 2)、鲁斯可皂苷元在22.1~397.8 mg/L(r=0.999 1)、苦杏仁苷在37.43~673.5 mg/L(r=0.999 4)、人参皂苷Rb_1在45.15~812.72 mg/L(r=0.999 6)、人参皂苷Re在4.55~81.95 mg/L(r=0.999 5)、阿魏酸在3.06~55.15 mg/L(r=0.999 4)、西红花苷-I在1.93~34.76 mg/L(r=0.999 5)、丹酚酸B在15.68~282.15 mg/L(r=0.999 6)、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在11.31~203.58 mg/L(r=0.999 1)、丹参酮Ⅱ_A在1.89~34.16 mg/L(r=0.999 6)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良好,RSD≤1.27%;重复性良好,RSD≤1.28%;供试品溶液在室温条件下8 h内稳定,RSD≤0.96%;平均加样回收率和相应的RSD分别为99.61%、1.21%,100.11%、0.76%,101.52%、0.62%,101.22%、1.03%,100.83%、1.14%,98.94%、0.53%,101.04%、1.09%,100.05%、1.25%,99.81%、0.68%,101.94%、1.31%。9批次供试品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鲁斯可皂苷元、苦杏仁苷、人参皂苷Rb_1、人参皂苷Re、阿魏酸、西红花苷-I、丹酚酸B、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和丹参酮Ⅱ_A量分别为0.142~0.158、0.747~0.764、1.578~1.619、2.163~2.185、0.235~0.251、0.557~0.580、0.105~0.122、0.311~0.328、0.605~0.624、0.062~0.079 mg/粒。结论建立的HPLC-DVD法同时测定SSLC中的10种成分,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SSLC质量控制的分析方法。

高凤阳[8]2012年在《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清开灵注射液中栀子和金银花色素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实验采用UV-Vis.HPLC-MS/MS相结合的技术对栀子、金银花中的植物色素成分进行研究,并对清开灵注射液的色素成分进行相关分析。通过对注射液组成成分进行筛选,认为应该对可能导致注射液有色的成分一栀子、金银花、黄芩苷和板蓝根进行分析,本实验选择对其中两种药材一栀子和金银花进行研究。实验最终对药材中的两大色素类化合物一藏红花素类成分和类黄酮成分进行快速分析鉴定,同时对多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为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及注射液的澄明度的改善提供基础数据。本论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叁个部分:(?)栀子中色素成分的分析鉴定藏红花素类成分的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质谱联用技术,建立栀子中藏红花素类成分1的指纹图谱。实验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藏红花素类色素成分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掌屋该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质谱裂解行为的相关性,重点归纳及总结了这一类化合物在电喷雾电离负离子模式条件下的质谱裂解特征,并根据其紫外光谱特征对质谱检测结果进行验证。色谱条件为:Dikma Diamonsil C18色谱柱(4.61mm×250mm,5μm);流动旧为0.3%乙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I mL·min-1;柱温30℃;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记录90~700nm紫外-可见光谱,检测波长设定为440nm;质谱条件为:ESI离子源负离子模式;干燥气流速11L·min-1;雾化室压力50psi;干燥温度350℃;毛细管电压3500eV;扫描范围m/z100-1300;流动相采用检测器后分流进入检测器为0.25mL-min-1。最终获得了34个藏红花素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数据,精确分子离子峰和多级质谱数据分析,基于对标准品的多级质谱裂解规律的推测,以及文献数据对照,鉴定了26个藏红花素类化合物的结构;藏红花素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栀子中藏红花素类成分的指纹图谱,并对栀子中的藏红花素类色素成分进行了快速鉴定,对其中主要的两种藏红花素类成分—rocin Ⅰ和crocin Ⅱ进行了含量测定;类黄酮成分的研究通过对现有的类黄酮标准品进行HPLC-DAD-MS/MS分析,根据这些标准品的质谱碎片结合文献资料,归纳总结这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特征。在正负离子检测模式下对栀子中的类黄酮色素成分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栀子获得了9个类黄酮化合物的数据,最终确定了其中6个化合物的结构。2.金银花类黄酮色素成分的分析鉴定通过对现有的类黄酮标准品进行HPLC-DAD-MS/MS分析,根据这些标准品的质谱碎片结合文献资料,归纳总结这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特征。这类化合物结构分析的重点主要为黄酮苷元和糖基的种类以及糖基与苷元连接位置的确认。黄酮苷中的大多数糖为已知,且糖的种类不多,糖链部分的结构测定通常是对已知糖基进行鉴定,所以鉴定重点是对苷化位置和苷的构型进行确认。根据紫外光谱图也可以有效分析此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本研究根据MS数据结合UV谱以及保留时间等信息,通过与标准品分析数据对比及文献提供数据,可以快速有效的鉴定化合物的化学成分结构,此方法有时还可发现新化合物。在正负离子检测模式下分别对金银花中的类黄酮色素成分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色谱条件为:Dikma Diamonsil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0.3%乙酸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1mL·min-1;柱温30℃;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记录190~400n/n紫外光谱,检测波长设定为355nm;质谱条件为:ESI离子源负离子模式;干燥气流速11L·min-1;雾化室压力50psi;干燥温度350℃;毛细管电压3500eV;扫描范围m/z100~1400;流动相采用检测器后分流进入检测器为0.25mL·min-1。金银花获得18个类黄酮化合物的数据,最终确定了4个化合物的准确结构,推断了金银花13个化合物的基本结构。3.清开灵注射液中色素类成分的分析按照已建立的藏红花素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对清开灵注射液中的这两类色素成分进行综合分析,共推断出3个藏红花素类色素成分和3个类黄酮色素成分的可能结构,同时与对照品进行比较,确认了其中2个藏红花素类色素成分和2个类黄酮类色素成分的结构,为进一步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中的色素类物质提供了综合信息。通过本项研究建立了简便、快速分析与鉴定色素类成分的质谱分析方法,并以此作为分析注射液中相关色素成分的主要依据。此种研究方法既可以对原药材进行常规的色素类指纹图谱分析,也可以对以中药材为原料药的注射剂进行色素类成分的定量分析,该方法为中药类注射液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信息。

陈红[9]2007年在《栀子炒制过程中有效成分变化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s Ellis的成熟果实。为临床常用中药,其性味苦,寒,无毒。入心、肝、肺、叁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效。临床用于热病烦心,黄疸尿赤,血淋涩痛,泻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栀子的炮制品从古至今大概有栀子、炒栀子、焦栀子、姜栀子、栀子炭、盐栀子、蜜栀子、酒栀子、童便炒栀子、甘草水炒栀子等等,现今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有栀子、炒栀子、焦栀子和姜栀子。但其炮制的原理至今不明,本论文主要针对临床比较常用的栀子、炒栀子、焦栀子叁种饮片从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系进行炮制原理研究。本论文分叁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研究系统地查阅了近40年来有关栀子的国内外文献研究资料,对中药栀子的药材来源、化学成分、药材及各种不同炮制品的药理作用及炮制历史沿革、炮制规范、炮制工艺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地、系统的分析和整理,为本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顺利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第二部分实验内容第一章样品的采集及饮片的制备第二章焦栀子化学成分研究通过反复硅胶及ODS柱色谱,从焦栀子中分离得到21种成分。利用化学、光谱(IR,~1H-NMR,~(13)C-NMR,~1H-~1H COSY,~1H-~(13)C COSY,HMBC,MS)等技术鉴定了其中18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二萜色素类化合物4个:1.藏红花酸(crocetin),2.藏红花酸糖苷-1(crocin-1),3.藏红花酸糖苷-2(crocin-2)和4.藏红花酸糖苷-3(crocin-3);环烯醚萜类化合物3个:5.京尼平苷(gcniposidc),6.京尼平-1-β-龙胆双糖苷(genipin-1-β-gentiobioside)和7.6″-对香豆酰京尼平龙胆双糖苷(6″-O-P-coumaroyl genipingentiobioside):偶氮类化合物1个:8.苏丹Ⅲ(sudanⅢ),香豆素类化合物2个:9.欧前胡素(imperatorin)和10.异欧前胡素(isoiml~ratorin):黄酮类化合物2个:11.5-羟基-7,3′,4′,5′-四甲氧基黄酮(5-hydroxy-7,3′,4′,5′-tetramethoxyflavone)和12.5-羟基-6,7,3′,4′,5′-五甲氧基黄酮(5-hydroxy-6,7,3′,4′,5′-pentamethoxyflavone);色原酮1个:13.2-甲基-3,5-二羟基色原酮(2-methyl-3,5-dihydroxychromone),葸醌类1个:14.大黄素甲醚(physcion);五环叁萜类化合物1个:15.熊果酸(ursolic acid);甾醇类化合物1个:16.β-谷甾醇(β-stitosterol);卟啉环化合物2个:17.叶绿素a和18.叶绿素b(achlomphyll a and b)。化合物8、9、10、11、13、14、17、18等8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其中化合物8、11、13、14、17、18等6个化合物为生栀子中没有分到。第叁章栀子不同饮片指纹图谱研究采用本文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对栀子不同炮制品的叁个乙醇洗脱部位进行分析,能够得到栀子中大部分化学成分的信息,尤其是主要成分的信息能直观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中药栀子不同炮制品的内在质量。在所建立的色谱条件下,色谱峰分离比较理想。通过对HPLC指纹图谱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栀子和炒栀子的差异仅仅在色谱峰峰面积的改变,而共有色谱峰的峰数目基本未发生变化,说明栀子和炒栀子相比,其化学成分仅仅在含量上产生一定的变化。而焦栀子与栀子和炒栀子相比色谱图则有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特征峰的变化,以及某些色谱峰面积的增减,结果表明栀子炒焦后,其化学成分不仅仅是含量发生了变化,还在成分的种类上发生改变,这与含量测定的结果一致,炒焦后栀子主治功效的变化与其物质基础的变化密切相关,即炒焦后化学成分组成和含量的变化导致了焦栀子和栀子的功效有所不同,也为下一步炒制机理的研究找到了切入点。第四章栀子不同饮片主要成分含量研究本部分对栀子中最重要的两类成分:环烯醚萜类和二萜色素类进行了含量测定。初步得出如下规律:炒栀子与栀子相比,色素类成分总量略有下降,但色素类成分的组成没有明显的变化,而环烯醚萜类成分含量增加。两类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炒栀子与栀子相比,只是量上的变化,本质上无明显变化,因此炒栀子炮制后,物质基础的不变决定栀子药性无明显改变,主治功效没有明显的变化。焦栀子与栀子相比,色素类成分总量明显下降,且色素类成分的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栀子中以crocin-1和crocin-2为主至焦栀子以crocetin为主,而环烯醚萜类成分与生品含量持平。因此,在炒焦过程中,色素类成分量上和组成上的变化是焦栀子药性和主治功效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据栀子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推断:随着加热程度的加深,其裂解方式有所不同,藏红花酸糖苷-1、藏红花酸糖苷-2和藏红花酸糖苷-3可能随着加热程度的不同失去不同数量的葡萄糖,最终转化为苷元藏红花酸。本试验也验证了在加热过程中色素类成分间的这一转化过程。第五章药理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本部分做了炮制前后变化较大的50%、95%乙醇两个部位及藏红花酸、藏红花酸糖苷-1的药理研究及两成分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栀子和焦栀子50%和95%乙醇洗脱部位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并且生、焦栀子的95%部位的镇痛作用优于50%部位。栀子抗炎作用强于焦栀子。两种炮制品均无保肝作用,说明栀子的保肝作用的物质基础在30%乙醇洗脱部位。生、焦栀子95%部位能有效抑制正常大鼠血小板聚集,并且焦栀子95%部位有较好的止血作用,能较明显缩短正常大鼠凝血酶原(PT)的时间,而栀子的95%部位没有这种功能。藏红花酸和藏红花糖苷-1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藏红花酸糖苷-1镇痛作用较强,两种成分均无保肝作用。两种成分均有较明显的降低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的作用,从凝血机制全面分析,藏红花酸的凝血作用强于藏红花酸糖苷-1。说明栀子炒焦后凉血止血作用增强与焦栀子中藏红花酸含量明显增加有关,全面分析凝血机制,藏红花酸是焦栀子凉血止血的主要物质基础。藏红花酸和藏红花酸糖苷-1的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即藏红花酸糖苷-1大鼠口服经体内肠道菌群作用后,转化为了3种成分:藏红花酸糖苷-2、藏红花酸糖苷-3和藏红花酸。大鼠直接口服藏红花酸比口服藏红花酸糖苷-1所产生代谢产物血药浓度总和高若干倍,刘同征等研究发现,藏红花酸糖苷-1大鼠口服吸收极差,这可能是导致口服藏红花酸糖苷-1后血药浓度低的直接原因。结果表明,直接口服藏红花酸不但吸收好,而且可以不通过体内菌群的作用直接起效,不受体内菌群作用环境的影响,其作用效果比直接口服藏红花酸糖苷-1强,这也许就是临床上用于凉血止血时直接选用焦栀子的主要原因,也是栀子炒焦后凉血止血作用增强的主要原因。第叁部分总结

朱昱[10]2007年在《番红花球茎脱毒、快速繁殖及药效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致力于运用茎尖组织培养的技术手段达到对番红花植株脱毒的目的,并将脱毒成功地植株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我们采用不同外植体、消毒试剂、消毒时间、培养基、并加入浓度配比的细胞生长调节剂进行大量繁殖的实验,寻找出最适合番红花大量繁殖的各种因素,从而达到提高番红花柱头产量的目的。另外,为达到扩大药用资源的目的,我们又对番红花球茎、顶芽、侧芽、进行了动物实验,观测其镇痛活性、抗炎活性、抗抑郁活性。发现番红花顶芽提取物有镇痛活性、侧芽提取物有抗炎活性、球茎提取物有抗抑郁活性。我们的研究为番红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前景。

参考文献:

[1]. 西红花有效成分—西红花糖苷分离方法和机理的研究及应用[D]. 张宏. 四川大学. 2001

[2]. 栀子、白术及牛膝等饮片的质量评价与标准研究[D]. 李木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3]. 藏药二十五味珊瑚丸化学成分分析及神经保护作用物质基础研究[D]. 应旭辉. 南开大学. 2014

[4]. 二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栀子豉汤成分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陈岑. 广东药学院. 2014

[5]. 栀子饮片质量分析研究[J]. 李木子, 王京辉, 蔡程科, 傅欣彤, 郭洪祝. 药物分析杂志. 2014

[6]. 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药效组分解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佳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7]. 基于HPLC波长切换联合梯度洗脱技术的双参龙胶囊中10种主要成分定量研究[J]. 张毅, 周慧. 中草药. 2018

[8].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清开灵注射液中栀子和金银花色素成分的研究[D]. 高凤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9]. 栀子炒制过程中有效成分变化规律研究[D]. 陈红.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7

[10]. 番红花球茎脱毒、快速繁殖及药效学研究[D]. 朱昱. 第二军医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西红花有效成分—西红花糖苷分离方法和机理的研究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